梁斌
摘 要: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河南要在“建設文化強國”的道路上發揮好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增強中原文化傳播力的創新路徑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走深走實,才能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關鍵詞:中原文化;創新路徑;人才培養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新時代文化建設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中原文化,具有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品類繁多、分布廣泛等特點。如何對中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分析和改造,賦予其新時代內涵,如何提升其傳播力,成為新時代河南“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課題。本文立足“以人為本”“固本出新”的角度,從拓展開發力度、發展創意產業、個性化發展、創新傳播路徑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探析,希冀進一步豐富人們的中原文化情感,激發人們團結奮進建設大美中原的決心、信心和行動力。
一、強化中原文化傳播力的創新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原文化雖然內容豐富,但仍需進一步強化對外傳播路徑的多樣性和創新性,進一步增強中原文化傳播的新生力量,使之成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講好中原故事的精神源泉。
第一,應加大對中原文化的開發力度。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它主要表現為:一是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從“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到早期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都發端于河南。儒道墨法等諸子思想,也形成于河南。二是原創性,中原文化對構建整個華夏文明體系發揮了開創性作用。《易經》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發現,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張衡的渾天儀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三是開放性,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如嶺南文化、閩臺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四是基礎性,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體系中處于主體、主干的地位。目前中原文化發掘的廣度較好,但開發與轉化的深度有待提升。
第二,進一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融文化因素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化文化資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動力,助力中原文化傳播。要進一步發展以保護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如建立民俗博物館、影視藝術資源庫等方式保存珍貴的“活文物”;進一步發展以現代化開發為主的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打造殷墟文化、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少林寺功夫文化等文化創意產業品牌,促進旅游、交通、住宿等行業發展;進一步發展兼顧保護和開發功能的文化創意產業,如賦能木版年畫、剪紙、皮影戲和民間雜技等以現代元素。
第三,對文化資源應進行個性化區分、改造與加工。因受眾群體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學習需求等差異,中原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實踐要求也應有所不同。各地可以圍繞河南省4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17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深挖其文化內涵,以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不同需求。譬如,小學生可在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到敬老院獻愛心,還可以到河南省科技館等地了解節日來源和習俗;初中生可實地參觀博物館、民俗文化館,還可以到文物保護單位去收集整理中原文化知識;高中生可參加中原文化主題教育征文活動,深度理解中原文化。
第四,中原文化應拓展其傳播路徑。政府應加強對文化傳播的主導和監管,加強頂層設計與規劃,明確政府、媒體、學校和企業等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障其依法依規運行。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動員相關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工作,做大做強文化品牌;應加大中原文化在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宣傳力度,引導報刊、電視臺、網站等主流媒體與中原文化充分結合,有力推動其高質量傳播,使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二、強化中原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了第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目前,中原文化傳播人才的培養與儲備較為欠缺,政府、社會、高校等要做好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培養具有高素質文化傳播力的人才。
第一,優化人才培養的布局。科技的創新發展直接影響著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互聯網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文化傳播的人才培養方式、教與學的關系、學習提升的方式等都進入了數智時代變革的深水區,尤其是線上線下的學習渠道呈現出立體交互的模式。有學者總結出學習空間無邊界、知識體系無層級、師生互動無間隙、虛實相生無障礙、精準管理無死角的“五無”育人形態。高等院校作為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一是應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布局,以更高更遠的政治和歷史站位、更寬更廣的格局和眼光,與時俱進地規劃文化傳播人才的院校布局、專業建設;二是要加強文化傳播的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不斷提升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源動力;三是要高度重視文化傳播人才硬件與軟件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高度重視文化傳播教育教學模式的革新。
第二,注重傳播人才的培養。實現中原文化繼承與創新,人才培養是根本。而高等教育則是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中原文化的傳播不僅要與九年制義務教育深度融合,精選合適的中原文化進入課程與課堂,還要進一步強化與高等教育的融合。一是有條件的高校可開設中原文化相關專業或選修課程,組織學生開展中原文化實踐活動,并在學科教學中滲透中原文化;二是引導高校與社會力量融合,如政府牽頭、文化企業出資,在高校成立中原文化人才培訓基地,開展中原文化民俗、旅游、工藝、技藝等培訓工作;三是推進中原文化人才產學研一體化培訓,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和同行切磋機會;四是數字賦能中原文化傳播人才培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科技助力中原文化傳播、賦能人才培養;五是高校與文化傳播行業聯合調研人才需求,設計實用型、技術型人才培訓項目和課程,開展多樣化培訓、經驗交流和項目合作,提升工作技能和崗位能力。
第三,重視文化傳播人才的保護。培養文化傳播人才不僅要樹立多樣化系統化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模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改革,還要努力形成科學規范的人才保護機制。2022年初,河南省啟動實施“興文化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政府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構建傳承人保護機制,進一步制定完善保護文化傳播人才的法律法規,開展中原文化傳承人普查與搶救建檔工作,完善其認定制度、幫扶制度,營造、優化其生存環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文化傳承工作中來。
總之,強化中原文化傳播力的創新與人才培養,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在遵循中原文化發展基本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實現其路徑的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助力河南文化強省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EB/OL].(2023-05-29).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
32.htm.
[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
[3]劉東方,馬見盈.河南導游[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2.
[4]楊國平.中原文化“走出去”戰略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3(2).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