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業高質量發展首次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產品質量提升、技術創新、品牌建設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與助推。文章從工業高質量發展視角,基于廣西柳州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和“十四五”規劃,提出構建高職教育多元質量觀的對策,從而形成工業高質量發展與高職教育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關鍵詞:工業高質量發展 高職教育 多元質量觀
中圖分類號:F127;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3-200-03
一、關于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與內容
工業高質量發展首次在黨的十九大上提出,表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背景源于我國對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效益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工業高質量發展是指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推動技術創新、加強品牌建設等方式,實現工業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產業結構優化。通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通過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2.產品質量提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質量監管,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同時,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競爭力。
3.技術創新推動。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和支持,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技術升級。同時,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4.品牌建設加強。鼓勵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和管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和推廣活動,提升品牌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5.綠色可持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工業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通過推廣節能環保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等措施,實現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二、關于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研究
(一)國外關于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研究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問題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紛紛采取措施確保高職業教育的質量與水準。有學者對英、澳、美、德等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的發展和形成進行了研究。
在英國,長期以來有兩種對立的主張,一種認為高職教育的學術性教育,另一種認為高等教育的職業性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到20世紀60年代,產生了多科技術學院,強調技術教育及應用,評價指向學習結果,學習結果表現為相應的職業能力標準。這也就是“英國現代學徒制”學徒職業能力標準的職業教育質量觀。澳大利亞則采用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強調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和培訓,注重實踐環節,由行業主導,政府、行業、社會與學校結合,組成相對獨立的多層次綜合性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機構,即TAFE。美國同樣建立的是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質量觀,并通過頒布法規和制定行業技能標準,強化普及高等技術教育,在獲得技能的同時,任何職業要有五種能力和三種素質,即合理利用和支配各類資源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獲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理解系統復雜關系的能力,運用各種技術的能力和基本素質、思維能力、個人品質。德國的職業教育質量觀的形成淵源已久,其高等教育結構自二戰后得到了逐步完善,形成了不同層次的各類大學教育體系。其中高等專科學院實施的是高等職業教育,以滿足社會經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需要為目標,逐步建立并形成了適應各地經濟發展需要,培養時間短,節省經費,又側重實踐的“雙元制”質量觀。
(二)國內關于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研究分析
國內學者對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的研究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高職教育質量觀,二是評估到診改的高職教育質量觀,三是從工業進程化到“中國制造2025”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
關于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高職教育質量觀,有學者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概述為精品質量觀、發展質量觀和服務質量觀,即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高職教育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也有學者提出隨著經濟政治轉型和生產技術發展的推動,高職教育質量觀包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質量觀、注重教學效果評價的教學質量觀和走向質量提升的教師教育觀。關于評估到診改的高職教育質量觀,有學者分析了從2005年“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到2015至2016年的“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再到2019年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設和高水平專業建設”,提出了“質量成果—質量體系—質量文化”質量觀。“質量成果”在評估階段主要側重師資、實訓場地和專業課程的標志性成果建設。“質量體系”關注學校內部質量體系建設,關注質量結果。“質量文化”則通過學校特色、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形成質量文化,樹立高職教育的品牌效應,適應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關于從工業進程化到“中國制造2025”的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有學者主要分析了我國工業進程化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本位質量觀,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制造業高度重視技術創新能力,提高質量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核心,同時要建立科學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拓寬高職院校教師的來源渠道。
綜上所述,高職教育質量觀經歷的不同階段和過程,與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對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有關,因此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對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研究將意義深遠。
三、柳州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與高職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柳州市工業高質量發展現狀與“十四五”規劃
“十三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實現了工業利潤年均增速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傳統產業突出、新興產業加快壯大的產業發展格局。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0家,達1050家,較2015年增加232家。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419家,超百億元的6家。盡管柳州工業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但是發展動力不足、水平不高等問題仍然突出,工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為此,2021年12月,柳州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柳州市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產業總體布局為“三核、八園、一帶”,即“三核”為柳東新區、陽和工業新區(北部生態新區)、柳江區工業園;“八園”即智能家電、廣西桂中現代林業科技、裝配式建筑、旅游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化工、先進裝備、鑄鍛造產業園、螺螄粉產業園;“一帶”即綠色產業帶。提出到2025年的近期目標和2035年的展望目標,制造業轉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軌道,新動能逐漸壯大,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基礎產業優化的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實現萬億元工業強市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制造業現代化,建成高端、智能、綠色、高效的現代化制造城,成為高水平的創新性制造業城市。
(二)柳州工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教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1.工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柳州市城市轉型和產業轉型升級,人才供求質量問題有待解決。一是產業升級急需人才支撐。柳州市明確了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和電子信息、生物和制藥三個新型產業的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與產業對接的技術技能人才。二是柳州市“三核、八園、一帶”的新城區建設急需技能型人才,其中柳東新區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基地和示范區,已形成以汽車產業為基石,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齊頭并進的雙核發展態勢,對人才的需求和質量提出了高要求。
2.工業高質量發展對人才需求和質量的要求,使高職教育面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挑戰。一是城市產業轉型升級與人才供求的結構性矛盾。隨著柳州城市轉型升級和柳東新區城區建設發展,產業對接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而柳州市部分職業院校區內就業率呈現下降趨勢,形成人才供求的結構性矛盾。二是專業布局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柳州部分高職院校專業布局不合理,服務于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工業企業的專業存在缺口,專業重復設置,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不足,導致柳州職業教育專業布局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需要。三是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等用人單位需求。職業教育與當地產業融合深度不足,包括院校培養目標與就業標準缺少對接,專業、課程等與行業企業產教深度融合不足,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對接還不夠緊密等,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四、工業高質量發展下構建柳州高職教育多元質量觀的分析
綜合上述分析,面對工業高質量發展對高職教育帶來的問題和挑戰,高職教育要系統全面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是要構建多元質量觀,質量觀作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環節,只有建立多元質量觀才能適應工業高質量發展。
(一)高職院校要形成多元價值的人才培養觀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不同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兼有教育與職業的雙重屬性,面對工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就業市場和產業需求的變化,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實踐性,還要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職業素養,以育人為本。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高質量培養就業市場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價值、生命價值和教育價值,突破職業教育固有的技術性思維,以生為本,形成多元價值觀互動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培養觀。
(二)高職院校要形成技術創新驅動的專業教學觀
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技術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而職業教育是教育創新驅動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高技術技能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屬于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專業領域,更加凸顯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對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對柳州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挑戰,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從技術發展和運用的角度來探究新技術對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凸顯技術對人的塑造性的專業教學。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的變革引領和工業高質量發展對技術創新的推動,對人才培養由專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轉為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合作發展,從簡單的技術適應轉變為技術創新,形成技術創新驅動的教學觀,不斷更新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以智能化思維與系統思維推進技能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對接,培養符合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創新型人才,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
(三)高職院校要形成校企聯動的產教合作觀。
柳州市作為首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助推柳州高職教育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是邁向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路徑,高職院校要牢牢抓住柳州工業發展的背景,與區域知名企業主動對接,形式產教合作發展的新思維,在專業對接產業升級、課程對接崗位標準、人才輸出對接企業用人標準等方面實現精準對接,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深入企業一線實踐,探究企業生產、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品牌建設等專業教育教學之間的內在關系,提升“雙師”素質,以動態變革的思維,形成校企聯動的產教合作觀,校企主體共塑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工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四)高職院校要形成開放包容的多元評價觀
面對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柳州“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產業帶,制造業不僅要轉向高端化、智能化,還要轉向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高低及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輸出人才是否滿足產業升級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面向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出的系列挑戰,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開放辦學,接受社會監督,形成政府宏觀指導、學校自主辦學、行業企業參與兼容并包的評價觀。首先,柳州作為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高職院校接受政府宏觀政策指導,鼓勵院校開展綜合評價改革,接受社會與用人單位評價,促進學校實現產教一體化育人的局面。其次,學校層面,要主動關注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協同行業企業形成人才培養評價方案,形成適合本校發展的新時代人才評價總體方案。最后,協同企事業用人單位及社會第三方評價組織,以市場需求選人用人的標準對人才培養進行綜合監測和評估。
綜上所述,構建高職院校多元質量觀是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多元價值的人才培養觀、技術創新驅動的專業教學觀到校企聯動的產教合作觀、開放包容的多元評價觀,全方位滿足我國對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推動高職教育形成質量文化,形成高職教育與質量效益為核心的工業高質量發展互相融合發展的局面。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工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構建高職院校多元質量觀的研究”(項目編號:2021KY1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柳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柳州市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liuzhou.gov.cn/.m/turbowas/a.jsp
[2] 儲開峰,孫杰.產教融合視角下江蘇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9):13-17.
[3] 何邵平,普永貴.高職教育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應性研究[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1(12):12-18.
[3] 李釗陽.加快現代制造城建設推動柳州工業高質量發展[J].桂海論叢,2021(06):113-120.
[4] 孟仁振,張耀軍,霍利婷.三螺旋理論視域下高職專業設置與區域制造業發展適應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07):48-52,78.
[5] 趙彤,謝駿.基于診斷與改進的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6(09):26-30.
[6] 覃毅.新時代服務質量強國建設的質量教育體系構建[J].產業經濟論壇,2019(07):78-87.
[7] 郭廣軍,金建雄.高職教育質量保障多元協同治理模式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9(07):13-18.
[8] 李德顯,李穎芳.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吉首大學學報,2021(11):2-5.
(作者單位: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柳州 545006)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