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據新聞在數媒時代的嘗試性實踐使新聞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數字與新聞的勾連又重新讓人們看到財經新聞新的突圍方式。近年來,財經新聞屢屢因專業門檻過高、可讀性低被公眾所忽視,與數據的結合也遇到不少障礙。本文通過參與式觀察,探究財經新聞目前與數字打交道所遭遇的困境,為數據新聞理念與當下財經新聞更好地結合,以及數據財經新聞在新聞實踐中的人才整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數據新聞;財經新聞;新媒體;數媒時代
一、研究緣起
2023年3月,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新聞研究所發布《中國財經新聞發展報告(2022)》。報告詳盡論述了中國財經媒體與財經報道的發展現狀,以及傳統財經媒體與財經類新媒體的發展現狀。我國的財經報道隨著改革開放起步,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財經媒體的數量與日俱增。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財經新聞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但不難發現,財經新聞的質量與經濟發展的速度不相匹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財經新聞如何突圍成為諸多學者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財經報道向來以專業性較強而著稱,因為其反映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其時效性不言而喻。近些年,財經新聞報道還側重體現可視化、 數據化、 移動化等特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財經新聞內容的精準化、專業化、權威性、獨特性、貼近性等是未來一段時間內財經報道的特點趨勢[1]。
財經新聞報道離不開數據的支撐,作為能客觀、理性、精準地呈現同一經濟事件、經濟現象的不同側面的重要因素,數據使得財經新聞內容更為豐滿、真實、準確[2]。數據新聞與財經新聞的搭配也成為新聞生產中的常態化手段。數據新聞在生產與分發的過程之中對媒介技術的依賴也越來越強,也因媒介技術的發展而呈現繁榮的態勢。
但與此同時,媒介技術的發展使時間倒逼新聞生產的節奏;大量社交媒體和聚合類平臺上涌現出此起彼伏的社會熱點,為維護自身權威,機構媒體不得不主動跟進并形成壓迫式的產出要求[3]。因此,對于財經媒體來說,有時不得不在時效性與深度性之間進行權衡,我們認為的數據新聞可視化、趣味性等優點,因為數據新聞的專業性與工具性強的特點,如今往往并不能得到很好地應用與展現,而讓財經新聞陷入一種進退維谷的境地。基于以上,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是:總體上看,數據財經新聞為何數量不多?財經新聞在當下的新媒介環境中為何不能很好地與數據新聞相結合?財經新聞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應用?
二、研究設計
赫伯特·甘斯通過選擇兩個新聞節目與兩份新聞雜志展開田野調查與參與式觀察,研究了在新聞業內部的新聞生產究竟是被何種價值觀、外部環境等決定的,盡可能讓研究者跳出既有理論的視角。而這種新聞業內潛移默化、習以為常的規范與制度,有時只有身處其中以旁觀者與觀察者的視角才能發現,這是“潛網理論”所持有的觀點。美國學者沃倫·布里德在《編輯部的社會控制》一文中明確指出:任何處于特定社會環境中的傳播媒介都擔負著社會控制的職能,而這類控制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不易察覺的過程。它一方面確保媒介組織的傳播意圖得以順利貫徹,另一方面防止新手對現行的m規矩冒犯。
因此深入財經媒體內部來觀察與審視數據新聞的應用是關鍵。選取的案例是我國某中部省份的市級報業集團的官方新聞客戶端Z平臺,而財經新聞主要發布于Z平臺的“財經”版塊,這個版塊是以內容來進行分類的。選擇Z平臺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Z平臺作為新媒體平臺,更符合當下媒介技術發展以及數據新聞發展的環境。二是Z平臺的財經版塊成立剛滿一年,成立初期部門的規劃與內容生產正處于摸索階段;人員也較為年輕,成員共5人,年齡在20-35歲之間。由于管理者記者身份的職業背景,Z平臺的財經部門整體上呈現出活躍的氛圍,也便于研究者溝通。三是筆者介入Z平臺的新聞生產實踐與觀察有著較大的便利性——筆者于2023年7月10日至8月6日因實習而實地參與Z平臺的新聞生產活動。
本研究采用質化的新聞民族志方法,研究者以“完全參與者”與“參與觀察者”的身份進行研究,經驗材料來源于上述時間段內在Z平臺的新聞生產實踐與觀察,與此同時研究輔助有少量機器抓取的數據。
三、研究發現
(一)作為“文字”的數據:財經新聞中數字運用的慣例
對于大多數財經類新聞來說,數據是不可或缺的內容。Z平臺財經版塊在平時生產新聞時,會根據新聞選題尋找大量的可靠數據進行佐證。部門負責人審稿,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確認稿件中數據的具體來源及權威性。這些數據多是作為稿件中的“文字”出現,來達到提高新聞可信性的目的。
Z平臺的負責人有12年的新聞從業經驗,其從業生涯的大半時間是作為Z平臺所屬的傳統報紙媒體的記者。由于自身記者生涯奠定的基礎,十分看重第一手數據,而對于網絡上的數據報告,其認為這些二手數據具有時間上的滯后性。平時,部門成員確定選題后會通過采訪積累的資源或自身的人脈展開多方采訪。這樣得到的數據往往會呈現出更微觀的切入視角,但弊端是需要采訪者與被采訪者時間上高度的一致性,因為時間緊迫,最終獲取的數據量不大,而當這些數據被編入內容時,只能作為輔助主題的形式出現,而不是作為新聞的主要內容。
我們觀察其他財經類新聞,也不難發現此類現象。以財新網為例,多為5000字以上的長文,通常包含大量數據,其如今雖然以知識付費的形式篩選受眾群,但是文章的門檻依舊較高。當財經新聞中的數字成為配角,變成了“文字”的一部分,其易讀性也隨之降低。新聞生產者的初衷是讓報道更加可信,但是當數據只是“文字”時,也會使讀者望而生畏。
(二)“畫地為牢”的選題:財經數據新聞中選題的局限性
Z平臺的財經部門平時的選題重視時效性,大部分為相關的政策性、商業性選題。由于實行企業化管理機制,Z平臺不得不考慮盈利問題。Z平臺給每個部門都設置了經營指標,而這些指標具體落實到財經部門內部,實際上也影響了新聞選題。例如,某地的政策指向會影響部門選題中對某些企業的重點關注。出于時效性的考量,選題一般不會聚焦有深度的問題,而更多是現象類、事件類選題。
有研究者對相關案例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后總結出如今財經類新聞的主要選題分為:社會消費類、投資趨勢類、宏觀政策類、公司企業類和產業相關類[4]。Z平臺財經部門的選題也涉及這幾個方面,但是在內容上更多集中于社會消費類以及公司企業類,而這些選題往往是較為軟性的選題。部門負責人也有談到:“由于媒體的地域性特點,往往內容選題受到多方制約,不是任何選題都是毫無風險的。”
實際上,這和如今數據新聞的困境是一致的。筆者利用八爪魚工具爬取了澎湃數據新聞版塊“美數課”從2023年1月至7月的184條數據新聞,對其新聞主題進行了編碼,從最終形成的詞云圖不難發現,數據新聞的選題大部分偏向于較為軟性的選題。隨著新聞生產逐漸大眾化,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表達,避免生硬的行文;伴隨著接地氣,讓新聞吸人眼球、扣人心弦,避免“官腔十足”“板著面孔說教”[5]。過往有效的新聞敘述話語風格在當下流量化、時間極度壓縮的媒介環境下被謹慎使用,數據新聞為了實現流量與內容質量的兼顧,只能在新聞選題上下功夫。
Z平臺曾召開過內部會議,對部門選題問題進行討論,上級認為部門應當逐漸向更有深度的內容靠近。而現實問題是,選題上的嚴肅性與深度性會相應地對流量與時效性造成一定程度甚至是較大的影響。Z平臺財經部門成員A在談及上級未來對財經部門內容側重點的變化時提到:“單位會對一段時期的績效進行考評,考評的標準除了稿子的數量,還有就是新聞的流量。”成員B也提到:“一些別的部門的同事,比如特稿部門的同事,那種社會新聞的稿子在某一天突然不知道為什么就有了10萬+或者百萬的流量,這個你很羨慕的同時但又沒辦法,財經部門的選題就有限制。”互聯網時代媒體生產已經形成“非及時即深度”的作業時間共識[6]。時間在新聞生產者后面追,財經專業性與時效性并重,再結合數據新聞的可視化、互動性、可觀賞性等特點,二者的結合在當下仿佛阻礙重重。
(三)“面面俱到”的難題:財經數據新聞生產結構布局的困境
Z平臺財經部門成員有新聞學、財經類專業以及行政類專業背景,一般情況下,他們身兼記者、編輯多項工作。部門每日每人確定一個選題,財經板塊能夠保證1—2天出2—3篇稿件,如果部門長時間沒有稿件產出,上級將會對部門負責人進行質詢。實際上,Z平臺財經部門人員對于目前部門的任務安排來說是足夠的。而對于數據新聞來說,首先數據是整個新聞作品的主體,其次是對于數據的可視化操作。如果Z平臺財經部門要實現財經數據新聞生產,原有的成員就會稍顯吃力。
Z平臺的整體部門布局實際上存在一個獨立的部門負責技術以及相關設計,其人員掌握設計類軟件及其他交互式軟件的操作,但是這些功能的應用主要是對于線上平臺及軟件的頁面設計,并未涉及新聞內容方面。如果要制作財經數據新聞,則需對原有的生產流程進行重新布局,需要付出極大的時間成本。由此導致的局面是,當需要完成財經數據新聞的生產任務時,Z平臺財經部門只能調動其他部門的人員。成員C提到:“以往比如說我們部門需要視頻內容的時候,如果是大的活動的話,其實有一個大的數據庫可以挑選可用資源,但是只是我們部門負責活動的話就需要提前和視頻部門的人提前協商,有時候還挺費時間的,而且也不好意思麻煩人家。”
不難發現,生產結構上的固化實際上是財經類媒體為保證稿件的產出以及權威性而做出的最大程度規避風險的“趨利避害”行為,尤其是在當下互聯網技術環境下,財經數據新聞在新聞從業者看來,在爭奪受眾注意力也就是時效性與流量方面不占優勢,“面面俱到”反而成為負擔。
四、破解被媒介環境綁架的財經數據新聞
受媒介技術不斷更迭的影響,媒介環境呈現出多節點、分布式、網格化的復雜態勢,本研究基于當下的媒介環境,為了探究傳統新聞類型與新媒介形式結合的產物——財經數據新聞在當下面臨的困境,深入“田野”獲得更加直觀的一手材料。研究發現,首先,財經數據新聞中的數據只起到“呈現”作用,卻忽略了“闡釋”作用,未來財經數據新聞應加強對版塊的細分,針對不同的受眾群制定相匹配的可讀性內容,增強數字表現力,減少數字堆砌;其次,財經新聞選題受“加速”媒介社會的影響,未來財經新聞部門內部應加強部門人員之間的交流與訓練,逐步嘗試“高艱深”選題以及可視化、易讀性轉化;最后,財經數據新聞的困境與新聞生產結構的布局難題息息相關,融媒布局不應只是表層的創新,而應打通數據新聞生產各環節,實現每個生產節點的功能最大化。
當新聞寫作及處理程序的計算機化持續縮減截稿時間,在技術進步與法律規制的松綁之下,新聞報道的風格與模式將得到重塑,媒體間的競爭也會變得愈發激烈[7]。傳統財經新聞有時效性強、消息面廣、覆蓋面大的特點,但是相較于新興財經媒體來說有內容單薄、視角單一、形式拘泥的劣勢[8],因此像Z平臺這樣的新媒體平臺實際上有著更多的機會來改革創新,尤其是在對于數據的呈現即可視化方面。
根據新聞學中的“倒金字搭”理論,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教授保羅·布拉德肖( Paul Bradshaw) 提出了數據新聞傳播過程的“倒金字塔”結構。數據新聞倒金字塔由上至下依次由編輯、清理、情境、綜合四個部分組成,再通過傳播,轉化成視覺化、敘事、社會化、人性化、個性化、應用化,形象的展示了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9]。數據無疑使財經新聞變得更加容易理解,真正與民眾息息相關,變成民眾能夠關心與看懂的報道。
與此同時,被技術松綁的新聞生產卻也容易陷入技術的窠臼之中。媒介環境是機遇,同時也容易變成牢籠。財經新聞中的數據成為配角,數據成為主體的財經新聞又囿于生產結構的調整難題以及媒介環境的變化而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而破局的關鍵在于在技術控制之下對流量競逐的重新思考,以及對新聞公共價值和經濟利益之間的重新平衡。
注釋:
[1]汲惠,楊梓怡. 市場經濟下中國財經報道敘事范式的嬗變與創新[J].中國報業,2022(13):27-30.
[2]吳淑娟.論財經新聞報道中的數據應用[J].全媒體探索,2021(02):90-91.
[3]周睿鳴.錨定常規:“轉型”與新聞創新的時間性[J].新聞記者,2020(02):21-31.
[4][8]黃子琪. 數據可視化在財經新聞報道中的應用[D].吉林財經大學,2022.
[5]任小昌.觸摸踩實“四力”,做短做軟新聞[J].青年記者,2020(02):54-55.
[6][7]周睿鳴.錨定常規:“轉型”與新聞創新的時間性[J].新聞記者,2020(02):21-31.
[9]BRADSHAWP.The Inverted Pyramid of Data Journalism[EB/OL].http: / /online journalism blog.com/.2011-07-07/2023-07-25.
(作者: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2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