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妍
【摘? 要】陶行知先生倡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逐步形成生活力、自動力、創造力,其中“生活力”便主張促使學科教育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既要根據學生的生活需求與可持續發展需要整合課程內容,也要支持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自主遷移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使其能夠在生活化的學習與體驗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動力、創造力與生活力“三力思想”。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在“三力思想”的引領下著力培養學生的生活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三力思想”;生活力
“三力思想”中的“生活力”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所形成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統稱,比如學生是否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改善生活質量,是否能夠利用所學知識改造社會與自然,是否能夠根據自身的成長需求主動學習并參與實踐創造活動,等等。這就倡導各學科教學能夠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既要基于生活力的培養重構課程內容體系,也要通過實踐創新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活力,使得學生能夠順利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教育部也提出了“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等具體要求,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在“三力思想”的引領下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活力,支持學生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自主遷移所學知識,服務于人民與社會。具體來說,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通過以下方式培養學生的生活力。
一、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消除教材與生活的隔閡
課堂一直都是落實道德與法治教育任務的主陣地,即便要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滲透“三力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生活力,也不能放棄課堂活動的教育功能。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由此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使得學生能夠自主遷移生活經驗,帶著思考去解讀教材內容,從中提煉出生活智慧與處世哲學,以便有效消除教材與生活之間的隔閡,初步培養學生的生活力。
比如在“認識自己”一課教學實踐中,筆者便通過以下方式創設了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師:同學們,如果只能用三個詞介紹自己,那么你會用哪幾個詞語呢?
隨著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便可認真思考,分析自己所擁有的特性、特長等,也要積極遷移已有認知經驗思考哪幾個關鍵詞可以概括自己的特點。待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思考與分析之后,便可展示關于相應的關鍵詞:
生1:內向、沉默、安靜。
生2:樂觀、勇敢、熱情。
生3:天馬行空、脫離實際、多變。
生4:踏實、認真、無趣。
……
根據上述學生介紹可以看出,學生在選擇關鍵詞介紹自己時普遍會選擇能夠體現個人性格的詞語,但是卻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即有的學生所選擇的關鍵詞是負面的,否定了自己,顯得有些自卑與膽怯;有的學生所選擇的關鍵詞則都是對自己的肯定與認可,說明學生是比較自信的。對此,筆者就據此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主題“認識自己”,同時設計了以下導入語:“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復雜的,有時就連我們自己都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所以這節課要學習的主題便是‘認識自己,希望同學們能夠不斷地探索自己、挖掘自己的特點與個性,也希望大家能夠因此變得自信,也能客觀地認識自我。”這樣一來,學生便可順利進入學習情境,也能在“人貴自知”與“多把尺子量自己”兩個板塊活動中正確認識自己、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自我評價,理性地面對他人的評價與看法,由此樹立追求進步、追求發展的正確意識。
二、編寫生活化的探究議題,突破知識與生活的壁壘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明確的議題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視角辨析對錯、是非、善惡等,由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辯證性思維意識,使其順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三力思想”的引領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設計生活化的探究議題,由此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主動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也能夠由此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教育,切實提升學生的生活力,為學生的現實成長做好充分的準備。
比如在“遵守規則”一課教學實踐中,筆者便客觀分析了本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也根據學生所面臨的自由、規則之間的矛盾設計了生活化議題:“自由與規則是什么關系?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據此,學生則可選擇不同的辯論方,分成“自由與規則是對立的”“自由與規則是統一的”兩個陣營,由此遷移個人生活經驗,也可自主搜索相應的案例資源,通過雙向辯論分析自由與規則之間的關系,由此探究遵守社會規則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便可在議題辯論活動中分享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闡述自己的價值觀,在辯論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樹立理性精神。
比如,“對立組”學生認為,“規則會限制自由”,認為規則是限制人“為所欲為”的條件,雖然能夠維護社會秩序,卻并不能讓人獲得“自由”;“同一組”學生則認為,“規則是保障自由的前提”,還列舉了遵守交通規則、排隊秩序、垃圾分類規則等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認為自由應該是有限度的、在規則之下的,強調了規則的重要性,還專門強調了規則是保障每個人合理權益的制度,能讓更多的人享受“自由”。在本輪議題辯論活動中,學生都自發地遷移了已有生活經驗,也在辯論活動中真正理解了自由、規則之間辯證統一的關系,明白人的自由應該建立在規則基礎之上,也懂得了要自覺維護規則制度、道德公約的重要性。這就有利于改變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使其能夠更自覺、更長期地遵守規則制度,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同樣能夠培養學生的生活力。
三、整合生活化的課程資源,消除書本與生活的邊界
“三力思想”中關于“生活力”的基本要求是要根據學生的現實生活整合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學到“實用”的知識。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自主整合生活化的課程資源,切實拓展教學內容,以便真正地對學生的現實成長產生積極影響。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整合生活化的課程資源。
(一)基于教材內容整合生活資源
雖然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現實成長需求,并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編寫了相應的單元內容,但是教材內容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補充生活化資源,拓展教材內容,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成生活智慧,由此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由此優化學生的學習狀態。
比如在“關心國家發展”一課教學中,教材中使用多個案例展現了國家的發展成就,學生也能據此梳理國家發展的主要成就及其發展歷程,也能利用教材內容總結出國家為了促進社會進步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是,教材內容比較固定,也并未收錄最新的國家發展政策與主要成就,所以筆者便由此整理了國家發展的最新成果,引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會議內容,在各行各業所取得的成績及國家發展戰略等,據此拓展了教材內容,并引導學生探究了國家發展成就及有效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國家榮譽感,使其能夠自覺樹立高尚的理想目標與遠大志向,切實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基于學生成長整合生活資源
初中生的成長是動態的、不斷發展之中的,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可根據初中生的成長需求整合生活化課程資源,據此組織校本教學活動,不斷地豐富學生的精神財富,綜合促進學生的心智成長。
比如根據本班學生普遍無法將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關聯起來這一現實問題,筆者則自主開發了名人名事事例資源,利用這一生活資源使學生能夠明白個人命運與家國發展應該是統一的、同步進行的,同時還整理了一些侵害國家利益、違反國家發展戰略的事例資料,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目標,也能懂得個人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明白要在國家利益面前割舍個人利益,自愿服務于社會、他人,也要自覺為祖國的蓬勃發展奉獻自己。
四、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跨越課堂與生活的鴻溝
提升初中生生活力的關鍵便在于通過豐富的生活實踐活動去豐富學生的問題解決經驗,使其能夠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由此綜合發展學生的生活力、自動力、創造力。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可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積極遷移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下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不斷地優化學生的價值觀,使其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時代擔當,真正地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實現學以致用、知行結合。
比如在“創新改變生活”一課教學中,筆者便設計了一輪創新實踐活動,即學生可以改造生活中的廢舊物品,也可根據自身的生活需求自主研發一種科技產品,真正體會創新改變生活的過程,由此感知創新的價值與作用。為了確保本輪生活實踐活動能夠落到實處,筆者先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享了自己的創意,比如有的學生想要通過舊物改造制作出實用的生活用品;有的學生則想要通過科技研發制作出實用的生活用品。對此,筆者則鼓勵創意相同的學生自成一組,支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討論、完善創新實踐計劃,也能通過分工合作落實小組創意。接下來,各個小組便可自主收集落實創意所需的各類素材,編寫實踐計劃、填寫小組職責表等,按照預期設想展開廢物改造與科技發明。制作出產品之后,學生便要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該物,觀察并記錄自身生活的改變,也要根據生活需求進一步調整科技成品的性能,展開第二輪創新實踐活動。由此,便可切實提高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
總而言之,在“三力思想”的指引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活力,既要豐富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精神財富,也要逐步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切實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則應秉承“三力思想”,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設計生活議題及其探究活動、整合生活資源、開展生活實踐活動等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生活力,由此促進學生的現實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3,9(8):59-62.
[2]潘月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生活化教學的呼喚[J].第二課堂,2023(7):63.
[3]吳漢宗.生活化教學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結合路徑[J].天津教育,2023(20):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