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武杰 陳力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虛擬社交的普及以及網絡輿論的快速蔓延,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難以適應時代需要。文章首先從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認知和行為模式的變化著手,具體分析了信息過載、網絡輿情事件、學生網絡安全隱私等方面的管理難點。在信息過載方面,大學生處理和甄別信息的能力不足;在網絡輿情方面,新媒體傳播迅速,大學生容易被煽動和利用,增加突發事件的應對難度;在網絡安全方面,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較弱,隱私信息泄露風險增加。同時,文章分析了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學生管理工作的諸多優勢,進一步闡述了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管理的創新路徑,包括:加強新媒體運用,通過新媒體工具拓寬師生交流渠道;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防范網絡負面影響;發揮輔導員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網絡信息,創建和諧校園氛圍;構建數據驅動的輿情管理模式,發揮輔導員的專業優勢,提供學生視角支撐;深化校內外新媒體資源整合,形成開放的專業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等等。文章通過分析新媒體環境對傳統學生管理模式的沖擊,提出了適應新形勢的管理創新思路,為推進和完善當代大學生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學生管理;信息過載;網絡安全;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18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理論邏輯和實踐進路研究——以山西科技學院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2zsszsx160
新媒體平臺已成為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主流工具和重要載體,短視頻、直播、社交媒體、自媒體等新興媒介深刻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交往社群。他們更習慣通過碎片化的方式獲取信息,更依賴虛擬社交來建立人際關系。基于此,傳統的以強調權威與紀律為要求、以控制和約束為導向的學生管理模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已經難以適應大學生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必須運用新媒體手段改進管理方式,實現從“學生控制型管理”向“學生服務型管理”轉變[1]。
(一)學生認知行為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開放多元,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新興媒介搜索和獲取各類信息。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訂閱相關公眾號和博主,獲得更加開放的信息服務。另外,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視頻應用等新媒體工具,可以隨時記錄生活瑣事,發表觀點見解,上傳個人作品視頻,向他人呈現多元的自我[2]。這種高頻率的碎片化自我展示,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表達和社會認同的需求[3]。
(二)學生管理的新難點
1.信息過載
新媒體時代,大量信息的快速產生和高效傳播,使信息過載成為大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突出難題。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等新媒體提供了海量、碎片化、去中心化的信息內容,其中既包含有價值的信息,也混雜著謠言和錯誤信息,而負面內容和謠言的快速蔓延會對大學生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另外,新媒體算法還會根據個人喜好進行信息篩選過濾,形成“信息孤島”效應[4]。僅依靠大學生有限的主觀認知,難以處理、消化、整合如此之多的信息。
2.輿情引導
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和危機處理成為學生管理工作中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在新媒體平臺,各類信息傳播迅速,真偽難辨,一些職業網絡推手通過“水軍”“控評”等手段策劃引導輿論走向[5],大學生的判斷能力不強,容易被蠱惑、煽動。作為學校形象的一部分,學生個人的負面言行也容易在網絡上被關注并放大傳播,進而演變為網絡輿論熱點乃至危機事件,這不僅會對學校的聲譽產生負面影響,而且會增加學校引導輿論、化解危機的難度,需要從輔導員層面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3.隱私保護與網絡安全
新媒體時代,社交APP、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崛起,對大學生隱私保護和網絡安全構成了威脅。一方面,許多大學生隱私意識淡薄,在網上隨意披露個人信息、日常行蹤等私密信息,可能招致網絡詐騙、人肉搜索等安全風險;另一方面,新媒體的匿名性也容易導致學生成為網絡暴力和校園欺凌的受害者[6]。從學校層面來看,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制度與規則尚不健全,網絡違規行為的處置機制有待建立。
(一)快速傳遞管理信息
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時效性強等優勢,能夠為高校輔導員傳遞各類管理信息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輔導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工具快速向全校或特定學生群體推送管理通知、規章制度等信息,其傳播速度明顯快于傳統方式,傳播范圍也更廣。利用新媒體,輔導員還可以對已發布信息進行持續跟進,可以與學生交流互動。
(二)高效收集學生的需求
新媒體時代,移動互聯網、社交軟件為大學輔導員與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交流渠道。輔導員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與學生建立連接。學生可以隨時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的學習、生活需求,輔導員可以進行即時交流或提供指導。這種“秒回”的方式,可以提升輔導員的工作效率[7]。新媒體環境下,一對一、一對多以及多對多的交互模式,將輔導員的視野從班級管理拓展到院、校級的統籌工作。
(三)精準把控學生的動態
新媒體可以承載大量的學生數據,大數據分析可以為高校輔導員精準把控學生動態提供重要支撐。新媒體平臺積累了豐富的學生數據資源,這有助于輔導員收集到更全面、多維度的學生信息,采用數據挖掘技術深入挖掘學生數據,精準識別學生的個性化需求[8]。利用新媒體技術,可以基于學生數據生成精準的學生畫像,動態分析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和特點,然后依托大數據分析結果,輔導員可以快速匹配可用資源,制定針對性強、個性化的輔導方案。
(一)加強新媒體運用,拓寬溝通渠道
有效的溝通是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為了拓寬與學生的溝通渠道,強化溝通效果,高校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這一新興工具開展工作。第一,輔導員可以積極運用新媒體工具,建立專門的輔導員工作服務平臺,并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上開設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樣化的新媒體渠道發布學生管理信息,拓寬信息傳播的覆蓋面[9];第二,輔導員要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上定期更新學生管理動態,發布管理政策解讀、校園活動通知等內容;第三,圍繞新媒體平臺,輔導員可以建立常態化的新媒體溝通機制,采取積極有效的方式鼓勵學生通過新媒體表達個人訴求,并做好各類班級活動的組織和事后反饋工作[10]。
(二)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防范網絡負面影響
輔導員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媒介識讀和信息鑒別能力,防范網絡空間的負面影響。第一,輔導員要加強對學生的新媒體法制知識教育,增強其對網絡信息真偽、來源可靠性的判斷能力,通過宣傳網絡信息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啟發學生樹立信息來源鑒別意識,防止輕信網絡謠言,避免產生錯誤認知[11];第二,可以設立網絡媒介素養的班會課專題講座,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指出網絡輿論的判別方法,增強分析和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第三,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素養提升主題教育,傳播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鼓勵、監督學生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還可以建立學生網絡道德評價體系,引導和規范其網絡行為,并將評價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評估,促進學生養成自覺守法的網絡意識。
(三)加強輔導員與學生間的互動,創建和諧校園氛圍
和諧的導學關系是高校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高校輔導員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高校應建立專門的師生交流互動新媒體平臺,或是在學校的官方論壇、BBS等形成專區。一方面,搭建輔導員與學生及時溝通、深入交流的橋梁,邀請輔導員分享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指導學生的故事,同時展示輔導員的辛勤付出和對學生成長的深切關懷,增進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理解和尊重[12];另一方面,借助線上專區組織互動項目,使輔導員和學生共同參與富有意義的新媒體公益活動,舉辦形式多樣的新媒體文化活動,如鼓勵大學生參加由輔導員帶隊的微視頻或微電影創作大賽,拍攝展示大學生青春朝氣、專業風采的作品,積極塑造和諧友好的新型導學關系和校園文化氛圍。
(四)在數據驅動下做好輿情應對與管理決策
在數據驅動網絡輿情管理體系中發揮輔導員的專業作用,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群體,提升學校輿情管理的針對性,其中,輔導員是這一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在輿情監測預警環節,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與學生的聯系優勢,關注學生的網絡討論動向和訴求,發現一些正在醞釀的細微輿論苗頭,及時提醒學校相關部門重點關注,將可能出現的輿情事件納入預警監控范圍[13];第二,在對突發事件進行研判與評估時,輔導員可以分析事件對不同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提出針對性建議;第三,在應對輿情的過程中,輔導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引導學生理性看待事件,收集學生對事件應對的意見,反饋給決策部門,幫助評估應對效果[14],例如在微信群里釋疑解惑,穩定學生的情緒,并收集學生對輿情應對的建議,提供決策執行過程中的實時反饋。
(五)構建新媒體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的學生管理新模式
作為新時期學生工作者,高校輔導員必須樹立開放合作的理念,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跨界型、專業化的學生管理新模式,積極推動校內外資源跨界合作和整合。第一,技術整合。輔導員可以主動與一些大數據分析能力強的新媒體企業合作,依托企業的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學生的網絡行為數據,揭示學生的網絡活動特點和需求分布,精準分析學生畫像[15]。第二,服務整合。輔導員可以與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達成合作,建立專業的網絡心理輔導項目,同時匯總校園網絡安全事件,學習相關部門的網絡安全監管經驗,不斷完善校內網絡輿情監測、預警和防控預案,助力形成校園網絡安全的聯合治理體系。
新媒體改變了高校學生的交流方式和信息獲取途徑。作為大學生管理工作的踐行者和第一責任人,高校輔導員必須積極且理性地看待新媒體技術給學生管理帶來的影響,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拓寬與學生的溝通渠道,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互動的積極性,進一步深化校內外資源整合,構建開放、專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蔡依蝶.高校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生管理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2] 劉超.新媒體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
[3] 賀建民,谷溪.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J].中國報業,2022(22):126-128.
[4] 陳心月.自媒體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8.
[5] 劉琪.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建設“網絡班級”優化學生管理策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23(2):67-69.
[6] 楊春梅.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及創新優化[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6(4):146-148.
[7] 王振山.淺析高校輔導員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學生管理工作[J].才智,2020(16):78.
[8] 盧永.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及創新策略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16):56-58.
[9] 陳籽雨.新媒體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創新路徑[J].中國報業,2023(14):232-233.
[10] 張曉曄.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路徑探索[J].新聞前哨,2022(6):75-76.
[11] 謝彩麗.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管理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1):130-132.
[12] 朱燦.自媒體技術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新聞傳播,2021(22):113-114.
[13] 仝靜宜.移動媒體對高校學生宿舍交流情境的重塑及其影響[D].鄭州:河南大學,2022.
[14] 宋冬冬.信息化賦能輔導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路徑芻議[J].中國新通信,2022,24(24):75-77.
[15] 楊毅,楊海濤,諶愛群.基于新媒體視角探究宿舍矛盾解決新路徑[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4):94-97.
作者簡介 韓武杰,研究方向:美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 陳力,講師,研究方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原理、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