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霞
摘要:語文享有“百科之母”的稱號,顧名思義,語文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基于此,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意義重大。語文這一語言類科目擁有三大特點,即工具性、基礎性以及思想性,如何開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潛力,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所在,掌握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現當代語文教育應該重點了解的問題。在素質教育得到倡導且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課程實現了一輪又一輪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同時也為各個階段的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結合本文內容,將通過一系列可行性較高的措施,為“活躍”傳統(tǒng)文化教育添磚加瓦。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 滲透策略
引言:我國的文學作品歷經千年依然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正因為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指引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成長與壯大意義非凡。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本包含著眾多經過嚴格篩選的文學作品,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講授進一步完善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同時新課程的改革措施,一方面不斷推進著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成長,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搭建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始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不斷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基于此,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合理且充分地滲透到語文課堂中,是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
一、建立學習小組,創(chuàng)設閱讀傳統(tǒng)文化的環(huán)境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不斷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尊重其主體地位。在培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時也應貫穿這一教育思想。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即為學生提供閱讀的“工具”以及思考的“切入點”,以此提升每個學生的審美和思考能力,同時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例如,教師在講授《長歌行》一詩時,可以先根據班級人數情況建立若干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組內自行朗誦并探討詩文意思,引導學生從抓住古詩的主要字眼入手來理解詩文的表層意思,包括“朝露”“陽春”“焜黃”“百川”等等,讓學生對詩人描述的場景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再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體會詩的深層含義,即詩人對光陰短暫的無限感慨,規(guī)勸大家都要珍惜時間、奮進拼搏,而不是終日無所事事地虛度光陰。讓學生形成互動小組,在組內不斷討論和探究,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良好且有效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且這個層層深入的過程更能幫助學生挖掘隱藏在詩句背后的詩人的真情實感,以此將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推向高潮。
二、利用智慧課堂最大程度地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為課堂設置具體的教學任務是首要內容,即定制“導學案”。為了幫助學生真正領會蘊含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和內涵,推動學生建立完善且正確的人格。教師應充分結合智慧學習理論依據,在此基礎上利用AI、跨媒介等信息技術,通過現實虛擬互動方式完成導學案。經過眾多APP完成輔助批閱導學案、自動生成量化測試以及量化分析等步驟后,學生的糾錯、模擬和獲得動機意識均會逐漸增強。APP主要包括“七天網絡”等。教師應將導學案看做課堂不可分割的內容之一,在導學案完成之后,引導并帶動學生通過探究、建模、答疑等環(huán)節(jié)來實現由淺入深的學習,同時盡可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述各個成語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短視頻的直觀性從互聯網上搜索成語背后的故事短片,在正式講解之前讓學生自行觀看,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成語含義,同時幫助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2]
三、提高對實踐的重視程度,將語文教學生活化
真正的語文教育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教師想要開發(fā)小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潛力與能力,培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悟能力,應教會學生學會自己去觀察隱藏在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而不是僅僅將書本上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前充分做好準備,緊密聯系學生的校園生活設計課堂流程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心體會蘊藏在語文里的魅力,引導學生感受語文與日常生活的相關性,從而明白學習語文、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例如,在講授《游山西村》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帶入角色本身,切身體悟陸游的感情與思想,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體會作者的寫作思想及時代背景。[3]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結合新課標對語文課堂的調整與升級,同時充分考慮其對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目標與期望,本文提出了多項可行性較高的措施,為提升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質量添磚加瓦,以期通過這些措施讓小學生的語文課堂活躍起來,為幫助小學生實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向。[4]
參考文獻:
[1]蔡紅芳.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3(10):50-51.
[2]蘇瑤.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23(09):19-20.
[3]陳真真.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3(17):177-179.
[4]王磊.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路徑[J].天津教育,2023(2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