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娟
〔摘? ? 要〕? 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我們自身要做科學的領頭雁,悟透學科本真。通過課堂,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深入滲透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人是龐大自然體系的一分子,科學是人的科學,所有的食物來自哪里,如何互聯(lián),去向何方,都指向一點:一切的科學都是有根的科學。
〔關鍵詞〕? 小學科學;尋根時機;尋根方式;尋根深度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1? ? 046-048
科學是一門很實在的學科,事實上,科學也可以是一門微甜的學科。這種甜來自它的邏輯美、關聯(lián)美、體系美。但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通常發(fā)現,一些教學內容如果認識不到位就容易“為了教而教”,空洞而乏力,讓科學離開了自身的土壤,缺失了原本的活力。
道法自然,科學的現象與規(guī)律總是包含在萬物體系中,人們的“問與不問”,它總靜靜地在那一處。所以,科學課的師生學習中,我們自身要做科學的領頭雁,悟透學科本真。通過課堂,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深入滲透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人是龐大自然體系的一分子,科學是人的科學,所有的食物來自哪里,如何互聯(lián),去向何方,都指向一點:一切的科學都是有根的科學。本文以《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在這一課中的學科思考與教學實踐。
一、把握尋根時機
“讓我們在一堂堂科學課里,去觀察,去動手,去探索,去思考,去凝望。”這是我在課程幻燈片第一頁留下的文字。相信教師輸入的安靜文字在課前短暫的課件停留時間里,會遇上許多閃光的眼眸。是的,這一刻就是播種的時機。“春播秋收”,對于科學的學習,只要教師把握時機,準備充足,什么時候都是氣候適宜的春天。在實踐中,每一個科學的課堂都是科學素養(yǎng)的著眼點與落腳處。其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設計處處可以開花,哪里都能成景。
除了播種時間上有所思考,在態(tài)度上也應有學問。《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課,將學生由“我們吃什么”的問題引入“食物帶給我們什么營養(yǎng)”的思考。從“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豐富的”這個生活經驗,進一步發(fā)展為當我們獲取豐富食物的同時,也就獲得了豐富營養(yǎng)的認識。將豐富的食物與豐富的營養(yǎng)之間的關系呈現在學生面前。所以,這堂課一定是開放喜悅的,經歷多種探究后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由外感到內化的過程。從知到行,進而形成正確的營養(yǎng)觀,優(yōu)化個體的飲食習慣,促進個人健康發(fā)展,即是這堂課的重要目標。
二、思考尋根方式
(一)需要把握方向感
“食物中的營養(yǎng)”指向的是食物的營養(yǎng),來源卻是食物。但對于食物從哪兒來,很多學生不一定了解,他們連菜市場購買菜品的機會都少,更別說有許多食物是怎么生長起來的真實體驗。
我們學校有兩個校區(qū),老校區(qū)校園面積小,可見木本植物不多。于是,作為老校區(qū)的一名科學教師,我在學生中的“開窗行動”啟動了。我首先播放老校區(qū)的枇杷樹與枇杷果,學生發(fā)現是自己校園的植物,漸漸開始被吸引了。然后我告訴他們,愛收集的老師來到了新校區(qū),我在這一片校園的四季里發(fā)現了這些:橘子、楊梅、西紅柿、玉米以及白菜等,最讓學生震撼的是,圖片里出現了一個可愛的西瓜,學生的座位里“哇”的聲音傳播開來,人群里開始小小的騷動。“新校區(qū)真好!”他們對十多公里外的新校園有了美美的親切感。
在學生的一片歡呼聲中,課件開始轉換風格,出現了廣袤的稻田,黃澄澄的色彩,一派豐收的喜悅景象。這也是新校區(qū)的?學生質疑起來。“老師每次看到它們的感情都不一樣。因為我知道經過長長短短的生命周期,它們最終都將成長或成熟起來。校園里這些植物只是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農作物的縮影,它們再加上一部分動物都與人們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一種特殊的關系,就是它們會進入我們的家庭,來到我們的餐桌,成為我們人類的——”隨著一張豐富的食物圖的定格,全班學生全部歡呼起來。“今天我們的話題就與食物有關。這堂課我們研究‘食物中的營養(yǎng)。”
孩子知道“我的校園”“我們的校園”“我們的自然”之中都有“我們的食物”。食物有的直接來自土地,有的間接來自土地,不管我們有沒有關注,它們歸根到底都是自然的饋贈,我們的生活與學習都不能離開大自然。情懷不同,認知不同,在“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一課中,學生的研究熱情與思維深度也將大相徑庭。“來自哪里”是科學學習之根脈,我們在開始即把握課程方向,讓課程處在合理又適度的體系之中。坐標定高度,學習顯神韻。
(二)需要有深切的帶入感
“營養(yǎng)檢測師”是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而產生的一個新興職業(yè)。在今天的“檢測食物中的脂肪”“檢測食物中的淀粉”兩個探究活動中,我首先出示專業(yè)“營養(yǎng)檢測師”的工作照片,請學生進行這一行業(yè)的職業(yè)體驗,“總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那些穿白大褂的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今天我們就來進行一次研究,人人都來做一名營養(yǎng)檢測師,誰想加入?”學生興致很高,對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充滿向往。一種身份,一種體驗,帶著有任務驅動的活動往往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標。他們從觀看“操作流程”、討論“活動提醒”,到動手操作、小組商議、填寫記錄,最后全班匯報,集體釋疑,形成共識。活動在一種身份演變中推進,他們也對“營養(yǎng)檢測師”的工作有了基本了解。“今天的職業(yè)體驗都是最粗淺的,專業(yè)的實驗室的營養(yǎng)檢測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對食物中的營養(yǎng)進行鑒別。對于蛋白質的檢測方法常用的五六種,我們可以嘗試的有試劑檢測法,就是雙縮脲試劑檢測法;還有就是用燒的方法,聞聞有沒有焦味,那焦味就是蛋白質。具體的方法大家可以查閱資料,漸漸知曉。”
教師教科學,學生學科學,最出色的教師是讓學生群體通過課堂將一節(jié)節(jié)課分解凝合成“我的科學”的過程。有了深切的代入感,就有了發(fā)自內心的呼聲:“我的課堂我做主”。這就是回歸,是師給予生的“尋根”過程。
三、關注尋根深度
教了二十多年的科學課程,對學生的關注與研究深入了許多。現在的學生都是愛科學的,但細細感受又覺得這樣的愛似乎是有條件的愛。他們愛科學的動手環(huán)節(jié),愛科學的實踐過程,愛動靜較大的體驗部分,愛生動形象的有視覺沖擊力的項目。而對于需要長期觀察與深入思考,或需要分析資料進行多輪論證的內容,他們未必能有較好的狀態(tài)和足夠的熱情。他們對“科學之愛”還是愛得不夠,這也是學生在漫長的科學學習中普遍存在的“通病”。
好的學習習慣孕育好的學習品質。我們的科學是“貼近地心”的課程,是吐納之間感受靈動的課程。所以,與其看眼前的枝頭是否枝繁葉茂,不如細細思量我們在“根”上花了多少心思。我們給了根多少養(yǎng)分,讓根有了幾分空間,也就是我們于心中在學生學習科學、深扎根系上進行了怎樣的預期與規(guī)劃。
《食物中的營養(yǎng)》中的科學概念目標包括“人體保持健康需要的營養(yǎng)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但很顯然,這課一定不能定位為知識的講解,如果是這樣的話,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營養(yǎng)知識就足夠我們開設幾周的科學課程了。這一課始終是在“動手實踐”與“素材沖擊”中架起適宜的橋梁,讓學生在“豐富食物”與“豐富營養(yǎng)”上實現知行統(tǒng)一的正向跨越。
(一)需要情懷引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是無法窮盡的,但正確學習的方法能讓我們更好地面對學習。“親愛的同學們,下面我們進入天天4.23環(huán)節(ji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看書,除了課本,我們更要看天文地理軍事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書,書看得更多更雜,你會有更寬闊的視野。”所以,我一直在我的科學課上主張每位學生能做到“天天4.23”。“老師準備了一些資料,想看嗎?好吧,請各組組長上來領取。組內閱覽。”
每小組十多份的彩卡上的資料在小組內互相傳閱,大家興致很高。之后的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手持彩卡,娓娓道來。“看來,剛剛大家都是有收獲的。通過查閱資料,大家知道許多食物里的營養(yǎng)成分,還認識到許多食物里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播放課件)我用的方法是在網絡上搜索百度百科;我還用了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把我家里幾種版本的百科全書都翻閱了一下,獲得了這些信息。期待大家養(yǎng)成勤查資料的習慣。”一項活動,當我們的目光向下定于土壤之時,根系的主根也正在慢慢向下向深延伸。
“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空白的卡片,送給誰?”是的,除了看卡片資料,搜尋書本資料,查尋網絡資料,我們還要在資料上養(yǎng)成自己制作卡片的習慣。這是積累的指導。“學習無止境。愛積累、善積累的習慣會讓我們受益終身。”自此,這個環(huán)節(jié)后根系更加寬廣,盡管我們無法一時看到,但眼前的龐大樹冠會給我們答案。
(二)需要策略導向
我們的視野到了,學生的步子可能就遠了。小學生依然處在一個愛聽故事的年齡,我將我童時的經歷串講進課堂:“科學引導著我的思想,科學改變著我的行為。自從陳老師教科學后,我也開始對食物的營養(yǎng)進行自己的改變與調整。小時候,我喜歡吃蛋炒飯,覺得可香了。現在,我從營養(yǎng)成分的角度分析,覺得油多了,營養(yǎng)成分少了,所以我現在喜歡做拌飯吃了。如果是蛋炒飯這樣簡單地制作的話,可能它的營養(yǎng)成分表就只有糖類和蛋白質了。”馬上出示一張普通蛋炒飯的營養(yǎng)表。六種營養(yǎng)都有一些,但都是基本類型的。
“現在陳老師特別喜歡做牛肉粒拌飯或者蝦仁拌飯。我在里邊加了這些食材之后,突然發(fā)現……”我馬上出示廚房食材全圖,有切好的食材圖、食材成品圖等等,最后,一張營養(yǎng)對照表出現在學生面前。“哇……”,這個聲音長久沒有停歇。“蝦仁拌飯”“牛肉粒拌飯”的維生素與無機鹽的細項加上后,每種食物的營養(yǎng)在20種以上。“豐富的營養(yǎng)”變成了“豐富的情感”。原來,可以這樣處理我們的食物;原來,科學就在生活中。
食物的六大營養(yǎng)在這堂課中就一個“知識串”,如何深淺適度地進行串聯(lián),是一個問題。而這里,有一些學生不愛吃水果,所以“維生素”這一串,我打算加點色彩。我把這兩年里做的家庭水果拼盤的照片都找出來了,有“心形火龍果加蘋果片的小天使”,有“半邊梨堅立著兩串圣女果耳朵的兔子”,有“鮮亮臍橙多層橫切繞圈點綴中心草莓”,有“黃桃丁與石榴粒的約會”……十多張水果拼盤喜悅了我,更讓學生“瘋狂打Call”,一時間里我除了笑,別無選擇。學生開玩笑說,要做我家孩子。
這樣的課程設計,是在展示,更蘊含著我對學生的引導與浸潤。科學之美,也以我的有效策略在師生的真誠交流中得以呈現。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版)》教學建議指出:科學教學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宗旨,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加強教學內容融合,注重教學方法改革,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因此,科學的課堂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聆聽彼此的心聲。以根對大地的深情,來感受學科的豐厚,也讓我們自身更加豐富。哪里都是我們教育人的著眼處,哪里都有我們的呼喚,在一次次課程搭建的橋梁中,完成“尋根之旅”,展露無價的樸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S]北京:教基〔2019〕16號,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