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


[摘 要]項目管理與工程經濟決策課程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在新工科發展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雙重背景下于2021年新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課程依托學校“三海一核” 專業特色,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項目管理能力”的實際需求,將案例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充分體現了課程跨學科、跨專業及實踐性強的特點。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旨在提升學生工、管兼備的綜合素質,培養實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1-0037-05
新工科建設是為應對新經濟的挑戰,從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提出的一項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發布“復旦共識”“天大行動 ”“北京指南”,并頒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教育部黨組成員、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指出,新工科建設勢在必行,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呼喚新工科,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推動實施呼喚新工科,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呼喚新工科的建設。
哈爾濱工程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源于1953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哈軍工)。近70年來,我校秉承深度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聚焦船海核領域,構建“高峰凸現、高原崛起”的“三海一核” (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特色學科體系。
一、課程背景
為提高工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我國于2016 年6月正式加入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華盛頓協議》。通過認證協會認證的工程專業,其畢業生學位可得到《華盛頓協議》其他組織的認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僅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而且是實現工程師資格和工程教育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實行工程教育改革,既可以促進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又可以提升我國工程教育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更有助于提升工科院校的競爭力。我校作為工科優勢較為突出的行業性高校,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非常重視,目前,已成功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3個,17個工科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新工科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構建跨學科融通基礎、跨專業聚合大類、核心課高度精練、選修課全校打通的新工科課程體系是我校在本科生培養中著重解決的問題。
在新工科發展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雙重背景下,我校于2021春季學期起,為全校工科及機電類專業學生開設了工程項目管理與經濟決策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本課程是學校以學生為中心、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要求為指導,為推動新工科高質量發展,實現理工文管知識在課程層面的交叉融合,面向理工科大學生開設的工科大類教育課程。本課程建設結合了我校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定位和“三海一核”的辦學特色。本課程是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提出的“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能在多學科環境中進行實際應用”畢業要求而設立的課程。因此,本課程的開設旨在通過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幫助學生打破專業壁壘,提高學生數理基礎、工程基礎水平和綜合素養,提升學生跨界整合能力和動態適應能力。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旨在滿足新工科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項目管理能力”的實際需求,以培養學生理解并掌握工程項目管理的原理、思路和工程經濟決策主要方法為主要目標。針對工科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思路上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利用慕課、網絡課堂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系統介紹項目管理與工程經濟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以項目管理知識體系與工程經濟常規決策方法為核心,穿插實踐教學案例,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項目管理與工程經濟理論知識,并建立經濟管理思維模式,切實掌握項目管理與工程經濟決策方法,從而更好地把這些知識和技術運用于工作實踐,提升自身工、管兼備的綜合素質,成為實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理解經濟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初步建立經濟學、管理學的思維模式;(2)了解項目管理知識體系(PMBOK)的基本內容,掌握項目質量、成本、進度管理的常規方法;(3)了解工程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經濟的評價指標及評價方法;(4)掌握項目管理與工程經濟領域文獻搜集方法,具備專業文書寫作能力;(5)能夠有效組建項目管理團隊,具備較好的團隊溝通與合作能力;(6)熟知職業道德規范,能夠結合自身專業背景進行本專業領域項目管理與工程經濟決策實踐應用。
三、課程內容
本課程主要學習現代項目管理和工程經濟決策方法,包括項目質量管理、成本管理、項目進度管理和經濟評價指標及應用等主要內容。課程主要內容、學時分配及教學方法如表1所示。
四、課程特點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隨著各種線上授課平臺技術日趨完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日常教學。將線上教學視頻學習與常規的師生面授教學相結合,不僅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化時間,而且能將課程相關的平臺網絡資源有效融入課程內容中,使教學過程多樣化、高效化。開課之初,課程組已將全部教學視頻錄制完成,并上傳至智慧樹平臺。開課后,學生可以利用智慧樹平臺自主學習視頻內容,期間平臺會通過題目隨機彈屏、章測試等方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平臺還會對學生觀看視頻課程的時間、進度等進行限制,以保證學習質量,這對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最后,課程組通過四次線下見面課,以師生共同探討相關案例的方式,對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充分體現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實用性。
(二)重視實踐性
考慮到部分工科學生的經濟、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本課程重點突出授課內容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課程組在相關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以通識教育為主,針對每一部分主體內容都配備相關的工程實踐項目案例,供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分析、探討,實現理論學習與綜合應用的有機結合。此外,為學生提供“挑戰性項目”展示平臺,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本專業知識,根據課程主體內容,開展案例編寫、講解工作,并通過項目結題答辯、微視頻展示等方式進行最終成果匯報。這樣的教學方式真正體現了以項目應用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創新思維意識為重點的理念,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跨學科、多角度思維,以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三)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融合
課程思政也是課程內容設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課程根據新工科人才有關政治素養和職業素質培養的要求,依托哈軍工紅色基因及我?!叭R缓恕彼{色海洋文化背景,以新形勢賦予卓越工程師的使命和能力為現實需求導向,通過對我國重大工程項目的介紹,如“千年都江堰:質量工程史上的奇跡”“三峽工程:工程項目經濟評價的典范”“南水北調工程:進度管理使高難度施工穩步前行”“港珠澳大橋:‘世界奇跡背后的中國智慧”“洋山深水港:中國智造成就世界領先”等,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我國重大工程項目帶來的民族自豪感與使命感,而且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新時代發展中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國家使命相結合。課程思政實施的最終目標是將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讓學生在聽中學、研中學、讀中思、做中思,實現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
五、課程實施過程
(一)實際案例教學
根據課程內容,課程組在最后三次線下見面課中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充分考慮了課程思政目標,分別根據項目成本管理、進度管理、工程經濟評價三個板塊內容,設計三個有針對性的工程項目案例。目前課程組已完成兩輪授課,正在進行第三輪授課,課程內容與相關案例如表2所示。同時,在案例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如在工程經濟評價部分的案例中,要求學生結合經濟指標進行經濟性評價,對相關經濟指標給出EXCEL公式計算過程,并在項目敏感性分析部分,應用EXCEL畫圖模塊,學習利用圖表數據擬合直線,并進行分析。這些內容,有些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查閱資料,先自主學習,再整合輸出。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二)設立挑戰性項目
針對學生高階能力的培養,課程組設立了挑戰性項目。挑戰性項目包括兩類開放性課題:特色案例和思政案例。學生自愿參與,可以跨專業、跨班級自由組建團隊,根據團隊成員興趣圍繞課程主體內容自擬題目,課程組會委派教師就內容撰寫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選題通過后,學生在課程組教師指導下開展研究,通過實地調研、組織訪談等方式搜集資料,最后整理資料、撰寫項目報告,并以結題答辯、微視頻展示等方式進行成果匯報。在目前完成的挑戰性項目中,學生表現出了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完成了如《船用先進燃氣輪機渦輪盤批量建造項目工程經濟評價》《“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建設工程的項目進度管理與優化》《船海無人機探測雷達項目與成本控制》以及思政案例報告《超級LNG船項目調研》等十余篇項目報告。通過項目報告的撰寫,學生能將本專業知識與成本管理、經濟評價等管理學科知識有效融合,不僅激發了學生跨專業、跨學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實現了“在實踐中踐行知行合一”的課程目標,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探討式學習
本課程是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的課程,需要學生先在智慧樹平臺自主學習課程相關教學視頻,然后結合課程開始的第一次線下見面課上布置的相關案例進行任務探討。學生按要求自行分組、探討案例內容,并分別在課程最后三次線下見面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對本組案例進行課堂展示。將探討式學習方式貫穿課程教學始終,充分體現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培養學生建立經濟管理思維模式,提升學生工、管兼備的綜合素質,培養實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四)考核方式綜合化
本課程采用過程性“累加式”考核方式,考核成績包括MOOC平臺成績(40 分)、案例研討成績(60分,三次案例研討成績各20 分)、附加的挑戰性項目成績。MOOC平臺成績由平時學生在系統進行的視頻學習、相關章測試、期末考試三個部分成績構成;案例研討成績由課堂互動、PPT 展示答辯和案例報告三個部分成績構成。MOOC 平臺成績和案例研討成績共同組成學生的綜合成績。課程組為綜合成績高于60 分的學生提供挑戰性項目,挑戰性項目成績由PPT及微視頻展示、結題答辯、項目報告綜合成績構成。參與挑戰性項目且報告合格并通過答辯的學生,其課程綜合成績將直接評定為優秀。這種課程評分方式充分體現“累加式”考核的特征,注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積累。
六、課程反饋與展望
目前,本課程已經完成了課程教材建設,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外,課程的慕課平臺也已建成并正式運行,課程組在智慧樹平臺完成了兩輪課程教學,正在進行第三輪授課。自課程上線運行以來,累計27 所高校的近1.65 萬人選修了本課程,課程互動超過9.67 萬次。本課程連續三個學期入選智慧樹“雙一流高校精品課程(專業課)”,并已獲批成為黑龍江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示范培育項目。
同時課程組也注意到,學生選課人數較多,如何更合理地設置班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互動環節;如何更充分地挖掘課程思政內容,將具有時效性的思政內容引入課堂教學等,是課程組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建跨學科融合、多學院建設、多平臺共享的新型專業模式,打造人才培養共同體——新工科建設的“天大行動”[EB/OL].(2019-05-02)[2023-06-2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jj/201905/t2019050?
5_380553.html.
[2] 新工科建設形成“北京指南”: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京召開[EB/OL].(2017-06-10)[2023-06-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6/t2017061?
0_306699.html.
[3] 王文波,顧寄南.新工科背景下智能運維與健康管理課程教學探索[J].高教學刊,2022,8(21):109-112.
[4] 林健.如何理解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基于《華盛頓協議》的界定和要求[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7-26.
[5] 趙琳琳. [奮進“雙一流”? 喜迎黨代會]擦亮新工科建設哈工程品牌,著力造就拔尖創新型人才![EB/OL].(2023-05-04)[2023-07-04].http://news.hrbeu.edu.cn/info/1141/75596.htm.
[6] 徐振峰,孫強,胡學友,等.工程教育認證中復雜工程問題解析[J].高教學刊,2023,9(13):85-88.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