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是我國工藝美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陶瓷史上,宋代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的典范,其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從技藝演變、審美風格與文化交融三方面闡述了宋代瓷器的發展及藝術價值。
[關鍵詞]宋代;瓷器;藝術價值;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4-0027-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肖佳玥.宋代瓷器之美:技藝演變、審美風格與文化交融[J].天工,2024(4):27-29.
陶瓷作為一種工藝品,具備實用性和審美功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傳承并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陶瓷藝術在兩宋時期達到了巔峰,除繼承了唐和五代制瓷的優良傳統外,還突破了唐朝生產上“南青北白”的二元結構,生產格局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釉色品種,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一、技藝與制作工藝演變
宋代,制瓷業的分工更加明確,匣缽模具的更換、瓷石原料的開采加工及釉墩、泥墩和釉灰的生產等,均體現出技術革新和宋代瓷器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此,筆者主要介紹宋代裝燒工藝的發展演變及其對器物的影響。
北宋早期,裝燒工藝已從五代時期的“支釘疊燒法”發展為“仰燒法”,具體步驟為在燒制時,首先將一個泥制的墊餅放入已燒成的匣缽內,其次把碗的圈足套在墊餅之上,使碗口與缽體間有一定空隙,最后將碗坯放入匣內,堆疊起來送進窯室。仰燒法的優點在于:第一,采用匣缽裝坯能夠確保制品在焙燒過程中受到均勻的加熱,有效避免了釉面受到燒窯塵渣的污染,因而顯著減少了瓷器的廢品率;第二,使用匣缽,可以充分利用窯室內的豎向空間堆疊制品,宋初窯室的裝載量必然比五代提高,瓷器的焙燒費用就會相應降低;第三,為了不使高溫下收縮的制品與不收縮的匣缽直接接觸而使用小于制品圈足的泥餅作支墊物,燒成的器物除圈足內底露胎外,釉面完整,這一方法使得碗、盤等制品的外觀質量有了顯著提高。
北宋中期,出現了“墊缽覆燒法”,其裝燒過程大致是:用瓷泥做好墊缽,墊缽內壁分作數級的盤狀物或缽狀物,先把口徑較小的芒口碗碟扣置在墊缽的最下一級上,再依次扣置直徑較大的碗坯,最后把一把泥質的墊圈放在平底匣中,把扣好了碗坯的缽狀物放在墊圈上即可堆疊裝窯,裝滿后入窯焙燒。這種多級墊缽覆燒法,不僅有助于減少制品的開裂和變形,降低了廢品率,還有助于保持釉面的均勻性和完整性。但其也有不足之處,如制約了瓷器形狀的發展,由于需要考慮缽體的安排,某些特殊形狀的制品可能不太適合這種燒制方式,并且墊缽覆燒法需要陶工在制作過程中精確地安排墊缽,這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因此,這項工藝操作相對復雜,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北宋后期,定窯首創了“支圈覆燒法”,這一方法不但為北方窯場廣泛接受,還傳到江西和浙江,又對東南沿海一帶瓷窯的裝燒法產生影響。此方法即將碗、盤類器物口部朝下,倒扣摞疊在一起裝燒,器物間用支圈間隔,層層相疊。覆燒法的優點在于:一是可充分利用窯爐空間;二是不需要依賴匣缽就能燒制同一規格的產品;三是降低燒造成本;四是節省耐火材料。但這種裝燒方法由于會造成碗、盤的芒口,因此南宋后期被逐漸淘汰。
北宋早期的高足碗,半球碗形,碗口比較大,碗足比較短、粗,上下一般粗細;中期時,高足碗碗口比較大,鼓腹,碗足變細,開始出現撇底足。與五代相比,北宋中期圈足變小、變高,底部增厚,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碗足的縮小,可以使碗身的弧度相應地延伸許多,從而使碗在視覺上比五代的碗顯得更加飽滿、更加秀麗;二是這一時期使用的匣缽單件裝燒的方法,為實現這種效果提供了可能——由于制品不再相互套疊了,陶工自然就可以把碗足做得小些,明顯體現了裝燒工藝對器物造型直接的影響。
二、風格與審美特征
宋代瓷器在造型、裝飾、釉色三個方面都體現了其審美特征——造型上,受文人審美情趣的影響,多崇尚簡潔之美,或尚古器追求仿古意蘊美;裝飾上,更注重線條的表現能力,有雕、刻、劃、畫以及運用樹葉、剪紙貼飾等多種技法,民間瓷窯的裝飾技法尤其多樣,表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釉色上,除青瓷、白瓷、紅瓷、黑瓷外,還創造了彩瓷和花釉瓷,質地上崇尚玉般溫潤的質感。
(一)造型美
受宋代文人審美趣味的影響,宋代瓷器的造型逐漸擺脫唐代的豪放和復雜,更加注重簡潔和端莊,但這種簡潔并不代表簡單,而是更高的審美標準。宋代瓷器的美學特點體現在舒適和諧的比例關系上,這與當時人們追求自然和樸素的審美趣味相一致。其中,盛酒的梅瓶和玉壺春瓶最具代表性。梅瓶以其修長的身形、流暢均勻的線條、小巧的口和頸呈現出和諧的美感。這種簡單而含蓄的造型符合宋代人對自然之美的向往。玉壺春瓶以“玉壺先春”而得名,其圓腹、細頸、勻稱柔和的線條使其成為宋代瓷器鮮明風格的代表之一。通過這樣的設計,藝術家將和諧之美發揮到了極致,展現出獨特的審美。
此外,宋代文人崇尚自然美,主張“身即山川而取之”,認為藝術創作要對自然山水做直接的審美觀照。器型采用象形取意的方法,從自然物中尋找靈感,將植物的形狀,如瓜棱、葫蘆、蓮花的形狀應用在器物上,出現了瓜棱瓶、葫蘆瓶、橄欖瓶、蓮花碗,具有高度的自然美感。例如汝窯天青釉瓜棱瓶,撇口、長頸、溜肩、頸部一弦紋裝飾、圓腹瓜棱分六瓣,通過外形對瓜棱的模仿,體現了人們自然意趣的表達。哥窯青釉菊瓣式盤外形采用了菊花的形狀,盤體由14片花瓣組成,也表現出高度的自然美感。
(二)紋飾美
宋代,裝飾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呈現出了多元化而富有創意的風格。裝飾手法有釉裝飾、胎裝飾、彩繪裝飾、書法裝飾;裝飾技法有劃、刻、印、剔、戳、鏤雕、貼塑。
花卉紋飾中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萱草等,這些植物印花紋飾通過精湛的技藝展現出自然的生動之美。禽鳥紋飾涵蓋了鳳凰、孔雀、鷺鷥、鴛鴦和鴨。此外,龍紋飾通常與云紋或海水紋相輔相成,展現出一種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氛圍。嬰戲、水波游魚等元素的加入使瓷器的裝飾更加豐富多彩。這些豐富多樣的裝飾圖案,既體現了藝術家的創意和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獨特風貌。
定窯白釉孩兒枕形象為一童子身穿長衣坎肩,頭部微微揚起凝視前方,雙臂交叉環繞,兩足和臀部上翹,右手持一繡球。孩童面目清秀,臉部兩側刻畫出兩綹孩兒發,栩栩如生。此外,其衣服花紋清晰,紋褶畢現,榻邊模印花紋,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另外兩面凸起如意頭紋。其不僅是宋代風俗的見證,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藝術的珍貴資料。另外,磁州窯的裝飾技法也豐富多樣,有白釉刻劃花、黑釉刻劃花、珍珠地刻花等,如北宋磁州窯白釉刻纏枝牡丹紋盤口瓶將陶胎與化妝土都作為裝飾的一部分加以利用,充分利用了磁州窯材料的特質,使紋飾更為突出,將裝飾性與實用性進行融合。
(三)釉色美
宋代瓷器在釉色方面有著顯著進步,通過采用高溫燒造技術,宋代陶藝家成功地生產出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堅硬而細膩的瓷器。在釉色的研究與探索上,宋代的陶藝家致力于追求自然界色彩和紋理的精妙表達。如汝窯出產的天青釉,鈞窯生產的玫瑰紫,是通過對高溫下銅離子進行精確控制而得以實現的。這種對自然界色彩的還原和再現,使得宋代瓷器在藝術和工藝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白釉瓷
定窯代表了宋代白瓷的最高水平,白瓷胎體潔白,釉色潤澤如玉,白中微微閃黃,釉面平滑細膩,展現出一種特殊的光澤感。白釉瓷廣泛用于制作日常生活器皿,如碗、盤、壺、杯等。這些瓷器既實用又具有藝術性,成為當時社會上層階級的珍貴收藏品。
如定窯印花云龍紋盤,敞口、淺弧腹、圈足,盤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釉,釉色白中閃牙黃,口沿無釉,盤內印花裝飾,內壁印祥云紋,內底印一矯健行龍。不僅刻花、印花工藝都十分精湛,更體現了簡潔的釉色之美。
2.青釉瓷
青瓷因其色澤質感而出名,如南宋龍泉窯青瓷釉質晶瑩滋潤、清澈透明,仿若清水中綻放的芙蓉,自然純凈,不加雕飾。這種青瓷在審美上注重追求自然之美,強調素雅和樸實,與當時南宋文人的審美趣味相契合。其制作致力于達到極致的細膩,使器物表面呈現出一層瑩潤的光澤,給人一種高貴、典雅的感覺。相比之下,河南汝州的汝窯青瓷展示了北宋時期另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汝窯青瓷的釉色由于鐵的還原作用而呈現獨特的蔥綠色調,天青色釉界于藍、綠之間,給人一種清新寧靜的感覺,瓷器表面的開片紋路與器物融合,增加了其自然韻味,與南宋龍泉青瓷的清澈透明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此外,鈞瓷有“入窯一色,出窯萬變”之美稱,釉色千變萬化,如月白、灰綠、天青、紫紅等[3]。在制作瓷器時,通常會在釉料中添加含有銅的原料,通過氧化焰和還原焰的相互作用,使得釉色發生變化。這種處理方式在讓釉色呈現出獨有的絢爛的同時,仍然保持了淡雅的大氣之美。該技藝不僅展現了制作者對材料與工藝的精湛掌握,也為瓷器賦予了一種獨特而高雅的藝術品質。如鈞窯玫瑰紫釉花盆,敞口、斜頸、腹部鼓、圈足外撇、通體釉色紫藍且上淺下深,出現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俗稱“蚯蚓走泥紋”)。3.黑釉瓷
黑釉瓷分為青黑釉、灰黑釉、灰白釉等多個種類。其中建窯最具有代表性,其燒制的黑釉瓷產品,品種包括兔毫釉、油滴釉、曜變釉、芝麻花釉、龜裂紋釉、結晶冰花紋釉等由窯變產生的自然結晶釉產品,以及黑釉鐵銹花、黑釉描金彩、黑釉點白斑等人工繪制的作品。以兔毫釉為例,在制作過程中,釉中的鐵元素析出到釉層表面,在流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如同兔毫般的結晶體,使釉面呈現紺黑如漆的顏色,釉面上布滿著密集的筋脈狀白褐色紋飾,仿佛是兔子身上細膩的毫毛。除福建建窯外,還有耀州窯、浙江天目窯、四川達州窯生產的黑釉瓷,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四)文化美
宋代瓷器在質感和造型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制作者注重瓷器的實用性,質地更為堅硬細膩,使得瓷器更耐用,符合當時社會對實用性的需求。宋代黑釉瓷器十分流行,與當時的飲茶文化有關。宋代人流行用瓷碗飲茶,其中兔毫盞、天目碗等都是當時有名的茶具。這些茶具的出現,不僅體現了技術的提升,還體現了宋人的審美情趣。宋代瓷器不僅具備實用性,還在外觀上展現了高度的審美價值。瓷器作為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凝聚了人們自然淡雅的藝術觀和尚意的審美意味,如建窯在茶文化和極簡美學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審美文化,展現出東方文化的魅力。
三、文化影響與跨文化交流
我國自古以瓷器聞名世界。早在唐代,我國的陶瓷就已經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對外貿易,宋代時隨著經濟中心南移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對外輸出瓷器提供了便利。同時,通過與我國的貿易交流,外來文化也得到發展和更新。
(一)文化影響
宋代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外銷東亞、東南亞、北非、西亞、波斯灣等地區,并對其產生影響。例如,成書于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的《諸蕃志》中記載,登流眉國“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渤泥國“食無器皿,以竹編貝多葉為器盛食,食畢則棄之”;波斯國“其王……食餅、肉、飯,盛以瓷器,掬而陷之”。在東南亞各國,盛裝食品以植物葉子作為器皿,只有國王使用瓷器,可見瓷器的珍貴。但隨著海上貿易的發達,我國瓷器大量外銷,改善了當地人的物質生活,體現了不同文化間的交融。
(二)跨文化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對宋代瓷器藝術也產生了影響,各大窯廠為適應海外不同需求,生產不同種類器物并進行出口,如“南海一號”海船、“華光礁一號”海船、“半洋礁一號”海船等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工具,裝載貨物進行貿易活動。“南海一號”作為裝載陶瓷數量最多的遠洋貿易商船,出現了大量具有異域風格的瓷器,如棱角酒壺、仿銀器的瓷碗、喇叭口瓷碗等。“華光礁一號”也有部分為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定制的為宗教或祭祀之用的典型外銷器,這種與其他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制瓷工藝和技術,也使瓷器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點。
四、結束語
陶瓷的生產在宋代達到了空前的盛況,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宋代瓷器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融合,與前代相比,它更講究造型和釉色,特別是在制作工藝的演變之下,瓷器的質感與造型取得顯著進步。宋代瓷器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與審美追求,不僅體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還有與外來文化的交融。
參考文獻:
[1]劉新園,白焜.景德鎮湖田窯各期碗類裝燒工藝考[J].文物,1982(5): 85-93.
[2]趙爭強.宋代瓷器美學風格探析:以青瓷與白瓷為中心[J].流行色,2021(10):67-69,72.
[3]趙汝適.諸蕃志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0:28,132,136.
[4]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5]陳凡.宋代瓷器的美學價值探析[J].陶瓷,2022(10):61-63.
[6]張夢羽.宋代瓷器美學風格發展與文人審美[J].藝海,2021(10):142-144.
[7]肖月.宋代瓷器的審美特征與美學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啟示[J].漢字文化,2019(6):168-171.
[8]張曉琴.海上絲綢之路的陶瓷貿易:以“南海一號”為中心[J].天工,2022(3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