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金句”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政治導向、語言革命、人文聚焦等“四位一體”的“用典”視域,能有效引領高校思政“金課”的課程邏輯與專題結構的打造,有助于建構高校新文科的正能量話語體系,并有力地促成“引領性”的教育“供給”,為新文科建設開辟更多新的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金句;用典;引領;金課
新時代新思想的表達,出現了一種值得研究的引述模式,即以每日“金句”或文件“用典”等方式表述新時代的治國理政思想。隨著2015年《習近平用典》、2018年《習近平用典》(第二輯)出版,網絡平臺“傳習錄”、每日“金句”等的隆重推出,“金句”“用典”對新文科“金課”的引領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思政乃至新文科集群“金課”建設的相關經驗,需要全面總結。本文擬就其中的模型化建構環節中的架構、目標與特色進行初步探討,敬請方家指正。
一、“用典”視野: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首先,從中西思想發展史來看,“用典”有為言者授權或加權的修辭人格的建構功能[1]。這是中國治理思想史上引用經典,從而參與經典化傳統[2],在新時代凝聚生成的新形式。學習和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溫歷史,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對歷史的敬畏與致意、是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與接受、是文化自信的表現[3]。
學界認為,領導人化用經史典故,賦予其新的思想與生命,彰顯了時代精神,展示了國家氣象。人民日報評論部分別編輯出版了《習近平用典》第一輯[4]、《習近平用典》第二輯[5]、《習近平講故事》[6]、《習近平講故事》第二輯[7],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還推出了《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等系列。“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2016年以來,各界推出《錦文掇英——學研習近平用典心得》、《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習語金句·百校千言’——當代書法名家進高校翰墨巡展”等活動。
其次,從關于教學效果的相關研究看,學界普遍認識到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必要性、緊迫性。
學者認識到,“實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命線”[8]。為了推進教學改革,學界主張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本科課程教學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比如,陸國棟主張治理“水課”并打造“金課”[9],吳巖就建設中國“金課”談了自己的構想[10]。要轉變教學本質、教學理念和教學原則之“三觀”,加快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教學“三基”,努力從高階課堂、對話課堂等方面找“金課”的發力點,擠“水”添“金”。[11]
再次,高校教學正面臨增強教學實效性、打造“金課”、打響“課堂保衛戰”的攻堅期。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學界認識到,高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應著力打造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三大標準的思政課“金課”,努力建設好線上“金課”、線下“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社會實踐“金課”等類型思政課“金課”[12]。學界空前地關注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要素的協同性作用機制[13]。清華大學以“協作學習”為抓手,依托翻轉課堂促進師生協作、生生協作,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下推進思政課的“課堂革命”[14]。學者認為,要在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就必須進行綜合考慮、統籌規劃、總體設計[15]。
總之,整合與化用“金句”與“用典”在資源庫與問題域等方面的效能,可以引領高校思政課乃至新文科課程集群的“金課”建設,并為新的教改提供政治導向及專題設計思路。
二、“金句”引領:高校思政課“四位一體”金課模型的構建
語言反映時代信息,政治話語是時代信息的聚焦之處。新時代領導人的“金句”,包括“用典”案例,構成了打造高校思政課乃至新文科課程集群“金課”專題模塊的思想資源、思維高地、理論陣地,為相關專題的主題提升、價值引導、專題整合等構筑了既生動活潑,又言簡意賅的語料庫。
通過領會黨的十九大以來的相關文件精神,并以之為指導,加上進一步研讀中國傳統經典,我們便能夠更好地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并在多個領域開鮮花、結碩果。因此,我們認為,如果能以《習近平用典》、“金句”等為文本依據,以“金課”思維為問題意識,把高校“思政課”的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看作是一個基礎性、關鍵性環節,我們便能夠更有效地探討政治“用典”現象對高校思政課乃至新文科課程集群專題式教學的引領作用。
簡言之,從高校思政課乃至新文科課程集群專題教學改革內容設計的框架模式、邏輯線索、問題切入方式和具體內容等方面進一步提煉,可以將 “金句”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設計思路,概括為“四位一體”的模型。
以下,略述此模型化的“四位一體”架構:
第一,在時代特征方面,解讀“用典”的新時代氣息,可以提“金課”之氣。
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內容,為“金句”引領思政“金課”的模式及成效,解讀時代氣息是建構“四位一體”模型的根本性內容。新時代政治“金句”與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等高度契合,能夠讓課堂體現出更多的時代感。思政課必須具有適應性、應變性,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要求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相契合。思政課教學只有跟上時代的節奏與步伐,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才能真正為時代所認可,被真正求知的學生所需要,教師才能不斷自我創進,教學才能不斷自我更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了思政課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必須切實增強辦好思政課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是“提振正氣”的重要保證。
第二,在政治導向方面,分析在重大的社會、民生、生態、國際問題等的專題導向,可以正“金課”之聲。
思政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校性質和方向的集中體現,堅定的政治導向,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的大問題。思政課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思政課教師在授課中要充分發掘“金句”中的新思想,注重指導學生將已有知識同創新思想進行有機銜接,將歷史素材與新時代素材進行融會貫通。目前,湖北高校已形成“新時代中國系列”的思政選修課,在探索國家發展戰略理論與實踐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時事熱點問題的多層次、多視角的全方位透視,將時事融入思政課堂方面,積累了相當可觀的經驗[16]。有學者注意到“用典”在“原理”課教學中的獨特作用[17],認為它可用以培養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興趣,使學生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所獨有的思想魅力和邏輯力量中真正地信服馬克思主義。十七年來,筆者在高校每學期都要講授“原理”課,對于“用典”在“原理”課中的作用,深感有進一步加大的必要。而且,還要將所用之“典”擴大化,既要有傳統文史類的“古典”,也應有近人(主要是政治精英)創造性地提出來的“今典”[18]。
第三,在語言革命方面,突出新一代領導人的話語方式和傳統觀,可以出“金課”之彩。
從中國語言哲學特質審視中國重要領導人講話中化用中國古典學話語、議題、詩句、典故等現象,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理意義和現實價值。用典關乎“國風”,關乎政治氣象。政治用典,彰顯了大國領導人執古御今、通經達變的大視野、大胸懷、大氣魄。從“用典”“金句”出發,可以更好地引導新時代的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弘揚好新時代的中國精神。“金課”的特質,在于它有挑戰、有思想、有靈魂。有內涵、有真情、有品位的“金句”,是思政“金課”出彩的重要保證。“金句”引領下的思政課,意在“激活”被領導人“聚焦”了的歷史典故的現代價值與教學示范意義。“用典”的“金句”,更是既為中國語言庫增添了新的內容,又為治國理念增加了新的高度。
第四,在人文聚焦方面,分析新一代領導人的人文關懷,用典的自覺,及其對人文通識課程專題設計的引領作用,可以成“金課”之效。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活用”經典,是有“品位”的。深諳中華傳統文化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或文章中引用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展現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大智慧與傳統文化精華的魅力。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指出,教師做的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努力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習近平等領導人在文章撰寫及講話中善于“用典”,充分體現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精通和自信。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被海內外媒體稱為“習式風格”的用典案例,極富人文性、親和力。將政治“用典”轉化為思政課堂的“點睛之筆”,便能讓學生享受到更好的課堂獲得感。
三、引領架構:新文科背景下思政“金課”建設的內在邏輯
嚴格而論,新文科乃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或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式”[19]。新文科“金課”建設需要融合新媒體、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合理配置優質資源。
作為新時代“金句”,國家領導人講話所引用的經典或新創名句,可以作為思政“金課”建設的引領力量的重要抓手,可以在重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方面形成“引領性”的教育“供給”,為新文科建設開辟更多新的路徑。
具體而言,以領導人“用典”為代表的新時代“金句”,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政治導向、語言革命、人文聚焦“四位一體”的“用典”視域,如果促動這一解釋體系的內部循環與外部聯動,便能有效引領“金課”打造,在高校思政課乃至新文科集群建設中形成“氣韻生動”“擔當有為”“人文化成”的正能量話語體系。
我們將上述這一政治文化生態中蘊成的“金句”模型,建構如圖1。
總之,本文力圖從時代特征、政治導向、語言革命、人文聚焦“四位一體”上解決新文科建設中的高站位、廣視野、新詮釋的問題,著力打造“氣韻生動”“擔當有為”“人文化成”的正能量話語體系。
為了更好地打造“四位一體”的“用典”論域,必須從“中國經典詮釋學”、中西方語言哲學研究現有成果出發,進行多學科交叉、文獻整理、文本考察與義理詮釋的有機結合,以增強教師、學生兩個積極性,突出“思政課”乃至新文科集群的實效性、理論性、政治性、人文性等特征,有力促進“金課”思維的落實。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本經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只有活用古代典籍文化,講好“中國經驗”,盤活現有經典話語,用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與“中國模式”,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思政課的人文性、時代性,增強思政課乃至新文科集群的智慧魅力與價值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袁影.論“用典”的權威授加功能徑[J].蘇州大學學報,2017(2):153-159.
[2] 黃敦兵,雷海燕.原始儒家的經典化意識[J].(加)文化中國, 2005(3):66-69.
[3] 王立群.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10-01.
[4]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一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5]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二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
[6]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講故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
[7] 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講故事(第二輯)[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
[8] 張雪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
[9] 陸國棟.治理“水課”打造“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9):23-25.
[10]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11] 李志義.“水課”與“金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24-29.
[12] 謝首軍,陳慶慶.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的標準與類型[J].中國大學教學,2019(2):42-46.
[13] 胡玉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要素的協同性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7):21-24.
[14] 李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革命”與協作學習[J].思想教育研究,2019(2):82-86.
[15] 杜艷艷.新媒體時代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4):41-43.
[16] 明海英.用心打造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思政課——“新時代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建設研討會在湖北經濟學院舉行[EB/OL]. [2021-01-17].中國社會科學網.
[17] 孟銳峰.論“用典”在“原理”課教學中的作用及環節設計[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2):98-101.
[18]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品讀習近平今年首訪20句妙論[EB/OL].[2019-03-29].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 王學典.新文科與新時代[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1):38-4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