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培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進一步明確了方向。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讓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的培育盡快有效落地,應充分發揮評價的指引作用,以評價促改變。筆者所在學校對原有單一、片面的體育學習評價辦法進行改進提升,形成了以核心素養為指向,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為評價維度的體育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力求以綜合性學習評價為“指揮棒”,促進學生達成課程目標學習,發展核心素養,推進學校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體育;學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3-0020-03
2022年4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布,明確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基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要求,學校體育教學方式應逐漸從“以知識與技能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培育更具全面性的人才。而要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評價這支“指揮棒”的作用,做好體育學習評價的改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應重視學習評價的激勵和反饋功能,注重構建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的評價體系為指導,形成更全面更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以評促學練,以評提質量,以評促發展。
一、構建小學體育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
《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是通過系統收集學生的課內體育學習態度與表現、課外體育鍛煉情況與成效、健康行為等信息,依據學業質量所反映的核心素養水平及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判斷和評估的活動,評價中應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結合要求,筆者所在學校嘗試對原有體育學習評價辦法進行改進,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核心素養所指向的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
由圖1可見,學生體育綜合性學習評價由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維度所對應的運動技能、體能、課外鍛煉、視力保持、課堂表現及運動參與六個方面八個評分項組成,為注重優秀體育特長生培養單獨設立附加分。根據八個評分項和特長附加分累計,確定90~100分以上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60~79分為合格、0~59分為待提高四個等級。評價方法豐富,評價主體以體育教師為主,學校、班主任、學生等共同參與。每學期期末由各評價主體完成各項評分,體育教師匯總核算綜合得分和等級,由學校教務處最終審核確定學習評價結果。該評價結果錄入“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成長記錄系統”,同時作為學生評優評先、推舉上一級學校等的依據。
表1為班級學生每學期體育綜合性學習評價記錄表,每學期期末體育教師對每位學生八大評分項所得分進行匯總,利用Excel電子表格功能進行統計評定等級,實施操作簡便。各評分項分值占比明晰,其中運動能力占比分較大,以此突出學生運動技能、體能等關鍵能力發展。
二、小學體育綜合性學習評價改進措施及操作策略
評價是“指揮棒”,其評價內容應具有全面性,能有效引導師生“學、練、賽”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提升學校以體育人水平。要關注學生整一學期內習得情況,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持續有效學習。同樣評價實施應便于操作,方便師生、學校實施評價。
(一)注重全面性評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體質測試、課堂教學項目測試和期末項目測試等評價內容,是很多學校都在實行的學生體育學習評價方式。其評價內容單一片面,不符合《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體育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的評價內容更豐富、更具全面性。
評價內容具體指向八個評分項,內容更加全面,既有運動技能評價,又有體能評價;既有課堂教學評價,又有課外鍛煉評價;既有校內學習評價,又有校外鍛煉評價。將大課間體育鍛煉、體育家庭作業、視力保持等項目納入評價,在關注運動知識技能的同時,又關注健康意識和鍛煉習慣的養成教育。通過新增的幾項評價能有力推動學生校內外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并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用眼習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真正達到以體育人的目標。
(二)注重科學性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目標達成
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更具科學性。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法可有效促進學生對課程學習目標的達成。
1.評價主體多元。體育教師、班主任、學生等參與評價,甚至家長也可以參與評價,如體育家庭作業評價由班主任、學生、家長三者共同完成,班主任對學生體育家庭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對當天體育家庭作業進行自評,家長以監督員的身份進行評價,學生和家長的評價記錄在“體育家庭作業記錄本”,綜合三方的評價,讓結果更全面、更客觀公正。此外,在期末學生能作為評價主體參與課堂表現和態度習慣的自評互評,以學生視角參與評價發現自我和同伴的優缺點,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更有助于學生體育品德的提升。
2.評價方法多樣。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考核評價中常用的評價方法,但在實際評價中是否真的全面呢?如完成足球繞桿射門單元完成教學后,該項目的測試評價一般由繞桿射門完成的時間和球是否射進門兩方面組成。但在考核時往往會遇到學生平時練習動作、速度、準度都很好,可在考核中由于步點原因導致碰倒桿影響速度和動作的情況,或者有的學生動作速度都不錯,球卻沒射進門,按常規評價方法這都不能真實體現學生學練水平。鑒于此,需要引入動作表現評價來完善足球繞桿射門的評價。將繞桿射門的動作表現情況與繞桿時間和球是否射進門一起評價,以降低學生因考核中“失誤”而造成成績失真的概率,以此體現學生真實的學練水平。
同樣在大課間體育鍛煉評價中不僅有練習成績的絕對評價,還應引入關注學生進步情況的增量評價。如三年級A、B兩位男學生開學初大課間一分鐘跳繩測試成績分別為89個和146個,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后,在一分鐘跳繩階段測試時A、B二人分別跳了123個和152個,學生A進步了34個,學生B進步了6個。班主任首先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定學生A得95分,學生B得113分,然后依據每進步5個得1分的標準,確定學生A增量成績6分,學生B增量成績1分,綜合兩項學生A得101分,學生B得114分。這種增量評價方式給體質一般的學生提供練習動力,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練習取得了進步,在評價中有所體現從而建立起體育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三)注重習得性評價,促進學生持續有效學習
期末測試是對學生一學期來所學運動知識和技能掌握、運用情況的檢測。“聰明”的學生平時就會只針對期末考核項目加以練習提升,這樣的期末考核評價導向不利于學生對運動知識技能的持續學習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以組合項目評價替代原有幾個項目的單一測試評價,更注重學生課堂習得后對運動知識技能的持續有效學習和運用,更具可持續性。教師對本學期的主要教學項目進行組合設計,根據項目設計路線確定任務要求形成組合項目,對學生在組合項目考核中的完成情況和整體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如水平一(一年級)考核的一項組合項目:爬過墊子+跳過橫桿+繞過桿子+左右手各拍球20次+跑過30米+完成2個壘球投擲。這一組合項目中爬、跳、躲閃、跑、拍球、投擲等運動技能基本囊括了水平一(一年級)所該學的內容。這樣類似“跑酷”的組合項目評價,對學生綜合運動能力的要求更高,而且以比賽的形式開展評價,有力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所學知識技能的運用。組合項目的評價深受學生的歡迎和期待,學生為了能在“跑酷”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必定會在平時對單一項目技能進行鍛煉提升。
(四)注重人性化評價,促進學生體育興趣培養
小學中高段城市和農村學生的身體發育極不平衡,同樣在同一學校同一年級中身體發育狀況也良莠不齊,也有部分學生由于先天原因,身體素質差異較大。這就需要在不同項目的評價中更具人性化,關注特殊學生,不按標準“一刀切”,采用增量評價的同時,定制個性化評價標準等。如在水平三(五年級)前滾翻+跳過三個高度逐漸增加的橫桿+鉆過三個高度逐漸下降的欄架+攀爬翻越跳箱+50米折返跑2次+足球繞桿射門這一組合項目評價中,除男女生的標準不同外,還根據身高體重制定個性化標準,對身高特別矮的學生降低跳箱攀爬翻越高度,對體重特別大的學生降低跳箱攀爬翻越高度。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對組合項目設置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通過“蹦一蹦”能達到自身努力想要的結果,讓不同學生在運動知識技能個性化的學習評價中都有收獲,以促進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
學校競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體育特長生的參與,為了鼓勵更多身體素質優秀的學生參與學校各類運動訓練隊,培養體育運動好苗子,綜合性學習評價單獨設立1~10分的附加分。被選拔進入校運動訓練隊加1分,代表學校參加上級比賽加3分,比賽中拿到獎杯或獲得4~8名的名次加5分,前三名的獎杯或名次分別加10分、8分、6分。一學期里同一項內容不累計加分,以最高分計,上限為10分。如學生A在第一學期被選中加入校田徑運動隊訓練,未參加上級比賽,則學生A可在該學期的綜合性學習評價中可加1分。第二學期時學生A被選中代表學校參加區田徑運動會,并在運動會中獲得100米第三,200米第二,則其在該學期的綜合性學習評價中可加8分。
(五)注重評價結果使用,促進師生教學改進提升
評價不僅是“指揮棒”,更是把“雙刃劍”,檢測某一階段師生教學結果的同時更為下一階段師生教學明確改進提升的方向。如教師在完成前滾翻單元教學后進行評價考核,在考核時發現學生滾翻過程中分腿情況普遍存在,這就需要教師反思教學時可能還存在什么問題,在今后教學中是否需要通過夾小球來解決分腿情況等,以此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應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班主任、學校和家長,共同激勵改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視力評價結果及時告知班主任和學生、家長,讓他們在了解評價結果的同時,也為接下去是否調整生活學習習慣作為參考依據,促進學生養成健康用眼的好習慣。
三、結語
綜合性學習評價模式改革實施以來,學校體育活動蓬勃發展,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學生運動知識技能逐步提高,學生體質測試成績提升明顯,近視率控制初見成效,學校多支運動隊也獲得了優異的成績,田徑隊獲得區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丙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男子籃球隊、女子排球隊在全區小學生籃、排球賽中均獲得獎杯的優異成績。
通過近一年的實踐發現,該評價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評價模式涉及的內容比較多,面比較廣,需多方合力;有幾項評價,時間跨度大,參與人員多,注重平時的數據記錄,有教師認為太復雜,操作費時費力;除體能項的體質測試評價可參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外,單一項目、組合項目等其他項目的評價標準都在摸索中調整改進,需要實踐來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