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佳
摘要:基于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更加凸顯受助者的主體地位,資助過程更加具有實踐性,資助內容更加豐富完善,育人效果更加全面長效,能夠為高校貧困生解困提供新思路,解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難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長足發(fā)展。文章以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為核心,圍繞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展開研究,首先闡述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內涵和特征,然后分析現階段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暴露出的問題,最后提出在包容性發(fā)展理念下構建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幫助貧困生解困的有效路徑,旨在發(fā)揮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育人價值,促進資助體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包容性發(fā)展;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可持續(xù)發(fā)展;多元化主體;認定體系;跟蹤管理;評價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1-0061-04
包容性發(fā)展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新型發(fā)展模式,在強調“包容”社會弱勢群體的基礎上,全面關注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共生”。深入貫徹落實包容性發(fā)展理念,是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政策關懷,也是國家治理與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方向。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正在快速發(fā)展,國際上關于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理念、資助方式、資助內容等正在不斷完善,許多國家專門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機構,構建現代化的“資助包”管理模式,實現對多種資助項目的精確分配,最大限度地縮小貧困群體規(guī)模,幫助貧困生解決學習困難問題。在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包容性理念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突出受助者的主體地位,時刻關注他們的實際需要,但包容性發(fā)展的涵蓋領域廣泛,在高校學生資助領域的應用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為此,深挖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育人價值,完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在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包容性”發(fā)展是新時代提出的發(fā)展理念,屬于發(fā)展經濟學領域,其中包容性主要指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包容性發(fā)展則是堅持以人為核心,實現以上內容的和諧發(fā)展,包括GDP增長指數、人類發(fā)展指數、幸福指數、社會福利指數等。從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起源來看,其在2007年由亞洲開發(fā)銀行率先提出。該理念的本質是發(fā)展,包容性發(fā)展就是明確提出發(fā)展的“包容性”,正確區(qū)分“發(fā)展”與“增長”二者的關系,防止打著“發(fā)展”旗號的“增長”,為經濟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頂層設計[1]。從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推行目的來看,其核心是經濟發(fā)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促進全球化、地區(qū)經濟一體化建設,將所有好處與利益惠及所有國家,為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與效益,實現在所有人群中的惠及,尤其要惠及社會弱勢群體與欠發(fā)達國家。
1.突出受助者主體地位
包容性發(fā)展理念強調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與關懷,突出受助者在資助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具體可從需求滿足、人文關懷兩個層面來體現。基于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高校學生資助,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需求,按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并存的核心理念,注重學生的成長成才與全面發(fā)展,在資助過程中充分給予人文關懷,在尊重學生主體意愿的基礎上,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現實問題。
2.資助內容豐富多樣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管理環(huán)境和運作機制經歷了顯著的變革。政府主導的管理范式正在被逐步解構,包容性發(fā)展理念下的資助內容愈發(fā)完善和多樣[2]。包容性發(fā)展具體可分為益弱式發(fā)展、普惠式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設計不同的資助項目,通過扶困、扶智、扶志的結合,為高校貧困生提供經濟援助、心理輔導、品格塑造等多方面的扶助,促使貧困生實現物質與精神層面的脫貧,由此實現全面發(fā)展。這樣不僅能維護教育的公平性,而且能突出高等教育資助系統(tǒng)的人文關照,切實展現出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核心價值。
3.資助過程更具實踐性
包容性發(fā)展在我國教育扶貧及其他領域中廣泛應用,以該理念為導向的育人模式,始終堅持以學生發(fā)展需求為基本導向,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為其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資助服務,并在豐富的資助育人內容下,努力為學生搭建理論與實踐的雙向發(fā)展平臺,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接受理論知識的同時,得到更多實踐機會,逐步提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無論是扶貧資助,還是高校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都是較為理想且優(yōu)異的。
1.學生資助體系不夠完善
當前,個別地區(qū)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經濟困難在外界的引領下能夠在短期內解決,但家庭貧困給學生精神與心理方面帶來的陰影可能影響學生一生。一些高校的資助體系不夠完善,沒有按照包容性發(fā)展要求,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精神引領與人文關懷,使資助工作停留在經濟資助上,導致資助與育人相分離[3]。經濟幫扶能夠使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得到解決,但由于缺少心理輔導、就業(yè)技能培訓、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扶助,無法在心理與思想方面達到理想的幫扶效果。資助體系不完善,難以構建起現代化的貧困資助模式,無法實現經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協調統(tǒng)一,無法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會對貧困生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產生諸多影響。
2.貧困生認定有待優(yōu)化
在包容性發(fā)展理念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貧困生的甄別與認定尤為關鍵,有著較強的現實操作性,特別是隨著精準資助要求的不斷提升,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面臨一定困境,許多部分和環(huán)節(jié)有待優(yōu)化。具體來講,經濟貧困生的認定指標設計不合理,相應的指標體系不夠完善,沒有綜合考慮目標群體的實際情況,使得扶貧工作認定精準度不足。同時,部分高校的貧困生認定程序不夠規(guī)范,沒有堅持民主性與規(guī)范性的原則,在貧困申請、貧困舉證等方面存在紕漏,存在虛假填寫情況,而且相關部門的監(jiān)督審查落實不到位,很難保證貧困認定資料的真實性和準確度。
3.資助追蹤管理不到位
高校學生資助是一項綜合性工作,煩瑣又復雜,需要按照包容性發(fā)展要求,保證整個資助活動的合理規(guī)范性。但就目前來看,部分高校的學生資助工作在后續(xù)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缺失,資助后的追蹤工作落實不到位,沒有安排專人對受助學生的學業(yè)情況與思想動態(tài)進行追蹤,不能客觀反映貧困扶持活動效果。這不利于高校對資助資金流向、學生心理狀態(tài)及實際消費情況的準確掌握。個別學生在取得資助后,非但不認真學習,甚至出現鋪張浪費的情況,嚴重者還會形成“等、靠、要”等不良的依賴心理,這與預期的資助目標背道而馳,無法凸顯貧困資助的育人功能。
4.資助活動育人效果不佳
在精準扶貧戰(zhàn)略實施背景下,貧困生資助工作儼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資助工作不但要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方面的困難,還需要通過心理輔導與教育工作,促使學生形成知恩圖報的思想。包容性發(fā)展理念在我國教育領域正處于全面鋪開階段,還存在許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權利與義務失衡,整體育人效果不佳[4]。在我國現行的資助體系中,無償資助的相關標準已逐步完善,但在受助學生應履行的職責與義務方面并未進行明確規(guī)定,加之資助活動通常以經濟扶持為主,相應的教育引導工作缺失,不能對貧困生進行正向引導,使得一些受助者將無償資助看作“免費的午餐”,不能深刻感受國家和學校對自身的關懷與愛護,個人感恩意識與責任意識薄弱。
1.構建多元化的資助體系
一方面,多元資助主體培育。政府部門要以身作則,發(fā)揮自身在學生資助中的“主導者”角色,在社會力量的幫扶下,培育多方協調執(zhí)行的多元資助主體。政府部門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過財政支持來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或者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形式,為貧困生提供資金保障,配套落實貧困資助制度,構建扶貧資金渠道,大力提倡“扶學助困”,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5]。在社會層面,各界應主動配合國家資助策略和方案,擔任“社會責任者”的角色,為貧困生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以及情感慰藉、心理輔導與精神指引等多維服務,全面應對貧困生可能面臨的其他挑戰(zhàn)。作為扶貧任務的實施主體,高校應明確貧困生的認證標準和界定范圍,加速建立貧困生個人檔案,確保資源的公平分配。還應調整獎學金的發(fā)放標準和金額,激勵那些家庭條件貧困但學業(yè)優(yōu)異的學生重建學習信心。同時,高校應優(yōu)化勤工助學職位設置,指導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物質支持,并適度擴大勤工助學的覆蓋范圍,培育學生的勞動服務意識。
另一方面,多元資助內容構建。在包容性發(fā)展理念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實施“三維一體”的資助策略非常有必要。在經濟援助措施之外,高校應引入心理支持和能力提升作為新的介入點,拓展資助的維度,助推貧困生的全面成長。在心理輔助方面,結合經濟幫助與心理咨詢的混合型資助模式應當被采納。具體而言,新生入學初期,學校就進行全面的心理狀況調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監(jiān)測與指導,尤其是對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要進行持續(xù)的心理跟蹤與管理。對于在心理評估中顯示出不良心理狀態(tài)或嚴重問題的學生,學校應及時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與指導服務,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基于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學術支持。例如,對于英語基礎薄弱、計算機技能不足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英語口語輔導、計算機操作訓練等活動提升他們的能力。同時,學校應通過教育介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觀念,鼓勵他們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貢獻力量。學校還應結合現有教學資源和模式,為貧困生提供更多實踐和訓練機會,通過教學、科研和勤工助學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實際能力。另外,學校應秉承“產教融合”觀念,與用人單位建立戰(zhàn)略合作關系,優(yōu)先推薦經濟困難學生進入企業(yè)工作,加快經濟困難學生就業(yè)社會網絡建設,使其得到更多就業(yè)崗位與實踐機會,促進經濟困難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健全經濟貧困認定體系
在基于包容性發(fā)展理念的扶貧資助工作中,高校要科學構建貧困認定體系,明確貧困生的認定標準與范圍,保證經濟貧困認定準確,為后續(xù)的貧困生資助活動開展提供有效參考。具體來講,高校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構建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按照相關政策要求,與當地政府部門保持密切交流,在確定資助對象時,應根據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對烈士后代、孤殘兒童等特需群體進行特別的考量和指標的綜合評估。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創(chuàng)建在線資助信息數據庫,確保校園、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基層組織之間信息的無障礙傳遞。同時,要完善網絡平臺上的貧困資助申請、審查及批準程序,促進貧困資助項目透明化。此外,高校應采用量化手段來判別貧困生,充分發(fā)揮校園一卡通系統(tǒng)的功能,對學生的消費模式進行監(jiān)測分析,作為判斷學生經濟狀況的依據,從而為貧困生認定提供依據[6]。對納入貧困扶持范圍的學生要進行家訪調查,詳細填寫調查資料,查看是否達到資助條件。
包容性發(fā)展理念注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高校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要緊緊圍繞這一點,按照資助要求,全力推進民主性、規(guī)范性相統(tǒng)一的認定程序,按照個人申請、資格審查、貧困舉證、信譽承諾、班級評議、提出建議名單、動態(tài)調檔等操作方式,對貧困生家庭情況、經濟條件、民主評議及受助情況展開綜合考慮,合理劃分貧困生類別與受助等級,在此基礎上形成貧困生檔案與資助計劃,為接下來的資助工作指明方向。
3.建立資助跟蹤管理機制
為進一步保證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效果,高校資助部門、學生教育管理者要保持密切交流,按照包容性發(fā)展要求,對受助學生進行追蹤管理,動態(tài)掌握資助工作開展情況,保證貧困資助活動的全面系統(tǒng)性。
第一,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科學構建大數據平臺,以實現對受助學生學業(yè)狀態(tài)、消費情況的動態(tài)掌握,在此基礎上展開量化分析,科學評估學生的個人狀況。第二,要根據受助學生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貧困生資料信息庫,明確貧困生考核評價標準與指標。考核內容要全面覆蓋學生的學習成績、經濟情況、心理狀況、獎懲情況等。第三,要通過調查問卷、民意測評等多種方式,根據學生群體的交流反饋了解受助生的現實情況,定期開展扶貧回訪工作,全面掌握學生受助前后的變化,對其展開動態(tài)監(jiān)督與管理,結合考核情況確定可行性的幫扶策略[7]。第四,要結合貧困生的個性特點與真實需要,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方面提供全程化指導,在做好理論知識講解的基礎上,鼓勵他們通過參加第二課堂或社會實踐等方式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第五,要結合實際調整資助方式。一旦發(fā)現受助生在受助期間出現不良現象,如曠課、嚴重掛科、違法亂紀等,應酌情降低其資助比例,對嚴重者可取消其資助資格。
4.完善后續(xù)教育評價引導體系
在包容性發(fā)展理念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高校要注重貧困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解決其經濟難題與心理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做好后續(xù)的教育評價引導工作,通過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幫助其樹立誠信理念和感恩意識,強化貧困生資助的育人效果。
第一,誠信教育。高校應根據資助情況對貧困生展開誠信教育,對于在貧困生資格申請中有虛假行為的學生,一旦查實,應予以嚴肅處理,這是與社會各界共同營造一個完善的學生誠信管理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扶貧資助活動中建立的誠信檔案,應當作為學生個人檔案的一部分進行持續(xù)記錄和維護。保證記錄的真實性,強化誠信教育,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就業(yè)與發(fā)展。第二,感恩教育。高校應在貧困生思想教育中落實感恩教育,通過課堂、班會、課外學習等多種方式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其切實感受到國家與學校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立志發(fā)揮自身潛能,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另外,高校要將團委、社團、學生會等作為感恩教育主陣地,組織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合理運用校園網絡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感恩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心靈洗禮,使所有受助學生都存有感恩之心,這是包容性發(fā)展理念下貧困生資助育人價值的更好體現。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一項較為繁雜的任務,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培養(yǎng)全方位發(fā)展人才,促進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在新時期發(fā)展背景下,我們需要時刻秉承包容性發(fā)展理念,強化政府、高校及社會力量的協調配合,準確掌握包容性發(fā)展的內容與基本特征,結合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手段進行持續(xù)改進,構建多元化資助體系,加強貧困生認定,做好資助追蹤管理,完善教育評價引導體系,發(fā)揮包容性發(fā)展價值,推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高質量開展,解決貧困生在經濟與心理方面的難題,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佳.省屬本科高校學生資助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23.
[2]蔣洪濤,廖劍,閔曉陽,等.“后扶貧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探索———基于需要層次理論[J].大學教育,2022(12):264-266.
[3]潘燕,吳文浩,李蘊.基于精準資助的高校貧困生認定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01):43-44+53.
[4]李亞員,張茂林,于杰.按需助學:新時代高校發(fā)展型資助模式創(chuàng)新[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2,14(03):41-48.
[5]馮廣輝.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效果調查研究———以廣西4所高校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2,14(03):61-66.
[6]付艷君.筑夢樹人,授之以漁———新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22,11(04):24-26.
[7]郭澤忠.高校學生資助資源“統(tǒng)分結合、三上三下”精準分配研究[J].紡織服裝教育,2021,36(06):513-516.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Assist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Niu Jia
(Xingzhi College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funding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highlights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beneficiaries, the funding process is more practical, the funding content is richer and more complete, 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It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difficulties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solve their learning and lif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student aid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irstly,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posed in the current student aid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inally, it proposes an effective path to build a student aid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help impoverished students overcome difficul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tended to unleash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nding system,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virtuous cycle of "helping others, self-help, and helping others"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Key words: inclusiv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 funding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versified entities; identification system;trackingmanagement; evaluation guid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