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皰性口炎又被稱為傳染性水皰性口炎,是由水皰性口炎病毒感染引發的一種急性接觸性的傳染性疾病,牛對該種病毒的易感性最強,除了感染牛之外也可以感染馬羊豬,同時該疾病也屬于人畜共患傳染疾病的范疇。典型的特征是患病牛的口腔黏膜,乳頭皮膚和皮膚會出現水腫化膿,最終形成糜爛病斑,從口腔當中會流出大量的唾液。盡管該種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對較低,但是病毒傳播速度相對較快,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的防范,短時間內就會造成整個群體發病,所以注重加強該種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針對性地診斷和防治很有必要。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牛水皰性口炎的流行特點、診斷方法與防治措施,希望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牛水皰性口炎;流行特點;診斷;防治措施
牛水皰性口炎又被稱為爛舌病或者偽口瘡病,是牛羊馬豬等多種動物共患的水皰性疾病,許多野生類動物,也可以受到病毒的感染,人也是該種病毒的易感群體。在獸醫臨床上,由于牛水皰性口炎和口蹄疫的癥狀十分相似,基層地區的很多獸醫在開展疾病診治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誤診,將其作為口蹄疫進行診斷,最終導致大批量的牛群撲殺無害化處理,給養殖戶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近年來,隨著牛養殖規模的逐漸擴大,疾病的問題日益突出,其中水皰性口炎的發生流行率顯著升高,需要養殖管理人員注重加強流行病學調查,明確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特征,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傷。
1 流行病學
1.1 病原特征
牛水皰性口炎病毒屬于彈狀病毒中的牛水皰病毒屬的成員。水皰性口炎病毒是非囊膜病毒,呈螺旋狀對稱,完整的病毒呈現子彈狀,大小約為180×75 nm。病毒具有一個外殼(capsid),包裹著一個正鏈RNA基因組。目前已知的牛水皰性口炎病毒主要有兩個血清型:VSV-Indiana和VSV-New Jersey。這兩個血清型之間有一定的差異,包括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水皰性口炎病毒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都能存活一定時間,在合適的條件下能夠保持活性。病毒在溫帶和熱帶地區都有分布,但不同地區可能存在不同的毒株。水皰性口炎病毒是單股正鏈RNA病毒,病毒基因組長度為11~12 kb左右,包含一個開放閱讀框,編碼產生四個結構蛋白(VP1、VP2、VP3和VP4)和多個非結構蛋白。病毒具有相對穩定的遺傳結構,但也會出現變異。水皰性口炎病毒對某些消毒劑和高溫敏感,對2%的氫氧化鈉溶液,1%的甲醛溶液十分敏感。
1.2 流行特點
水皰性口炎病毒通過侵害牛的口腔黏膜和蹄部引起疾病。病毒感染后,會導致口腔黏膜和皮膚發生水皰、潰瘍等病變,伴隨疼痛和不適。雖然通常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病變可能導致牲畜食欲減退、體重下降和生產減少等問題。感染了水皰性口炎病毒的牛是主要的傳染源。這些感染的牛可以通過唾液、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糞便等體液和排泄物將病毒釋放到環境中,從而感染其他健康的牛或動物。水皰性口炎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即當感染牛與健康牛或動物有密切接觸時,病毒可以通過直接的體液交換和皮膚接觸傳播給其他動物。此外,病毒還可以通過污染的飼料、水源、牧場設備等間接接觸途徑傳播。牛是水皰性口炎病毒的主要宿主,但馬、豬和鳥類等也可感染該病毒,人也可以受到病毒感染。牛水皰性口炎病毒對不同品種的牛和不同年齡的個體都有感染能力。在牲畜中,幼崽和免疫力較弱的個體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感染。流行特點上,牛水皰性口炎病毒在一些地區可能會引起疫情暴發,尤其是在高密度的牲畜養殖場或交易市場。控制傳播主要依靠隔離患牲畜、加強衛生措施和消除感染源。目前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和疫苗可用于預防,因此對牛水皰性口炎的防控主要依靠早期發現、及時隔離和健康管理[1]。
2 臨床癥狀
一般來說,牛水皰性口炎的潛伏期通常為2~14 d,具體取決于感染動物的免疫狀態及病毒血清型等因素。在潛伏期內,被感染的動物可能不會表現出任何明顯的癥狀。一旦潛伏期結束,牛水皰性口炎病毒開始繁殖,并且動物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癥狀。感染后的患病牛會出現體溫升高、食欲減退、不適感等非特異性癥狀。隨著病情發展,患病牛的口腔黏膜和蹄部出現皰疹、水皰和潰瘍等特征性病變。水皰主要出現在舌頭、口腔黏膜、乳頭和蹄上。水皰破裂后形成潰瘍,并伴有潮濕的分泌物。動物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口水多、進食困難和呼吸急促等癥狀。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動物可以逐漸恢復健康。恢復期的長度取決于個體差異和病毒血清型等因素。
3 病理組織變化
水皰性口炎病毒感染后,口腔黏膜出現水皰(液體充滿的囊狀結構)的形成。水皰通常位于舌頭、口腔內側、齒齦和頰黏膜等部位。隨著病情的發展,水皰破裂并形成潰瘍(表面壞死的黏膜區域)。這些潰瘍往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明顯。在潰瘍周圍的黏膜區域出現糜爛(局部表面損傷)和出血現象。糜爛和出血可能是由于病毒的破壞作用以及炎性反應所致。水皰性口炎病毒感染還可引起蹄部的水皰和潰瘍形成。水皰通常出現在蹄冠部(蹄殼頂部)和蹄間距(蹄殼之間),引起這些區域的皮膚和角質層的損害。蹄部病變伴隨著炎癥反應和組織壞死。這可能表現為蹄冠部周圍的炎癥、紅斑和水腫,以及壞死物質或滲出液的形成[2]。
4 鑒別診斷
在進行由水皰性口炎診治過程中,應該考慮與牛口蹄疫病毒感染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做出有效的鑒別。從流行特點來看牛水皰性口炎一般為散發性,局部傳播,病例數量較少,易于控制。并且主要感染牛類。牛口蹄疫可發生流行性暴發,迅速傳播,病例數量較多,難以控制。從臨床癥狀來看牛水皰性口炎先是在口腔出現口腔黏膜腫脹、水皰和潰瘍病變,患牛食欲不振,流涎,不耐咀嚼,呈急性或亞急性病程。牛口蹄疫表現為發熱、蹄部水皰和潰瘍病變,患牛行走困難,蹄底潰爛,呈急性病程。從病理組織改變來看患有水皰性口炎患病牛口腔黏膜上可見水皰和潰瘍病變,病變較為局限,主要發生在舌頭、頰黏膜和軟腭等部位。牛口蹄疫會導致蹄部出現水皰、潰瘍和壞死,常伴有出血和腫脹,病變廣泛,同時還可見到消化道甚至脹氣組織表面出現皰疹或者潰瘍病灶。
5 實驗室診斷
準備好培養細胞(如MDBK細胞)、含有抗體的血清、病毒懸液等試劑。在試管中加入不同濃度的血清樣品,如1∶10、1∶100、1∶1 000等。將相同濃度的病毒懸液滴加到每個試管中,使病毒和血清混合。將試管放置在37 ℃的恒溫搖床上,孵育一段時間(通常為1~2 h)。將病毒和血清混合物分別滴加到培養細胞上,讓其感染細胞。將細胞培養在37 ℃的培養箱中,培養一段時間(通常為24~48 h),觀察培養細胞的病變情況,如細胞破裂、出現空泡等。如果在試驗中,某個濃度的血清樣品能夠有效地中和病毒,使得細胞病變減輕或消失,就可將其判定為陽性結果。通常會選取更高的稀釋倍數進行判定。如果血清樣品無法中和病毒或中和效果較差,細胞病變仍然明顯,就可將其判定為陰性結果。
6 治療措施
目前該類疾病沒有針對性的治療藥物,發病流行之后要結合患病牛的外在癥狀實施對癥治療。對于口腔存在病變的患病牛,先使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糜爛處進行清洗處理,將壞死組織和結痂組織去除,然后涂抹上碘甘油或者灑上冰硼散。對于舌頭出現病變的,可以選擇使用0.2%的聚維碘酮口腔噴灑,然后使用雞蛋清拌上口瘡散敷到舌頭表面,選擇使用上述藥物每天交替使用3~4次,如果有大量流涎現象,可以選擇使用1%~2%的明礬溶液進行沖洗。對于蹄部存在病變的可以將患病牛的蹄部浸泡到2%的甲醛溶液當中,浸泡10~15 min,撈出之后擦洗干凈,用紗布進行包裹,將患病牛安置在整潔的環境當中,避免與污染物頻繁接觸。聯合使用中成藥進行抗病毒治療。中藥組方由金銀花50 g,連翹、黃柏、黃連各20 g,黃芪、甘草、板藍根各30 g,梔子、沙參、麥冬各15 g組成,根據牛群的大小進行加減治療。將中藥用2 500 mL的清水浸泡30~50 min,然后用文火煎煮30~40 min,剩余藥液1 000~1 200 mL,濾渣溫服,1次/d,連續使用5 d為一個療程。一般按照上述對癥治療范圍,連續防控5~7 d病程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7 預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動物管理和衛生條件是預防病毒傳播的關鍵。包括每天檢查和清理牛舍、飼料槽和飲水設施,避免交叉感染。飼料和水源要保持清潔,避免污染。確保動物有足夠的營養和飲水量,按照牛體重的3%~4%添加飼料,飲水2~3次/d,增強免疫力。結合該種疾病的發生流行特點,在養殖場內部建立健全的動物監測體系,及時發現疫情和疑似病例,并立即向相關部門報告。早期診斷、隔離和采取控制措施對于阻斷病毒傳播至關重要。在疫情暴發區域,采取臨時的區域封鎖和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動物的流動和牛產品的交易。這有助于防止病毒的傳播和擴散。工作人員在接觸疑似或確診病例時,應采取必要的個人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和防護服等,以減少接觸感染的風險。加強對畜牧業從業人員和養殖戶的宣傳教育,增強他們的疫病防控意識,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動物監測意識[3]。
8 結語
綜上所述,牛水皰性口炎的治療難度不高,并且臨床康復效果相對較好。發病之后只要能夠做出針對有效的診斷,構建綜合有效的防控措施,動物在短時間內能夠恢復健康。另外在日常管理期間也需要養殖戶提升養殖管理水平,明確疾病發生流行特點,將預防為主的理念融入管理的各個環節,有效降低病毒的傳入概率,大大降低發生流行率。
參考文獻:
[1] 買買提江·黑力力.牛水皰性口炎防治方法與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14):80-81.
[2] 裴小紅.牛水皰性口炎的病因及預防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0(6):117.
[3] 朱友平.牦牛傳染性水皰性口炎的診斷與治療[J].畜禽業,2019,30(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