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主要研究“科技觀”影響下的近代美術教育的發展。鴉片戰爭后的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當時的知識分子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以改變中國貧困落后的面貌。“科技救國”的觀念不僅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民族救亡運動,也影響了近代美術教育。方法:文章從“‘實業救國’觀念影響下的設計教育”和“科學美術觀的確立:從臨畫法到寫生教學的轉移”兩個方面闡述“科技觀”影響下的近代美術教育的發展。結果:受“實業救國”觀念的影響,知識分子普遍認為美術與實業有關,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等專業美術學校紛紛開設圖案專業,培養設計人才。當時的學者也認為美術與科學密切相關,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科學觀在美術教育中表現為寫生法的流行。寫生法因要求師法自然、寫生實物,被知識分子視為西方科學精神的體現,并伴隨留學日本和歐洲的藝術家歸國執教而融入國內的美術教育體系。結論:在“科技觀”的影響下,美術學校開設的圖案專業成為近代設計教育的開端。20世紀20年代以后,美術教學中的臨畫法逐漸向寫生法轉變,各專業美術院校以寫生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寫生法教學的普及也為寫實主義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科技觀”;美術教育;圖案教育;寫生法
中圖分類號:J0-4;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鴉片戰爭后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知識分子普遍認為科學技術的落后導致了近代中國的民族災難,他們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以改變中國貧困落后的面貌。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辟了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實現民族自強、自救的道路。洋務運動翻譯的西學著作配有大量機械制圖,在洋務派的制造局中逐步形成了圖學和工藝學兩個研究科目,新式學堂也紛紛開設圖畫課程培養工藝制圖人才,這成為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先聲。雖然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但“科技救國”的觀念對近代中國的民族救亡運動和近代美術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康有為、魯迅等人認為美術有“救援經濟”的作用,高劍父、萬籟鳴甚至在刊物上發表自己設計的圖案,供公眾參考。萬籟鳴發現“許多做母親的每每把暮氣沉沉的壽星公和萬惡之源的孔方兄來點綴孩子的衣帽”[1],他認為孩子更喜歡衣服上有小狗圖案,而不是壽星公。因此,萬籟鳴將設計的圖案發表在報刊上,并隨刊贈送兒童衣帽圖案。與此同時,專業美術學校紛紛開設圖案專業,開啟了近代設計教育。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出發點雖然是文化而非政治,但也沒有偏離中國近代抵抗外侮、救亡圖強的主線。新文化運動倡導的科學精神在美術教育領域體現為寫生法的流行,此時,留學歸國的畫家紛紛投身藝術教育,用西方美術學院的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美術教學,以寫生法替代臨畫法,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專業的美術人才。
1 “實業救國”觀念影響下的設計教育
中國古代繪畫重“文人畫”輕“畫工畫”,強調藝術的非功利性,而20世紀初,在“實業救國”觀念的影響下,知識分子普遍認為美術與實業發展有關。19世紀洋務運動的核心是兵工制造,洋務派創辦的各類新式學堂中幾乎都設有圖畫課,教授制圖方法。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不僅教授造船、航海之術,也開設繪事院、藝圃,教授畫法幾何、繪畫等內容。同時,圖畫課也被貫徹到中小學教育中,“兼講用器畫之大要,以備他日繪畫地圖、機器圖,及講求各項實業之初基”[2]。
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提出:“今工商百器皆藉于畫,畫不改進,工商無可言。”[3]然而康有為并非畫家,他忽略了“畫”與“圖”的區別。李叔同則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認為美術與實業相關。他在《圖畫修得法》中首先批判了“繪畫自娛性”的傳統觀點,認為圖畫的發達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圖畫是工藝之源。接著,李叔同以英國為例,闡述藝術對工業的影響。1851年倫敦舉辦了首屆世界博覽會以展示工業成就,但“英產工藝品居劣等”,英國政府“爰憬然自省,定圖畫為國民教育必修科。不數稔,而英國制造品外觀優美,依然震撼全歐”[4]。隨著世博會的召開,英國政府逐漸認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性,成立了科學與藝術部,在初等學校內開設圖畫教學課程,使學生在進入職業學校前掌握繪畫基礎知識。此外,英國實行雙軌制專業美術教育,即美術學院培養藝術家,設計學校培養設計師。事實上,18世紀以來歐洲美術學院的發展也是重商主義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商業的角度已充分認識到要訓練藝術家具有優良的審美品位,確保設計令人滿意,不僅是為了圖畫與雕像,也為了掛毯和瓷器”[5]。
在“實業救國”觀念的影響下,專業美術學校紛紛開設圖案專業。成立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下文簡稱“上海美專”)的目的是培養專業美術人才、美術教育人才,以及“養成工藝美術專門人才,改良工業,增進一般人美的趣味”[6]。上海美專注重培養實業人才也與上海工商業發達有關,時任上海美專教師的汪亞塵認為國內實業的不發達與設計教育的缺失有關,傳統的工匠教育培養的工人只會亦步亦趨,缺少創新的意匠精神,生產出來的產品很難受歡迎,而“有‘圖案’和‘意匠’的物品,它的裝制就美;美麗的物事,經過人的眼睛,能引起一種美的感覺;美感沖動,自然而然會去買來使用了”[7]。因此,他一方面建議用圖案教育改革傳統的工匠教育,另一方面建議在學校的圖畫科中增加圖案科,提高公眾的審美鑒賞能力。創辦于1922年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下文簡稱“蘇州美專”)最初只有國畫和油畫兩個專業,1932年成立實用藝術科。顏文樑與李叔同的觀點類似,他在《藝術教育今后之趨向》一文中先概述了英法等國的設計教育,隨后進一步指出“因利用人類愛好藝術之天性,而生產品得易推銷”“實用美術因與社會接觸較多,社會易受美的感化”[8]。顏文樑意識到“我國工商界之各種出品,多因陋就簡,其亟待于藝術界之改善而增加其產量者,尤為急切”[9],他提倡“教育聯系生產”,蘇州美專配備了教學所需的鑄字、制版、印刷和攝影工場。此時,武昌美術專門學校圖案系的課程設置也包括繪畫實驗課、金工機械課以及陶瓷制作課等,強調設計藝術與實踐的結合。劉既漂曾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下文簡稱“杭州藝專”)教務長兼建筑設計系主任,他在《對于國立藝術院圖案系的希望》一文中直言,“中國商業之不發達,在政治和科學方面,固不能不負其責。但圖案之不能長進,亦是一個原因”[10],他舉例國產葡萄干銷量不如美貨,并不是因為產品質量存在差異,而是包裝存在差異——國產葡萄干甚至連包裝紙都沒有。劉既漂認為杭州藝專圖案系培養的設計人才必將為中國的實業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
2 科學美術觀的確立:從臨畫法到寫生法的轉變
1912年蔡元培從德國歸來,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推行美感教育,此后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蔡元培將美術視為一種超功利的教育、一種健全公民人格的教育。他不僅提倡開辦專業藝術院校,也倡導在高校中開設美學、美術史等通識課程,并構想了由美術館、博物館、劇院,甚至市政建設共同構建的多層次美育體系。蔡元培的思想與洋務運動時期的圖畫課相差甚遠,但他也認為美術與科學有關,“文化史上,科學與美術,總是同時發展。美術家得科學家的助力,技術愈能進步,科學家得美術家的助力,研究愈增興趣”。[11]在這種科學觀念的影響下,20世紀20年代以后,美術教學中的臨畫法逐漸向寫生法轉變。寫生法出自西方美術學院的教學傳統,17世紀的巴黎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確立了包括石膏像寫生和人體寫生等在內的寫生法教學,其中人體素描寫生是學院專業教學的最終目標。寫生法因其要求師法自然、寫生實物,被當時的知識分子視為西方科學精神的體現。
吳夢非的求學經歷見證了中國近代美術教學由臨畫法向寫生法的轉變。吳夢非曾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圖畫手工專科求學,當時日本人吉加江宗二擔任圖畫課教師,采用臨畫法教學。但是留日歸來的李叔同采用寫生法教學,“李叔同先生教我們繪畫時,首先教我們寫生。初用石膏模型及靜物,1914年后改習人體寫生”[12]。李叔同還專門從日本購置石膏模型用于教學,并撰寫《石膏模型用法》用于西畫教學。據豐子愷回憶,當時的學生習慣于臨畫,以至于面對石膏模型無從下手,40余學生中竟沒有人畫得像樣,他和少數同學嘗試依照模型寫生,畫技大有長進[13]。豐子愷也在《忠實之寫生》一文中總結了當時中小學以及師范教育流行臨畫法的原因:“一因臨畫易動人目,人見五色燦爛,皆以為美,而竟嘆其進步之速;二因中國之教育家大都藐視圖畫一科為虛文而莫之措意。”[14]但相比于傳統的臨畫法,寫生法更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在李叔同的努力下,近代中國美術教育中出現了真人模特寫生,他在素描課上使用了半裸的男人和全裸的男童,也培養出了豐子愷、潘天壽等畫家。上海美專成立之初也采用臨畫教學法,教師從書店采購歐洲名畫的印刷品供學生臨摹使用,直至陳抱一任教美專時才開始采用寫生法。上海美專1914年起開設人體寫生課,1917年起油畫、水彩畫教學明確采用寫生法,并且注重人體寫生和戶外寫生。蘇州美專校長顏文樑于1928年赴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他留學期間共購得460余件石膏像。顏文樑將石膏像托運回國后,在蘇州美專設置了石膏陳列室,供學生觀摩學習,該校也成為當時著名的美術學校。1928年3月26日,杭州藝專舉行了開學典禮,學院學制為預科2年,本科3年,共5年,設有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系,林風眠任校長。杭州藝專的教師如林風眠、蔡威廉、李金發、孫福熙、吳大羽、方干民等大多有留法經歷,其教學內容和方法承接了法國學院派的傳統,堪稱“法國美術院校的中國分校”。據姜丹書回憶,杭州藝專開設人體寫生課,但苦于雇不到裸體模特,只好提高待遇,到上海雇模特[15]。1927年國立中央大學成立,徐悲鴻等留法畫家按照法國美術學院的教學傳統設置了素描、風景靜物、透視學、藝用人體解剖學等課程。徐悲鴻對“四王”繪畫深惡痛絕,認為《芥子園畫譜》斷送了中國繪畫,因而主張革新,反對守舊,重視寫生,認為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是治療此弊病的一劑良藥。
3 結語
近代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始終與社會變革保持一致,在民族救亡背景中產生的“科技觀”對近代美術教育的誕生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雖然洋務運動開辦的新式學堂中的圖畫課是為了培養工藝制圖人才而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和藝術表現能力,但卻成為近代美術教育的先聲。洋務運動倡導的“科技救國”的觀念也影響了美術教育的發展,美術不僅與科技有關,更能“救援經濟”。20世紀初的學者普遍認為美術與科學密切相關,以師法自然、寫生實物、反映客觀為特點的寫生法被視為西方科學精神的體現,并伴隨著留學日本和歐洲的學生歸國而融入中國的美術教育體系。20世紀20年代以后,寫生法逐漸替代了傳統的臨畫法,成為各美術院校主要的教學方法,而寫生法教學的普及也為寫實主義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萬籟鳴.用品圖案萬籟鳴繪[J].今代婦女,1930(13):34.
[2] 胡知凡,劉冬輝.中國百年教科書專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8.
[3] 康有為.萬木草堂藏畫目[C]//孔令偉,呂澎.中國現當代美術史文獻.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16.
[4] 李叔同.圖畫修得法[J].醒獅,1906(2):73.
[5]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美術學院的歷史[M].陳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53.
[6] 潘公凱.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22.
[7] 汪亞塵.圖案教育與工藝的關系[C]//孔令偉,呂澎.中國現當代美術史文獻.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27-28.
[8] 顏文樑.藝術教育今后之趨向[J].藝術學研究,2012(3):338-339.
[9] 顏文樑.從生產教育推想到實用美術之必要(告本校實用美術課同學辭)[J].藝風,1934(2-2):77.
[10] 劉既漂.對于國立藝術院圖案系的希望[N].中央日報特刊,1928-02-20(01).
[11] 蔡元培.美術與科學[N].晨報副鐫,1924-08-05(04).
[12] 吳夢非.五四運動前后的美術教育回憶片段[J].美術研究,1959(3):42.
[13] 豐子愷.我的老師李叔同[J].基礎教育,2006(9):5.
[14] 豐子愷.忠實之寫生[C]//孔令偉,呂澎.中國現當代美術史文獻.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36.
[15] 姜丹書.浙江五十余年藝術教育史料[J].新美術,1985(3):74.
作者簡介:孫曉昕(1981—),女,遼寧大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美術史、美術教育。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自覺與調適:中國近代美術教育史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JKMR20221387;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視覺藝術與國家形象:小學美育課程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1C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