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工智能元宇宙時代的來臨,人們的審美意識、生活需求、用戶習慣等從形式到功能都有了很大變化。視覺傳達設計是人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交融區域學科。為適應科技時代,就要緊密結合人文藝術與工科技術才能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對人工智能時代下工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的創新策略進行了探討與研究,提出了如何融合學校大工科背景有效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優化課程結構,構建設計項目制等,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智能藝術;學科融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0016-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張雨婷,孫麟,李韻秋,等.工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天工,2024(2):16-18.
基金項目:成都工業學院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新文科建設下視覺傳達設計融合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實踐”(項目編號:215083);校級科研項目“非遺文化在智能數字時代的品牌建設路徑研究——以揚雄文化為例”(項目編號:225135);《海報設計》一流課程建設成果。
在當今傳統藝術、數字藝術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很難適應時代需求。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應結合自身優勢,緊跟科技步伐,與時俱進、揚長避短去探索適應自身、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工科院校環境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更應融合學校特色,跨學科實現優勢互補,找準培養目標定位,優化完善課程體系,扎實推進“產教五融合”特征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策略。
一、人工智能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建設現狀
(一)時代現狀
一方面,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的飛躍與“未來已來”時代的發展讓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外延范圍不斷擴大,人工智能技術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帶來技術更新,為設計領域帶來了更新、更寬、更廣的可能性,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創造力。這也從技術賦能的角度給視覺傳達設計的人才培養帶來新的挑戰。如何教育學生在掌握文化藝術的基礎上理解并運用這些技術,如何在人工智能助力設計中保持人類的獨特創造力將是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文化自信日漸深入人心,工業強國日見成效,人們對視覺審美需求層次逐步提高,從用戶需求角度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變化帶來的需求。如何依托工科院校優勢,優化OBE理念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緊跟國家“新文科”政策號召,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值得探究。
(二)國內外人才培養現狀
從2018年中央提出建設新文科要求到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文科(藝術)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傳統文科(藝術)要通過跨學科實現優勢互補,共融共建。這一宣言是我國高校教育踐行新文科建設交叉學科創新思想的源泉。“新文科”理念中尤為重視科學技術對文科的交叉滲透,旨在改變傳統文科的封閉性和滯后性,“新文科”是信息技術革命的時代要求,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拓寬文科學科的外延,也要求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加強文科學科的“科技”含量,只有技術融入文科知識體系,才能實現“新文科”的內在要求。[2]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修訂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22年)》分類查詢,中國433所高校(不含軍隊單位)中,一級學科門類共有14個,一級學科117個,14門類交叉學科包含9個一級學科。二級學科5 185個,交叉學科二級學科高達729個。
國外,交叉學科的建設也席卷各國名校。根據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公布的“學科專業分類目錄2020版”(CIP-2020),目前共有學科群50個,一級學科469個,二級學科2 179個,美國CIP學科目錄中專門設置了“多學科/交叉學科”,數量在各次修訂中均有增加,從1985年的9個增至2010年的30個,2022年又增至66個。[3]
由此可見,交叉學科融學科的建設成為當今國內外高校的改革趨勢。
在中國,多所知名高校在藝術設計專業方面進行了交叉學科建設,以適應現代社會多變和多元的需求。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不僅有傳統的藝術與設計教育,還與清華大學工程、社會科學等有多方面的合作,致力于推動設計創新和科技的結合。北京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都有著很高水平,該校注重不同學科間的合作與交流,建有多個跨學科研究機構。北京大學的藝術與設計專業,特別是在數字媒體、互動設計方面,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深度交叉與合作。浙江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優勢,工、理、管、文、經、法、教育、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其在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國美術學院以藝術與設計為主,也極力探索與多個學科如新媒體、社會學、哲學等進行一定程度的交叉研究。中央美術學院除了在純藝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也逐漸在科技、社會科學等領域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由此可見,藝術設計專業交叉學科的建設是主流趨勢,而綜合性大學、工科大學在這方面具有更強的優勢。
在國外,很多知名高校也在藝術設計專業中進行交叉學科的建設,以適應現代社會多元的需求。麻省理工學院是交叉學科建設與研究的典范,集合了設計、工程、心理學、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探索從人工智能到交互設計等多個方向的交叉融合建設。斯坦福大學是創新設計思維的發源地,它的設計學與工程學、商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進行融合建設。這種交叉學科建設下的教學形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使學生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及跨學科合作的協同能力。
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急需調整
目前高校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目標較為類同,缺乏自身特色。部分工科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盲目照搬純藝院校的人才培養,缺乏差異性分析和自身優勢條件的挖掘,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難以跟上智能時代飛速發展的市場需求。為順應高校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跨專業復合型設計人才將逐步取代單一設計型人才,而現今部分工科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缺乏長遠目標,難以在快速迭代的技術環境人工智能時代培養出“學做合一、手腦并用”的創新型設計人才。
(二)課程體系建設缺乏創新性
隨著AI在設計流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何在不犧牲藝術設計自身原創性與藝術素養深度的前提下,加入其他學科內容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課程體系建設改革中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多學科交叉的復雜性使傳統的藝術設計課程需要進行大幅度修訂,如何適度、實時、循序漸進地加入包括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編程技術等內容,讓藝術設計的學生能夠吸收、接受是現有課程體系面臨的問題。同時AI算法也具備局限性,AI能夠生成視覺繪畫藝術、視覺可視化等內容,但由計算機算法生成的內容通常缺乏深刻的文化性和社會內涵,缺乏創意。因此,工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何強調人類創意與算法之間的差異,如何將藝術與技術二者結合得更加和諧是現有課程體系的空缺。
(三)缺乏合理結構的師資團隊
藝術設計經歷了從手繪藝術到數字藝術,再到智能藝術的過程。高校教師團隊的建設是教育的關鍵,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不僅需要有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的教師,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技術背景和實操經驗的教師。持續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培訓和資源,讓他們能持續有效地講授智能時代下與AI視覺相關的內容。智能藝術設計時代的來臨速度快、發展快,具備高學歷、實踐經驗豐富的跨專業AI視覺教師人才緊缺也是目前師資團隊建設面臨的問題。
(四)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教學管理的協調問題
當前,技術發展推動了在線教育的飛躍,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制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相關的人性化管理制度,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給傳統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模擬真實設計場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創新設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跨學科教學中,如何使藝、文、工等不同學科的教學更加協調是目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管理面臨的問題。學科與專業的發展離不開科研引領,人工智能浪潮的來臨必將是教學、科研共進,如何對教學型教師與科研型教師進行合理化管理使其達到最優效果是現今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工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策略探究
(一)制定科學化適應智能時代的培養目標
教育國際化是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為世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育國際化也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4]人工智能時代,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需要培養具備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扎實的藝術設計基礎、強大的創新能力和深入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設計藝術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實用性的藝術學科,其內涵是按照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規律,創造人類生活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5]因此,工科院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為傳授、整合知識與技能,培養跨學科的設計開創者。在組織結構與文化上形成以學科為基礎、以跨學科為單元的動態組織結構。以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社會為導向,縮小大學教育和社會市場需求之間的距離。
眾所周知,工科大學具有技術支持資源豐富、硬件設施完善、跨學科機會多強調創新與實踐能力、與產業界聯系密切等優勢,因此,結合工科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建設的實踐經驗 ,深入落實“OBE”理念,構建“地方型、應用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思維創新、科技創新能力,活用“根植地方、魂在應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培養人文藝術融合工科技術交叉學科下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同時,開設跨學科課程、實驗室和研究項目,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推動藝術設計教育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二)提升學生的學科融合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與創新科技能力
當AI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設計任務時,當藝術與技術越來越緊密結合應用時,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思考:什么是設計師不可缺的獨特價值?需要設計教育界去重新審視和定義“設計”的本質和目的。強調視覺藝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的創新發展,藝術與技術的融合駕馭能力,強調原創精神與創新思維,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必備的素質。跨學科整合下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推動設計發展、提升設計水平的重要保障與動力。為了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可以在招生生源上多元化,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在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集中實踐等環節構建縱向與橫向交叉組合的結構體系,將工科技術類課程例如計算機編程語言python、信息可視化等課程與人文藝術類課程例如圖案設計、動態圖形設計、動態插畫等課程合理植入、循序漸進、分層推進。對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開設創新思維設計課與創新項目實訓課,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創新理論和方法,了解創新實踐過程中的各種難點和挑戰,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雙師型教師團隊的建設
從培養目標到課程體系的改革,再到以創新工作坊為依托進行設計項目制構建的建設,工科院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師資團隊既需要文化藝術背景的教師,更需要技術應用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在師資培養上實施了一系列創新措施,開展雙師型教師培訓課程,鼓勵教師參與行業實踐,與企業、其他高校等合作進行師資交流。東南大學注重實踐教學,其教師團隊中很多人都具備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斯坦福大學中一個跨學科設計學院,在項目制創新工作坊中開設了一系列創新思維的設計工作坊課程。采用人本設計思維方法,教導學生如何從創新視角綜合解決復雜問題。這些跨學科的創新實踐性項目制建設與課程教學開展都離不開藝術設計理論、純藝術設計、技術應用創新等多學科背景的師資團隊。因此,建設結構合理、專業素養優秀,實踐豐富的師資團隊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
(四)在創新教學模式改革下建立人性化教學管理制度
新文科的興起帶來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創新性轉變,給教學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創新就是要創新教學手段,努力應用和普及現代化、信息化教學技術,特別是注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提升教學的豐富性和層次性,以此來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制定人性化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管理制度是服務現代信息化教學的必要條件。例如,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虛擬仿真課程與線下課堂教學課程相結合的課堂管理,可能出現分組、分教室、分空間的實踐課堂。在創新設計項目制開展過程中,還可能出現同一班級分場地、分階段、分層次教學的情況,工科背景的教學管理制度調整既要符合學校管理制度,做到有理可循,更要符合專業特殊性服務教學特色,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時代下工科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協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設計思維、跨學科知識、實踐能力強、技術應用能力出色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和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昭,靳軍.新文科視域下的設計學科建設新路徑:基于數字沉浸藝術的產生與發展[J].當代美術,2022(7):14-19.
[2]宮宇.“新文科”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創新[J].大眾文藝,2022(16):165-167.
[3]張煒.美國學科專業分類目錄2020版的新變化及中美比較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1):59-64.
[4]鄭冬冬.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6):256,258.
[5]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