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摘要: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的需求。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經歷了思想啟蒙、理論鋪墊和成熟發展三個階段。青年大學生是未來美好生活的建設者和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知識,有助于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益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文章從強化理論理解、開展多維分析、提高語言魅力、增強實踐感悟四個方面探索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路徑,以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
關鍵詞:美好生活;理念;高校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1-0041-04
美好生活是人類的永恒追求,是人類滿足自我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求,處于一種身心舒適和對周圍各種環境滿足的狀態。作為產生于人民、立志于為人民謀幸福的中國共產黨,美好生活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懈的追求。從2012年習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已經成為黨和政府領導人民努力追求的明確目標。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作為未來社會主人翁的大學生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精髓,為將來實現美好生活夯實基礎。
美好生活理念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和扎實的實踐基礎。挖掘美好生活理念的產生來源及演繹過程,有助于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價值意蘊與實踐向度。
1.思想啟蒙:馬克思關于美好生活理念產生的啟發引導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實現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不竭動力。縱觀歷史發展進程,美好生活理念盡管沒有上升到政治話語體系,但一直被人類追求著和實踐著。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人類追求社會進步和生活幸福的理論學說,一直在為人類探尋美好生活提供指引。盡管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直接提到“美好生活”這一概念,但通過對馬克思諸多經典著作的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很多文本和主題都是圍繞“美好生活”展開的。
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下,“美好生活”是指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生活狀態,該狀態的實現需要多種條件。首先是物質資料豐富。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可以減弱人們為了生存生活而對生活資料展開的激烈競爭,人們可以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在更高層次、更多維度的生產創造上,從而向美好生活邁進。其次是精神富足。精神追求是人們在滿足物質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更高級別的需求探索,追求精神上的滿足。精神需求不斷滿足的過程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促進社會進步和實現人類文明的過程,個人不斷自我完善,社會逐漸發展和進步,世界日益趨向美好,這就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最后是生活狀態自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未來社會的描述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這可以理解為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個性和提高能力,實現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下,美好生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豐富的基礎上實現精神富足,處于自由的生活狀態。這對美好生活理念的產生起到了啟發引導作用。
2.理論鋪墊:中國共產黨關于美好生活理念提出的基礎演繹
梳理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主要思想和理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由來和發展歷程,有利于把握美好生活理念的時代境遇與歷史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是圍繞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展開的。中國共產黨堅持走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該時期黨的理論政策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強,為人民奔赴美好生活打下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中心任務,以滿足人民對建設美好生活的期待,這為發展美好生活理念指明了方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表明黨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領航者,不斷朝著目標前進。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該時期黨和政府追求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讓人民在更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展示了黨對美好生活的展望,與馬克思提出的培養全面自由發展的人的觀點相呼應,為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夯實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主要思想和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和渴望,為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打下了理論基礎。
3.成熟發展:新時代關于美好生活理念提出的層級遞進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實現美好生活目標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社會供給還未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4]中國夢在本質上與美好生活理念相契合,它開辟了美好生活理念發展的新境遇。在中國夢的具體實現中,黨提出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為中國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確定了具體時間和內容,使人民對未來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清楚的認識。中國夢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在價值意蘊和實踐向度上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為青年一代建設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向學生宣傳黨和政府的最新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思想站位、堅定理想信念,達到啟智潤心、鑄魂育人的效果。
1.理論維度:有利于大學生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知識
美好生活理念是黨的理論知識創新發展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大學生將自身的學習成長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相融合,在接受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時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知識,為將來走向社會實現個人美好生活、共建全國人民美好生活打下思想基礎。高校應該從培養中華民族復興大任接班人的高度出發,圍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通過辦好思政課,引導大學生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他們培養為立志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用人才。
2.實踐維度:有助于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致力于培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與高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一致,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相符合。美好生活是人民群眾也是大學生的需求,知識豐富、視野開闊、思維創新的大學生是美好生活理念踐行和實施的主力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5]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做到課程有溫度、有深度,講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把道理講透徹,幫助大學生陶冶情操、培養愛國精神、提高道德覺悟,將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融為一體,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
3.信仰維度:有益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錯誤思想容易使部分大學生出現信仰迷失、理想缺失、信念動搖和價值觀困惑等問題。
個別西方國家一直企圖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思想還未成熟的大學生則是他們費盡心思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群體。因此,高校加強黨的理論包括對美好生活理念的宣傳教育是應對國內外復雜環境挑戰的必然選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引導大學生科學看待國內外熱點事件、理性分析輿論聲音,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政治立場堅定、信仰明確,自覺抵御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形形色色的誘惑。思政課教師要通過宣傳黨和政府的新思想、新理論,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奮進,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歷史和現實,客觀評價功過與是非,坦然面對機遇與挑戰,對未來實現美好生活充滿信心,以最勇敢的姿態迎接挑戰,以高昂的革命熱情和頑強的拼搏精神,砥礪奮斗、篤定前行,擔當起祖國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為提高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效果,思政課教師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改變思路,創新方式,探尋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
1.強化理論理解: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路徑
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美好生活理念的吸收至關重要。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應當把握好各門思政課之間的聯系,廓清側重點,做到統籌規劃與互相配合,避免各自為政、內容疊加。思政課教師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詳細解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容,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重點突出中國夢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由來及依據,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著重闡釋社會主要矛盾的原理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機理,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全力詮釋目前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在“思想道德與法治”中督促鞭策學生規劃好大學時光,在“形勢與政策”中著力引導學生認清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增強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2.開展多維分析: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益補充
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要讓學生從多維度感受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6]關于民主,我們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7]。教師要講清楚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為了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實現人民的利益,是建設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關于法治,教師要講透徹我國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所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利益,為人民建設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關于公平正義,體現在人民平等地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平等地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上,這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要求。關于安全,教師要通過對國家安全觀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樹立安全觀意識,形成統一團結的力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保障。關于環境,要講清楚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美好生活的質量水平,提高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教師要通過多維分析,促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內涵,能夠站在社會發展、國家建設、民族延續和人類文明的立場上立志投身于美好生活的建設。
3.提高語言魅力: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方式
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落腳點是大學生的認可與接受,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緊跟時代發展,提高理論站位,提高語言魅力,貼合大學生的個性需求,達到學生的認同與肯定,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要讓“說理”走入課堂,增強語言的邏輯性和說服力。思政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論基礎和認知特點,摒棄理論到理論、概念到概念的枯燥說教,優化純理論教學內容,提高內容的感召力,增強語言的邏輯性和說服力,探索教學走實、走深、走心的路徑,把理論講清楚、講深刻,生成直抵人心的力量,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理論兼具真理性和說理性,讓學生接受和認同美好生活理念。
其次,要讓“共情”走進內心,增強學生實現美好生活的信心。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要講解美好生活理念,更要讓美好生活理念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內心,從生活中和精神上感化學生。思政課教師要掌握教學藝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用語言技巧,增強美好生活理念的吸引力;要讓課程內容飽滿、充實有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知識入腦走心;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理解新時代新矛盾,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學生勇擔大任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4.增強實踐感悟: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關鍵環節
單純的理論教學和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思政課教師要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完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打造新型課堂,提高教學品質,增強學生對美好生活理念的實踐感悟。
首先,要建立共學機制,轉變角色,共探理論精髓。思政課教師要轉變身份,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共學共研。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輕松自由的氛圍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建立平等融洽的相處模式,增加雙向溝通、交流互動的機會;要從學生身邊挖掘優秀榜樣,以報告、討論等方式走入課堂,讓榜樣向學生講述個人自立自強、拼搏向上的經歷,闡釋挫折和困難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考驗和歷練,用事實增強理論知識的生動性,提高學生的認可度。
其次,要理論聯系實際,改變方式,增強實踐感悟。思政課教師要積極采用案例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等方式,運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結合智慧課堂模式,讓事實開口,用數據說話。創新教學方法,能夠使理論教學更有創意和趣味,夯實學生理論基礎,能夠強化實踐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美好生活理念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將美好生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課教師要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探尋實踐活動新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紀念館、展覽館和博物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感受,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精神與實質,認識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美好生活的維護萬分重要,美好生活的創造需要青年共同努力。
美好生活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夢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全國人民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學生是未來美好生活的建設者,將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國家的定位與發展方向,有益于大學生將個人的學習和成長與國家的發展和建設相結合,有利于大學生增強對美好生活理念內涵的理解,提高追求美好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高校思政課教師要著力探索美好生活理念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實踐和調整,還應不斷探索融入效果的量化考核標準,以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讓大學生真正將美好生活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2][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56.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
[5]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N].人民日報,2013-09-27(03).
[6]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Zhou Yi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have changed, and the people have new demands for a better lif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mature developmen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future and the bearers of the great task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beneficial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and implement the innovativ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Party, help universities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help young people firmly establish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beliefs. The article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conducting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improving language charm, and enhancing practical insigh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better life; concep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