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宋然(1993~),女,漢族,江蘇昆山人,昆山市信義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育。
摘? 要:小學階段應用的英語教材不僅具有專業的知識內容,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如歷史、民族、藝術、建筑等,并且其中還包含較多有利于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切入點。對此,教師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元素,借此幫助學生了解豐富文化背景下的風土人情,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
關鍵詞:小學英語;文化自信;文化元素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8-0107-04
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對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小學英語教師在培養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小學生文化自信素養的培養,使小學生能夠在小學階段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從而達到增強小學生文化歸屬感、提高小學生文化跨交流能力的育人目標,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偉大事業之中,并在今后的人生發展中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一、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小學階段應用的英語教材不僅具有專業的知識內容,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如歷史、民族、藝術、建筑等,并且還包含較多有利于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切入點。對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英語教材的優勢,深入研讀教材內容,將其中包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展現在小學生面前,使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進而達到培養小學生文化自信素養的育人目標。第一,在文本中探尋文化知識。小學英語教材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特征,其中的內容符合小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求。人文性主要指小學英語教材能夠滿足小學英語“以文育人”的要求。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內涵引導小學生主動探究其中的多元文化知識、感受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相同之處,從而強化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與認同。第二,在插圖中尋找文化元素。為適應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方式,小學英語教材中具有較為豐富的插圖,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的內容。對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教學工具,在插圖中尋找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然后對其進行挖掘和延伸。這種方式既能夠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又能夠開闊小學生的文化視野,使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在小學生面前,進而增強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最終達到增強小學生文化自信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Chinese Festivals》這一節內容時,小學英語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本節內容的中國節日進行講解,如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陽節、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節、Mid-Autumn Festival中秋節、Spring Festival春節,并對這些節日進行延伸,將節日的來源、節日的開展形式、節日期間的美食等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中國一月到十二月所有的節日、節氣以及對應的習俗等記錄在卡片上,并分別上臺用英語分享自己總結的中國節日。這種方式既能夠加深學生對中國節日的認識,提高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節日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夠提高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逐漸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可與自豪,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
二、 創設文化自信素養培育情境
由于小學生的身心年齡較低、生活閱歷較少、社會經驗不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對文化元素的理解與認知,進而降低文化自信素養培育的效果。對此,小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在英語課堂中創設文化自信素養培育的情境。第一,小學英語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搜集和總結相關的文化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在課堂中創設出真實的民族、歷史等文化體驗場景,使學生在情境之中獲得更加直觀、真實的情感體驗。第二,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不同地區、不同時間、不同民族的民族、歷史等文化內容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民族、歷史等文化素材,使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華文化的多元化,既能夠提高學生對小學英語課堂文化自信素養培育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又能夠加深中華文化對學生的潛在影響。
例如,在學習《Seasons》這節內容時,小學英語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可以在講解知識內容的同時,為小學生創設一個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學習和掌握文章中的重點詞匯,如seasons, spi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以及句型:What season is it? It is spiring.然后,以教學目標為核心、以多媒體設備為載體,將我國春、夏、秋、冬的不同特點以及對應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以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將我國自然景觀的壯美、人文景觀的多元等特征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融入情境之中。最后,教師帶領學生融入情境之中,感受我國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特點,如北方的豪邁、南方的婉約,使學生能夠以新的視角認識和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三、 拓展延伸中華傳統優秀文化
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對教材、生活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延伸和拓展,將小學英語課堂轉化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制訂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教學方案,從而強化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使小學生在增強文化素養的同時,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
例如,以《My Family》這一節內容的教學為例,文章主要講解對家人的介紹,使小學生能夠聽懂、會說家庭成員:father, mother, brothe, sister, grandmother, grandfather等,并以家庭成員的介紹為主線開展對話。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則能夠立足于本節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將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引入到課堂之上。比如,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彼此支持的仁愛文化、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保持對家庭、民族忠誠,時刻保護家庭、民族利益的忠信文化。同時,小學英語教師也可以將中華傳統文化中傳承至今的“孝”文化引入到課堂之上,在課堂上講解中國“孝道”歷史中的各種故事。這種方式既能夠增強小學生的課上注意力,提高小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從而增強小學生文化自信。
四、 在比較中實現文化自信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現對小學生文化自信素養的培養,不僅需要小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還需要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形成正確的文化認知,使小學生從內心深處形成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可與自信,進而引導小學生從淺層了解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到主動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而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小學英語教師要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注重講解中、西方在文化發展、歷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在文化上樹立強大的自信。
例如,在學習“clothes”這一詞匯時,英語教師可以重點對其進行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如中西方服飾方面的文化特色比較,引導小學生主動探究不同文化的差異。英語教師利用多媒體分別展示東西方服飾的圖片,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中西方服飾文化的差異進行討論,如baccalaureate gown學士服與Han Chinese clothing漢服,通過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中華服飾文化的深刻底蘊、源遠流長,強化學生對中華服飾文化的認可,并在內心深處產生優越感與自豪感。同時,在學生完成小組討論后,小學英語教師還可以將中華服飾文化中的精神與思想傳遞給學生,如刺繡中包含著錦繡中華的精神、漢服中包含著民族的禮儀文化,而這些都是西方服飾中所不具備的。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小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文化形式的豐富、內容的精彩,進一步實現對小學生文化自信素養的培養。
五、 利用英語講解中國故事
在新課標背景下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小學英語教師還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使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與口語表達能力實現同步提升。對此,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學習英文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文化,從而使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化民族、歷史文化精神。在這個過程中,英語教師主要負責對學生的引導,將講解中國故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學生探究和講解的過程中,小學生的文化知識閱歷也越來越豐富,為小學生文化自信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My Friends》這節內容時,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和搜集與“朋友”相關的中國故事,如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頗與藺相如的“刎頸之交”、陳重與雷義的“膠漆之交”等。在學生搜集完中國典故之后,既可以鼓勵小學生在小組內以口語對話練習的形式敘述不同的故事,也可以鼓勵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口語對話表演,將自己對中國典故中對“friends”的理解展示出來,進而強化學生對中華文化中在情、義方面的理解與感悟。這種方式強化了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
六、 以實踐活動樹立文化自信
小學英語教師在完成對英語教材中民族、歷史等文化理論知識的挖掘、滲透與講解后,可以將課堂轉移到課外,并且開展內容新穎、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首先,開展跨學科文化實踐活動,小學英語教師積極與其他學科教師、德育教師相互配合,共同組織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如與語文教師共同開展“欣賞古典詩詞活動”、與歷史老師共同開展“陶瓷文化”活動。其次,開展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實踐活動,小學英語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參加針對性的校外文化實踐活動,從而拓展小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文化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小學生能夠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真實、直觀地接觸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內容以及其中蘊含的精神與思想,進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Chinese New Year》《Chinese Festivals》這些內容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各種博物館、展覽館、歷史遺跡等,使學生切實地感受中華文化元素中帶有的內容多樣、內涵豐富的特征。教師能夠在帶領學生參觀的過程中,進一步向學生講解和灌輸中華文化蘊含的思想與精神,并在結束后以英文寫作的形式將其中記憶深刻的片段與感受記錄下來,以此來加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
七、 增加學生文化交流機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要求小學生能夠運用英語知識表達中華傳統文化。對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增設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活動,使小學生在提升口語能力的同時,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提升文化自信的目標。第一,提供科學語言支架。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為小學生創設溝通、交流的機會,并且搭建英語語言支架,明確小學生英語交流的方向,增強小學生文化探究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夠強化小學生跨文化思考、交流的意識,使小學生在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過程中,主動宣傳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感受內在的魅力,從而提升其文化自信心。第二,開展主題演講活動。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自信,還可以在課堂上以教材內容為中心,開展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征的主題演講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需要積極搜集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篩選具有特色、價值的內容,并且不斷運用英語口語進行練習。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思想,并通過口語表達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從而實現對小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例如,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開展“中華傳統文化”主題演講活動,引導小學生積極在教材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在生活中搜集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建筑特點、服飾特征、歷史典故、文化藝術等,并將這些內容融入演講內容之中,然后在全班師生面前開展演講。通過這種方式,小學生既可以鍛煉和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又能夠在搜集、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小學生弘揚優秀文化的意識,為小學生文化自信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八、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深入研讀新課程改革的內容,并在新課程內容的要求下積極培育小學生的文化自信素養,使小學生能夠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強化對中華民族、歷史等文化元素的認識與了解,提升小學生對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與歸屬感,小學生在今后的英語學習、文化交流中就能夠主動地宣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許霞.小學英語課堂文化自信的有效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2023(12):73-75.
[2]鄒艷,鮑淑琴,虞華瓊,等.文化融潤:小學英語課堂“故事育人”的研究與實踐[J].小學教學研究,2023(30):7-10.
[3]戴天揚.聚焦文化品格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3(29):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