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修杰
摘要:我國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鼓勵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以此重塑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實現再社會化。民族地區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受多種因素影響,存在專門工作力量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教育幫扶方式方法單一等短板。為此,民族地區高校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成果轉化、人才支持和實踐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助力本地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效果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思政教育;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決策;隊伍建設;志愿者;項目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1-01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玉林師范學院民族地區文化建設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2022年度科研項目一般課題“民族地區高校思政優勢助力未成年犯矯正實踐探索”(項目批準號:2022YJJD0048)階段性研究成果
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于2003年開始試點實行。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的頒布實施,則標志著我國社區矯正進入法治化新階段。社區矯正是把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作為教育幫扶重點,基于未成年人利益保護優先原則,使其實現再社會化。而“社區矯正法”更是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作出專章規定,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但民族地區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存在專門工作力量不足、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教育幫扶方式方法單一等問題。扎根民族地區辦學的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應充分發揮成果轉化、人才支持和實踐服務等思政教育優勢,積極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以提升本地區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教育幫扶效果。
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是一種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執行監外社會化刑罰的方式,即將符合法律規定的未成年犯置于社區之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條件對其進行教育幫扶,矯正其心理和行為,使其實現再社會化。民族地區社區矯正工作始終遵循未成年人利益保護優先的原則,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重教育、重感化、重挽救、輕懲罰,同時借助社會力量,結合未成年人的成長特點及教育規律,積極探索適合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教育幫扶體系和工作機制,并取得較好社會效果。但受多種因素影響,民族地區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還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具體如下。
1.專門工作力量不足
當前,民族地區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主要由基層司法所承擔。而基層司法所人員配備不到位的情況比較普遍,一些偏遠地區司法所甚至是“一人所”,其不僅承擔社區矯正工作,還承擔著人民調解、政府法律顧問、普法教育等工作,工作力量嚴重不足[1]。所以,很多司法所無法抽調專人負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針對性的個別化矯正很少,將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與成年矯正對象混同管理較為普遍,管而不矯時有發生。另外,有的基層司法所工作人員老齡化嚴重,對未成年人社區矯工作存在不適應等情況。
2.社會力量參與不充分
民族地區從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社會工作者中具備心理學、犯罪學、法學等專業知識的比較少,取得相應資質的人員更少,這就需要社會上更多具備專業背景的人積極參與社區矯正工作。事實上,受多種因素影響,從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公益崗和志愿者較少,并存在專業水平不高等情況,其往往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和工作磨合。
3.教育幫扶方式方法單一
受社區矯正人手不足和專業化水平低等因素限制,矯正方法存在模式化、單一化,缺乏針對性等情況,未將特色學習、競賽等活動引入社區矯正中。未成年矯正對象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相較成年犯,其更敏感,自尊心更強,但心理承受能力更弱,甚至存在憂郁、自卑、焦躁等負面情緒,更需要正確的引導和疏通。但基層社區矯正隊伍缺乏專業的心理咨詢與思想疏導等人員,加之矯正方式缺乏創新,很難與未成年犯進行深入交流,會導致矯正效果不理想。
民族地區高校是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疏導、價值引領優勢,積極介入社會服務,是民族地區高校辦學治校的應有之義[2]。
1.學科專業建設及成果轉化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線,其以價值引導、理論向導和實踐指導的方式凸顯社會價值、人的群體價值與個體價值,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3]。其中,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科門類有地域特點,其專業建設與地方實際關聯度較高,成果轉化往往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和優勢。例如,民族地區高校均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開設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心理學等專業,并借助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在基層社會治理、未成年人研究、“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等方面產出豐碩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各高校在踐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使命過程中,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形成價值共識,不斷完善思想政治學科的社會服務體系,提升全方位服務社會能力,如服務當地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
2.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優勢
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民族地區高校積極凸顯社會服務價值,著力推動產學研融合,以更好滿足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并因此形成自身的人才與智力優勢。第一,從師資隊伍建設看,民族地區高校在教師隊伍能力素質提升方面更注重教學、科研與服務社會能力的融合,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構建“價值性+問題情境性+問題解決策略+創新性”的知識能力體系,即強化知識能力的應用性,充分發揮教師在參與決策咨詢方面的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第二,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區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目標,即將辦學思路真正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轉到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4]。在深化轉型發展中,民族地區高校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優勢,積極主動為地方建設提供應用型人才,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心理學等各專業發展中主動作為,引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因此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同時,民族地區高校加強對畢業生的教育和引導,推動畢業生到基層、社區工作,以此體現其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這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的引領示范下和課程思政的加持下,民族地區高校師生服務社會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知識能力等都有了質的飛躍,為包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在內的社會服務工作積蓄了人才、思想和智力財富。
3.社會實踐和產教融合優勢
社會實踐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抓手和優勢平臺。第一,建設實踐育人共同體是民族地區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高校社會實踐育人共同體是指在社會實踐育人的全過程中,高校、政府、社會、企業、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共同發揮作用,形成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利益集合體。民族地區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中,注重挖掘實踐育人功能,積極發揮生源地作用,緊緊圍繞基層社會治理和鄉村振興需要,構建起實踐育人的有效模式,搭建起服務社會的實踐平臺。例如,2019年,共青團中央在“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啟動全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此構建起具有廣泛輻射引領力和涵蓋面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第二,產教融合是高校整合教學、科研、管理和實踐服務等各方面的資源優勢,推動成果轉化為服務社會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5]。為此,各民族地區高校著手打造產教融合實踐平臺,努力推進校地、校企深度合作,不斷提高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民族地區高校在推動產學研融合過程中,還注重對師生開展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確保在包括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在內的服務社會工作中始終貫穿思想政治教育這條生命線。
1.參與配套制度研究制定,推動獨立化矯正體系構建
“社區矯正法”作為我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主導法,雖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有專章規定,但以宏觀性、原則性和概括性的規定為主,各地要在司法實踐中完善其中的細節,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不僅是法律范疇問題,還是社會范疇問題,具有特殊價值和獨立屬性[6]。因此,在構建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時,各地應遵循我國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政策,建設獨立化的工作運行機制和矯正體系。民族地區高校可動員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法學、犯罪學、社會學等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專家團隊,充分研究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發育特點、成長規律,并將成果轉化融入當地地方法規、政策制定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體系構建中,實現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獨立化,充分發揮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的獨特作用[7]。
2.參與調查研究,提供矯正決策參考
為提升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教育的針對性,提高社區矯正質量,司法行政機關要深入調查評估,準確把握矯正對象的情況,出具調查評估意見,作為未成年人適用社區矯正的重要參考提供給裁決機關。基于目前民族地區司法行政機關人力、物力不足,導致調查評估的精準性、客觀性和真實性缺乏等情況,民族地區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傳授優勢,組織相關師生參與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調查評估和矯正方案制定。第一,通過調查,準確掌握矯正對象的個人信息,全面了解矯正對象犯罪事由、成長環境、家庭狀況、受教育情況、心理及思想狀況、性格特點和行為習慣等,運用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綜合分析研判,以提高調查評估的質量。第二,充當司法行政機關和裁決機關的橋梁和紐帶,促進矯正系統各方面的溝通,減少各自為政現象,并使其理解、采信評估意見,進一步提高評估意見的法律效力。第三,根據調查評估情況,與社區矯正機構共同研究制定矯正方案,在充分考慮未成年矯正對象個案特點的情況下,提出矯正的目標任務、重點難點和差異化矯正措施,形成科學的、可操作的矯正方案和幫教計劃。
3.參與社區矯正工作專業化隊伍建設
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心智尚未成熟,道德和法律意識薄弱,對社會認知能力低,“三觀”受外界環境影響大,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中斷、親子關系緊張、人際關系障礙、與社會脫節、生活積極性不高、對再社會化有自卑感和抵觸心理等問題。而這些“問題行為”背后往往有著深刻的思想、心理根源和社會因素。因此,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要提高專業化水平,培養擅長進行這類工作的專家型社區矯正工作人員[8]。為此,民族地區高校可發揮人才優勢,參與當地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隊伍建設,以提升其專業化水平。第一,建立社區矯正專家庫,牽頭組建專家型社區矯正工作隊伍,將學校高職稱、高學歷以及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犯罪學、社會學、管理學、民族學等專業知識背景的高層次人才納入專家庫,鼓勵和組織他們擔任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專職社會工作者或矯正工作人員。第二,針對社區矯正機構及工作隊伍存在的問題,從專家庫中選派相應專家開展教育培訓,以提升矯正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第三,針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個案的復雜問題或突發重大情況,組織專家庫及時“會診”,并提出專門幫教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矯正對象的“疑難雜癥”或“急診病癥”。第四,由專家常態化培訓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志愿者,以提升志愿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4.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矯正
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正處于青春期,有時可能對規則和約束有抵觸心理,對說教有逆反心理,并不愿意信任和配合幫教。而大學生志愿者與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年齡相仿,共同話題較多,比較容易開展幫教工作。為此,民族地區高校可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充分挖掘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新、知識結構好、思維方式活、交往能力強的優勢,壯大矯正力量,豐富幫教方式。第一,由學校團委牽頭,會同院系黨團組織、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開設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心理學等專業的院系成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志愿服務中心,遴選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大學生,組建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志愿團。第二,由社區矯正專家庫和社區矯正機構專業人員對志愿團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心理和幫教業務技能培訓,以提升志愿團社區矯正專業化水平。第三,將志愿團分成若干幫教小組,在專家或專業人員指導下參加幫教工作,與每個矯正對象形成相對固定的“1+1”幫教小組,做到“專組專人專業”負責。第四,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陪伴式”幫教。大學生志愿者可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結合高校網絡思政優勢,開展朋輩陪伴式幫教服務。民族地區高校還可從志愿服務團中選取有一定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能的大學生,讓其以朋友身份與矯正對象開展“一對一陪伴”式的“線上+線下”交流,以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打開矯正對象的“心結”,幫助矯正對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增強法紀意識,樹立社會再適應信心,并提升相應能力,重新融入社會。第五,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到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以普法宣傳提高社區居民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的認知和認可,鼓勵社區居民支持和接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融入社區,以此幫助矯正對象順利實現再社會化。
5.以項目合作方式承擔社區矯正任務
民族地區高校可發揮產教融合優勢,通過承接項目委托的方式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第一,高校的專家庫和志愿團可與社區矯正機構達成項目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各方面力量和資源,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通過項目化運作有效開展教育矯治和社會適應性幫扶工作,有效提高未成年人社區矯正質量。第二,高校可以項目化運作方式,涵蓋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的走訪、個案跟蹤、公益活動、心理輔導、集中教育等非執法事項,以提高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遵紀守法、改過自新、奉獻社會的意識,矯正其犯罪心理,培養其良好習慣和正確價值觀,使其早日順利回歸社會。第三,高校可以項目化運作方式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開展團體輔導主題活動,幫助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學習與人相處、溝通的技巧,并將其轉化成為成長動力。第四,高校可以項目化方式開展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監護人的家庭教育公益培訓,引導監護人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法律責任,履行法定義務,學會親子溝通技巧,并加強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生活技能、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從而改變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的思想行為,提高矯正的整體質量。
總之,實行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制度,有利于糾正矯正對象的扭曲心理和思想,培養其健全人格,使其充滿信心地重新融入社會。對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重點是建立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為此,民族地區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引領作用,整合優勢資源參與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共同探索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運行機制,拓寬高校思政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方法和途徑,以此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思想文化支持。
參與文獻:
[1]戴宜航.創設未成年犯罪人社區矯正制度的對策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7,16(01):73-76.
[2]朱松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服務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83-86.
[3]程開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社會服務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7):20-22.
[4]郭海濱,郝立冬,李賀.地方高校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09):123-124.
[5]華倫.企業在高職教師專業成長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12):72-76.
[6]張巍.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社區矯正現狀調查研究[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4,22(03):7-11.
[7]李光勇.社區矯正人員幫扶現狀、困境與對策調查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04):80-86.
[8]吳宗憲.我國未成年犯罪人社區矯正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05):114-124.
Explor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s to Assist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Minors
Liang Xiuji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Province,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correction for minors in China encourages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of juvenile community correction objects, and guide them to achieve re socialization.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minors in ethnic areas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specialized work force, insufficient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and single educational assistance methods. Therefore, universities in ethnic regions can ful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talent support, and practical services, to help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for minors in the local are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 for minors; system; decision making; team building; volunteers;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