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晗 李燕池 上官林建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制造強國建設對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機械類人才工匠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基礎上,探討了課程思政對機械類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作用,構建了課程思政在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運用模式,并結合實例開展了運用評價。
關鍵詞:課程思政;機械類人才;創新實踐能力
在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背景下,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新要求下,工匠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已成為新時代人才應具備的重要素質。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機械類專業教育目標發生了重要變化,不僅要求機械類人才有前沿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更要求其具備從事科技開發等工作的素養和能力。課程思政在培養機械類人才創新實踐能力、科技強國情懷等方面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因此,在充分認識制造強國對機械類工匠型創新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推進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對機械類工匠型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
機械行業發展創新是建設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的重要基礎,也是相關行業應用先進高端技術裝備的物質前提。從人才培養方面來看,具有創新實踐能力和發散性創新思維的機械類人才,能夠快速適應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實現高質量就業,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從智力支持方面來看,大批機械類創新型人才能夠在科研上發揮集智作用,有力推動現代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二、課程思政對機械類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作用
(一)強化學生責任擔當
在課程思政中,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需通過思政引領將擔當意識培養與知識傳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教師提供的思政案例往往是專業知識中蘊含的真實案例,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有學生之前學習過的內容,也有他們未了解過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在討論案例前主動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收集整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思路。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提升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更能夠培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
(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案例強調價值引領,突出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要求學生學會根據案例內容去分析科學精神內涵和搜集相關專業知識,進而通過課堂討論相互碰撞觀點、啟發思考。這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升了學生對各種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
(三)激發學生實踐興趣
優秀的課程思政常常采用開放互動的教學方法,教師給出的案例有具體的政策背景,貼近生活實際,同時形式上也比較多樣化,包括文字案例、課件案例與動畫演示等,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剖析感興趣的案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僅在價值塑造中獲得專業知識,更明確了解決實際機械類問題的思路和切入點。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學生既要和教師共同完成思政案例分析部分,還要與同學以團隊形式開展觀點闡述和問題討論,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濃厚的實踐興趣。
(四)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學生依據教師給定的思政案例,探尋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創新理念,比如高等內燃機原理課程思政案例中涉及當前科技強國建設要求、我國內燃機發展史、我國汽車產業政策、內燃機燃燒原理等。這些內容不局限于某一節課、某一個知識點或某一本書,學生必須將已學的理論知識進行適當的調整、重組,從中捕捉到與案例相關的實質問題。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開放式思考,既能顯著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又能強化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課程思政在機械類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的運用
助推科技強國和制造強國建設的機械類創新人才培養受諸多因素影響,各因素之間動態交織、互相牽引,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挑戰。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機械學院在對專業人才進行大國工匠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突出融合、創新等特點,持續開展探索和嘗試,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實踐平臺。
(一)運用過程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機械學院堅持以培養機械類人才的大國工匠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為核心,積極探索更多、更好、新型的教學方法,在繼承傳統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思政案例教學,提升思政案例教學比重,充分保證思政案例教學實施的空間和時間,形成了充分發揮案例教學優勢的創新教學模式。每個教學案例都以強化學生責任感、使命感和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編寫完整的案例說明、案例正文、案例PPT和案例講義等,建立內容豐富、適用性強的案例庫。以高等內燃機原理課程為例,構建案例庫包含中國內燃機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案例(科技自強)、內燃機熱效率節約案例(綠色發展)、內燃機等動力裝置特點案例(辯證思維)等。此外,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機械學院還構建了完備的案例平臺,通過與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緊密合作,搭建了綜合素質培養、創業創新培訓的協同育人平臺。通過平臺訓練,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協同融入學生學習和能力培養全過程,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運用成效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機械學院建立的基于課程思政的機械類人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強化了對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協作能力等一級指標的考察。其中,知識獲取能力對應學習責任感、主動學習意識等二級指標,創新能力對應創新思維、知識靈活運用及應用創新能力等二級指標,實踐能力對應獨立思考、緊急應變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等二級指標,協作能力對應溝通交流能力、團隊意識及合作精神等二級指標。這些指標的綜合運用,體現了改進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現代評價理念,對機械學院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總體運用效果很好。因此,基于課程思政的機械類人才工匠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能夠有力助推新時代背景下機械類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為了滿足制造強國建設對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領域培育出來的機械類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技術知識,更要有從事機械領域相關工作的工匠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結合思政案例教學,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能夠有效推進機械類教學模式改革和工匠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并為其他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呂雪艷.科技強國視域下理工科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23(3).
[2]陳詩達.筑牢我國制造強國人才基石[J].中國科技人才,2022(3).
[3]曹暢,趙娜,南秀燕,等.制造強國戰略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國就業,2021(11).
[4]王成名,郭利,朱修傳,等.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3(6).
[5]楊帆,黃秀華.創新教學管理全過程推進課程思政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22(10).
[6]高虹霓,瞿玨,劉曉衛,等.高校機械工程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3(26).
責編: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