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張芳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班主任應在充分領會課程改革的要求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成長空間,讓學生在健康快樂的氛圍中成長。為此,本文立足于新課程改革背景,從設定班級管理目標、發揮班委會作用等角度,探索了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的策略,希望能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初中班主任 班級管理
引言
初中學生處于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階段,新課改進一步明確了初中階段的學生教育目標。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要順應新課改要求,探索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助力班級管理提質增效,讓學生在初中階段收獲更多。
一、班主任合理設定班級管理目標
班主任應重視班級管理目標的作用,明確班級管理的具體方向,進而連接班級全部成員。關于班級目標,細分為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班主任設定學生的個人目標時,要關注到學生的差異,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對于各方面尚未表現出明顯優勢或特長的學生,班主任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層面以及個人素質層面的目標。對于學習能力突出,或者具有特長的學生,可以適當提升目標要求。設定的個人目標,必須要適應每個學生自身的情況。同時,要注意學生個體發展與班級發展之間的關系,確保學生的成長和班級發展足夠協調。班主任設定集體目標時,要兼顧學生個人利益班級集體利益,真正做到相互促進。比如班主任明確最近一個階段的德育考核要求,或者根據近期班級風氣表現,探索具體原因,并以目標的形式體現具體的措施,引導全部學生共同努力。班主任通過設定目標,增強班級成員凝聚力,集體力量效應更明顯,促進學生與班級協同發展。[1]
二、在班級管理中發揮班委會的作用
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應大包大攬,而是要充分發揮班委會的作用,強調班級管理組織的服務與協調屬性,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進而形成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班級制度。班干部選拔任用階段,采用民主選舉和聘任機制。通過民主選舉制,選拔班長、學習委員、團支部書記等主要的班委會成員,明確任用期限。隨后,由主要班委會成員投票選出其他班干部,比如課代表、小組長等。班主任要加強對班干部的培訓,讓班干部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全面了解班委會的職能屬性。班委會的職責,是要為全班學生服務,進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班主任要重視班委會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指導班委會成員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理班級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鼓勵班委會成員放開手腳開展班級工作。同時,建立班委會輪崗機制,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班委會中,在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時,服務本班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班主任要重視班委會的作用,將其作為班級自治的重要力量,讓班級管理更加公平公正。班委會成員要以身作則,班級學生則要發揮監督作用,共同促進班集體的發展。班主任要注意與班委會成員的溝通技巧,不要急于指出班委會成員的不足,而是給予正面引導,讓班委會成員逐步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進。[2]
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工作計劃的指引。班委會承擔班級工作計劃的制訂工作,班主任協助班委會制訂計劃,開展班級活動。班主任要合理定位自身,意識到自己是班級活動的參與者和協助者,和學生站在同一個高度,而不是活動的主宰者、主導者,讓班委會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另外,依托班委會機制,收集本班學生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和建議,激發學生的參與動力,同時強化班委會成員的責任感。
三、擬定班級規章制度
班級的良性發展,離不開規章制度的約束。班主任制訂班級管理制度時,要考慮學生的成長規律與實際需求,在開展班級管理活動的同時,助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班級規章制度的制訂要“廣納百川、廣開言路”,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真正體現民主。規章制度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接受能力。初中學生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制度內容不能過于絕對,界定合理范圍即可。班主任擬定制度時,寬容看待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知錯能改、知錯就改。規章制度內容要生動活潑,使學生能夠欣然接受。對于學生違反班級制度的情況,做到曉之以理,嚴而有度,通過恰當的引導溝通模式,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更高層次的育人效果。[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需要緊扣新課改的要求,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積累班級管理的有效經驗,進而探索班級管理的策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找準自己與學生的定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共同推動班級管理進程,營造優質班級環境,讓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與生活中感悟更多、收獲更多。
參考文獻:
[1]石玉慧.新課改下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工作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1(34):167-168.
[2]楊玫.柔性管理在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1(07):95-96.
[3]呂明娟.新課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轉變和創新[J].新課程導學,2021(0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