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清廉建設,著力營造政風清明、校風清凈、教風清正、學風清新的校園政治生態和育人環境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微腐敗具體表現和成因的基礎上,從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探討了廉潔文化建設路徑,旨在從源頭上解決微腐敗問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微腐敗;高職院校;廉潔文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3-0126-04
基金項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廉潔文化建設路徑研究”(22C117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它損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揮霍的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1]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的縱深推進,貪污腐敗案件在高職院校的發生率不斷下降,但微腐敗現象仍然存在。微腐敗與其他腐敗類型相比,主要體現在“微”上,有影響較小、不易被發現等特征,但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職院校來說,其危害性不容忽視。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廉潔文化建設目標應在微腐敗防控方面有所側重。
一、高職院校微腐敗主要表現形態
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應是一片凈土,但部分院校存在一定程度的微腐敗現象。本文對高職院校中不同群體可能出現的微腐敗行為進行分類討論,根據群體特征分為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
(一)管理人員層面
管理人員包括領導干部、管理崗人員和輔導員等從事具體管理工作的人員。管理人員的微腐敗行為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不擔當、不作為。部分管理人員存在精致利己主義傾向,對本屬于職責范圍內的事推諉扯皮,或逃避責任,或敷衍了事。二是本位主義、官僚主義。個別管理人員將工作職責賦予的權力當成自己“高人一等”的資本,存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與為師生服務的理念背道而馳。三是圈子文化。以各種社會關系形成利益圈子,如老鄉圈、親友圈、學術圈等。以圈內和圈外作為衡量標準,向“圈內人”提供額外利益,排擠“圈外人”。四是接受服務對象吃請。個別管理人員認為,請客吃飯和紅包往來都是“禮節”,與腐敗無關,因此面對這種吃請來者不拒。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接受吃請難免影響權力的公正使用,同時也違背了廉潔紀律。
(二)專任教師層面
專任教師一般指專門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專任教師中出現的微腐敗行為大多與是否公平對待學生有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重兼職輕專職。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一般擁有一定的技術技能,校外兼職相對普遍,但個別專任教師本末倒置,在自己的兼職上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對自己的主業心不在焉,甚至把學生作為自己兼職的服務對象,在課堂上向學生售賣產品和服務。二是成績評定有失公允。高職院校課程評價一般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教師在成績評定上有較大自由裁量權。個別教師為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在成績評定時不根據教育教學客觀實際,全憑主觀因素打分,致使成績的評定有失公允。三是經費使用問題。主要表現為虛報賬目、虛開發票,挪用、亂支、套取課題經費等。如部分教師將個人和家庭成員消費“化為”單位或科研項目支出,用公費報銷;借發放學生補貼等名義套取項目經費,占為己有[2]。四是公共物品使用鋪張浪費。主要表現為不愛惜教學用具、公共辦公用品使用浪費等行為。
(三)學生層面
學生層面的微腐敗現象較多出現在學生干部群體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官僚主義風氣。學生會本應是服務師生、實現自我價值的群眾組織,但部分學生干部存在官僚主義作風,大耍官威,背離了作為一名學生干部的使命。二是“執法”不公。學生干部作為學生自我管理的中堅力量,在管理過程中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個別學生干部存在利用自身職權進行隨意性“執法”、選擇性“執法”現象,如在記錄學生出勤情況時,遇到自己熟悉的同學就網開一面。三是“搭便車”行為。課堂小組合作是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學生干部會要求其他同學提供便利,由其他同學完成學習成果,而自己“渾水摸魚”,在沒有實際參與的情況下順利通過考核。
二、高職院校微腐敗成因分析
(一)理想信念不夠堅定
近年來,高職院校處于快速發展期,內涵建設略有滯后,部分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和學生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傾向沒有得到有效抑制,致使微腐敗行為時有發生。首先,由于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道德責任感和使命感弱化,在面對利益的誘惑時個別管理人員和教師不能自尊、自強、自愛、自律,容易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和學生利益之上,為自己的不自律行為尋找“合理”借口;其次,部分教師產生了不正確的義利觀,急功近利,在面對事業上升時投機取巧,面對事業瓶頸時就地躺平,未對自己的事業久久為功;最后,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理想信念的引導,加之社會實踐較少,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較弱,容易對廉潔產生錯誤認知,從而陷入微腐敗旋渦。
(二)廉潔內涵認知不夠深刻
提起“廉潔”一詞,很多人會將它與“廉政”畫等號,因此部分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和學生認為廉潔只與領導干部有關,與自身無關。廉最深層次的含義是面對公與私的態度,大公無私即為廉。社會學家費孝通在論述“差序格局”時說,在這種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向內看可以說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說是私,是己。傳統社會中公私以地緣和親緣關系的親疏遠近來劃分,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這種現象,只不過現代社會的人更多以職業身份背后的職責確定公私,即是否存在權力委托關系。因此,處于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廉的具體表現有所差異。廉潔不僅僅是廉政,還包括廉潔從教、廉潔從業、廉潔修身、廉潔為學等多個層面。當部分師生對“廉潔”內涵沒有深刻認知時,便難以將廉潔內化為自身行為準則,“微腐敗”行為出現的概率就會有所增加。
(三)廉潔建設目標不夠高
部分高職院校只是將廉潔建設當作反腐敗工作的延續,以“不發生違紀違法事件”為主要目標,但是這個目標顯然不利于學校更高層次廉潔文化建設目標的達成。另外,在以不破紀法底線為廉潔建設主要目標的背景下,校園內日常發生的“微腐敗”行為較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微腐敗行為就會被視為理所當然。由“破窗效應”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因此,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導致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也很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高職院校廉潔建設要以實現學院全員廉潔為主要目標,引導全員做到大公無私、崇廉恥貪,這樣才能進一步擠壓“微腐敗”的生存空間。
(四)廉潔建設機制不夠完善
部分高職院校廉潔建設機制存在建設主體合力不足、監督機制不夠完善、處理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這也是產生“微腐敗”行為的重要因素。一是主體合力不足。部分高職院校在廉潔建設過程中存在紀檢監察部門唱獨角戲的現象,二級學院和其他職能部門被動配合,未有效將廉潔建設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來抓,缺乏工作合力和主動性。二是監督機制不夠完善。部分高職院校廉潔建設的主要對象是管理人員,缺乏對專任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且部分監督機制存在“盲區”,容易讓個別教師“鉆空子”。如部分專任教師由于不用坐班,上完課后較少在學校停留或參與政治學習和集體活動,校內監督對他們產生的效用較低,這也是他們容易出現微腐敗行為的主要原因。三是處理機制不夠健全。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微腐敗行為有效處理機制,在發現微腐敗行為后,紀檢監察、人事和學工部門往往會因影響較小,只進行簡單批評教育,較少將此歸結為微腐敗行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糾治微腐敗行為的力度,同時掩蓋了微腐敗行為的危害性。
三、微腐敗防控背景下廉潔文化建設路徑
微腐敗防控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的工作,因此,以微腐敗防控為背景的廉潔文化建設,要在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建構,從而形成廉潔文化之網,覆蓋學院全員、全區域。
(一)制度文化
制度建設是防控微腐敗行為的關鍵環節,是廉潔文化長效性和常態化建設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要圍繞人、事、物,形成科學有效、權責分明的制度文化體系。一是要建立制度廉潔性審查體系。從制度內容出發,以防范可能出現的微腐敗行為,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確保制度公信力、可執行力和有效性;用好制度“立改廢”,優化制度制定和執行流程,對于廉潔審查中發現漏洞的制度,要及時進行修訂或廢止,避免因制度漏洞給別有用心之人留下可乘之機。二是要建立小微權力清單動態調整制度。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是將權力關在制度籠子里的關鍵一步,能夠讓一切事關師生權益的權力在公平公正狀態下運行,受到所有師生的監督。各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要根據自身職責繪制小微權力清單,明晰權力運行流程和具體負責人,根據情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三是建立監督反饋制度。形成學院黨委、紀委、基層黨組織書記和基層黨組織紀檢委員的四責協同監督體系,建立監督反饋聯席會議制度,及時與被反饋部門或個人進行有效溝通,并監督落實,實行問題銷號。此外,還要保障監督投訴渠道的暢通,將投訴人舉報成本降到最低。四是建立追責問責制度。制度執行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是追責問責,對出現微腐敗行為的主體,要嚴格按照相關制度進行問責,堅決避免一團和氣、好人主義,提升制度公信力和威嚴性。
(二)環境文化
環境文化是廉潔文化的具象化,可以時刻提醒師生保持廉潔,是推動微腐敗防控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要以廉潔為核心,利用標志物、宣傳海報、電子顯示屏、新媒體等陣地,構建廉潔環境文化。一是深入挖掘本地廉潔文化資源。高職院校師生多為本地人,對本地文化有一定認同感,充分利用本地廉潔文化資源,有利于學校營造廉潔文化環境。比如,湖南省的高職院校可以充分挖掘湖湘文化中的廉潔因子,厘清廉潔文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提升廉潔教育開展的科學性和必要性。二是充分結合學生專業。高職院校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專業制作廉潔文化產品,比如,機械制造專業學生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和激光雕刻技術制作廉潔筆筒、廉潔皮畫,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受到廉潔文化熏陶。此外,還要將廉潔文化與專業特性進行充分融合,營造獨具專業特色的廉潔文化氛圍。三是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媒體具有傳播快速、反饋精準等特性,能夠提高廉潔文化傳播效能。高職院校要積極運用AR、VR等新技術,提升廉潔文化感染力,吸引更多師生了解廉潔文化、踐行廉潔文化。四是充分激發師生主動性。廉潔文化環境的營造要讓師生主動參與其中,而不是被動參與,高職院校要引導師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各自擅長的方式弘揚廉潔文化、傳承廉潔基因,從而形成“人人知廉潔、人人愛廉潔、人人都廉潔”的文化環境。
(三)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設是防控微腐敗行為的長效性保障,是實現“不想腐”的根本方式。高職院校要將廉潔精神文化的內涵實質落實到黨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等各項工作中去[3]。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利用黨委理論中心組、支部三會一課、教職工理論學習、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等方式提升師生政治素養與理想信念,還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實踐教育環節。二是加強日常廉潔教育。把廉潔教育融入科研評審、評優評先、績效分配等日常工作之中,以高效、清廉、公開的工作過程向師生做好廉潔示范。三是做好警示教育。利用身邊人身邊事進行日常提醒,向師生廣泛宣傳微腐敗行為的具體表現和相應后果,起到引導教育作用。四是豐富師生廉潔文化活動類型。將廉潔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聯合工會、學生工作處、團委和紀檢監察等部門,將廉潔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藝術節、教職工朗誦合唱比賽等各種文化活動之中,營造廉潔文化氛圍。
(四)行為文化
行為文化建設是微腐敗防控的最直觀方式。高職院校要以黨員干部廉潔從政、教師廉潔從教、學生廉潔從學和從業為重點構建廉潔行為文化,通過思想認識提升、負面行為糾治、正面行為宣揚三個步驟,讓廉潔行為文化占據思想主陣地和行為主領域。一是提升微腐敗行為認知度。對微腐敗行為的認知是建設廉潔行為文化的前提,高職院校要通過經典案例剖析和實地調研,發現微腐敗行為在實踐中的具體表現方式,并廣泛向師生傳達;邀請紀委、檢察院等部門中有腐敗案件辦案經驗的工作人員到校進行現場講座,向師生介紹經典案例中的相關細節,發揮案例警示作用。二是糾治微腐敗行為。以內部控制、紀檢部門監督和師生監督為主要方式,及時發現微腐敗行為,并按照相關制度進行問責,消除不良影響。三是選樹廉潔典型。選取一批廉潔個人和集體進行宣傳表彰,挖掘先進集體和個人的廉潔事跡,擴大廉潔行為影響力,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四、結 語
高職院校廉潔文化建設永遠在路上,面對目前仍存在的微腐敗問題,我們要敢于繼續自我革命,通過從制度、精神、環境和行為四個方面進行廉潔文化建設,從源頭上解決微腐敗問題,讓所有師生都能保持純潔性和先進性,從而形成風清氣正、昂揚向上、精益求精的校園文化,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清正廉潔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吳長菲,陳燁偉,汪斌.高校“微腐敗”的表現形態、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20(42):10-12.
[3] 張策華.論高校廉潔文化的基本形態[J].江蘇高教,2015(2):9-11.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