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專業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以自身言行為學生闡釋工匠精神。專業教師在教學全過程融入工匠精神這一思政元素,其根本是以生為本,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努力。其不僅體現了知識體系與價值觀教育的有機統一,而且強調了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的聯系,進一步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章以漆工所展現的工匠精神為論述視角,以教師為主體,探討高校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旨在深入發掘工匠文化內涵與工匠精神價值。
[關鍵詞]工匠;工匠精神;課程思政;實踐路徑;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1-0104-05
高校課程思政是我國特色教育理念,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宗旨,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使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師要在知識與技能講解、課堂討論與練習、課后練習與總結、作業評析與反饋等環節中融入工匠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誠實質樸與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筆者曾在《論中華漆工精神傳承及其當代價值》一文中指出,工匠精神歸根結底是對手藝的精神與思想層面的追求。工匠精神包含多種層面的價值,最為核心的是行為(準則)層面的價值,體現為法度、藏美、專注三方面[1]。加之道德(社會)層面的“守信”組成工匠精神的四大精神領域,即專注精神、法度精神、藏美精神與守信精神。本文將以漆文化為視角,從這四個精神領域對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展開論述。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工匠精神應成為高校教師治學、科研、言行等細節的典范,教師要有“匠心”,踏踏實實做好“教書匠”,用自己的言行向學生闡釋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其二,教師要將工匠精神作為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全過程,對工匠生產精美器物的過程、工匠人物故事、工匠的精神追求等進行提煉,并將其與專業知識結合,使工匠精神如鹽入水般傳遞給學生。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對于消解部分教師或學生的學習功利化傾向有一定的作用。其鼓勵教師立志成為“四有好教師”、提升自身素質以及引領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切實可行的意義。工匠精神有助于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增益于穩固“教”與“學”的平衡,對培養高、精、專的技能人才,使其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具有現實意義。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全過程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
一、專注精神推動教學態度的革新
“專注”與個人的素養與心性相關,也是工匠在工作中的技術呈現。專注就是“匠心”,即“工”之所以為“匠”的核心,是匠人的生存之道與精神之基。工匠自身內在的品格(謹慎與細致、求真與求精、尚美與善思、樸實與淳樸、自尊與自強等)是其成就精美作品的基礎。如,漆工若沒有對其自身精工細致的要求、沒有對其靈智的開發與追求,就難以制作出令人驚艷的漆工藝品與被人視為珍寶的漆器。高校教師應如漆工匠人,不斷完善自身建設、淡泊名利,主動突破困境、耐住寂寞、守住本心、迎難而上、堅定意志。高校教師要將教學要求內化為自身行為,踐行“專注精神”,善于思考、探尋真理、平心靜氣、不言放棄、心無旁騖,一遍遍打磨課程,才能悟出教學規律,找出有效的教學方法。
高校教師應熱愛教育事業,并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需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增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努力成為業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教師;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盵2]教師的情感態度至關重要,只有對國家的教育方針有高度的情感認同,他們才會在教學中更好地體現這種認同。高校教師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培養目標,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而要建設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3]。教師的教學態度體現在教學的方方面面,只有時刻反思“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才能堅守教育初心,這正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體現。
二、法度精神鞭策教育理念的更新
專業課教師的“以身為范”,正是其教育理念的行為體現。教育理念不僅是教育方法,更是教師在教學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理性認識,促使教師自覺地在備課、教學、批改作業以及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把握一定的尺度和法度,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法度即尺度、規矩,反映在器物生產上就是對物料的用度。法度思想不僅體現在對器物的長、寬、高的要求上,也體現在匠人追求器物的實用價值上。同理,教育理念不僅體現了專業教師的熱情,更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問題的回答。
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質上是一種教育新理念,其核心是探尋課程思政教學的一般規律,實現從“教什么”到“怎么教”的轉變。因此,以工匠精神為元素構建思政教育素材庫、探討思政滲透教育的新方法,既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能進一步挖掘、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廣義上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一是對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研究,并進一步修訂;二是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研究及修訂;三是對課程的教材進行研究,發掘并梳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一步明確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四是研究如何在專業課程的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全過程(包括制訂教學進度計劃、備課、上課、課后輔導、練習的布置與批改、課程作業的布置與批改)中滲透思政教育;五是研究課程整體效果及學生對課程的反饋與評價,量化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與運用。而在狹義上至少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對課程現有的教材進行研究,發掘梳理其中的思政元素,明確具體教育內容;二是研究如何在專業課程中有效地以工匠精神為思政元素進行思政教育。
高校專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需深挖課程思政的“顯性”與“隱性”資源。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過程中,使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實現共同育人的教育目標。專業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嚴謹的專業知識吸引學生,以規范的行為作風影響學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激勵學生。專業教師還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闊知識視野,融合多學科理論知識,鉆研教學方法,并不斷豐富研究成果,從而拓展課程思政的內涵。在具體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教師既要旗幟鮮明,確保思政元素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地滲透每一個教學環節,又要避免生硬、空洞。要摒棄“填鴨式”的單向灌輸法,充分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立足課程特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多地采取討論式、啟發式等更加新穎且合理的教學方式,有效地運用正面和反面典型進行教育教學。要旗幟鮮明地推崇正面典型、批判反面典型,以增強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4]。教師在更新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
此外,在潤物無聲地實施課程思政育人的過程中,要做到巧妙地將思政育人與專業知識教育相結合,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這時,專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引領者。
三、藏美精神激發教學方法的創新
藏美精神是工匠在工作中的美學傳達,是器物之美,取天地之氣的自然之美、包羅萬物的材質之美、別出心裁的工藝之美。“漆從自然中來,漆工賦予漆物溫潤的觸感、光亮的色澤與無盡的暖意,又使漆物更加接近自然……漆工一遍遍地涂漆,細致地反復用手推磨,給予漆物溫暖與精雕細琢之美?!盵1]而優秀的專業教師無時無刻不在追求教學之美,他們通過對課程每一環節的精細打磨,為學生展現趨于完美的課程。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美學傳達。以工匠精神為思政元素建立思政素材庫是思政育人的有效嘗試(素材庫需結合不同專業明確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胺蔡煜氯喊俟?,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盵5]這意味著專業教師并不需要成為專門研究、論述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專家,而是可以由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教師通力協作,從自己的專業領域中提煉出與工匠精神相關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各專業教師從自身熟知的專業領域中挖掘工匠精神元素,這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認同,使其在授課時能夠感同身受、富有情感地將工匠精神傳達給學生,學生普遍樂于接受。另一方面,雖然每位專業教師挖掘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有限,但將每位教師所提煉的工匠精神思政元素整合起來,就能形成多學科、多角度的思政素材庫。這樣,專業教師能更方便地從中選取合適的思政元素進行傳授,而學生也不會感到單調枯燥,反而會為教師的跨學科、多角度、寬視野所折服。課程思政素材庫的建設是合各專業眾教師之力細致打磨而成的。
專業教師需要破除線性教學思維,以“傳承—解構—反饋”為滲透式課程思政教學閉環,對案例、典型器物和文獻資料等加以提煉、分析、歸納,并與專業知識點相結合進行教學。同時,教師要主動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并進行分析,以“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為根本研究思路。將工匠精神引入課程思政,不僅革新了教師的教學方式,還將思想精神轉化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內驅力。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備課階段: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優點、存在的問題,同時研究課程的知識點與思政素材庫的哪些元素能建立有效鏈接;對現有教材進行研究,發掘并梳理其中可用于思政教育的元素,將其與素材庫中的案例相交、重合的部分進行整合,建立邏輯順序,確保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的無縫銜接;通過對課程大綱、教學進度計劃的修訂、教案編寫等,將思政元素分模塊、分章節、分課時地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并量化思政教育的次數與比重。這一階段的核心是研究思政教育“教什么”的問題。
課中授課階段:本階段因與學生直接接觸,專業教師需重點研究思政元素的融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通過案例分析與討論、情境互動等形式,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進而塑造價值觀,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同時,教師要將整個教育過程進行錄像、文字記錄等,以便后續對思政教育的深入研究。
課后反饋階段:通過對每節課的學生討論、課后反饋、課程結課后學生反饋及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影響等方面的量化分析,檢驗并修正思政元素的融入設計,以彌補前期存在的不足。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一個閉環,也有利于發掘、保護與啟發學生的個性?!皩嵤迸c“反饋”兩個階段,主要研究思政教育“怎么教”的問題。
數字時代使高校專業教師“被迫”成為“直播達人”,他們開始思考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新方式,研究各種網絡教學平臺的優劣,更加注重線下與線上授課相結合。教師可在教學全過程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可視化數據分析與統計?,F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是為了將教學方式“簡化”,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這并不是要求學生時時刻刻都要“學”、教師每時每刻都要“教”,而是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能感受到教師的存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需要教師展現“藏美精神”,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安排每一個項目,讓學生產生驚奇感,感受到教師的魅力與教學熱情,進而產生理解與共鳴,提高學習效率。
此外,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知識視野,涉獵不同領域的知識。教師要運用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公共社會學、教育心理學、設計心理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進行交叉研究,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要選取適合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把國家情懷、國家戰略融入教學全過程,潛移默化地滲透人本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關愛中體會到課程思政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四、守信精神促進教學反思的鼎新
守信即誠實守信,是道德(社會)層面的基本守則。潘天波教授所指出的“法象精神”(或稱為“取象精神”)是中華工匠造物時在模范層面的物化呈現,即工匠通過模仿自然宇宙而形成的造物“模范”[6]。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培養為社會所需人才,而社會是全方位檢驗教師教學成果的“模范”。守信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教師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式獲取課程評價信息,以守信精神推動教學反思。
為了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全過程(如圖1所示),需要建立閉環式的反饋研究機制。教師要對課程大綱制訂、課程教學、教學評價等環節設置明確的量化指標,包括教學進度計劃的制訂、備課、授課、課后輔導、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等。從而實現從“靜態”教與學轉向“動態”情境式思政教學的反思閉環,從“講故事”轉向以問題情境為導向的可持續性教學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應以傳承工匠精神為訴求,使學生重視對人、知識、社會、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解,力求為課程思政提供有價值的教學策略。
教師需要通過教學評價和與學生交流來進行教學反饋研究。教學反饋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反思備課、授課、與學生交流、作業布置與批改以及教學教研等問題的重要依據。同時,教學反思亦是教師研究專業育人目標,提煉及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以及科學合理地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的重要途徑[3]。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教師獲取教學評價最直觀、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課堂提問、課間溝通、課后交談,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質培養情況。這有助于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中更新思政元素的設置與滲透方式。
各高校應依據自身辦學特點,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通過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堅決防止“貼標簽”“兩張皮”[3]現象。教學反思不僅是專業教師提升個人教學水平的路徑,也是各高校檢驗自身辦學質量的方式。因此,高校應重視學生對教師評價的反饋機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學生對專業教師的教學反饋信息。雖說教師自身可以獨立完成信息獲取,但學院(學校)層面應科學設置問題模塊,讓教師統一獲取信息;同時給學生一定壓力,避免學生敷衍評價,并培養他們進行課程評價的習慣,從而為教師提供真實的反饋信息,為課程思政教研活動樹典型、立標桿、推經驗,使其成共識、成范式、成體系。
五、結語
從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看,工匠文化應成為當代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一個助力點,而這個文化助力點是由眾多特質文化單元構成的文化聚合體。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對工匠精神的深入研究能使其推廣至社會其他領域,并發揮其社會功效[7]。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工匠精神不僅促進了工匠技藝及其理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更促進了國家文化發展,增強了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專業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應勇于成為“教書匠”,傳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種職業精神的追求,專業教師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闡釋工匠精神。教師在“制訂培養計劃—制訂教學大綱—編寫教材—設計教學環節—研究教學反饋”的專業教學全過程中都要以工匠精神來要求、激勵自己。專業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思政元素,有助于學生對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的認識,同時使他們認識到勞動人民的先進性,認識到勞動者創造的精神價值。同時,專業教育倡導工匠精神,便于高校、教師、學生克服浮躁心理,形成理性的教研、教學、求職心態。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培暠.論中華漆工精神傳承及其當代價值[J].中國生漆,2022,41(4):34-37.
[2] 習近平.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J].人民教育,2013(18):2.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5-28)[2023-06-2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肖敏.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52-54.
[5] 蘇鳳捷,程梅花,注說.《墨子》簡注通說[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182.
[6] 潘天波.《考工記》與中華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J].民族藝術,2018(4):47-53.
[7] 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邊及其核心展開:一種分析框架[J].民族藝術,2017(1):26-3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