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將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聚焦故事思維,結合歷史史料、生活體驗、真實情境等,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運用學科知識對社會現象進行多元思考,并探尋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方略。通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故事;故事思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
作者簡介:朱丹丹(1983—),女,江蘇省蘇州大學附屬吳江學校。
一、故事思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背景
何為故事思維?把事實、真理用講故事的方式生動且有趣地表達出來,在故事中賦予情節吸引力,引起聽者情感共鳴,給予規則、觀點、道理的啟發來增加聽者對現實的理性思考,從而影響聽者做出正確的思維判斷和行為抉擇[1]。《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的人生時期。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V袑W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富有批判和探究意識,但由于身心發展的不成熟,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和干擾[2]。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思想實際發展狀況出發,在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有意識地選擇生動有趣的故事來激發教學活力,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讓真善美在學生心底落地生根。
二、故事思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立足史料,挖掘中華故事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優秀故事的流傳讓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教師應善于從歷史文化史料中找尋那些適合課堂教學的故事。例如,中國人一直富有懷疑和探索精神,兩千年以前,楚國詩人屈原對天長問日月星辰、陰陽變化;昔日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感懷山河破碎之情,含淚寫下《過零丁洋》。今日我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沿著先輩的足跡用“天問”系列對漫天星辰進行持續探索,在蔚藍的零丁(伶仃)洋里建成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無數仁人志士曾為探索中國救亡圖存的道路努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用同樣的情懷和熱忱書寫了一幅又一幅生動的中國歷史畫卷。這些故事無一不體現著中國人的愛國精神、夢想精神和創新精神。筆者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框“少年有夢”時,借鑒以上歷史故事,憶往昔崢嶸歲月,追憶先人之志,用以啟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幫助其樹立青年夢想,培養其勇于逐夢的品質,來激發其生命的熱情,使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歷史史料當中有不勝枚舉的人文逸事,教師要善于從中華歷史典籍當中搜集故事,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講好中華故事,挖掘故事里的人物情感、歷史抉擇、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這對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增強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具有積極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體驗生活,發現生活故事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時時處處含有教育的意義,社會生活中每天都有故事在發生[3]。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增強生命體驗感,思考家庭、學校、社會事件,鼓勵學生引用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故事或事件來交流、分享、討論,增強學生的道德評判和道德選擇能力,使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法治意識,幫助學生建構學科應用實踐能力體系,增強其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筆者在教學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師生交往”時,發揮自身在教學當中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前布置學生閱讀《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查詢、搜集中外師生故事。課堂中,學生不僅呈現了自己所搜集的故事,還回顧了以往的師生交往經歷,分享自己記憶深刻的事件。同時,筆者引導學生了解教師的職業特征,學會尊重和接納各個教師,從而更好地促進師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
(三)融合生活,創設情境故事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會根據生活中所看、所聽、所嘗、所觸、所感的各種各樣的事物,學會思考、認識及改造世界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課堂教學任務和要求引導學生加強課程內容與家庭、學校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聯系,鼓勵學生嘗試創設情境故事,激發其應用學科知識分析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進行課內或者課外的多種呈現性表演[4]。例如,開展課堂情景劇、校園話劇、我是紅色故事講解員、我是法治宣傳員、我是新聞播報員、我是社區服務者、我是人大代表小小聯絡員等多種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社會關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現實評判能力。教師在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中逐步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創新教學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關注和了解社會熱點事件和中國國情,從而增強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能夠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來了解世界,認識真理,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學會正確、科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來達到內化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外化道德行為的目標,具備現代合格公民所具備的道德素養與法治意識,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三、故事思維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要點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故事思維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時應體現新課標育人方向性指標,選擇具體故事素材時應重視以下實施要點。
(一)故事素材的選擇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育人規律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所選擇的故事素材應符合學生身心和認知發展特點。要根據本節課程教學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的興趣來進行故事的搜集、編排,并巧妙設置問題,引起學生共情與思考,切勿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在設置主題情境時,可以分設層層遞進的子情境,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增加學生對現實生活問題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學生的理解力、道德判斷力和運用道德與法治思維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每節課教學目標來選擇和整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當代社會價值以及選擇沖突的故事素材,如:95后大學生吉列子日作為村莊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學生,畢業兩年后面對留城還是回鄉的選擇時,堅定回鄉工作,入駐四川阿布洛哈村任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打贏脫貧攻堅戰、尋求鄉村振興新路;一面國旗、一個哨塔,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所長王繼才與妻子王仕花舍小家為大家,克服頑劣的自然環境,以海島為家,堅持守島32年。教師應深度剖析故事人物的現實原因和心理沖突,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討論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等選擇沖突時如何做出正確的價值取向,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故事素材的選擇應遵循課程一體化設計和未來發展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選擇故事素材時應遵循課程一體化設計,以核心素養為統領,促進課程內容結構化、層次化,全面提升課程系統性和融合性。教師可嘗試融合其他課程所學知識,如融合數學課程的數理計算,語文課程的人文知識,歷史課程的唯物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地理課程的區域知識和全球視野,勞動課程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情感和創新意識,音樂課程的歌曲欣賞、節奏情感表達方式,美術課程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境,等等。教師應注重多種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調對多種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學生是社會生活中的人,教師還應側重培育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使學生向善尚美、學會生活、學會交往,從而完善健全人格,初步掌握適應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未來適應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三)故事素材的選擇應遵循文化地域性特點和方向引領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選擇故事素材時應遵循文化地域性特點和方向引領,各地由于受地理、氣候、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地方文化。地域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豐富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文化韻味?!叭魏螌W校都處在一定的地方文化傳統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情和教學目標,適當地采用具有本地域特點的地方文化故事,讓課程內容呈現更接近學生的生活環境,易于學生理解故事,實現充實教學內容、發揮本地文化傳承功能、增強教學實效的目的。地方文化資源中蘊涵著獨具特色的歷史遺存、紅色故事、人文精神、人物榜樣等,這些豐富的故事元素都能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注入鮮活的地域文化元素,使教學內容更有靈活性和針對性,這不僅能讓教師更加形象地進行理論闡釋,易于學生深度理解和接受故事元素,還能聯系地域特點為學生介紹地方文化歷史和發展,增強學生的鄉土意識和地域情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和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故事素材的選擇應遵循課程校內外聯動和協同機制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選擇故事素材時應遵循課程校內外聯動和協同機制。道德與法治校內課堂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但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教師還應整合、利用校內外育人資源,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和廣度,將學科理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將道德與法治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適時帶領學生真正融入社會,參與創造屬于自己的社會故事。筆者在教學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二框“依法行使權力”時,安排學生在法院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法院,聆聽干警講解法院的工作職能和審理案件的基本程序,審判席的布置,審判長、審判員和書記員的工作職責,法槌的使用規范,法袍的含義,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關法條等。本次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法興趣,給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教育課,提高了學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能力。回歸課堂,學生通過收集案例,用法言法語生動開展了“模擬法庭”案例重現活動,切實體會了公民需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為代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協同育人共識,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教師應基于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結合課程實際,開發、利用社會共享資源,如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公園、非遺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家委進校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的效力及學生的綜合素質。
結語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思想觀念、人格修養、行為準則和法律意識的重要課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聚焦故事思維,善講故事,講好故事,通過精心設計的故事情境,在潛移默化中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啟智潤心[5]。這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能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發揮思想和價值的引領作用,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安妮特·西蒙斯.故事思維[M].俞沈彧,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司繼偉.青少年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胡曉風,金成林,張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馮衛東,王亦晴.情境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約翰·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伍中友,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