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品牌文化作為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關鍵作用。意識形態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成為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SWOT分析,深入剖析新時代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高校品牌文化;意識形態教育;SWOT分析;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41
引言
高校品牌文化作為高校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本身就是一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和生動展現,對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必須將意識形態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因此,將高校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相結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1]。
一、高校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識形態是系統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高校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之間存在著目標的一致性、內容的互補性、方法的創新性的密切聯系.兩者的實施都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高校品牌文化為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文化氛圍,意識形態教育則是高校品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障。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術的發展,高校品牌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意識形態教育的教學方法都在不斷創新[2]。
二、新時代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的SWOT分析
(一)優勢(Strengths)
1.增強教育吸引力。高校品牌文化通常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將其與意識形態教育相結合,可以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更具吸引力。品牌文化中的積極元素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引導學生更加自覺地接受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對意識形態教育的接受度。
2.豐富教育資源。高校品牌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包括歷史人物、典故、校訓、校歌、優秀校友等,這些資源可以為意識形態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案例,使教育內容更加充實、有深度,有助于構建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態,這種生態對于抵御不良社會思潮的侵蝕、維護校園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3.促進文化傳承與創新。高校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場所,其品牌文化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將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還可以推動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為意識形態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2]。
(二)劣勢(Weaknesses)
1.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融合的挑戰。高校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雖然存在聯系,但它們在目標、內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是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由于高校品牌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如何在保持品牌文化特色的同時,確保其與意識形態教育的一致性,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2.教育模式與方法的滯后。一些高校在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導致教育效果不佳,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對多元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這就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手段,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師生認知差異與接受度。由于師生在年齡、閱歷、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品牌文化和意識形態教育的認知和理解可能存在差異,在接受教育時可能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和抵觸情緒,影響教育效果。
(三)機遇(Opportunities)
1.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當前,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政府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這為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支持條件。
2.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這為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資源,高校可以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做法,提升品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3]。
3.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這為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臺。
(四)威脅(Threats)
1.外部不良思潮的沖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網絡信息的泛濫,外部不良思潮對高校品牌文化和意識形態教育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這些思潮可能沖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導致他們對品牌文化和意識形態教育產生懷疑和抵觸情緒。
2.校園文化建設的滯后性。部分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存在滯后性,無法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學生需求的變化,這可能導致校園品牌文化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難以有效融入意識形態教育中。
3.教育資源的有限性。部分高校在教育資源方面可能存在有限性,如師資力量、經費投入等,這些限制可能制約高校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結合的深度和廣度。
三、新時代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增長型策略(SO):強化品牌文化的意識形態引領作用
高校應積極塑造高校文化品牌,通過精心打造和積極傳播具有鮮明特色、深厚內涵的校園品牌文化,使其在師生中形成廣泛認同和深厚情感,進而發揮在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精神激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比如江蘇開放大學高度重視意識形態教育和品牌文化建設,扎實推進文化強校工程,提出“高水平開放大學文化名片”建設目標,規劃“一十百千”文化精品工程,著力在紅色文化、校史(校友)文化、體育文化和迎新(迎新生、迎新春)文化等方面打造學校品牌文化;于2021年按照“系統設計、彰顯特色、分步實施”的原則,啟動建設學校形象識別系統,從理念(MI)到視覺(VI),從行為(BI)到環境(EI),全方位整體展示江蘇開放大學的文化形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的辦學理念、核心精神、校風校訓等,形成價值共識,提升意識形態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思想文化宣傳工作向新而行。
(二)多元型策略(ST):創新意識形態教育的方法與手段
生活化策略是未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趨勢,意識形態教育的最高境界應是以文化氛圍與個體日常生活相結合的環境熏陶教育,應堅持意識形態黨性原則同生活化、大眾化形式相統一。
首先要尋找或塑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高校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結合點,“潤物細無聲”地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自覺內化。如江蘇開放大學通過組織書畫攝影、校歌、征文等系列比賽進行全方位UIS文化識別系統宣貫;結合新校區建設,組織開展“萬人看江浦、擁抱新校區”活動,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教育方式與學校品牌文化、價值觀、愿景和努力方向聯系起來,與師生的思想、生活、需求、興趣等聯系起來,增強了意識形態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師生對學校辦學理念、校訓精神等的認知認同;開展“行走的思政大課堂”主題班團課、“三下鄉”社會實踐、社區志愿服務等,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勵大學生為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4]。
其次要創新網絡意識形態教育途徑。高校要精心策劃、開設品牌文化欄目,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和傳播校園品牌文化。通過“兩微一端”平臺具有的互動性強、滲透性強、時效性強等諸多傳播優勢,做好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和宣傳工作,比如江蘇開放大學集結資源建設優勢深入挖掘江蘇紅色文化,開發制作了一批紅色紀錄片,包括《江蘇紅色文化經典》《信仰的力量》《紅色秦淮》,創新形式拍攝《一堂黨課》,讓“家門口”的紅色資源成為師生群眾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
(三)扭轉型策略(WO):加強師生對校園品牌文化的參與和體驗
高校品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顯著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秉承黨中央關于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指導原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深化文化品牌建設的體制機制創新,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堅實基礎。校園品牌文化不僅是展示和傳播的客體,更是師生共同創造和體驗的過程,要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校園品牌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志愿服務等,讓師生校友在實踐中感受校園文化的魅力,增強其對校園品牌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比如江蘇開放大學的“鳳凰杯”教職工乒乓球賽,從2019年起已連續舉辦五屆,其對標學校“文體活動”品牌建設要求,在組織形式、活動規模、比賽類型等方面積極聽取廣大師生意見建議,不斷創新升級、參賽規模、比賽類型逐年擴大、豐富,充分展現了學校“創新、開放、融合、共享”的辦學理念,激發了教職工把體育運動的激情轉化為努力工作的動力,引領全校師生在團結奮進的新征程上展現新風采。
(四)防御型策略(WT):構建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的長效機制
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要加強校園品牌文化的意識形態引領作用,確保校園文化的持續發展和不斷創新,需構建全面、系統的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長效機制。
首先,高校應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或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要明確各部門在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中的職責和任務,建立跨部門的協同機制,促進教育、科研、學生管理等與意識形態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工作合力。
其次,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品牌文化與意識形態教育的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時間節點;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保障;二級學院應成為意識形態工作落地實施的關鍵環節,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求融入日常的學院運營和管理中,不斷提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系統性、精準性和實效性,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5]。
四、結語
校園品牌文化和意識形態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高校發展的重要課題和新實踐,高校各級組織應當把握時代脈搏,積極推動校園品牌文化和意識形態建設的深入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未來建設者和杰出貢獻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輸送堅定的信念支持者。
參考文獻:
[1]張淑林,王智垚.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9(3):117-121.
[2]張寧,傅梅紅,陳云.課程思政視域下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課堂的SWOT-AHP分析及優化策略——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23(2):60-70.
[3]姚麗娟.基于SWOT模型的高校非學歷繼續教育發展戰略探索——以Z省高校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22(10):23-25.
[4]湯琛.基于SWOT分析的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3,25(4):19-23.
[5]韓強,靳研鈺,李思豫.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構路徑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45(6):120-124.
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品牌文化融入意識形態教育的路徑研究——以江蘇開放大學為例,項目名稱: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2SJYB0843)
作者簡介:徐亞(1980.12-),女,漢族,江蘇吳江人,碩士,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管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