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秦燕萍 譚劍煉


摘 要:基礎化學是中職藥劑和護理等醫學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肩負著培養學生理論基礎和職業技能的重任,在中職化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是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課題組以中職基礎化學課程為載體,基于中等職業教育“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人才培養目標,開展課程思政融入中職化學教學的改革研究,針對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職化學思政元素資料庫缺失、教學設計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中職基礎化學課程教學的路徑:搜集化學思政元素,建立化學思政元素資源庫;優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效滲透思政教育;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檢驗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化學;基礎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5-0030-04
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復雜背景下,單純依賴思政課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局限性愈發明顯,迫切需要充分發揮多學科的優勢,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從關注思政課到關注思政教育全過程,積極拓展思政課建設格局,將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教書與育人充分地融合,實現“三全育人”[1-2]。筆者通過觀察桂東衛生學校思政教育和化學教學現狀發現,由于中職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自身閱歷淺薄、文化積累不足、分辨和認知能力薄弱,在多種價值觀相互碰撞、彼此交融的過程中,難以及時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中職化學課程教學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對學科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足,未能將化學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之間相對孤立,未能形成協同育人的合力,難以發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可見,對中職生進行價值引導勢在必行。王丹丹認為在職業教育中實施課程思政,有助于實現學生專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共同提升[3];周亦文認為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中蘊含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急需構建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4];張露從混合教學模式的視角,論述了中職化學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中職化學課程思政對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品質、價值觀塑造、養成良好學習態度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5]。在此背景下,研究中職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既是響應國家政策的有益探索,又是新時代順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應有之義,還是中職學校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實踐。
一、搜集化學思政元素,建立化學思政元素資源庫
中職基礎化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立足課程內容,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生發展需求以及化學發展的古今資源三方面開展。首先,結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學科特征入手,基于基礎化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目標,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挖掘提煉。中職基礎化學是藥劑和護理等醫學類專業開設的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基礎課程,是醫學類專業學生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應遵循“理”與“實”相結合的原則,在“理”層面,把握思政元素的深度和廣度,在“實”層面,將發展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將提升科學素養和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次,重視學生發展需求,基于學生需要,挖掘與學生知識體系、發展規律和崗位需求相契合的思政元素,使中職化學課程思政為學生的發展和就業服務。最后,充分利用化學發展的歷史資源。挖掘基礎化學課程思政元素,不應只關注新觀念和新精神,還應結合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事件與當下時事,以發展的眼光、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和挖掘中職化學課程思政資源,梳理化學學科研究歷程和研究成果,帶領學生從根源處認識和理解學科本質,引導學生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社會和化學學科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辯證思維。
具體來說,教師在挖掘基礎化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時,應對課程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按照上述思政元素挖掘思路,對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梳理。同時,通過互聯網搜索、廣泛閱讀圖書等方式深挖化學最新科研成果、化學名人故事、化學發展史、時事熱點、行業文化、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化學思政元素,找到各章節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點,構建人文、科學、思政教育三維一體的基礎化學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如表1所示),以學科專業知識為主線,借助多媒體、線下教學、學習通App等,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教學有效融合,實現思政教育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的目標。
二、優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效滲透思政教育
依據建構主義所提倡的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以及基于深度學習理論和主動學習理論的混合式教學法,優化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能在知識教學中有效滲透思政教育,實現課程思政與基礎化學課程專業知識的有效融合。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例如,在介紹分子的空間結構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以可視化的方式向學生介紹20世紀藥品安全事件“反應停事件”,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思考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教師帶領學生了解此次事件不僅暴露出藥品生產商和代理商唯利是圖、缺乏責任心,而且反映出某些醫務工作者過分追求名利、違反職業道德、科研態度不嚴謹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在當下是否還會發生類似的藥品安全事件。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分子空間構型在現實中的重要應用,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醫者仁心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以及嚴謹求實、敢于批判質疑的科學素養。
(二)借用案例分析,踐行學以致用
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化學發展史進行案例分析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例如在講解原子結構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化學發展史與科研前沿成果,幫助學生構建道爾頓原子學說、湯姆生“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盧瑟福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玻爾分層排布模型、量子力學模型等原子結構發展模型。量子力學模型用電子云代替盧瑟福、玻爾等人提出的固定軌道概念,解釋原子中運行的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以及能量量子化的特殊原理。在此過程中,科學家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如電子的發現、電子衍射實驗等。向學生介紹相關案例,能夠使學生形成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挖掘時事熱點進行案例分析式教學,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例如在講解滲透壓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送水體污染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結合實際或者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渠道查詢相關資料,深層次分析水體污染的原因、危害并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溝通交流、組織協調、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會遷移運用新知識,同時強化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掌握正確處理有毒有害實驗廢料的方法,從而樹立“學好專業知識,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三)運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優化學習過程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使思政教育貫穿基礎化學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
課前環節以線上教學為主。教師可以依托線上學習平臺,及時上傳自主學習資源,發布自主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一方面,線上學習平臺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的即時交互性,師生可以圍繞學習內容相互交流看法,在思想碰撞中深度挖掘學科知識和社會現象的本質,發揮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為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奠定基礎。
課中環節以線下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因課制宜、適度適量、有效滲透等原則,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綜合運用案例分析、任務驅動、問題導向、探究式教學、小組討論、組織展示等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與探究活動,轉變傳統單一的講授法,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思政教育的價值指引。
在課后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布置傳統式練習題和開放式練習題,組織學生完成鞏固練習、進行交流討論。傳統式練習題主要包括選擇、判斷、填空、名詞解釋等客觀題,旨在檢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開放式練習題以案例分析為主,凸顯醫學類專業的特色,基于社會現實問題,引入與醫藥學有關的化學應用,將問題解決與職業道德、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當今時事、科技前沿等思政元素相結合,創設思政元素遷移情境,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檢驗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教學評價是檢驗中職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徑。筆者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中等職業學校化學課程標準(2020年版)》提出的教學評價改革相關要求,以及美國教育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從學習行為效果、專業能力效果、價值塑造效果、情感認同效果等角度出發,構建“教師—學生—同行”多元主體參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中職基礎化學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關注線上、線下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多角度檢驗基礎化學課程知識教學、能力培養以及思政教學的成效。在學習行為方面,通過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課堂參與度以及課堂活動表現是否有所改善來檢驗教學效果;在專業能力方面,通過考查學生的學習成績、競賽獲獎情況、科研成果、就業層次等方面,評價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在價值塑造方面,主要通過考查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動態變化情況,以及課程思政教學對價值引導的作用等,檢驗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在情感認同方面,主要通過考查學生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主義等的認同和熱愛程度是否加深來檢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基礎化學作為藥劑和護理等醫學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是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化學課程教學的職責和使命。通過一段時間的課程思政與基礎化學的融合實踐,筆者所在學校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普遍具備結合不同課程內容、學情特點、價值理念等,深入挖掘、有效利用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的能力。但是由于思政內容較為龐雜,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存在無法找準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的問題,導致課程思政與基礎化學課程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足,影響基礎化學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進一步強化教師思政意識和價值引領能力、提升課程思政與基礎化學課程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是接下來筆者重點關注的課程思政與基礎化學課程深度融合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4):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 8 - 1 4 ) [ 2 0 2 3 - 0 3 - 0 3 ] . h t t p : / / w w w . g o v . c n / z h e n g c e / 2 0 1 9 - 08/14/content_5421252.htm.
[3]王丹丹.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46-51.
[4]周亦文.課程思政理念下高職院校各類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2):15-17.
[5]張露.混合教學模式下中職《生物化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的探索及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課程思政融入中職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GXZZJG2022B165)、賀州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心2023年課題“基于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職藥劑專業《基礎化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GDWX2023A01)、賀州市職業教育發展中心首批科研團隊建設項目“現代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