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素養是班主任專業素養的關鍵組成。針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思維意識有待加強、思維方式有待優化、思維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有必要通過重塑班主任對思維素養的認知、構建班主任思維素養的知識體系、綜合運用多種類型的思維,從而實現班主任思維素養的自我提升。
【關鍵詞】班主任;思維素養;思維方式;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08-0037-02
【作者簡介】史炳松,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南京,210048)教師,南京市德育中心組成員,南京江北新區德育工作帶頭人。
思維是人的智力活動的內核,思維方式是認識問題的根本方法,思維素養是人的核心素養之一。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性、綜合性以及教育對象的多元性、復雜性等特質,決定了班主任的教育實踐除了需要愛心、情感、經驗等要素外,更需要科學的思維方式等予以支持。然而,在現實的班主任工作中存在著思維意識有待加強、思維方式有待優化、思維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需要在關注、覺察的基礎上加以分析,探索班主任思維素養水平提升的策略。
一、基于專業化發展視角,重塑對思維素養的認知
首先,班主任需要重塑對思維素養的態度與價值觀,要在認識、認同思維素養對于教師的重要性的同時,主動評估、了解自己一般性思維素養的基本狀況并保持自覺提高的意識。
其次,班主任要重視與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相關的思維素養,要認識到班主任思維素養關乎班主任核心素養、關乎班級品質、關乎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反思班主任專業發展視域下思維素養的不足,并將提升班主任思維素養作為修正班主任工作態度、提高專業能力、優化方式方法的內在追求。
最后,班主任要將思維素養積極大膽、科學合理地運用于班級管理實踐中,作為檢驗班主任工作實效性的判斷標準和行動指針,進而將班主任思維素養內化為班主任專業發展的必備品質。
二、基于系統化學習,構建思維素養的知識體系
班主任除了要形成重視思維素養的意識,還要通過系統化的學習,構建思維素養自我優化的知識體系。
一是基礎性思維科學的通識學習。廣義而言,由于人的思維素養與其他綜合能力的密不可分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心理能力、思想能力、認知能力、實踐能力的學習及實踐都是提升基礎性思維知識的重要方式;狹義而言,可以聚焦思維科學本身,了解大腦活動的原理、功能、規律、方法等腦科學知識,熟知直覺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思維形式,掌握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思維方式,洞悉歸納、演繹、比較等思維方法,養成嚴密性、系統性、深刻性等思維品質。
二是學科思維知識的有機融入。學科性思維知識與能力的儲備是班主任思維素養自我優化的天然資源。班主任要學會發揮學科思維的優勢,并將其有機融入班主任工作。比如,語文教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科思維的廣闊性品質,發揮系統性思維的優勢,用于班級文化的體系化設計與實施;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借助思維的精確性、條理性等特質,發揮定量思維、抽象思維的長處,運用于班級量化考核評價體系的設計。
三是道德思維知識的系統提升。班主任是學校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德育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因此,從班主任工作的專業性角度來講,系統化提升道德思維的相關知識,是全面提升班主任思維素養的關鍵之舉。道德思維是一種與科學思維、藝術思維等一般性思維有著本質區別的特殊思維,它主要通過善惡評價,揭示社會關系及個體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必然性和應然性,推動主體行為從現有向應有轉化,使主體擁有一種適當的、合理的思維模式。為此,有必要從道德思維的特點與規律出發,重新審視、系統學習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進而豐富班主任專業思維的知識儲備,提升實踐能力。道德思維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從道德思維的內容來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超越對學生道德知識的灌輸,更加注重道德行為的養成;從對思維對象的把握方式上看,道德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班主任要更加重視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要將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作為德育的根本目標;從思維的結構形式來看,道德思維是一種“類我”思維,班主任要養成“換位思考”的思維習慣,踐行“以生為本”的教育觀,既要以“自己”為目的,還要以“他者”為目的;從心理機制來看,道德思維是一種情與理的緊密交融,班主任不能陷于知性德育而忽視了情感教育。[1]
三、基于班級管理的實踐,綜合運用多種類型的思維
思維素養源于人的認知與實踐活動,因此,班主任思維素養既要在思維知識的學習中獲得,還要在班主任的工作實踐中提升。
一是“模糊思維”與“精確思維”的運用。班主任在處理一些可以“不拘小節”的班級問題時,可以發揮“模糊思維”具有的靈動、敏捷、圓融等優勢,以淡化沖突、消解矛盾;班主任如需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其布置的任務、發布的指令,則需要增加“精確思維”的訓練,增強邏輯性、層次性等高效表達的習慣和能力。
二是“定量思維”與“定性思維”的運用。班主任可以發揮“定量思維”的作用,如對學困生數據進行全面采集和精準分析,從而構建適合的、有效的幫扶模式;對于“定量思維”難以把握的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心理狀態等問題,班主任需要借助“定性思維”來了解相關現象的內在本質與根本屬性。
三是“靜態思維”與“動態思維”的運用。班主任對于班主任工作中諸多程序化、重復性的事務,可以借助“靜態思維”的穩定性、固定性、流程化等特點,格式化處理常規事務,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工作相關的環境、條件、客體始終處于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需要適時合理調整相應的思維程序、思維方向和思維方法,每一次調節、修正、適應都是提升班主任“動態思維”的有益實踐。
四是“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的運用。班主任可以養成撰寫“每日一思”的習慣,善用歸納法,從個案記錄、分析與反思中提煉一般性認識,掌握“求同思維”的運用策略;班主任可以運用“求異思維”,強化尊重學生差異性的自覺,提高創新、開放的班級管理藝術,形成基于科學教育規律之上的標新立異、彰顯個性化的工作風格。
五是“后饋思維”與“前饋思維”的運用。班主任可以利用“后饋思維”提煉過去的成功經驗,總結先前的失敗教訓;可以利用“前饋思維”,在自己經驗積累、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對集體或個人的事態發展、矛盾走向、問題結果作出合理的預測。
六是“微觀思維”與“宏觀思維”的運用。班主任要學會用好“微觀思維”,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性格愛好、情緒變化等內在的、細小的、深層的要素,進而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而對于班級目標的制定、班級德育活動的架構、家校合育的運作等宏觀的、長期的、系統的班級管理事務,則需要發揮“宏觀思維”的作用。此外,班主任還要“注意運用點式思維抓活動節點、重點及難點,運用線性思維抓活動流程、動態及機制,運用平面思維抓活動平臺、常態及穩定,運用立體思維抓活動部署、督導及改革”[2]。
【參考文獻】
[1]曾建平.道德思維:透視德育低效的新視角——讀《德育思維論》[J].倫理學研究,2006(9):107-108.
[2]李保強.基于學生思維品質培養的教師思維發展[J].湖北教育,201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