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燕玲(1980~),女,漢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園美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摘? 要:信息技術的運用,能為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帶來更多的培養可能。文章主要圍繞信息技術在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素養培養中的應用進行探究,詳細闡述了收集網絡知識資源,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途徑;整理網絡應用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應用效果;設計信息技術任務,鍛煉學生實際應用意識;優化融合學習項目,提升學生應用意識水平等具體的實踐教學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意識;信息技術;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8-0059-06
新課程改革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不斷轉變,教師在新課程教學理念指導下,明確了以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建設目標,完成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與課程內容呈現等多項教學工作,借助科學高效的教學活動不斷挖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潛力,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同時,教師還要找到能夠激勵學生持續探索數學知識和提高個人教學質量的教學評價手段,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引導學生更好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小學數學教師還應當積極拓寬教學視野,不斷創新對信息技術工具的利用,轉變舊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構建借助信息技術探索數學知識的良好學習環境,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還為學生提供更為生動的探索學習活動,讓學生多角度感受數學魅力,提升學生運用數學的整體水平。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不僅能夠形成對數學理論知識的更清晰認識,還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有效運用數學知識以解決各類問題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以及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整體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真正與數學教學課堂相融合,為學生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理念與工具的學習實踐,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解決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感悟現實生活中數形結合的相關問題,并用數學的方式加以解決。同時還要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這一橋梁,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促進學生綜合思考的發展,增加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角度。這一做法有助于學生整合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中的應用意識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一、 收集網絡知識資源,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途徑
相比較其他知識學科,小學數學的整體教學難度較大,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內容,還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解決生活問題的效率。這種學習狀態下,一方面要求學生要真正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要求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發現數學知識應用的可能,對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存在較高的要求。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形象思維較為發達,抽象思維發展不足,在理解與運用數學知識方面存在較多不足。在這一問題限制下,學生難以主動發現生活中可以運用數學知識的諸多可能,表現為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的不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網絡世界中匯集了各種各樣的資源,與小學數學應用相關的資源非常豐富,不論是對小學數學知識如何指導生活應用方面的資源,還是實際操作中的小學數學應用資源,都十分豐富,可供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選擇,作為學生的分析來源。教師引入這些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圍繞學習資源進行討論,使學生思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不斷收集網絡上的知識資源,引導學生分析數學知識應用的多種途徑,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一)學術研究方面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構建教學課堂,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必須為課堂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必須首先理解并掌握信息技術在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發展過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具體作用發揮的對應途徑。小學數學教師只有掌握了這一內容,才能改變以往的教學設計思路,充分體現信息技術在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中的實際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基于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瀏覽學習互聯網中有關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的學術研究內容,作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分析材料,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具體數學知識運用,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具體討論。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位置與順序”教學中,學生應當在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等相對的位置名詞基礎上,用這些位置名詞描述物體的所處位置和方向選擇等。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核心素養,教師在中國知網上以“小學數學”“位置與順序”為關鍵詞,找到了張穎撰寫的《〈左右〉教學課例——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論文。教師整理其中的主要內容,和學生一同分析論文中“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的位置知識應用活動的設計是否科學,能否讓學生更為熟練運用前后、上下與左右這幾組方位詞語,讓學生在分析中增進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網友分享方面
互聯網中與小學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相關的內容十分豐富,分析學術研究中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入手思考,分析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不同方式,但這也要求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存在教學分析門檻。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應用意識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和學生一同分析網友分享出的內容,看一看在現實生活的場景中,人們利用數學知識的多種方式,在圖片或視頻的生動展示中,掌握數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的具體形式,適應學生形象思維發達的學習特點,有利于滲透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加與減(二)”的教學課堂中,學生要在具體事物的幫助下,感受100以內數的意義,用具體的數字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數量,進行簡單的估計和交流。為了增進學生對數字的學習敏感度,在生活中順利使用數字表示一定數量的事物。教師在互聯網中尋找了網友分享的家庭教育資料,和學生一同分析其中的內容。在分析中,師生發現其中運用的方法和教材中的方法十分類似,也是先用較為形象的畫面和情境展示數字含義,隨后再進行更為復雜的數字表示。經過這樣的分析鍛煉,學生對在生活中如何使用抽象的數字表示具體的事物數量的理解更為深入,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名師示范方面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不斷融合的當下,微課進入教學課堂已經不是新鮮事物,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輔助手段,成為拓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之一。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搜集網絡知識資源,以便于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具體角度的過程中,還需要為學生提供與數學知識運用相關的名師微課資源。這種做法下,學生不僅能夠得到教師在課堂中有關具體知識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啟發,還能學習名師的教學思想,有助于學生學習思路的不斷開闊,幫助學生迅速發現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較多可能,進而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圖形的變化”教學中,學生需要通過自己的實際動手操作,感受平移、旋轉兩種操作后圖形產生的變化,推動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在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目標指引下,教師為學生尋找有關圖形變化的名師微課,并在課堂教學中和學生一同觀看名師講解的有關圖形變化的相關知識。學生課后反饋,在聽過名師微課后,自己原先對平移和旋轉的概念理解不清楚的地方變少了,也能知道在生活中借助平移和旋轉的方式讓圖形發生變化,為生活增添美感的更多方式。
二、 整理網絡應用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應用效果
小學數學教師在依賴信息技術提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理論教學知識的整理與運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實踐素材的挖掘,從而為學生打造理論與實踐分析并重的學習課堂,使學生的學習智慧得到更為充分的啟發,為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養分。如果只有理論分析的學習過程,那么學生只能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時候想到應當選擇何種數學知識,但并不能保證自己所想到的數學知識能順利解決對應的生活問題。
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為學生整理互聯網中有關數學知識參與生活問題解決的實際素材,成為學生課堂學習中進一步分析的材料。在教師提供的真實素材中,學生能夠完整觀察素材中人們選擇數學知識的過程、運用數學知識的具體方式,進而觀看人們解決生活問題的實際效果。而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能啟發學生思考所提供的素材中使用的數學知識應用場景、手段所導致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如何改進。在這種引導學生思考的流程中,學生對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數學知識的考慮更為全面,有助于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分析應用場景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網絡應用素材中的應用場景。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緊密聯系,這意味著在現實生活的情境中,有著運用數學知識的諸多可能,人們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解決困擾自己生活的具體問題。從個體來看,其智慧是有限的,即使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在現實的場景中解決問題,但也并不意味著所選擇的問題場景十分合適,具備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較高可能。小學數學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不同案例中的應用場景,分析該生活場景中的問題能否在數學知識的幫助下得到有效解決。
例如,在“除法”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講解除法的具體含義,讓學生在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基礎上,理解除法計算的兩種情況,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除法計算。為了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核心素養水平,教師在互聯網中為學生尋找到了家庭中需要分配食物的事件,讓學生分析在這種場景下需要運用何種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經過前期學習的引導,學生基本能正確判斷,在這種場景中非常適合運用數學知識中的除法知識,有助于學生判斷某一場景是否適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二)分析應用手段
其次,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網絡應用素材中的應用手段。數學知識參與現實生活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同一個生活情境,所對應的數學知識并不唯一,這就為解決生活場景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較多的可能。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和學生一同分析網絡素材中的應用手段,分析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內容,以及數學知識相互組合的有效性,討論生活場景中的數學知識應用手段是否恰當解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加與減”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三位數連加、連減與加減的混合運算,掌握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加減運算的方式。教師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收集分析素材,即網友對自己乘坐的出租車計費有疑問,用乘法計算每公里單價與總公里數。但學生在分析中指出,乘坐出租車的時候有起步價,與后續公里數之間單價不同,不能運用直接相乘的計算方式,應該分別計算后進行相加。在上述分析中,學生對在生活場景中運用何種數學知識的理解更為準確,有助于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分析應用改進
隨后,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網絡應用素材中的應用改進。小學數學教師在促進學生應用意識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參與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考范圍拓展的絕佳幫助,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更為深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產生新發現,塑造學生數學學習的新認識,在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理論學習深入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實踐水平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和學生一同分析網絡上的應用素材,結合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結果與效率等,讓學生思考運用相同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以及更換數學知識是否能夠達到更好的解決效果,以及具體結果應該如何實現等,為學生的應用意識提升提供足夠的推動力量。
例如,在“千克、克、噸”教學中,學生要在理解重量概念基礎上,掌握千克、克、噸等幾種不同重量級別的單位。由于這些單位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機會較少,學生對何種時候應當使用何種單位的判斷經常不準。教師在互聯網中為學生尋找有關物品稱重的視頻,先讓學生將其中的重量轉變為所學的其他兩種單位表示的重量。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同分析,是保留視頻中的單位表示較好,還是換成轉化后的單位表示比較好,引導學生分析應用方式的改進,增進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 設計信息技術任務,鍛煉學生實際應用意識
信息技術的參與,等同于為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提供了一雙助力的“翅膀”,既能夠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聯系多樣化的認識,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內涵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更為完善數學知識結構的構建,增進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更為準確,有助于學生在發現生活中存在問題的時候,從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出發,選擇數學知識并組合,進行數學知識運用的生活實踐。
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豐富,很難及時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可以運用數學知識的可能性,教師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為學生提供分析網絡資源與網絡應用素材的鍛煉,有助于學生應用意識的提升與發展,但小學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利用遠不止于此。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為學生設計各種實際場景中的數學知識運用任務,讓學生在借助信息技術幫助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參與現實生活的過程,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且類別豐富的應用意識核心素養提升鍛煉,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生活情境任務
生活經驗的缺乏,導致學生思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主動性顯得稍有不足,不能積極主動憑借自己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障礙。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只能通過反復闡述自身經驗的方式,增加學生的知識學習印象,提高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引導效果十分有限。而信息技術則不同,能夠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學生提供更具有生動性的實踐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生活情境的實踐任務,為學生提供信息技術指導下的應用意識核心素養鍛煉機會。
例如,在“線與角”的教學中,學生從線條開始,逐步認識線條之間的相對關系,如相交、垂直、平行等,知道線段經過一定角度的旋轉后能形成一個具體度數的角。為了加強學生對角度的理解與運用,教師為學生布置信息技術支撐下的生活情境任務,學生需要在隨機生成的軟件中輸入線與角的各種關系,當出現一個條件后,就在自己的家庭中尋找這種條件。通過這種形式的鍛煉,學生能夠熟練感知家庭生活中存在的線段與角度關系,判斷生活場景中的數學關系,使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發展。
(二)學習情境任務
在部分教師看來,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基本上都通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式加以實現。學生只有在這種學習情境下才能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的有效鍛煉,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這種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只能在鍛煉學生的初期發揮有效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從這類學習實踐活動中得到的鍛煉將十分有限,不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持續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應用鍛煉的場景拓展到學生的整體學習中,讓學生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方式,優化自己的學習流程和學習方法,在學習情境任務中找到數學知識解決困擾自己的學習問題,同樣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例如,在“小數乘法”教學中,很多學生習慣了整數乘法的計算,在理解小數乘法含義以及具體計算中,經常出現失誤,計算正確率較低。為了改善學生的這一學習情況,提高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師基于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整理小數乘法計算知識的學習情境任務。教師讓學生在互聯網中搜尋有關小數乘法的計算技巧知識,將其整理到一起,隨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學生都需要將自己整理好的知識分享出來,和小組中的其他同學一同分析學習,并完成一定數量的小數乘法練習題。經過上述方式的鍛煉,學生對小數乘法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運用方式理解更為準確,有助于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自我提升任務
在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教學難度不斷提升,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也不斷提升,但受到學生自身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等的綜合影響,學生理論層面上應該達到的理論理解水平并不一定在實際中體現出來,更多時候是一種滯后性的發展狀態,不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為學生提供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自我提升任務,讓學生全面反思自己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尋找利用數學知識改善自身學習的有效方式,從而為自己制訂持續提升目標指向下的學習流程與計劃,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找到運用數學知識以實現自我提升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學生在原有學習基礎上,需要深入認識分數的含義,解決分數除法問題,理解分數基本性質,能夠順利找到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提高分數除法的正確率。但在運用分數除法解決生活計算問題過程中,學生的正確率一直難以得到明顯提升。小學數學教師讓學生在互聯網中尋找分數除法的隨機練習題,自己按照每天、每周、每月的時間間隔,完成對應的計算練習,并且在家庭購物情境中提煉與生活相關的分數除法計算題目,檢驗自己的分數除法計算正確率是否真正有所提升。在這種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自我提升任務幫助下,學生的應用意識核心素養也得到一定發展。
四、 優化融合學習項目,提升學生應用意識水平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參與方式多種多樣,一是憑借自身現有的知識資源與素材等網絡內容,與數學教學相結合,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啟發學生,為學生制訂學習探索任務的基礎,為學生提供探索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支撐與助力,刺激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提升。二是發揮橋梁作用,將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形成跨學科的學習任務,感受數學知識在不同知識領域中的實際作用,更為深切感受數學知識的廣泛作用。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為學生構思跨學科的融合學習項目,為學生提供基于信息技術的融合學習項目,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與其他領域知識的融合思考,增進學生對數學本身存在的通用科學語言的性質與特點的理解,讓學生發現應用數學知識的更多可能。從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與運用的實際看,教師優化融合學習項目,不斷提高學生應用意識具體水平的做法,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一)融合語言交際
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相似性,碳素知識的道路也大致相似,只要針對不同知識學科的特點進行一些調整,就能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也能在學科融合的活動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與收獲。小學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布置提升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過程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將數學知識與語文學科中的語言交際要素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具有趣味性和融合性的學習實踐氛圍,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探索興趣。更為重要的是,在這種學科融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多角度思考與運用熟練度將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正確公式,能夠在生活中測量長方體物體的各條邊長,運用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表面積具體數值的相關問題。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跨學科學習任務實踐中,教師將數學知識與語言交際結合起來,組織學生參與分享交流會,讓學生在互聯網中尋找廢物利用改造的方法,將自己家中的快遞紙箱改造成收納用具,利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得到自己應該購買材料的總面積。并且,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學生需要在班級中進行詳細分享,闡述自己的計算思路與改造過程,鍛煉學生的清晰表達能力,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水平的提升。
(二)融合科學探索
數學學習講究理性,更加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訓練。在學生的小學階段學習中,與數學的邏輯思考聯系更為緊密的學科為科學,學生同樣需要經過嚴謹的思考與實驗,發現科學知識的運用途徑。小學數學教師在提升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水平過程中,應當以信息技術為橋梁,找到數學知識與科學知識結合的多種途徑,為學生構建具有綜合性的學習探索活動,增強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在“觀察物體”的教學中,學生應當掌握觀察物體的正確方法,從物體的正面、上面、左面、右面等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得到觀察結論。為了使學生養成規律觀察與總結觀察結果的學習習慣,教師基于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與科學學科相聯系的觀察學習任務。學生需要在互聯網中尋找一種被觀察的動物,運用自己在數學課上掌握的觀察方法,記錄該動物的表面特征,并且做好觀察記錄。在這種任務實踐中,學生對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到不同結果的理解更為準確,也能理解距離和光源對觀察結果的影響,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發展。
(三)融合藝術設計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水平的持續提升,教師不僅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還要為學生構建優質的學習活動,增強趣味性,增強學生探索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運用的興趣,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實現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不斷提升的教學目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藝術學科的相關內容添加到數學活動設計中,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完成藝術與數學的結合,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比例”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含義,判斷兩個比是否能夠組成比例等,學會識別比例尺,理解圖形放大縮小的比例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之前學過的圓柱、圓錐、圓等具體的圖形知識,教師融合藝術學科內容,進而結合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構建設計電子花園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綜合上述圖形,設計自己的花園,并且選擇合適的比例。在這種任務鍛煉下,學生對如何有效運用比例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進步。
五、 結論
信息技術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在參與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能夠為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提供全面地支撐。小學數學教師在落實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中的全面落實,為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核心素養發展提供科學高效的引導。
參考文獻:
[1]尹鮑鳳.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策略[J].家長,2022(33):31-33.
[2]翁加全.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實踐與應用意識的培養策略[J].新教師,2022(7):77-78.
[3]林雁平.指向應用意識培養的小學數學項目學習實踐? 以“編制‘合情合理午餐周菜單”為例[J].上海教育,2022(18):69-70.
[4]劉海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策略[J].家長,2022(15):13-15.
[5]洪月蓮.多媒體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意識培養的探索[J].新課程,2022(1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