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加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建設,促進國際多維多層之間的文明互通交流,是促進中國文化出海,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提升我國軟實力的重要方法。為加速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我國亟需培養新型的國際文化傳播人才。本文分析了文化強國視域下發展國際文化傳播人才創新教育的戰略意義,剖析了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學科資源整合的有限性、國際信息觸達的復雜性和傳播學科設置表達的主體性等現實境遇,并從價值導向、跨專業學科、社會需求側三個維度對我國的國際文化傳播人才創新教育提出了建議策略和實施路徑。
關鍵詞:文化強國 國際文化傳播 人才培養 創新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文化在國與國之間的傳播、交流、競合成為國際合作和博弈的重要因素。順應趨勢,我國積極推行“文化強國”戰略,對內發展文化教育產業,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場域的主導權,對外則聚焦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凝聚力、話語主導權。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想要實現預期目標,關鍵在于加強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關注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的創新培養,全面提升滿足社會需求的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的復合能力,才能有效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為滿足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作出貢獻。
當下,全球文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西強東弱”的狀況不單純是文化傳播的問題,而是國家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問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文化戰爭硝煙四起。我國亟需強大的媒體集群建立起文化出海艦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意識形態國際斗爭的時空限制已被突破。部分西方媒體利用海外社交媒體的渠道優勢,肆意散播關于中國的不實輿論,引發輿論旋渦,詆毀中國國際形象。面對嚴峻的國際傳播環境,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客觀、公正、理性的態度,抓緊做好國際傳播。由于受到客觀條件影響,中國話語、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在海外傳播中,從內容、平臺到渠道等資源整合方面都受到較大束縛,但隨著全球信息一體化時代的來臨,世界格局的權力結構也發生巨大變革,特別是近年來北京冬奧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第19屆亞運會等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在我國的成功舉辦,使中國以更加自信、真實、美好的形象展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中國文化傳播的國際化策略和文化交流活動離不開社會各領域的協同合作運轉,“文化強國”戰略在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文化外交等領域的落實與發展路徑,同樣也離不開教育領域的支撐。中國要增強文化凝聚力、提高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傳播力就亟需培養大量新型國際文化傳播人才。因此,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的創新教育是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出海影響力,提升海外傳播建設力,實現文化強國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攀升,國際傳播意識日益增強。為了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我國更加注重與國外一流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合作的規模和層次逐步提高,培養目標也打破了過去的諸多限制。雖然我國在國際傳播文化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制約了國際傳播文化人才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1.跨學科資源整合的有限性。當下教育部的培養目錄中并沒有明確國際文化傳播專業名稱,因此,目前開設相關專業的院校,或將專業掛靠在英語語言專業名下,或掛靠在新聞專業名下,在跨學科整合上缺乏系統的資源對接,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效果標準難以統一,師資力量的不足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不均衡,以及學生難以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培養,同時教學效果標準的缺乏也可能導致教育目標的不明確,難以評估和提升教育質量,這些都極大制約著國際傳播文化人才教育發展的以及國際傳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國際傳播文化人才教育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領域,需要語言、傳播、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但審視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科設置和資源配置,都難以滿足這一要求。
2.學科設置主體表達的模糊性。目前,研究生培養階段普遍存在著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目標設定不夠清晰,且課程內容設置層次性不足,課程內容重疊或缺失,缺乏完整系統的課程設置等問題。大部分院校仍舊以通才教育內容為主,多為“新聞+外語+國際政治”教學框架,這就使得研究生培養的導向更偏重學術理論研究層面而與實踐結合不夠,學生在具體工作中難以將所學知識有效應用,造成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國際傳播文化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科設置和課程內容以及國際化程度還難以實現這一目標,學科設置主體表達的模糊性成為制約國際傳播文化人才教育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3.國際資源觸達的復雜性。一是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與語言障礙,增加了國際資源獲取和整合的難度。在國際傳播教育中,學生需要理解和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掌握多種語言,以便有效地進行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二是雖然我國已經與多國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機制,但在國際傳播領域,這些機制仍然存在不完善之處。例如,合作項目可能局限于某些特定領域或形式,缺乏靈活性和廣泛性,限制了國際資源的有效利用。三是信息不對稱與資源分配不均,一些院校和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難以獲得最新的國際信息和資源,導致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滯后。四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這一變化對國際資源的觸達和利用有著直接的影響。例如,國際關系緊張、貿易爭端等都可能影響到國際教育資源的流動和配置。五是技術平臺的限制、網絡環境的差異等。目前線上教育和遠程交流成為獲取國際資源的重要途徑,技術成為實現良好國際資源觸達的關鍵因素。
高校作為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教育的重要途徑,要在國家重大戰略布局下緊跟頂層設計,與國家戰略相呼應,順應時代需求。在國家戰略亟需、科學技術變革以及認知理念升維的多重背景下,我國能否順利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掌握國際輿論話語權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擁有優秀的國際傳播人才。這類人才既要有專業的傳播技能,更要具備堅定的國家立場、科學的理論武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還要具備在復雜的國際事務中準確判斷、綜合把握、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未來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
在媒介與社會同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未來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目標要緊緊圍繞“政治素養引領—專業技術驅動—人文社會賦能”這三個核心要素來進行創新教育,特別是要優化聯動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數智媒體賦能下的文化強國戰略,為我國培養出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文化傳播高級人才。
1.政治素養引領的內容生產。在AIGC引發的社會格局裂變下,國際傳播面臨著諸多領域的沖突和挑戰,包括經濟發展、文明交流、技術革新、公共健康等。在國際報道和輿論環境中,受歷史遺留的刻板、固化印象會產生曲解情況,這些都造成了不實的我國國家形象傳播。為此,就需要傳播工作者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為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服務。無論傳播格局如何變幻,“內容”是傳播的根本核心。因此,在國際傳播中內容生產能力是核心競爭力。國際傳播人才應在正確的政治導向與價值觀的引領下進行“內容生產”,把對中國文化多元融合與兼收并蓄融入到對外傳播中去,生產出符合不同傳播平臺特點和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話語表達體系,秉持用戶意識和互聯網思維,將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分層分維地進行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尤其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世界性宣傳闡釋,要重點突出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因此,在人工智媒AIGC技術下,構建國際傳播領域多維度的知識獲取能力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內容生產能力為本源,構建起牢固而深厚的理論基礎,是培育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素養的根本。
2.專業技術素養驅動的規范保障。AIGC技術廣泛應用的智媒時代,人工智能生成的Identify(識別)、analyze(分析),distribute(分發)及Interaction technique(交互技術)滲入媒介生產系統的傳播格局,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Hybrid Reality(混合現實)帶來媒介空間的擴展。人工智能媒介技術的認知和使用在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素養教育生態中便成為核心素養技能,即媒介技術的認知判斷能力、創新發展能力、使用實踐能力。尤其是對掌握媒介數據的挖掘分析、媒介產品的創新研發、媒介經濟的數字化運營與管理等“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更為迫切。因此,在未來的AIGC智媒體社會下,技術的專業規范和協作是促進國際傳播行業發展的關鍵。創新型國際文化傳播人才需要掌握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化等專業技術,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的發展趨勢。總體而言,從技術和實踐視角下智能媒體技術在國際傳播中的應用、人機協同的作用不斷加強人工智能與人類協同的效率,提高用戶參與度,并增強國際傳播效果,構建智慧媒體時代的泛內容生態平臺。
3.人文社會素養賦能下的倫理觀照。在新型媒體技術的發展下,信息的采納、生成、傳遞、接受過程不斷更迭,傳播速度、影響力和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然而,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風險,例如,信息安全、技術黑箱和算法偏見等。面對如此復雜的環境,國際傳播人才的人文倫理變得至關重要。人文倫理是智媒時代必備的重要素養,既包括理想信念、價值趨向,也包括理解、感悟、審美與共情。我們必須堅守以人為本的精神和人文情懷,培養國際文化傳播人才明辨是非、澄清謬誤,并堅守迅速準確、客觀公正、專業權威的報道立場。必須考慮正確的“以人為本”的人文倫理觀照,與媒介技術進行交互作用,超越并引導媒介的社會責任賦能立足點。時刻挖掘社會現象和國際問題背后的隱藏本質,利用數據挖掘還原真相打造出有人情冷暖的智媒體內容。堅守人文倫理底線,遵守媒體倫理秩序,平衡技術理性和人文感性,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塑造國際輿論傳播新秩序。
(二)未來國際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在智媒生態環境快速更新的背景下,我們要加快教育智能化進程,逐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態培養。這一舉措將有力推動國際傳播人才核心素養的快速提升,使其具備較強的數智媒體時代的傳播競爭力和人文倫理的判斷力,持續推動我國的國際文化傳播人才培養新路徑向著更高層次方向穩步推進。
1.設立獨立的國際文化傳播專業。鑒于其學科的復合型綜合特性,只有建立獨立的學科之后,才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該領域人才培養趨勢方向、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從而形成獨具特色并能精準定向培養符合我國國情的國際文化傳播人才軟實力儲備,培養懂外語、懂傳播、懂國際政治的復合型文化傳播人才。
2.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和核心素養,滿足數智媒體社會化進程中的人才培養與發展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科學性、全面性和實用性,也要兼顧和滿足社會需求、個人發展以及學科融合三個維度:其一要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兼顧國際環境;其二是要在滿足精神價值基礎上并重物質需求;其三是在掌握普適性國際傳播素養的基礎上聚焦特色專業能力。尤其是當下我們所處的國際傳播新格局日益復雜,各國之間的利益紛爭和沖突巨大,因此面臨重大突發輿論事件能否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這就成為國際文化傳播人才的重要核心素質。
3.建設完善統一的課程內容體系。目前,由于國際傳播專業的開設和歸屬不甚清晰,因此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際傳播的不同培養層次來制定教學大綱,明確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評估體系,以確保教育質量和標準的統一性和連貫性。打通新文科背景下不同專業的壁壘,進一步提高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專業性和通用性。
4.面向實踐一線,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一是鼓勵大學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并將他們對實踐的經驗納入到教學中,從而貫穿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聯系。二是鼓勵支持高校采用校內+業內的雙型導師制,校內導師負責學術理論培養,業內導師負責帶領實踐實操訓練,成立專題工作坊,協調整個培養方案,并確保指導與整個培養目標的一致性。三是通過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問題來提高研究生和從業人員的實踐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四是增加案例教學和實踐課程的教學環節,有助于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教學內容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走向國際文化市場的根基,建立在文化意義的支持之上。加強中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力度,推動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探討中國特色文化思想傳播的路徑,有助于為中國文化出海打下堅實的基礎,增強中國話語權和文化交流的力量,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文化軟實力。同時,還需要密切關注世界文化市場的變化趨勢,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和途徑,拓寬國際傳播領域的視野、加強跨文化交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交流,為中華民族實現文化復興做出貢獻。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文化傳播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張恒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新思想新戰略新部署——對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解讀[J].國際傳播,2022(12).
[2]徐小洲.卓越傳媒人才培養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09).
[3]張建春.勇攀數字出版高峰 推進文化強國建設[J].出版發行研究,2023(01).
[4]姚姿如,楊兆山.“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意蘊[J].教育研究,2011(03).
[5]劉瀅,林斯嫻.當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理念與方案亟待系統性升級[J].對外傳播,2021(10).
[6]姚爭,馮建超.教育場景重構與傳媒卓越人才培養[J].現代傳播,2020(02).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