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內含17種文化元素,其中大部分為傳統非遺手工技藝類。在介紹溫州非遺手工技藝的同時,通過舉例的方式分析這些非遺手工技藝的時代價值。在“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建設的過程中,思考如何在培育、發展、創新、提升這個依次遞進的過程中,通過文旅深度融合,促進溫州非遺手工技藝活態化傳承,為文化藝術的發展開辟新路徑,也為城市文旅IP打造提供新方向。在促進溫州百工技藝開發、設計、創新的方向上,借助現代文旅發展新趨勢,挖掘百工技藝的特點,推出具有“百工名城”形象IP的城市伴手禮、民俗故事、文化體驗等互動形式,助力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溫州”。
[關鍵詞]文化標識;非遺手工技藝;時代價值;百工名城
[中圖分類號]J5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4-0015-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陳瑤.文化標識視域下溫州非遺手工技藝的新時代價值:以“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為例[J].天工,2024(4):15-17.
基金項目: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課題“基于文化標識的城市文化品牌構建研究——以鹿城區為例”(編號:23WSK077YB)。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然成為全社會的關注點之一。
2021年7月,浙江省委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文化符號和文化標識。針對浙江省委此項任務,溫州市政府積極響應,其中鹿城區文旅局提出并規劃了“百工名城”文化標識建設的專項計劃,旨在推進文化標識建設、深化文旅融合、構建鹿城文旅品牌,以達到提升城市品牌文化影響力、文旅產業競爭力、優質產品供給力的建設目標。
一、“百工名城”項目下的文旅融合現狀
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與日俱增。2019年,我國旅游業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億元。2023年,國內出游人次48.91億,同比增長93.3%,恢復至2019年的81.38%;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恢復至2019年的85.69%。
溫州鹿城區“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內含的文化元素為:甌塑、甌繡、甌菜、中國鞋都、竹絲鑲嵌、溫州發繡、彩泥塑、彩石鑲嵌、米塑、溫州竹編、溫州木雕、溫州石雕、剪紙、溫州劉氏風箏、十字花邊繡、溫州錫器、溫州中醫藥文化。“百工名城”項目中的文化元素是當地延續近千年的造物文脈,更存在于當地老百姓衣食住行之間,是當地人民審美情感、造物智慧和倫理思想的展現。
“百工名城”項目中的文化元素以傳統手工藝為主,其中多個文化元素已經成為省級、國家級非遺,是地方形象的展現,也是地方文旅縱深發展的依托,更是呈現地方獨特創意的文化特質。
隨著“百工名城”文化標識建設項目的推進,地方政府旨在探訪、發掘、整理地方文化元素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科技+產業+旅游的深度融合方式,建立“百工名城”文化標識品牌,實現重點旅游領域高質量發展的突破。
二、地方非遺手工技藝的新時代價值
“百工名城”項目中的文化元素是文化標識建設的重要文旅融合內容。隨著新時代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能利用新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來提高地方文藝水平,提高全民藝術性,更能通過旅游這一“無煙產業”為地方經濟生產總值做出貢獻。文旅深度融合也是地方政府強化文化標識建設任務的核心要義。
(一)文化價值
“百工名城”項目中的文化元素都是溫州鹿城區特有的文化形式,呈現了當地老百姓生活、勞作時的場景,也寄托著當地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甌菜屬于浙江菜系,但是和浙江菜系又有所不同。由于溫州地處沿海,甌菜更貼近沿海特色,菜品內容也以海鮮為主,體現了溫州當地的飲食文化,具有沿海地域的文化價值。又如,溫州竹編是溫州民間特有的手工藝。溫州地形屬于丘陵、山地,盛產毛竹,所以溫州竹編取材方便,同時竹編產品也是農村家家戶戶日常生活所用器具。溫州竹編一般選取新鮮毛竹,按照制作實際要求制成竹段,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編織、裝搭、堆花、打磨、油漆、成形,最后形成花瓶、茶具、花籃等多種精美工藝品。
甌菜、溫州竹編等非遺所展現的文化價值,首先是滿足了當地老百姓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具體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甌菜、竹編和溫州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當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體現。生活是藝術的基礎,藝術是生活的升華。辛勤的勞動人民在煩瑣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將日常生活場景不斷升華,在生活中創造出富有文化氣息的民俗,深刻展現了溫州人民純樸的民風和甌越大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其二,甌菜、溫州竹編等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其美感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來源于當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甌菜、溫州竹編,讓人們真實感受到沿海地區的地域文化,更讓人們感受到當地老百姓的藝術審美。審美層次的不斷提升、美學共鳴的不斷升華,既可以成為文旅融合宣傳的特色內容,又可以成為文旅創新的載體,是“百工名城”標識的創作賦能,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優秀范本。
(二)藝術價值
溫州地處浙江南部甌江之濱,由于古時交通不便,其地方文化中保留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其中甌越文化、山水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術技藝底蘊深厚,藝術價值突出。
“百工名城”項目的文化元素在溫州地區流傳廣泛,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例如,甌塑由漆器藝術中的堆漆工藝演變而成,構圖自由、色彩豐富,多展現江南水鄉的風光和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十分顯著。又如,發繡以人的發絲為材料,以針為工具,在平整的布帛上施針度線,創造藝術形象。由于頭發材料質地特殊、顏色相對單一,需要繡者運用構圖、施以巧手,以展現個性鮮明的畫面效果。除此之外,甌繡、溫州木雕、石雕、剪紙、竹編等文化元素,其早期作品均為地方民間生活用品。例如,戲服、壽屏、喜服、被面、窗花、船燈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裝飾性。
根據《建設文化標識推進文旅融合行動計劃(2021—2025年)試行》要求,文化標識項目在普查文化資源、發掘文化標識發展內生動力、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激活文旅產業發展動能等要求中可深入挖掘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打造城市文旅系列品牌,培育文旅融合IP項目,以旅促文,以文助旅,真正做到文旅深度融合。
(三)時代價值
文旅深度融合是指各類文化藝術本身蘊含的精神文明價值與旅游所展現的經濟價值相結合,同時二者以某種恰當的合作形式保持互惠互利,比如,大眾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都是通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蘊含的文化元素內容,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國家級、省級非遺手工技藝,比如甌塑、甌繡、發繡、剪紙等均為國家級非遺,主要是采用平面美術構圖,運用油泥、絲線、頭發、紙等形成平面美術作品。作品多運用在服飾、被面、祠堂裝飾、室內家居等中,內容多為溫州當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場景,寄托著幸福美好的寓意。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這類傳統手工藝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是以工藝禮品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繼續發揮時代價值。
地方高校作為傳承和發展非遺的重要陣地,通過和地方政府多角度、多層次的合作,以開發非遺手工藝系列伴手禮等形式,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百工名城”文化元素的時代價值,可進一步促進地方文旅融合發展。
三、“百工名城”文化標識視域下非遺手工藝文旅融合發展建議
“百工名城”文化標識建設項目中提出:全面打響“百工名城”國際新名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標識度和美譽度的百工文化旅游產品。這是在我國大力提倡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努力激發非遺手工藝傳承人的使命感,在高質量發展階段,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時代生機。隨著“百工名城”項目的不斷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不斷強化,新時代背景下的文旅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能拉動市場經濟,提升社會整體效益。
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民族傳統文化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財富。“百工名城”建設項目最終目標是在保護、傳承、探索百工技藝,尋訪民間傳承人的同時,尋求傳統文化、時尚商貿、研學旅游之間的深度融合方式,助力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溫州”。
(一)文旅資源培育
現代工業的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沖擊非常巨大,其中一些甚至瀕臨消亡。同時,隨著現代旅游業的縱深發展,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常規的文旅消費品和旅游紀念品,對文旅伴手禮的需求不斷上升,這也是文化標識項目縱深推進的時代契機。
“百工名城”文化標識建設項目已經完成文化資源全面普查工作,形成一份詳細的文旅資源普查報告。在理清“百工名城”文化資源之后,要注重其中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和利用。要從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層面上對傳統手工技藝及其文化進行研究,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文化自信的角度開發文旅資源,做到培育、開發、傳承相結合,有序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科學發展,助力溫州“千年商港”建設。
(二)文旅均衡發展
“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不是單純一種傳統手工技藝,而是以溫州鹿城區轄區內各種知名傳統手工藝、傳統民俗等為內容。打造“百工名城”文旅IP不能顧此失彼,應該結合城市文旅發展方向和趨勢,綜合考慮和選擇開發哪種文化元素,從而更有效提升“百工名城”文化標識的含金量。比如,甌塑、甌繡多選擇溫州地區知名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為造型元素;甌菜多選擇“百縣千碗”定點餐飲單位;發繡適合在現有的人像設計基礎上開發個性化作品定制;竹編、石雕、木雕等,適合開發小規模、具有文旅伴手禮特征的家居生活用品。
“百工名城”文化標識項目中的文化元素較多,百工技藝也是溫州地區的特色,只有深入挖掘百工技藝的歷史意義、特點以及人文價值,才能實現文旅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百工名城”文化標識的文旅轉化。
(三)文旅創新提升
在文旅資源培育和文旅均衡發展之后,持續推進對“百工名城”IP形象的打造,注重百工技藝的文旅轉化,在地方政府謀劃建設百工技藝博物館、體驗館、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傳統手工技藝的文旅創新開發,推出具有“百工名城”形象IP的城市伴手禮、民俗故事、文化體驗等內容。比如,對甌菜進行創新提升,推出具有溫州地方特色的新甌菜系列;設計開發具有溫州地域特色、展現新時代風貌的甌塑、甌繡伴手禮;在歷史文化街區開展甌塑、甌繡體驗活動;開展甌文化研學文旅項目等,讓百工技藝傳承到新一代年輕人手中。
文旅融合是對傳統文化發展新途徑的探索。“百工名城”是溫州城市文旅的金名片,百工技藝是溫州文旅融合的切入點。百工技藝不僅是傳統手工技藝,更是溫州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應當受到重視和保護,被大眾所熟知。依托現代新型旅游產業,打造文旅深度融合是“百工名城”標識項目建設的有力抓手,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有力保護。但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不能只關注經濟利益而忽視精神文化效益,要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做到均衡發展、創新提升,從而實現“百工名城”文旅IP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百工名城”文化標識建設項目為案例,分析了溫州非遺手工技藝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時代價值,同時結合該項目內文化元素開展文旅融合案例剖析,是非遺借助文旅深度融合進行新時代傳統文化活態化傳承的優秀案例和典范,為文化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也為城市文旅IP打造提供了新方向,讓傳統文化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鄒淑珍,馮海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文旅融合下的時代價值:以山東長島漁家號子為個案[J].長春大學學報,2020,30(9):81-84.
[2]王軍.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9-14.
[3]趙躍.“文旅融合”視域下文化資源的開發路徑[J].智庫時代,2020(4):262-263.
[4]朱雨航.手工技藝非遺的文旅轉向:從“過程真實”到“象征真實”:以建水紫陶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24,22(1):39-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