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明 任惠蘭
摘? 要:“師生共同體”作為大學教學和實踐活動的一種載體,為廣大學生所鐘愛并積極投身其中。在“師生共同體”中,教師為幫助學生實現成才愿望,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密切交流和探討互動,師生之間的坦誠以待,增進師生情感,也為教師教書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礎。高校黨組織建立完善“師生共同體”及黨建育人機制,是拓展新時代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徑、加強黨建育人的重要舉措,通過構建“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的運行機制,充分挖掘“師生共同體”育人功能,把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機制;黨組織;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8-0165-05
Abstract: As a carrier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is loved by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it. The intimate Intensiv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enhanced the emotions,and also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eachers to teach and educate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and the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by party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teacher- student community" is fully tapped,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people is implemented in practice.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community"; Party construction; education mechanism; Party Organiz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關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講話,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1]。
時任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高德毅在《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一文中表示:育人就是要把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網絡空間)之間打通。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加強第二課堂的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作用,著力提升第三課堂的網絡教育內涵。三個課堂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2]。“師生共同體”作為高等學校中一種學生學習實踐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第二課堂的代表性教學體,并能深入延伸拓展到第三課堂,如何讓這一特殊載體更好發揮出育人的作用,高校各級黨組織必須開拓創新,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探索基于“師生共同體”的黨建育人工作機制,課題組向全國近40所高校發放了調查問卷,并收到了有效問卷近1 500份,其中本科生約占85.63%,研究生約占14.37%;此外,還對部分師生進行了訪談。
一? “師生共同體”的內涵及其黨建育人
(一)? “師生共同體”的特性與內在育人功能
1? “師生共同體”及類型
德國教育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3]表示:“大學把人們集合起來,投身于學術或科學的學習,投身于精神生活。大學的最初含義——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體——與它作為所有學科的統一體的含義是同等重要的……這個理念要求有交流存在,不僅要有不同學科層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個人層次的交流。”這是對“師生共同體”本質的論述,也是對其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定義,可以說大學是天然的“師生共同體”,但本文所述的“師生共同體”不包括列入教學計劃的第一課堂,主要研究第二課堂,包括學科競賽師生體、課題項目師生體、創新創業師生體、學士導師制的師生體、社會實踐師生體和學生社團師生體等,在這種組織架構中,學生的“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教學不是按照學校通常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不是固定的或模板化的教學內容,而是具有明顯的動態性,隨時可能因為學生學習興趣或狀況調整教學方式、進程等,在這樣一個教學體中,更加凸顯出了緊密的師生關系,教師也必然更加注重學生成長發展,也必然更加注重育人效果。
2? “師生共同體”的要素及內在育人功能
本文認為“師生共同體”應當由三個基本要素(主體、目標、交流互動與探討)和一個衍生要素(共享)組成。其中,主體由教師與學生兩種不同的對象組合成雙主體,其中學生的地位更加突出;目標為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和實踐的成才愿望;交流互動與探討是“師生共同體”所有要素的核心,教師重在指導學生學習、實踐,幫助他們實現成才目標,在過程中體現交流互動與探討的核心要義,并實現育人;共享體現整體性,共同享受教學資源、學術成果、知識財產和榮譽等。在“師生共同體”中,師生共同參與和實施教學,師生間的交互、合作更加直接,特別是學生的主動意識更加強烈,這種面對面的密切交流有利于師生情感的坦誠相通,即師生主體間觀點、思想、情感的“浸入”,實現了師生情感的坦誠相通,這種師生之間密切的溝通,打破了傳統師生的嚴格界限,淡化了年齡、身份,他們彼此信任,相互探討,共同進步,“師生共同體”對于師生主體間具有天然相互浸入功能[4]。主體間的“浸入”體現了“師生共同體”內在的育人功能。
(二)? “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的內涵
1? 高校黨建與立德樹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黨章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黨的建設都有明確定義,包括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等,并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指出,堅持和加強黨對普通高等學校(以下簡稱高校)的全面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立德樹人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本要求,其中對于科學素質和專業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不同社會體制下高校的出發點和培養方式基本一致,但對于立德方面的理解和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國有著更加系統和全面的定義,不僅要有“私德”“公德”,更要有“大德”,培養學生的大德,需要著力加強黨的領導,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體制機制,培育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氛圍;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于其他課程的教育之中,實現教育的協調一致[5]。立德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樹人,高等學校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科學認識立德與樹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根本標準。
2? “師生共同體”的黨建育人
在“師生共同體”中,要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得到部署貫徹和落實,并自覺承載起黨建育人的任務和要求。在宏觀層面上,高校黨委作為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把“師生共同體”納入到學校管理和服務范疇內,加強黨的領導,健全完善“師生共同體”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把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落到實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在黨建育人的推進落實中,二級黨組織應加強組織建設,在“師生共同體”載體中創新組織模式,讓各類學生教學和活動載體都有組織的關懷和指導,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作為黨員應積極投身“師生共同體”,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主動作為,特別是黨員教師要加強與學生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從而形成全面系統地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黨建育人機制。
二? “師生共同體”及黨建育人的現狀
(一)? “師生共同體”對于學生成才發展的價值
1? 學生投身“師生共同體”的普遍性及成才發展愿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大學生對于成長成才需求和渴望理應屬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列,培養大學生成才是國家、高校的根本任務,對大學生的培養途徑、辦法、措施應當建立在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之上,只有學校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學生學習目前達成一致時,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關于“您是否參加了師生共同體”的調查中,有接近75%的被調查對象表示加入了其中,在8個同類型“師生共同體”中,加入創新創業比賽類“師生共同體”的學生最多,比例接近50%,加入創新創業項目類的學生位列第二,比例超過40%,被調查對象加入“師生共同體”的類型達到1.65個,這一數據直觀反映出了學生加入“師生共同體”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同時也反映出了學生對于“師生共同體”的熱切需求性,學生對加入“師生共同體”的廣泛性和普遍性進一步反映了學生更高成才發展目標美好愿望的內心需求。在“師生共同體”中,學生因自我成才發展需要發起或主動加入這一學習組織,不是學校教學計劃的安排,沒有“被動”的學習,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正是黨和國家、社會及學校、家庭所期望的,學生成才發展的自我美好愿望與黨和國家培養又紅又專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目標達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2? 學生在“師生共同體”中的期待與獲得
“師生共同體”的育人效果如何,關鍵在學生的獲益、提高、成才上,其中學生的感受最能說明情況。調查顯示,關于“通過師生共同體,您在哪些方面獲得了受益、鍛煉、提升”的問題,有66.28%的學生認為在“專業知識”方面有實際獲得,在所有選項中排名領先,與學生選擇希望得到老師指導或幫助期值(72.29%)相比,愿望實現度超過90%,這一指標相比老師的投入付出已經略有超出,投入產出效應明顯。在所有觀測點中,“各類科技競賽”的評價最為突出,學生的獲得感受度不僅超出了老師的投入付出,而且還明顯超出了“希望得到老師哪些指導或幫助”的比例,獲得感與期望值之比超過了110%,指標客觀反映了高等學校通過科技競賽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而“個人行為修養”的評價或許是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有效的觀測點,數據顯示學生的獲得感受度同樣超出了老師的投入付出,并且獲得感已經明顯超出了“希望得到老師哪些指導或幫助”的期望,應該說師生共同體對于學生行為修養成效明顯,充分發揮出了“課程思政”的作用。
(二)? “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的意義
1? “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是黨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內心的呼喚
“師生共同體”作為高等學校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載體和組織,必須要加強黨的領導,這是拓展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有效途徑,大學生在哪里,黨的建設必須要在哪里,黨的教育方針要貫徹到哪里。作為第二課堂的“師生共同體”,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激發黨員教師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黨員教師響應組織號召積極投身“師生共同體”,黨員教師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與學生開展面對面的交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人文關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切實幫助學生成長發展,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水平和黨建育人效果。在問卷調查中,71.1%的學生認為黨員教師應更好發揮教書育人作用,28.9%的學生認為與其他老師一樣就可以。可見,在“師生共同體”中,學生不僅希望教師的悉心指導幫助,也希望黨員教師能體現出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因此,高校各級黨組織應發揮出組織優勢,為“師生共同體”育人提供組織保障和方向指引,激勵教師黨員教書育人,積極回應大學生成才內心的呼喚,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推動了學生成才發展
加強黨建育人既是黨的要求又是大學生的內心呼喚,“師生共同體”作為三全育人的一種重要載體,在黨建育人、推動學生成才發展的作為和成效如何,直接體現了學校教育是否做到了360度育人“大熔爐”的教育合力情況。在關于“師生共同體中,黨員教師教書育人作用如何?”這一問卷調查中, 被調查對象認為黨員教師教書育人作用好的占49.73%,認為作用較好的占42.33%,認為沒有發揮作用的占7.95%。可見,在“師生共同體”中,90%以上的黨員教師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得到了學生的認可,這種認可度可以看出黨員教師能夠針對學生自身發展的不同需要,做到個性化、差異化的指導和幫助,黨員教師較好地把握了“師生共同體”育人的內在本質,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傳授知識,提升大學生專業能力和興趣愛好,通過交流實現育人的落地,發揮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此外,在問卷調查中,黨員教師在“師生共同體”中的學術能力、工作作風、品德魅力等方面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一步說明黨員教師對學生專業學科能力提升,工作勤懇踏實投入對學生勤奮學習工作,黨員為人為師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優秀品德養成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 加強“師生共同體”建設及黨建育人的思考
(一)? 建立完善“師生共同體”及黨建育人機制
1? 黨政合力推進“師生共同體”體系建設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教黨〔2017〕62號)(簡稱《實施綱要》)要求高等學校要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6]。《實施綱要》對于挖掘“師生共同體”中的育人要素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師生共同體”的特性顯示其具有內在的育人功能和天然的育人基因,這些育人的內在因素需要高校的完整育人機制去推動;同時,問卷調查清晰地顯示,大學生投身“師生共同體”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并在“師生共同體”中獲得鍛煉提升、期望成才發展。因此,自發的、零星的“師生共同體”形式不符合時代和學生發展要求,高校必須大力推進,充分挖掘大學生第二課堂等“師生共同體”中的育人因素,促進大學生的成才發展,形成教書育人的長效機制。
學校黨政應充分認識到推進“師生共同體”建設對于學生知識拓展、能力提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意義價值,共同做好“師生共同體”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領導和督促職能部門細化運行路徑、協同開展育人工作,最大化發揮出“師生共同體”的育人功能。學校可以黨政名義聯合印發“師生共同體”建設文件,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到“師生共同體”全過程和各環節,把黨建融入“師生共同體”,形成教書育人的長效機制,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力量。
2? 構建“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運行機制
《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指出: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組織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思想保證、政治保證、組織保證[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積極優化組織育人,強化高校各類組織的育人職責,高等學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基層黨支部各級組織要各司其職、同頻共振,通過加強黨組織的自身建設提升黨建育人的成效,黨委發揮好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的機制,院(系)黨組織要履行起政治責任,宣傳和執行學校黨建育人的文件政策,發揮出貫徹落實和監督作用,基層黨支部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把推進“師生共同體”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抓手,鼓勵黨員教師積極投身其中開展教書育人。其次要健全黨建育人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措施,著名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不同層次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五級金字塔層次結構,因此,評價考核和激勵措施是對教師付出的認可和尊重,更是教師把學生培養成人作為自我實現。黨建育人考核評價和激勵措施應當與學校“師生共同體”建設制度文件連貫呼應,包括原則、指導思想,要求、內容,對象(上級黨組織對下級黨組織、黨員教師),指標,成果認定,考核評價的結果運用,構建起“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的運行機制。
(二)? 加強和創新“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的舉措
1? 優化和創新“師生共同體”黨組織設置模式
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印發的《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辦法》指出:具備條件的學生社團原則上應建立臨時黨支部或團支部,承擔政治理論學習、研究社團重要事項等職責。其中,優化和創新“師生共同體”黨組織模式設置便是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組織建設的具體舉措,是加強黨建育人的重要手段。
“師生共同體”黨組織設置模式,應當結合實際,以有利于加強黨的建設,有利于黨建育人,有利于學生發展成長為前提和依據,如階段性的科研項目組、創新創業大賽小組、暑期社會實踐小組“師生共同體”可以設立臨時黨支部或黨小組,如在創新創業大賽小組(如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專業類競賽及科研項目組等階段性師生組織體中建立以學科、專業為背景的臨時黨組織,這類臨時黨組織應當歸屬所在學院黨組織,接受專業學院黨組織的領導;對于暑期社會實踐小組、跨學科創新創業大賽小組(如“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應歸屬團委、教務處等職能部門,所成立的臨時黨組織也應當由所在部門黨組織領導。在探索成立臨時黨組織的同時,也應積極探索創新成立“師生共同體”長期性黨組織,如專業型學生社團可以考慮設立正式黨支部,這些社團具有“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特質,成立黨組織更有利于促進社團健康持續的發展,有利于社團特色形成和保持;此外,一些高校為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學院成立了跨年級、跨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班,如果條件成熟也可成立正式黨支部。通過優化和創新“師生共同體”黨組織設置模式,把黨建工作向最活躍的學生組織拓展,做到哪里有學生黨員哪里就有黨組織,哪里有黨組織哪里就會開展黨建育人。
2? “師生共同體”黨組織黨建育人的思考與舉措
優化和創新“師生共同體”黨組織設置模式是黨建育人的有力舉措,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搭建了平臺、創造了條件,“師生共同體”所在黨組織在學生成才培養過程中,一方面按照上級黨組織和有關文件要求開展黨建工作,另一方面就要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以學生發展成長為導向開展黨建育人工作。“師生共同體”黨組織只有結合自身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型、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才能更好推進黨建育人工作,正如《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辦法》指出的臨時黨支部應承擔政治理論學習、研究社團重要事項等職責。
對于“師生共同體”黨支部,其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應當更加突出、舉措更加有力。如數學建模大賽“師生共同體”,參賽學生除了數理學院的學生外,還會有大量不同專業和學科背景的研究生、本科生,學院通知、安排、組織需要大量人力,如果有臨時黨支部,就能發揮出組織的強大優勢,黨支部可以根據不同學院的學生數量,分別建立對應黨小組,黨小組組長負責本學院參賽學生的聯絡和一些服務工作,讓專業教師能夠更加安心投入到教學中去,清晰的組織線路不僅讓教學工作井然有序,也能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對于有條件設立正式黨支部的“師生共同體”,黨建育人工作內涵更加豐富,如具有專業學科背景的學生社團、大學生創新創業班“師生共同體”,可以邀請成功校友進行交流互動,分享在專業社團等“師生共同體”中經歷、收獲和如何成長發展;黨支部還可以結合自身實際,與指導教師一起開展形式多樣的組織活動,邀請校內外知名人士開展活動,如邀請教授開展如何寫出高質量的專業論文、如何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如何撰寫專利等,讓學生獲得課堂無法獲取的知識,這些由黨組織開展的特色活動,應當邀請“師生共同體”中的所有師生加入其中,讓師生在交流互動中感受黨的關懷和幫助,讓黨建育人落實到基層黨組織中。
參考文獻:
[1]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01).
[2]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3]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施小明,程夢勤.基于“師生共同體”的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社會科學),2020(4):125-131.
[5] 楊興林.關于高校立德樹人問題的思考[J].重慶高教研究,2018,6(1):118-127.
[6]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的通知(教黨〔2017〕62號)[Z].2017.
[7] 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基金項目: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師生共同體視角下高校黨建育人機制”(C2-2020108)
第一作者簡介:施小明(1961-),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黨建與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