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注“靶向式”測評與小學生數學素養發展之間的關聯,找到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的教學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切入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測評的根本目標,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探究學生學科素養發展與“靶向式”測評之間的關聯,把握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現狀,并采取恰當的策略來改進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素養;小學教學;“靶向式”測評
作者簡介:吳麗娟(1983—),女,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新興實驗學校。
開展基于學科素養的“靶向式”測評教學實踐探究,是教師理性地運用新課標思想的體現,是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力量之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依據靶向教學理論,積極地探索“靶向式”測評的相關原則、方法與舉措等,通過靶向教學與靶向教學測評的有機整合,努力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探究學科素養發展與“靶向式”測評之間的關聯
深度研究新課標,把握數學學科素養的內涵,是教師開展數學教學的基礎,是確保教學評價從“知識核心”邁向“素養本位”的切入點。數學素養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語言、數學思維、數學反思、數學表達等,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對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式”測評能夠轉變教學評價方向,更新教師的評價理念,助推教學模式創新。“靶向式”這一術語原本是醫學中的治療方式,指聚焦疑難雜癥,針對關鍵問題、核心位置,精準地展開分析與攻克。將“靶向式”測評引入小學數學測評中,能夠促使教師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立足學生數學學科綜合能力、關鍵能力的發展進行測評,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策略,從而培育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需在教學中深入學習“靶向式”測評的系列理論,著力探索教學評價改革,切實將教學評價聚焦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上,不再單純用分數、升學率等指標來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和學科素養發展情況,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二、把握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現狀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展開了前期調研、數據信息整理等活動,發現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仍存在部分問題,包括教師新理念落實不到位,重分數而輕能力,有效合作、課堂研究與診斷能力不足,學習和反思意識不強等。同時,小學數學教學評價還存在“知識本位”的現象,偏離“能力導向”評價目標。這會對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合作學習能力等發展造成阻礙。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中,教師要靈活引入“靶向式”測評,結合“靶向式”測評理論和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基本理念、整體目標、評價方法等維度的變化,深入一線課堂中,重視每一次課堂教學練習或檢測的設計,保障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落實“素養第一”“人的全面發展”目標[1]。
三、探尋“靶向式”測評背景下教學實踐策略
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原因是極其繁雜的,教師精準地開展“靶向式”測評,能夠更好地解讀學生的學習情況,從中探尋突破口,改進教學策略,使“靶向式”測評朝著理性層面推進。為此,教師要潛心學習“靶向式”測評理論,了解“靶向式”測評對教學革新、學生發展等層面的積極意義,從而采取恰當的舉措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2]。
(一)聚焦監測,瞄準問題歸因
開展靶向監測是當下,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的項目,它不僅能夠反映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揭示教學行為的利與弊,而且有助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轉變學習觀念,發展數學素養。同時,靶向監測結果還是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或創新教學模式的重要依據。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采取“靶向式”測評模式,對測評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為教法改進、學習輔導提供基礎的信息支持。
1.聚焦監測結果,進行有效調研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測評的樣本信息,采用座談、訪談、電話問詢和網上問卷等方式,進行專項研究,找到對應的改變策略。在完成測評后,教師要立足“靶向式”測評結果,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梳理數據,并進行較為深刻的反思,努力從教學、學生學習、外部環境等多方面探尋對應的原因,進行較為精準的分析診斷,找準痛點,根據靶點施策,改變學習氛圍與引導策略,扭轉學生的學習方式。
2.結合研究結果,反思自身不足
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質量、學科素養發展不均衡的因素較為繁雜,不是一個數據或一個觀點能夠概括的。所以,教師要結合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信息,分析原因。比如,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的“知識本位”現象;教師往往只關注知識形成與技能訓練,淡化甚至弱化數學思想、方法、經驗積累,只看學生的分數,而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因素評價等。教師需要根據“靶向式”測評結果,反思自身的不足,調整教學方式,轉變教學理念,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靶向教學,提升綜合素養
教師需要根據“靶向式”測評的結果,深入學習新課標,積累開展靶向教學的經驗,用最先進的理論武器來破解數學教學高耗低效的局面。教師應深度剖析成因,逐步樹立靶向意識,讓教學找靶更清晰,瞄靶更精準,打靶有的放矢,助力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質量,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
1.靶向分析,找準切入點
靶向教學的第一步是學情分析。針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能夠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探索,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借鑒“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初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據此思考教學計劃,找準發力的靶點,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利用預習單,引導學生開展自學,根據學生的自學成果,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從預習單中可以發現,學生能較好地建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初步表象,對立體圖形的點、棱、面有較好的感知,但是缺乏對點與棱的關系以及棱與面的特征的感知。對此,教師可以圍繞該點進行靶向教學,引導學生感知立體圖形點、棱、面的特征和關系,加深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建立更科學的數學結論。
2.靶向探究,加深感悟
開展靶向教學,需要教師探測靶點,并結合教學內容、學情等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對應的教學探究情境,使教學更具針對性,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實效性。同時,在分析靶點的基礎上,教師還需精準定位靶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引導學生開展對應的靶向探究,促使學生在正確的實踐操作、合作互動、課堂對話等探究中解決困惑,突破難點,增強學習的實效性,提升學習能力。
仍以“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聚焦問題:1.怎樣科學地數長方體的面、棱、點?2.長方體相對的面和棱有什么特點?在靶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操作學習,在互動中掌握數頂點的方法,找到驗證相對的面和棱的特點的方法。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需設計靶向性活動,如讓學生借助橡皮泥、小塑料棒搭建長方體模型,以橡皮泥作為連接點,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對“從一個頂點引出3條不同的棱,分別是長、寬、高”這一結論的感知更直觀化、具體化,為學生建構“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的認知提供直接經驗支持。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給長方體的框架模型配上合適的表面。這樣能起到靶向聚焦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觀察,在觀察中學習分析、比較,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發現自身的不足。采取靶向探究教學法,能提升探究學習的深度,讓學生找到學習方法,構建數學思維模型,提升數學素養。
3.靶向反饋,構建認知網
在靶向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教師要關注靶向學習的評價和反饋活動,一方面利用靶向評價,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找到自身的不足以及突破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用教學反思,正視教學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異,及時消除學生學習中的“微小病灶”,提升教學質量[3]。
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的教學整理階段,教師可以設計相應的測評練習,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中把握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彩帶捆扎長方體禮盒,并開展靶向評價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最后進行總結,讓學生逐步意識到自身錯誤的種類。教師需結合長方體棱的分布與彩帶構成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深度觀察圖例,或者用模型進行演示,通過靶向探究,實現深度學習,鍛煉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教師需要在掌握具體學情后,進行必要的靶向分析,探測具體的靶點,并圍繞靶點展開對應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順利突破難點,獲得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積極開展“靶向式”測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靶向教學為切入點,設計數學問題、活動來檢測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開展評估工作,讓學生在活動的引導下積極投入課堂學習、隨堂檢測、單元梳理與階段學業水平測試中,清晰地把握自己的數學學習情況,轉變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理性地分析教學的實際狀況,設計更為科學、合理的數學學科素養檢測評估方案,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張民選,黃華.自信·自省·自覺:PISA2012數學測試與上海數學教育特點[J].教育研究,2016,37(1):35-46.
[2]劉永鳳.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2):33-41,98.
[3]董連春,吳立寶,王立東.PISA2021數學素養測評框架評介[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4):6-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