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進芳(197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省安丘市東埠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
摘? 要: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學生在不同領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溝通表達和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至關重要。大單元教學能夠提供情境化、探究性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和合作。通過解決問題、應用數學知識,學生能夠培養數學理解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進行大單元教學至關重要。文章通過分析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對大單元教學實踐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7-0085-04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課程標準都強調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構建大任務、大觀念或大主題等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課程內容結構單位和教學單元組織形態。”因此,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教學單元組織形態,與當前課程改革的要求高度契合。在大單元教學中,通過構建大任務、大觀念或大主題等的教學內容結構單位,學生能夠參與到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 核心素養教育在初中數學學科中的作用
“數學是一種思維訓練的工具,也是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語言。”在初中數學教育中,核心素養教育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向:
(一)培養數學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和推理的能力。通過學習數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學生能夠了解數學知識的運用方式,培養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這種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在數學領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其他學科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也具有指導意義。學生能夠更好地分析問題、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法,并進行合理的推論、論證和決策。
(二)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
核心素養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通過學習和理解數學概念、定理、證明等,學生可以運用數學語言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分享。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社交能力,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同時,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提高數學建模與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即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進行問題建模和求解。通過將數學概念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實踐項目和跨學科的探究性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提高數學素養與終身學習能力
核心素養教育注重學科知識的全面發展和結構性認識。通過系統學習數學的基礎概念、原理和方法,學生可以建立起扎實的數學基礎,為進一步學習高級數學和其他學科打下基礎。同時,這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終身學習的習慣,使他們具備持續學習和自主發展的能力。學生能夠發展數學觀念和思維方式,將數學應用于不同領域,并持續拓展數學知識和技能,使其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
二、 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開展大單元教學的優勢
大單元教學是指將一整個學習單元的內容組織在一起,以探究性學習和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它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個大的主題或情境下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初中數學開展大單元教學具有以下優勢:
(一)整體性的學習
大單元教學將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教授,幫助學生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相關概念和方法。通過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數學的內在關聯和邏輯結構,形成系統性的認知結構。
(二)培養綜合能力
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一個大的主題或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需要運用不同的數學概念和技巧進行分析、推理和解決問題。這種綜合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幫助他們學會將多個數學概念和方法整合運用,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強調數學思想與方法
大單元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對一個大的數學主題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數學思想和原理,并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模式,并培養他們靈活運用數學方法的能力。
(四)增強探究性學習
大單元教學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相比于零散的知識點,大單元教學能夠呈現更豐富、有趣的數學內容。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這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促使他們通過自主探索和發現,加深對數學概念和規律的深刻理解。
(五)培養協作與交流能力
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交流互動。學生可以在團隊中共同解決問題,交流歸納經驗,相互啟發和幫助。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合作的需求。同時,通過與同學討論數學問題和分享解題思路,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和擴展自己的數學知識。
總之,大單元教學和核心素養教育在初中數學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們促進學生整體性學習、綜合能力培養以及數學思維與方面的發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進行大單元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 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策略探究
(一)教學目標制定要明確
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至關重要。具體來說,教師需要根據課程標準,設定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問題解決和數學語言表達的目標,與核心素養教育的要求相契合。此外,在設定大單元教學目標時,還需將其分解為不同層次的目標,以確保學生逐步實現教學目標。這個分解的過程基于學情分析和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而進行,以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
分解教學目標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漸進性:將教學目標分解為難度和復雜程度逐步增加的子目標。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逐步掌握基礎概念和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和應用到更高級的知識和技能。
關聯性:確保每個子目標與整體目標之間存在合理的關聯和連貫性。每個子目標都應該是整體目標的一部分,有助于學生逐步實現整體目標。
個性化: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需求,個性化地制定不同層次的目標。允許學生在適應自己節奏的基礎上向前推進,鼓勵他們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可測量:每個子目標應該是可量化和可評估的,以便教師和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習的進展和成就,及時進行反饋和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教學材料、課堂活動和評估工具來支持學生實現這些分解的目標。逐步引導學生完成每個子目標,通過反饋和評估幫助他們自我評估和改進自己的學習。通過這種分解目標的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使學生逐步建立起扎實的數學知識體系,并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和成就感。
(二)章節內在聯系要緊密
大單元教學的目的是將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確保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保持緊密。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共性和規律來加強章節之間的聯系。以初中數學教材中的代數與方程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各個章節中的問題,引導他們發現不同問題中的共同點和相同的解題思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形成對數學概念和方法之間聯系的認知,并能夠在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橫向和縱向的聯系來加強章節之間的內在關聯。橫向聯系指的是在同一大單元的不同章節之間建立聯系,縱向聯系則是指與前后單元的知識和技能之間建立聯系。例如,在代數與方程大單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線性方程和二次方程之間的聯系,理解二次方程是線性方程的擴展。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綜合性的問題解決任務來加強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后引導他們將前面學過的知識與當前章節的內容進行對比和聯系。這樣的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將各個章節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理解它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相互聯系和運用方式。
在教學中保持章節之間的內在緊密聯系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全面、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共性和規律、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系以及開展綜合性的問題解決任務,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三)教學方法要豐富
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的特點和教學資源的可利用性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可以采用講授法來引入和講解一些基礎的數學概念和知識。通過講述、演示和示范,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新的數學概念、定義和定理,并提供一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講授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數學知識的整體框架,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解決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問題解決法強調學生的探索和發現,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和合作,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最后,教師還可以運用案例分析法和課堂討論法來加強學生與實際問題的聯系。通過分析和討論實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利用數學模型和真實場景可以增強學習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概率時,可以設計一個骰子實驗,讓學生投擲骰子多次,記錄各點數出現的次數,并計算相應的概率。在學習統計時,可以引入學校周邊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行調查和數據分析,如調查學生的身高、喜愛的運動項目等,進而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呈現。在學習線性方程組時,可以設計一個購物問題,讓學生通過構建方程組解決貨幣兌換、商品折扣等實際問題。
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真實場景結合起來,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種實踐性和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意識,使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體驗和成長。
(四)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
首長,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資源,優化傳統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制作教學視頻,利用數位化課件進行概念的講解,通過靜態和動態的演示讓難點知識更直觀和生動。也可以通過在線教學平臺開設課后學習群,上傳視頻講解和習題解答,方便學生深入解讀難點和自主學習。
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平板電腦、互動白板等新工具進行課堂互動。比如在概率的學習中,利用平板電腦隨機抽取實驗組合,與學生一起進行模擬實驗;在統計學習中,利用互動白板即時展示和討論數據分析結果,這些新工具可以有效提高課堂參與度。
最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進度開發一些在線預習和跟練平臺。例如制作基礎知識點、難點解析的短視頻,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線上作業平臺提供定時批改機制,幫助學生及時獲得反饋。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可以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學工具和資源,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教師可以很好地助力和促進大單元教學的個性化、社交化、全過程參與。
(五)教學評價要全面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學評價應該是全面的,旨在評估學生在知識、技能和素養方面的綜合表現。全面的評價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掌握程度,為教學提供有效的反饋和改進的方向。
第一,教學評價應包括對學生知識和理解的評估。教師可以通過考試、作業、小測驗等形式對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進行評估。這些評估可以考查學生對基礎概念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基礎知識的牢固程度。
第二,教學評價還應包括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評估。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或綜合性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評估,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能力和應用水平,從而指導教學,幫助學生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
第三,教學評價還應包括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評估。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設計一些思維導圖、邏輯推理、證明題等形式的評估任務,來評價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思路的合理性。這種評估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鼓勵學生發展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第四,教學評價的形式還可以多樣化。除了測試,還可以通過課堂觀察、口頭答辯、作品展示等形式進行。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參與程度,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力。通過口頭答辯和作品展示,教師可以評估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第五,在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需要進行反思和總結以評估教學流程的有效性。回顧教學過程,分析教學效果和出現的問題,考慮改進措施和下一步的教學計劃,是一個有助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適應學生需求的重要步驟。根據分析的結果,教師可以制定具體的改進措施,包括調整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資源、加強個別輔導或提供更多機會練習等。這種總結和計劃不僅是教師自身的參考和指導,也可以與其他教師或教研組分享,進行經驗交流和合作改進,以增強整個學校或教學團隊的教學效果。
四、 結論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探究與核心素養有著密切的關聯。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學生在不同領域應具備的能力,包括數學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等。而大單元教學探究正是培養這些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大單元教學探究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情境性任務和活動,提供適當的引導和支持,借助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自主探索,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大單元教學和核心素養教育之間可以相互促進,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建立全面、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課程內容結構化改革新動向[J].內蒙古教育,2022(11):1.
[2]楊艷紅.“雙減”背景下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單元教學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3(17):47-49.
[3]馮俊,王芳.淺談大單元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2021(12):194-195.
[4]徐靜.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20):42-44.
[5]唐敏.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工作中核心素養滲透路徑的探索分析[J].家長,2023(24):13-15.
[6]張銀美.淺析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