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油市場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征,經歷了從壟斷到完全競爭,再到壟斷聯(lián)盟的市場結構變化,為微觀經濟學中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同時,石油又是世界地緣政治斗爭的核心,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因此,以世界石油市場為例,將案例分析法運用到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微觀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能夠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并厚植家國情懷,促進大學生的愛國行為。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石油市場;壟斷;卡特爾
一、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新時代的教育要考慮兩個大局,一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大學教育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趨勢,認清中國的處境,另一方面要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微觀經濟學是大學生認識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演變、分析中國問題的入門課程,也是支撐大學生繼續(xù)深造、開展學術研究的基礎課程。提高微觀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對當代大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和國家經濟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高質量的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參與研討的主動性,是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方式[1]。案例教學以現(xiàn)實事件為教學素材,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傳授知識,也能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xiàn)實問題,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2]。已有研究表明,案例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有利于實施課程思政[3,4]。
世界石油市場,是一般產品的國際化市場,為分析微觀經濟學一般理論提供了現(xiàn)實例子,將學生視野拓展到了國際市場。同時,石油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對國家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在過去100多年的歷史中,石油是世界地緣政治斗爭的核心,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命脈;在未來,石油將進一步影響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因此,以世界石油市場為例,分析微觀經濟學一般理論在現(xiàn)實中的體現(xiàn),能夠引導學生思考世界變局的演變趨勢和中國的處境、關注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學生生成自覺的愛國行為。
二、教學目標
作為經濟學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旨在使學生了解和認識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基礎地位,以及“看不見的手”是怎樣解決“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等經濟學基本問題,其主要內容包括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均衡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風險與信息經濟學等。通過學習,學生一方面需要把握微觀經濟理論的框架體系,弄清微觀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發(fā)展,另一方面需要學會用所學到的理論分析工具,解釋和分析現(xiàn)實中的經濟問題。本文以世界石油市場為例,展示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在現(xiàn)實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本文案例屬于綜合性案例,可在完成市場結構理論知識的教學后,進行綜合性案例分析。鑒于此,本文將教學目標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的理解,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世界石油供給因新技術和新能源的發(fā)現(xiàn)、壟斷聯(lián)盟之間的博弈、戰(zhàn)爭和政治摩擦等而不斷變化;世界石油需求因新能源的發(fā)現(xiàn)、經濟增長或經濟衰退的預期而不斷變化;世界石油價格也因需求和供給波動、替代品的發(fā)現(xiàn)而不斷變化;世界石油市場經歷了從壟斷到完全競爭,再到壟斷聯(lián)盟的市場結構變化。通過對世界石油需求、供給、價格和市場結構變化的分析,加深學生對微觀經濟學中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第二階段,通過案例啟示,加深學生對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認識,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厚植家國情懷,促進大學生的愛國行為。經濟學分析需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以中東為中心的世界石油市場,和以中東為中心的戰(zhàn)爭和政治摩擦,反映了經濟基礎、科學技術和軍事實力對國家的重要性,告誡新時代青年,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學以致用,以躬身實踐響應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案例導入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所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作為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石油被稱為“工業(yè)的血液”“黑色的黃金”。無論戰(zhàn)時還是和平時期,石油已經取得了締造或粉碎國家的能力,在巨大政治、經濟斗爭中具有決定意義。
在1900年前,石油的開采、提煉和消費都主要集中在美國,美國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石油產量的63%。受限于不發(fā)達的開采技術,當時的研究表明,美國的石油儲量將在10年內被開采完。于是美國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尋找石油資源,并先后在墨西哥、伊朗、委內瑞拉、伊拉克和科威特發(fā)現(xiàn)了大量石油。1938年,美國商人又在沙特阿拉伯發(fā)現(xiàn)了當時已知最大最豐富的石油區(qū)。由于一戰(zhàn)之后,英國控制了當時已知石油儲量50%的國家和地區(qū),所以在發(fā)現(xiàn)沙特阿拉伯巨大的石油儲備后,美國迅速將沙特掌控,以保證其石油供應。中東的一系列石油發(fā)現(xiàn),使得中東地區(qū)成為各國政治較量的競技場。
由中東戰(zhàn)爭引發(fā)的三次石油危機,重創(chuàng)全球經濟,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1973年,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引發(fā)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上漲兩倍多,進而引發(f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1979年伊朗革命爆發(fā),引發(fā)第二次石油危機,致使西方國家經濟全面衰退;1990年,波斯灣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I)引發(fā)第三次石油危機,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達到1.45%①。三次石油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均進入衰退階段,且衰退期被拉長②。美國在三次石油危機中,不僅實現(xiàn)了其石油霸權地位,還鞏固了美元的霸權根基[5,6]。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濟快速發(fā)展,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突飛猛進,大大增加了石油的需求。然而,宗教信仰矛盾、產油國內部利益矛盾、產油國與西方世界的矛盾,以及強國為爭奪石油資源、控制世界經濟基礎性貨幣、維護霸權地位而進行的干預等,導致中東局勢日益復雜[7]。
四、案例分析
(一)緣起:從自然壟斷到完全競爭
1859年,埃德溫·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首次成功鉆取到石油。得益于其相較于煤有更高的燃燒效率和更便捷的運輸方式,石油一經發(fā)現(xiàn)就受到了廣泛關注。在此后的五十年時間里,石油產業(yè)迅速發(fā)展。
石油的開采、提煉和運輸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和市場準入門檻,所以石油行業(yè)是自然壟斷行業(yè),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經過發(fā)展,不僅負責石油的開采,還控制著原油的生產,壟斷了美國的石油產業(yè)鏈。雖然壟斷下的高價格(高于邊際成本)為企業(yè)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是降低了消費者福利。該公司的壟斷行為在1910年前后引發(fā)了民眾的反對。在社會壓力下,羅斯福總統(tǒng)于1911年下令最高法院裁定,依據(jù)1890年頒布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③,將標準石油公司拆分為34個石油公司,推動世界石油市場向完全競爭市場發(fā)展。1914年,美國政府頒布克萊頓法,指出凡是那些可以合理地預見可能會對競爭產生損害的行為,即使實際未產生損害,也都是違法的。預防壟斷的克萊頓法和遏制壟斷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都是為了使壟斷產業(yè)更有競爭性。但是,石油行業(yè)具有自然壟斷的屬性,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會推動其向壟斷發(fā)展。
(二)七姐妹時代:從完全競爭到壟斷聯(lián)盟卡特爾
由于石油本身的獨特屬性,人們對于石油具有極高的依賴性,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石油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石油儲量有限,石油商一旦控制大部分石油的源頭,就可以提高石油的價格以謀取高額利潤。例如拆分前的標準石油公司,該公司不惜重金收購石油產業(yè)上下游,形成壟斷以達到控制石油價格的目的。
在標準石油公司拆分后,石油市場過渡到完全競爭狀態(tài)。各公司極大程度地提高石油的開采量,并且嘗試通過打價格戰(zhàn)來獲取更多利益,這就導致了石油的價格不斷下跌,各石油商也在低利潤的現(xiàn)實下重新思考出路。當時石油市場中最主要的三家公司于1928年在蘇格蘭秘密會面,達成了《阿奇納卡里協(xié)定》(the Achnacarry Agreement) ,后被稱為“AS-IS”協(xié)議或“按現(xiàn)狀”協(xié)定,即:三家公司分割地盤,約定價格。之后,石油市場中其他四家石油巨頭也陸續(xù)加入了該協(xié)議。這七個公司形成一個秘密聯(lián)盟,被戲稱為“Seven Sisters”(七姐妹),掌握著伊朗、伊拉克、沙特和海灣國家的石油開采權,并擁有全球85%的石油儲備,控制著全球石油市場[8]。“七姐妹”聯(lián)盟實際上是七個石油寡頭組成的國際卡特爾,通過在石油價格、產量和市場份額分配等方面達成協(xié)定從而形成的壟斷性組織,以避免寡頭之間的過度競爭導致整體利益下跌。
當時各中東國家將石油開采權讓渡給“七姐妹”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部分國家尚未獨立,國家政權仍在受歐美國家的控制,無法將石油開采權收回。第二,當時的中東國家經濟落后,既沒有技術制造開采石油的機器,也沒有資金購買此類機器,所以不得不依靠“七姐妹”來開采石油。第三,由于石油最后仍要出口到國際市場,而“七姐妹”控制了歐美市場,是產油國唯一的大客戶,一旦中東國家將石油開采權國有化,就會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被限制出口。所以中東國家不敢收回石油開采權。而且,“七姐妹”的背后有政府保駕護航。比如,二戰(zhàn)過后,羅斯福總統(tǒng)前往沙特并與其達成協(xié)議,即沙特以美國商人的石油優(yōu)先開采權為砝碼,交換美國的武器、軍事保護和黃金。此后,美國便在沙特建立一個完整的石油產業(yè)鏈,自己開采、提煉和銷售。而這一協(xié)議也為沙特成為美國在中東最強大的支柱奠定了基礎[9]。
在七姐妹的管制下,中東各國家只能勉強糊口,賺取微薄的利益,中東的人民也苦不堪言。伊朗率先嘗試實現(xiàn)石油開采權的國有化,但是遭到英國和美國的聯(lián)合制裁。英國將軍艦開到伊朗的港口,禁止伊朗石油出口。不久之后,美國在伊朗扶持親美的新總理,使七姐妹重新獲取了伊朗的石油定價權和開采權。而此次伊朗失敗的石油開采權國有化行動,也使其他國家不敢效仿伊朗爭取石油開采權的國有化。
(三)OPEC時代:新卡特爾的崛起
隨著石油開采技術的溢出,以及銷售渠道的拓展,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的石油公司,逐漸削弱了“七姐妹”的控制力。而“七姐妹”對不同國家實行價格歧視,從中東收購石油的價格低于從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的收購價格,進而引起了中東各產油國的不滿。在與歐美二十多年的貿易交流中,中東各國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強大實力④,同時也學會了彼此之間組成卡特爾。這一意識轉變開啟了OPEC時代。
1959年首屆阿拉伯石油大會在埃及召開。在會議上,沙特和委內瑞拉兩國的石油部長達成馬蒂協(xié)定,呼吁各產油國成立石油咨詢委員會,審核跨國石油公司的價格變動計劃。但在當時,西方的各跨國公司無視這一信號,并在此之后仍然單方面宣布降低中東石油價格。隨后,在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內瑞拉等國家的石油代表在巴格達召開會議,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在1961年到1975年間,OPEC的成員國從5個擴大到了13個。由于OPEC的成員國占據(jù)了當時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產量,他們也就擁有了與歐美談判的資格,擁有了與七姐妹對抗的實力。OPEC的主要職責是設定各個國家的石油產量,控制全球石油供給,從而影響石油的價格,是典型的國際卡特爾。
雖然在OPEC剛成立的十年中,大部分國家的石油開采權還未收為國有,在面向歐美的石油交易中仍然沒有話語權,但是這一情況在1970年迎來轉機。此時,世界經濟高速發(fā)展,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英美通貨膨脹嚴重,對于石油的壟斷勢力被削弱,這就導致了OPEC的影響力暴增[10]。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中,OPEC的阿拉伯國家聯(lián)合起來,禁運西方國家的石油,石油價格暴漲,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大國陸續(xù)實現(xiàn)了石油開采的國有化,這也標志著七姐妹時代正式結束。1979年兩伊戰(zhàn)爭中,石油產量銳減,石油價格暴漲,導致第二次石油危機。
這兩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石油價格的上漲致使西方國家經濟全面衰退。美國的通貨膨脹一度飆升至13.5%,英國更是超過了20%,達到了二戰(zhàn)之后的最高水平。這兩次石油危機使西方國家意識到必須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這些國家一方面改變能源結構,用天然氣、核能甚至煤炭來取代石油,并不斷研究其他的替代能源,另一方面開采其他地區(qū)的石油,提高石油供給。在需求下降、供給增加的情況下,石油價格大跌。沙特率先召開OPEC會議,提議控制石油產量、提高油價,但是并未得到回應,沙特只好率先減產。1985年沙特的石油產量僅為1979年產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其他成員國增產,石油供應過多,1985年的石油價格持續(xù)下跌。沙特只得改變策略,增加產量,并向市場中投入了大量廉價石油。1986年石油價格腰斬,甚至低于部分OPEC成員國的成本價,出口石油無法再盈利。最后,其他成員國重新回歸協(xié)議,一起限制產量、提高石油價格,沙特也因此奠定了其在OPEC中的核心地位。在隨后的二十年內,雖然OPEC也試圖通過控制產量以提高價格,但效果卻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雖然OPEC旨在協(xié)調和統(tǒng)一成員國石油政策,維持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穩(wěn)定,確保石油生產國獲得穩(wěn)定收入。但是由于成員國之間沒有約束,石油政策極易動搖。隨著全球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石油替代品和石油儲備,OPEC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四)OPEC+時代:新卡特爾何去何從
新技術和新能源的發(fā)現(xiàn),導致OPEC對石油的壟斷勢力越來越弱。美國采用水力壓裂法(Fracking)降低了開采石油的成本,提高了石油產量,也使得美國從石油輸入國成了輸出國,降低了對OPEC的依賴度。在新技術面世的同時,人們也意識到了過度開采石油對環(huán)境的危害,開始研究新能源。2015年12月,全球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qū)共同簽署了巴黎協(xié)定,加速了研發(fā)新能源來取代石油的進程。
為保持OPEC對世界石油的壟斷勢力,沙特向俄羅斯尋求幫助。2016年11月,OPEC成員國協(xié)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1個非OPEC成員國,組成OPEC+,達成減產協(xié)定。然而,在2020年沙特提出減少石油產量,并率先做出減產行動時,俄羅斯卻暗中增加產量,降價出口。沙特和俄羅斯開始價格戰(zhàn),但最后在極低價格的壓力下,俄羅斯同意減產,OPEC+再次回歸原本的減產協(xié)定。這一過程與20世紀80年代OPEC成員國的減產過程如出一轍。這也再一次表明,在沒有監(jiān)管和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壟斷聯(lián)盟卡特爾并不穩(wěn)定,需要經過博弈才能回歸到一致的石油政策。無論國家意識形態(tài)差異和政治摩擦在世界石油市場博弈中起到何種作用,都不能否認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
五、案例啟示
世界石油價格的波動反映了微觀經濟學中四方面的理論知識。第一,產品價格受到需求、供給、替代品的影響。當石油需求增加,或者只是預期增加,石油價格會上升;當石油供給下降,或者只是預期下降,石油價格會上升;當石油替代品新能源出現(xiàn),石油價格會下降。第二,消費者收入增加,對石油的需求也會增加。消費者收入增加后,對汽車的需求增加,對汽車互補品石油的需求也增加。第三,利潤最大化是生產者的重要目標,為實現(xiàn)該目標,生產者一方面降低生產成本,比如研發(fā)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提高價格、拓展市場份額,比如組成壟斷聯(lián)盟控制價格,或者低價銷售以占據(jù)足夠的市場份額。第四,寡頭和壟斷是兩種市場結構,但當寡頭之前簽訂協(xié)議,確定產量、價格和市場份額分配,便形成了壟斷聯(lián)盟卡特爾。
“七姐妹”、OPEC和OPEC+的發(fā)展經歷,有三點啟示。其一,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會推動市場結構的發(fā)展,人為干預并不能完全改變市場結構。雖然美國政府將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拆分為34個小公司,以增加該行業(yè)的競爭,減弱其壟斷勢力,但是由于石油生產的特殊性,最終還是形成了壟斷聯(lián)盟卡特爾——“七姐妹”。其二,隨著競爭的加劇,卡特爾的壟斷勢力會逐漸減弱。新技術提高了石油開采量,新能源降低了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加劇了能源市場的競爭,石油卡特爾的壟斷勢力被逐漸削弱。其三,沒有懲罰措施的卡特爾并不穩(wěn)定。雖然七姐妹曾嘗試通過懲罰措施來限制每個成員國的責任和利益,但由于分屬不同的國家,彼此之間司法獨立,只得以失敗告終。OPEC和OPEC+的各個成員國之間財務獨立,無法互相監(jiān)管,也沒有法律約束,在達成一致的產量或價格協(xié)議前,總需要進行博弈,最終也無法對石油價格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自從中東發(fā)現(xiàn)大量的石油儲備,該地區(qū)就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圍繞該地區(qū)的戰(zhàn)爭和政治摩擦不斷。在發(fā)現(xiàn)儲備大量石油之初,中東的國家一無獨立的國家主權,二無技術開采,三無資金投資。雖然經過主權獨立斗爭、技術溢出和資金積累,中東國家有權力和能力進行石油開采、提煉和銷售,但是由于武器裝備落后,軍事實力不足,頻頻遭受西方大國的經濟制裁,甚至是軍事打擊。這說明,獨立主權不容讓步,經濟基礎、科學技術和軍事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需要新時代青年前仆后繼,為之努力。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這個新時代的潮頭,大學生們正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的講話時所說“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作為經濟學專業(yè)學生,一方面要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學以致用,以躬身實踐響應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另一方面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成長成才,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
注 釋:
① 數(shù)據(jù)來源:世界銀行。
② 根據(jù)世界銀行統(tǒng)計的GDP增長率數(shù)據(jù)可知: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后,經濟衰退達2年;1979年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后,經濟衰退達3年;1990年第三次世界石油危機后,經濟衰退達4年。
③ 目的在于遏制壟斷力量、增強競爭的法律集成。允許政府阻止公司合并,允許政府分拆公司。
④ 僅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內瑞拉五國就占據(jù)了全球石油儲量的60%。
參考文獻:
[1] 沈炳珍.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3):58-62+67.
[2] 張坤.案例教學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本真回歸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23(11):46-49.
[3] 葉云.提升、提質、提效: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情境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23,44(14):230-232.
[4] 王忠,黃海欣,尹菲菲.數(shù)字經濟人才培養(yǎng)中案例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J].未來與發(fā)展,2023,47(7):71-79.
[5] 王猛.美國中東霸權的發(fā)展演變及啟示[J].西亞非洲,2014(5):91-115.
[6] 范爾為,王生升.美國中東石油戰(zhàn)略的霸權屬性及中國的應對方略[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8(2):73-89.
[7] 趙躍晨,吳磊.石油在中東戰(zhàn)爭中的作用:論爭、演進邏輯與現(xiàn)實[J].西亞非洲,2023(2):49-72+157-158.
[8] 李時雨.有限的霸權:一戰(zhàn)后美國在中東的石油擴張[J].近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研究,2020(2):80-105.
[9] 馮基華.美國中東政策的戰(zhàn)略支點——沙特[J].亞非縱橫,2014(3):1-11+121.
[10] 鄭功.石油標價權斗爭與美國的中東石油政策(1970—1971)[J].世界歷史,2017(2):18-3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