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公共藝術資源保護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問題,這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持續推進美術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公共藝術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成為學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課程資源開發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大多集中在高校。研究小學美術教育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助于豐富小學美術課程資源,發揮美術教育傳承區域文化的作用,具有審美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方法:文章從課程資源開發的視角出發,深入思考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美育價值,通過梳理歸納開封公共藝術作品的類型特征,結合小學美術教育的特點,分析開封小學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并以此為依據,從課程資源、課程目標、開發思路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探討開封小學美術教育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路徑。結果:整合公共藝術和小學美術教育,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公共藝術,提高其藝術審美;另一方面將藝術還原為文化,開闊文化教育視野,在促進開封小學美術教育事業發展的同時,推動區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結論:提升小學生的審美品位與人文素養迫在眉睫,在課程開發思路的指導下,加快小學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關鍵詞:開封;美育;小學美術;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新媒體的普及,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公共藝術因審美價值、教育價值以及文化價值符合時代對美術教育課程的發展要求,逐漸獲得了大眾認可[1]。這不僅為小學美術課程的資源開發指明了方向,促進了美術課程的多元化發展,也促進了開封市文化的傳承,達到了雙贏的效果[2]。
1 公共藝術的美育價值
1.1 審美價值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進行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開發,有助于學生提升審美能力,樹立良好的審美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目前,城市大力支持建設公共藝術,以營造具有濃厚藝術氛圍的生活空間,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面對“真假難辨”“善惡合流”“美丑錯位”等精神亂象,學校美術教育注重從“形下之器”轉變為“形上之道”,進行糾正、反思和正向引導,是心靈教育、審美教育和人格教育功能的綜合體現。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開發公共藝術課程,引導學生探討公共藝術的主題內涵,強化他們對公共空間的審美意識,可以進一步提高其對“大美術”的認識,從而學會從最廣闊的意義上感知環境的美,最終形成正確欣賞公共藝術作品的態度[3]。
1.2 教育價值
首先,有利于豐富美術課程資源。《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藝術體驗”作為藝術實踐的核心,深化了美術四個學習領域,相較于2011年版課標,更注重實踐性。課程看似豐富多彩,但仍有部分學校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課程內容單一,偏向理論教學。其次,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商業發展帶來的不僅是便利,還有新的啟發和思考。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碰撞,文化保護和傳承面臨挑戰。教師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和多元的視角包容外來文化,并有效弘揚地區優秀文化。最后,有利于完善公共藝術課程功能。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以小見大,引導學生了解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能開闊其文化視野[4]。
1.3 文化價值
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動開封市文化藝術的發展。例如,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風格古樸,獨具地域特色,與當地人的生活聯系緊密。近年來,朱仙鎮木版年畫因制作規模較小、市場需求有限、技藝傳承困難以及傳統顏料磨制方法失傳等問題陷入生存困境[5]。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本土文化藝術,學校公共藝術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城市公共藝術為其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意在通過氛圍的營造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進而促進城市文化建設,從而形成藝術、文化、教育聯動的良性發展循環,實現用藝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目標。
2 開封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可行性
2.1 公共藝術資源豐富,選題便利
我國歷史名城眾多,盡管歷史文獻中描述了開封曾作為王朝首都的繁榮,但這些描述大多較為簡略,難以使人產生直觀感受。開封宋文化依托“一畫一書”成功地向后人生動展現了北宋東京城的繁華景象。“一畫”指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書”指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其使后人對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極具課程資源開發價值。在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方面,開封小學美術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甄別和優化公共藝術課程資源,將開封公共藝術帶回大眾視野,有利于激發美術教育中文化資源的活力,同時創新當地公共藝術形式與題材。
2.2 根植于地域文化,易于開展教學
為了更有效地運用公共藝術課程資源,必須優先選擇開封當地的公共藝術作品。開封市近年來鼓勵文化品牌的開發,為文化教育事業提供了必要支持。開封的公共藝術主要集中在人物雕塑上,同時還有少量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浮雕作品。比對相關調查數據可知,學生對公共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不知道如何對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作品進行審美評價[6]。在美術教育中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有助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感知本土文化,用審美的眼光發現美、欣賞美,最終創造美,從而推動開封文化教育建設,凸顯地方美術教育特色[7]。
2.3 開發思路較完善,符合發展要求
隨著公共藝術的社會文化價值日益凸顯,不少地區教育部門對其的重視度不斷提高。相關文獻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課程資源開發的思路已相當成熟,高校開發公共美術課程的經驗對開封小學美術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公共藝術課程強調美術和社會、文化之間的聯系。開封以科學的課程資源開發理念為指導,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的可能性較高。總之,這不僅有助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而且能夠以審美啟發智慧,消除學科與專業之間的隔閡,符合美術教育發展要求,有利于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建立跨學科的“新美育”教育體系,幫助學生走出課堂,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創造有利條件[8]。
3 開封小學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開發路徑
3.1 篩選優化公共藝術課程資源
開封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座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其公共藝術主要由雕塑、城市精神和歷史人物組成,整體缺乏全面性和創新性,需要進行篩選以使其更好地融入課程。例如,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位于開封市北大門天馬廣場的“開”字形雕塑,于2009年完工,其高度和寬度都是13米。這座雕塑整體設計沿襲了中國傳統牌樓的典型風格,四方“開”字形,紅砂巖浮雕裝飾,菊花、河流圖案與《清明上河圖》交相輝映,展現了菊城、水城、皇城開封的獨特魅力,完美詮釋了開封文化。但是,由于開封公共藝術作品題材形式較單一,且課程主要面向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個性鮮明的小學生,部分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不太感興趣,導致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應致力于提升知識講解的趣味性,本著課程資源的開發原則,合理篩選開封公共藝術作品作為教學案例,激活課堂[9]。
3.2 合理設置公共藝術課程目標
開發公共藝術課程必須遵循“以美育人”的原則,以達成“培育能夠承擔民族復興重任的新一代人才”的目標。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不同,他們的認知能力、造型表現能力及實際制作技能水平也不盡相同,因此公共藝術課程的目標必須設置得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審美體驗。如針對“欣賞·評述”的學習,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合理設置公共藝術課程目標,而不是一味強調單一的文字評述能力。在開發設計公共藝術作品鑒賞課程時,可采用欣賞、對比分析、小組討論法等。首先,可通過視頻講解公共藝術的概念及特征,引導學生對公共藝術作品形成初步感知。其次,引導學生對比不同類型的公共藝術作品,分析公共藝術作品的藝術特征。最后,實地考察開封的公共藝術,從環境、商業及文化的角度分析其藝術特色,引導學生了解公共藝術的特殊價值,加深其對生活空間的了解。總之,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本地的文化藝術資源,以及師資配備狀況,讓生活中的藝術更好地融入課堂,確保實現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
3.3 科學設計小學公共藝術課程
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開發應遵循相應邏輯,體現科學性。首先,公共藝術課程是小學美術教材的延伸。例如,人民美術出版社五年級美術下冊第17課雕塑之美,以雕塑的“美”為主線,使學生由最初對雕塑的表象描述發展到能夠欣賞、認識雕塑的材質、形式與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地區公共藝術資源進行課堂拓展,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雕塑的含義及其與社會的交互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讓學生能夠獨立闡述自己對雕塑作品的認識。其次,開發公共藝術課程需要結合地方資源與文化特色。部分公共藝術課程大同小異,流于形式,應注重歷史、文化的融合。例如,朱仙鎮木版年畫具有地域特色,教師可提取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元素并將其融入公共藝術課程,彰顯開封市文化底蘊。再次, 應構建公共藝術綜合課程,開展個性化教學。可以整合高校師資力量,發揮自身特長優勢,構建跨學科的綜合課程,打造精品課程。最后,可以利用新技術加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增強公共藝術課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總之,開發設計小學美術公共藝術課程,應結合各學段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探尋藝術之美。
3.4 建構科學專業的教學評價體系
為了有效評價小學美術中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可在新課標四類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一套明確且多層次的評價標準。教學評價的價值指向直接影響美術教育中公共藝術課程的功能與定位。因此,教師應合理運用評價這一工具,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采取多樣化評價方法,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有機融合。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一方面,可以從實際感知方面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如公共藝術的材料、創作方式、工藝技術、主題、文化背景以及與環境之間的空間互動關系等;另一方面,應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文化感受、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感知及價值觀的培養。在進行結果性評價時,應從社會文化、藝術品文化、公共藝術與生活和經濟的聯系等多個維度考查學生對公共藝術的認識和理解。美術教學性質決定了公共藝術課程的評價很難找到統一的模式,因此,需要在具體環境條件下辯證看待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關系。
4 結語
美術教育中的公共藝術課程與美育目的具有內在一致性。美術教育重視美術知識技能與文化、社會的關系,而公共藝術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與美術教育中公共藝術課程的目標不謀而合。開發開封市公共藝術課程資源,有助于促進當地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合理開發公共藝術課程資源,要堅持“以美育人”目標,篩選公共藝術作品,并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科學設置課程目標,建構科學的評價體系。從小學美術教育的角度對開封市公共藝術進行課程開發是適宜的,也是必然的。如何巧妙地將公共藝術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發揮其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美術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孫曉文.唐代服飾紋樣作為初中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3(13):175.
[2] 吳雪婷.徐州小學美術教育中公共藝術課程資源開發[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8:4-6.
[3] 梁婷婷,承杰.朱仙鎮木版年畫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研究[J].流行色,2019(12):57-58.
[4] 邊妍妍.公共藝術的地域性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2:6-8.
[5] 吳雪婷.徐州小學美術教育中公共藝術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及思路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16):100-101.
[6] 王鈺琪. STEAM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構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00-101.
[7] 武奕廷.云南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4-16.
[8] 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29-38.
[9] 維多利亞·D.亞歷山大.藝術社會學[M].章浩,沈楊,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203-205.
作者簡介:張楨凡(1996—),女,河南商丘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