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欣原 張穎春
內容提要:近幾年,美國遏制中國發展并對中國從“遏制”走向“脫鉤”,試圖把中國從全球經濟體系中排擠出去。但美國對中國存在著基礎性的戰略判斷失誤:政治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認識不足;經濟上,對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威力認識不足;文化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認識不足。
關鍵詞:戰略誤判;政治領導力;超大規模市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兩國走過了跌宕起伏的五十年。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盡管也有因為銀河號事件、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南海撞機事件等,造成中美關系走低,但兩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進入大國競爭階段。中美兩國的交往中,美國抱著讓中國“改變顏色”的目的,試圖通過中國在市場經濟運行中體制轉型和中美經濟合作來影響和改變中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中國在市場經濟轉型中仍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標志美西方國家對中國和平演變的圖謀破產。中國的崛起使美國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轉而對中國實行遏制戰略,對中國進行全方位的打壓。2011年以后,奧巴馬政府采取重返亞太戰略,調動軍事、外交資源來壓制中國;2017年特朗普上臺,對中國采取了貿易戰、產業戰、金融戰、科技戰等,拜登政府時期仍然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在政治領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認識不足
美西方國家強行將自身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向其他國家輸送,認為是最先進、最正確的價值體系和發展模式,也正是這種態度,導致美西方國家對中國長期缺乏客觀公正的態度。例如,從始于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開始,西方媒體就對中國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品頭論足,而最終中國以高效的體制戰勝災害的結果令其刮目相看。同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國政府和人民展現出來的勇敢和團結得到國際媒體的一致好評,中國的形象在西方社會再次實現反轉。2008年以后,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以及克服金融危機的成績,使西方世界真正意識到中國道路的成功,同時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和警惕也達到冷戰后從未有過的高度。① 美國認為,“中國是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力量來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雹?香港末任總督彭定康說過,歐盟擔心的不是中國在經濟上的競爭,而是模式上的競爭。
相當長的時間里,美西方國家由于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的不認同,它們既不愿意客觀了解中國過去的歷史,又不能理解中國現在的國情。不了解中國的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曾經遭受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的歷史,就無法真正理解中國人民的情感和價值觀,也就無從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挽救國家與民族危亡的偉大歷史功績。不了解當今中國的國情,就無法理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人民走上富裕、富強的道路,使中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功之道。正是因為上述兩個“不了解”,所以美國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力,以及理想信念、價值立場、治國理政等一系列能力都不認同。
更為錯誤的是,美國居然認為靠自己的對策手段有能力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區分。2020年,特朗普政府發布新規,限制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旅行;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宣稱將不再受理任何共產黨員等成員的移民申請;美有關機構突擊檢查一批到岸商船和入港飛機,詢問船機上的中國人誰是中共黨員,甚至要求說明入黨的原因,有時會糾纏幾個小時。美國發明的這種反華新方式要把中美沖突打扮成“價值對抗”,從而將其極端對華政策在西方“合法化”,同時也幫助中國國內的親美勢力在政治和道德上“自圓其說”。盡管從表面上看中共黨員和非黨員在身份上是可以區分的,但更深層意義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國家的政治骨骼,是支持國家健康、有力運轉的血液,是中國高速發展不斷進步的精氣神”,② 中國共產黨與國家、人民融為一體、血肉相連。但凡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有比較清醒的認知,都不會想出這樣野蠻、非理性也是愚蠢的政策手段;根子還在于美國把中國共產黨想象、理解為如同美西方政黨一樣因利益而生、因利益而亡的利益型政黨,認為中國共產黨和黨員也會因為利益而與人民分開。如此缺乏清醒的認知,只會使自己迷之自信和盲目自大。
在經濟領域,對中國工業門類齊全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的潛力認識不足
中國大市場有三個在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的特點:一是超大規模市場,二是單一市場,三是具有工業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鏈系統配套市場。③
首先,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來自人口紅利、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由此一方面壓低了競爭成本,如科研開發、固定資產、采購、物流、勞動生產力、新市場開拓等;另一方面,市場規模優勢又會對各國的產品和企業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中國成為全世界工業制造的投資熱土。正是因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帶來的超大規模聚集效應,使得中國制造成本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其次,中國市場的單一結構性體現在多方面,如人口族群、語言、文化、法治體系等等,這種單一性也帶來了超大市場的整體性。像現在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領域,離不開龐大的單一語言人口數量,因為人口多帶來了市場規模巨大,意味著人工智能大模型將獲得更大的數據規模、更廣泛的應用空間、更快速的技術迭代機會,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主動權。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獨特優勢就在于一開始就面對14億人的龐大市場,而整個歐洲,加起來也不過7.4億人,其中有27種語言,即便最多的德語人口,也就是1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當今世界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只有中美平分秋色,因為中文世界14億人口,英文世界13億人口,這是互聯網企業成長的重要土壤,歐、日、韓、澳等國家已經不再可能擁有決定性的機會。因此,龐大的單一市場對一些依賴數據積累、應用的領域具有決定性作用。
最后,中國的制造業現在全世界占比達到30%,超過美日歐制造業總和,而且門類齊全。聯合國宣布,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100多個大類、200多個中類、500多個小類,工業品全部門類齊全的國家,其中超過40%的門類屬于世界規模最大的門類,有助于打造全產業鏈,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技術迭代速度,也有利于中國不斷孵化屬于自己的新的技術和品牌,可以說,強大的工業能力造就了中國挑戰先進國家的底氣。中國市場之大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提升中國經濟的自主性,用內需來更好地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
對于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認識不應只局限于經濟維度,更可以從政治維度來看。中國市場不同于美國“市場內國家”的特點,而是體現出“體制內市場”的特色,這也是中美兩國深刻的制度性差異。① 中國目前這方面的優勢尤其在科技創新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投資方面,央地國資基金發揮牽引作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底層創新提供更有效的資本支持;在市場方面,政府采購、特種行業從市場需求方拉動科技創新,更為有效地引導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歸根結底,內循環的基礎設施和要素市場都在構建立國內統一的大市場,充分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一優勢為我國解決科技“卡脖子”的問題提供持續不斷的強大支持。這些深層次的制度體制優勢加持下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在的力量空間更加巨大。
在文化領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認識不足
中華文明已經綿延五千年,中華民族在如此悠久的歷史中,既積累了無數的經驗和教訓,也經歷過深重的苦難,這些都賦予中華民族足夠的智慧與自信來從容面對自然界的挑戰和人類社會的生存競爭。不理解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深厚底蘊,就無法理解中國應對挑戰、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堅韌,更無法理解中國解決問題的格局和高度。
從目前來看,美國在貿易、科技、金融、產業等方面對中國的“脫鉤斷鏈”或者所謂“去風險化”,以及武力威脅、政治孤立、經濟制裁、技術封鎖等做法,無不是其從戰略焦慮到戰略恐懼的表現,也可以看作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稱“美國決不當老二”所做的注腳?!斑M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美國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講過一句俚語,“公鵝喜歡的,母鵝也會喜歡”(Whats good for goose is good for gander),他堅持認為美國曾經追求的世界霸權必然也將成為中國追逐的目標,所以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美國從反恐戰略轉向以中國為對手的大國競爭戰略。從世界歷史來看,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即便在最強盛的時期也從未有過“霸權之心”,正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說:“中方從不以超越美國為目標,而是不斷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成為更好的中國,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時也讓中國的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越來越大貢獻?!雹?如此目標高遠、器局宏大,背靠五千年歷史所擁有的極具包容性的胸懷,對于總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審視中國的美西方來說根本無法理解,它們骨子里的傲慢更是一種短視的表現。
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對人性、對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深刻把握,除了非此即彼,還有亦彼亦此的模糊思維,以及文明的包容性特征,這樣的歷史思維和經驗對于處理棘手的國際事務、調解國際矛盾,可以提供創造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達到高度的靈活性與堅定的原則性之間的巧妙平衡。2023年3月,在中國的調停下,沙特和伊朗兩國跨越恩怨實現歷史性和解。關于中國如何成功推動沙伊和解的問題,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陸慷非常大度地表示:沙伊和解首先是兩國自主作出的選擇,也是中東地區國家的普遍期待;伊拉克、阿曼等國家也作出了積極貢獻;中國能夠發揮作用,緣于當事方的信任,對中國的中東地區政策的信任,對中國在當今國際事務中建設性作用的信任。② 沙伊和解不僅是中國倡導對話協商解決國家間的分歧與爭端的外交政策的勝利,更是東方文明智慧積淀的體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同世界”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供了世界觀的基礎元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要義就是世界上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共同利益大家一起維護?;谶@樣宏闊的思想格局,中國始終高揚多邊主義旗幟,倡導伙伴合作精神,為全球安全和全球治理指引了正確的方向。
美國在近代250年歷史中曾先后擊敗多個世界強國,成為世界霸主,但如果把中國作為競爭對手,那么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太少了,因為中國是一個美國從未遇到過的對手。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完全不同于西方政黨,有自己的理想、信念、目標、任務的使命型政黨,所以中國能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國同心,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支持率之高,放眼世界沒有其他任何國家可比。在經濟上,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諸多特性,是美國從未見過的;中國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與蘇聯完全不同,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為代表的兩大陣營之間涇渭分明,而今天的中國已經融入全球化,融入世界經濟,美國對中國施展的所有手段,又何嘗不是施加于自身呢?在文化上,美國面對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積累的遠見卓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文化上正確認識中國和中國人民,才是美國能否做出符合歷史前進方向正確選擇的真正決定性因素。
(編輯 楊利紅)
① 徐培喜. 美國如何指控別國進行網絡攻擊?http://m.people.cn/n4/2022/0822/c23-20233767.html
② 社評:美騷擾入境中共黨員,這是在招反擊[N].《環球時報》(2020-11-30).
③ 黃奇帆. 建設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關鍵性舉措[J].清華金融評論,2022(6):51-54.
① “我國芯片市場的獨特之處”.2023-7-6, https://business.sohu.com/a/694990171_121124376.
① “外交部談中美“競爭”:中國不以超越美國為目標,而是超越自己”.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5/11/c_1127433881.htm.
②“沙伊是如何和解的?陸慷演講直面中國外交熱點”. http://news.china.com.cn/2023-06/27/content_896307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