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索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存在的不足,并基于產教融合模式,分析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策略。方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實地調查法,通過對前人關于高職舞蹈表演教學相關資料以及自身教學現狀的總結,分析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結果:對高職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而言,培養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實際研究發現,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仍然存在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實踐教學資源不足、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等問題。結論:產教融合是一種將教育資源和社會實際產業相結合的模式,是對傳統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具體應用措施包括:構建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營造良好的舞蹈表演專業學習氛圍;合理分配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的比例,提升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強化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培訓,提升舞蹈教師的整體素養。基于這些措施,改進傳統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存在的不足,同時滿足舞蹈行業對舞蹈人才的需求,促進高職學生未來更好地就業。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學生核心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J7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3
0 引言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舞蹈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改變,傳統舞蹈行業對專業技術能力的要求比較高,但是當下的舞蹈行業除了追求專業性之外,還強調創新性、多元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理論為基礎,在訓練中打好舞蹈的基本功,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創新等能力,無法滿足舞蹈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影響了學生的發展。產教融合是新時期的一種教育理念,強調將教學和產業相結合。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局限性,使教學和學生未來的就業緊密相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
1 產教融合與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學生核心能力概述
1.1 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一種結合產業與教育資源的創新教育模式,側重于在職業學校開展與專業領域緊密相連的產業活動。這種模式旨在將教育與實際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實現互利共贏。簡言之,這種模式實際上就是將學校發展成一個集人才培養、科研和科技服務于一體的產業經營實體,達到教育和企業的無縫對接[1]。在“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中,每所職業學校都會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專業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這種模式的實施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后期通過積極探索,緊跟市場趨勢,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將非常樂觀。
1.2 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學生核心能力
舞蹈表演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掌握以下三種核心能力。一是要學會舞蹈表演技巧。該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外,還應掌握舞蹈動作的基本技巧,具備一定的肢體協調性。同時,對不同特點的舞蹈、創編結構以及表現形式,都要有基本的理解。二是要具備綜合實踐能力。舞蹈表演專業學生要在不同的場景中展現自己的舞蹈功底。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想象力以及創造力,保證學生能在專業舞臺上展現自己的舞蹈素養。三是應用創新能力。當下舞蹈表演專業人才濟濟,想要在這個行業占據一席之地,舞蹈表演專業學生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舞蹈功底之外,還要能對舞蹈進行創編,能鑒賞、分析舞蹈作品,能創作出多元化的舞蹈作品。
2 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存在的不足
2.1 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
當前舞蹈藝術和文化市場快速變化,新興舞蹈形式和技術不斷涌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教材內容若不能及時更新,就難以反映行業最新動態,導致學生畢業后無法滿足市場對創新型、多元化舞蹈人才的需求。通過調查發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仍主要依賴現有的教材進行授課,盡管現有教材提供了基礎的舞蹈理論和技術指導,但它們往往不包含業內的最新信息,如新興的舞蹈風格、數字化舞臺技術等。課程內容的滯后性導致學生雖掌握了傳統舞蹈技能,但對當代舞蹈藝術發展趨勢缺乏重視和理解[2]。
2.2 實踐教學資源不足
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踐訓練應當協調發展。然而,根據最近的一些調查發現,在多數高職院校中,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比例并不理想,實踐教學資源尤其不足。具體來看,許多學校配備的專業舞蹈室和表演舞臺等實踐資源不足,這直接導致學生在專業舞蹈技能的實際訓練和表演實踐方面缺乏足夠的練習。同時,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當前教師在提供技術指導方面的能力受到資源限制。例如,與企業的合作不夠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實踐鍛煉,學生參與真實項目和行業實習的機會較少。
2.3 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
舞蹈綜合素質既包括基礎的舞蹈技能,還涵蓋藝術鑒賞、創新思維、舞蹈編排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對舞蹈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舞蹈表現力,還能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提高創新能力和藝術表達的深度。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這些綜合素質的培養。例如,教師授課時過分專注于舞蹈技巧的教授,而忽略了對學生藝術感知、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偏向技術技能的教學方式,雖然能提高學生的舞蹈技巧,但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
2.4 教師隊伍專業能力與產業發展不同步
教師是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會直接影響教學成效。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部分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當下快速發展的舞蹈產業需求不匹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素養未能與時俱進。科技快速發展,舞蹈表演不再局限于表演本身,會在實際的表演環節融入一些新媒體技術,但部分教師欠缺這方面的能力和素養,這會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較好地為學生展示全面的知識[3],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3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策略
3.1 構建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
舞蹈產業快速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產教融合是一種將課程和實際產業緊密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結合實際產業的需求和最新發展,使學生的學習更貼近實際,提升其就業競爭力。當然,還強調學校與舞蹈產業的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舞蹈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構建產教融合的課程體系可以從以下三點出發。
第一,設置行業需求導向的課程。為了確保課程內容與舞蹈行業的實際需求相符合,可以設置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即課程既要覆蓋基礎的舞蹈技巧和理論,還要包含舞蹈市場分析、舞蹈項目管理、舞蹈媒體運用等實際工作中常用的技能[4]。例如,開設舞蹈市場與管理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在舞蹈領域進行市場分析、項目規劃和資源管理。這類課程旨在填補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之間的空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行業需求。
第二,融合項目式學習和案例教學。采用項目式學習和案例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應用知識。無論是項目式學習法還是案例教學法,都是以生為本,和傳統的填鴨式模式不同,是讓學生參與實際的舞蹈表演,或者讓學生參與策劃舞蹈項目,讓學生通過實際鍛煉運用舞蹈知識,進而領悟到自身須具備的團隊合作精神、項目管理能力等。
第三,時代快速發展,舞蹈表演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舞蹈專業本身,會融入一些音樂、多媒體藝術等相關的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融入跨學科知識,將戲劇、音樂等滲透到課堂中。例如,學校可以開設舞蹈和數字媒體藝術相關的課程。優化傳統的舞蹈表演形式,不斷拓寬學生的舞蹈知識視野,讓學生了解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如何運用技術手段豐富舞蹈的創意。
3.2 合理分配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課程比例
產教融合雖然強調產業和教學的融合,但深層次的含義還包括注重實踐教學。綜觀當下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仍然有很多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傳授理論知識上。雖然無論哪類課程,理論學習都是實踐的基礎,但若過于注重理論而忽略實踐,就會導致學生畢業之后很難在本專業領域取得成就。因此,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中,教師應平衡好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以提高學生的舞蹈核心素養。調整工作應分階段進行,在初級階段,學生的舞蹈表演理論知識比較欠缺,此時教師就要提高理論教學的比重,讓學生多學習、了解一些和舞蹈藝術相關的基本概念、歷史背景,為學生后期的實踐打好基礎。在學生充分了解舞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教學比例,以鞏固此前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具體來說,即在低年級多安排理論知識課程,在高年級進一步提升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多參加舞臺表演、舞蹈制作。另外,可以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狀況制訂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模塊化教學計劃,如此能讓學生充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5]。
3.3 強化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舞蹈表演專業的實踐性比較強,對學生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傳統局限于課堂和學校的教學模式顯然不適用。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應主動和企業建立聯系,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切合實際的實踐訓練機會。學校要和舞蹈行業相關的企業,如舞蹈公司或藝術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在合作之前要先了解企業的發展情況,和自身教育理念是否匹配,然后開展合作溝通,明確雙方的需求。此外,應制定兩者的合作協議,協議中要明確規定各方的責任和義務。要定期安排學生進行舞蹈表演,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能力。在每次實踐之后,企業導師和學校教師應對學生的核心能力進行打分,通過打分了解學生的薄弱點,針對學生的薄弱點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要定期溝通,強化聯系,雙方要就教學目標、教學安排、教學評價達成一致,如此才能為校企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好地實現以校企合作提升學生核心能力的目標。
3.4 加強培訓,提升舞蹈教師的整體素養
在高職舞蹈表演專業中,教師的整體素養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舞蹈技能和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以及具備將這些知識和技能有效傳授給學生的技巧[6]。因此,要加強對舞蹈教師的培訓,提升他們的整體素養。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培訓活動,邀請行業專家和資深舞蹈教育家分享最新的舞蹈技術、教學方法和行業動態。除了理論和技術培訓之外,還要鼓勵教師與舞蹈行業保持緊密聯系。一種方法是安排教師定期訪問舞蹈公司、劇院,使其能夠直接了解當前舞蹈行業的實際發展;另一種方法是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為教師提供短期實踐工作,如參與舞蹈制作項目或專業演出等。通過這些實踐,教師能將行業內的最新知識和技術帶回課堂,教授給學生。
4 結語
基于產教融合模式的高職舞蹈表演專業教學,既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促進學生未來更好地就業。在具體開展產教融合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明確產教融合的概念以及實際意義,能夠構建產教融合課程體系,不斷調整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比例,強化校企合作,等等。還應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在改進中創新,進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能力,為舞蹈行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駱雙雙.舞臺表演中運用情緒增強舞蹈表演效果的路徑研究[J].戲劇之家,2023(36):133-135.
[2] 安然.高職院校舞蹈教育專業產教融合的現狀與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23(35):130-132.
[3] 唐清雄.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省屬高校音樂舞蹈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研究: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3,33(5):90-95.
[4] 閆婷.產教融合改革下河東非遺舞蹈在高職院校教學中的傳播與發展:以絳州鼓樂教學為例[J].藝術教育,2022(2):122-125.
[5] 彭慧.新常態背景下高職教育舞蹈教學的產教融合深化[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5):142-143,146.
[6] 張格.高職舞蹈表演專業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陜西教育(高教版),2020(1):79-80.
作者簡介:張夢笛(1992—),女,貴州畢節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