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和世代流傳中不斷融合創新,積聚著中華民族砥礪奮進、自強不息的偉大品質,是中華民族成長史的智慧寫照。深刻理解并不斷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使當代大學生陶冶人格、塑造靈魂。近年來,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教學這一舉措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此為基礎,分析了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的意義和現狀,探討了提升大學生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旨在通過一系列綜合性措施強化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知、理解,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同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3-0130-04
基金項目:2021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傳承路徑研究”(2021SJB037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為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供著不竭的精神源泉,同時也對大學生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大有裨益。當代大學生被各方寄予厚望,其素質的高低對國家的興盛和社會的發展有著直接影響。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復合型、專業型人才的基地,應加強對大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并不斷探索提升大學生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
一、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同的意義
(一)有利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隨著時代發展的日新月異和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應運而生,其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更對接受新鮮事物較快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紛繁復雜、信息量巨大的互聯網世界中,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相對不足,他們的思維和舉止較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竭力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如仁、義、禮、智、信觀念的歷代傳承和傳播,對引導高職院校學生樹立以“仁”為己任的道德觀念、正確的是非觀大有裨益。高職院校學生若能深刻理解并不斷感悟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就能形成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成長[1]。
(二)有利于延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
如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戰,比如傳承手段缺乏創新、部分人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等。因此,我們要號召全社會加大關注度。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時代前行中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動力與希望,只有他們不斷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并根據時代發展需要創新傳承手段,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使全社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砥礪前行、不斷奮進,從而形成高品質的社會風尚[2]。
(三)促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得以有效踐行
立德樹人是我國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而課程思政的實施有利于這一育人理念的落實,能夠為國家發展培養有責任、有文化、有素養的時代新人,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有效踐行離不開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而在當代談文化認同就繞不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兩個方面。文化自信源于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它與文化自覺之間有著密切關聯;文化自覺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前提條件。換言之,只有建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自信,才能自覺地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發展并一代代傳承下去。
因此,高職院校要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中,使學生建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這樣才能找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足點,繼而使學生產生文化自信,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二、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現狀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單獨訪談等方式對部分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摸底調查,結果表明,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但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較為單一。
(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發展呈肯定態度
新時代的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成長于改革開放這一持續性的國家政策下,充分享受著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來的經濟發展紅利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豐碩成果。他們擁有優越的物質條件、多彩的生活方式,能夠接收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并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3]。
2021年,劉艷霞等學者的實證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學習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必要[4]。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重要群體,他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充滿信心,還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甚至國際社會中仍然享有很高的認知度和影響力。總體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信心十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學生意識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僅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也能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
(二)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較為單一
當下,各年齡段的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主要包括課堂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邁入信息化時代,這三種教育途徑也呈現出一定的弊端,難以滿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尤其對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對通過課堂學習、閱讀書籍等傳統方式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愿逐漸降低,容易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首先,學校教育大多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設置為公共選修課,授課教師也一般采用PPT陳述和視頻觀賞等方式進行教學,在這一授課方式下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參與性較低,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其次,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長較為注重學生對專業課文化課知識的學習,對學生在思想道德和價值引領方面的培養存在滯后;最后,社會教育還未形成一套精準且完善的方案,全社會的集中傳播和教育,難以有效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全面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增強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的途徑
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從構建科學完善的培育制度體系、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力度、提高師資力量儲備等方面發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相應體制機制,是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和發揚光大的根本保障。
一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其他相關單位應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意識、保障資金配備,從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政治高度出發,加強政策供給和制度保障,加大保護力度,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認可度,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保駕護航。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可以通過劃撥專項資金、設立專項研究項目、評選專項教育教學成果、認定科研成果等方式,鼓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者、普及者等相關工作人員,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其獲得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社會各方應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保障從事傳統文化傳播和文化藝術表演人員的經濟收入和物質基礎,努力營造全社會想從事、愛從事文化教育和傳播工作的良好氛圍。
(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形成系統的教育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作為重要內容編入各類必修教材中,融入小學、中學到大學等不同階段的教育中。在各階段的教育中也要引入課程思政理念,使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次,加強教材編寫的改革與創新。出版社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要根據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結合新時代的國情、社情、民情,貼合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需求,將鮮活的事例和道理通過語言文字、圖畫表現出來,避免機械地進行知識堆疊[5],不斷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最后,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高職院校要注重理論教學研究,加強實踐認知探索,強化校內外聯動互通,做強“請進來、走出去”教育模式。比如,外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專家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文化沙龍、講座和非遺文化分享會,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重視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多維度的學習內容,并全面改革和優化學生的考核方式,不斷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
一方面,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建立課外教育基地。比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組織學生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進行實地調研,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最后以社會實踐報告的形式進行思考總結,并對優秀的實踐成果予以表彰。另一方面,通過與社區共建、社會機構結對幫扶等形式,組織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使學生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感,積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學生能夠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思想,進而提升自身的品質與素養。一方面,可以通過社團活動等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比如,通過國學文化講座、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讀書節、經典故事會、文化繼承人先進事跡報告會、非遺文化進校園等美育活動,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展板、長廊等校園公共區域集中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進而推動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五)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
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加強宣傳和推廣,在全社會形成學習、崇尚、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公共輿論氛圍。首先,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互聯網、電視、電影、報紙等媒體平臺擔負起宣傳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的歷史責任。其次,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關注度,常態化、長效化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切實提高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認識。最后,高校應通過微信、微博、校園網、校內廣播、校報、學生社團刊物等平臺,在大學生中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校園的文化底蘊;同時順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努力搭建新媒體互動平臺,積極利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媒介進行網絡宣傳,不定期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絡直播,為大學生解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以此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升教育成效[6]。
(六)提高師資力量儲備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優秀的師資力量。因此,高職院校要培養一支文化素養深厚的思政教師隊伍,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有效融合。比如,高職院校要經常性組織專任教師進行知識培訓并進行實踐學習,引導教師自覺提升自身文化底蘊;定期聘請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講學活動,使高職院校教師能夠從中學習和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不斷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理論的研究水平。此外,高職院校還要加強對思政教師業務開拓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實現有效結合,從而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學整體水平的提升。
四、結 語
“文化育人”是新時期黨中央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高職院校要遵循“文化育人”的內在規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育人”的核心“原料”,通過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實踐,對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文化啟發和道德教育,助力他們實現全面發展。此外,還要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不斷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思政教育的內涵,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軍軍.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評價方案及效果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6(6):147-153.
[2] 任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實踐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22(8):101-105.
[3] 王麗霞.高校傳統文化通識課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索[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1,36(6):35-41.
[4] 劉艷霞,劉俊康,唐雨,等.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思政探索[J].藥學教育,2021,37(4):28-31.
[5] 楊金鐸.中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21.
[6] 羅北戰.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思政建設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