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作為落實好思政教育工作的關鍵環節,是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途徑。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仍然存在育人主體參與不足、實踐育人力度不足的現實問題,協同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對此,需要高校發揮專業課程協同育人優勢,重視對課程體系的協同設計,并結合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情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保障協同育人目標落地,強化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水平。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9-0043-04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使高校思政課聚焦在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并提出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思政課協同育人工作,需要課程之間協同、育人主體協同,通過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師的深入合作,以及多主體參與育人工作,搭建全新的育人格局。對此,在課程體系、課程價值、教育場域,育人主體等多個維度上,探索相互協作和相互協同的路徑,通過構建課程思政的新格局,提升協同育人的實效。
一、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關鍵所在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協同”,需要在課程體系、課程價值、教育場域、育人主體多個層面,通過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首先,在課堂體系維度上,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協同。思政課需要明確顯性教育的重要地位,在課堂中將教學內容中體現的思想觀點進行總結和整合,幫助學生深入認知思政理論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需求,引入全新的思政資源,使思政課程能夠發揮其育人層面的多重作用。同時,還需要發揮隱性教育的作用,在日常教學管理、師生互動、答疑解惑等活動中,教師需要傳遞正確的思想和觀點,并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出良好的表率。挖掘課程中蘊含的顯性資源,思政資源嵌入和滲透在課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實現顯性和隱性教育的協同。
其次,在課程價值維度上,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協同。思政課作為思想教育的手段,自身有著價值引領的功能。在傳統知識傳授之外,對多學科的知識進行講解,能夠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善于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還能夠通過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合作,在知識傳授全過程中滲透價值觀教育,實現二者同頻共振,達到協調一致的育人效果。
再次,在教育場域維度上,實現線上線下的協同。傳統思政課堂作為實施育人工作的主要載體,需要課程思政建設重視傳統課堂的基礎地位,并利用網絡平臺,將思政教育延伸至線上,形成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就是在實體課程中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將校園文化、社會文化覆蓋到課堂教學的全流程,建立一體化的育人格局。還需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打造線上教學空間,拓展思政育人場域,從而強化思政育人力度。
最后,在育人主體維度上,實現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師的協同。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中,需要課程教師的相互配合,以發展學生的知識素養和道德素養為目標,實現立德樹人方面的協同發力。[1]思政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需要為專業課中開展的思政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和指導。在教學資源開發、教學方法創新等多個層面,實現育人主體上的通力合作。只有形成全員育人的格局,才能解決以往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力量不足的現象,真正利用好教育主陣地,促進“三全育人”格局的構建。
二、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施現狀
(一)橫向縱向協同不足,協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現階段,高校課程實施協同育人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橫向育人和縱向育人兩個層面。一是各學科融合不深入,橫向協同不足。面對全新的協同育人層面的多維度要求,很多高校沒有建立各學科協同育人機制,導致課程思政淪為專業教育的工具,課程內容和方法滯后,更多地服務于學生專業技能發展,導致思政教育出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割裂,不能發揮其隱性教育功能,未能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上的深度融合。二是多主體參與不足,縱向協同不足。主要表現在思政課程未能延伸至第二課堂中,企業、家庭、社會等育人主體,沒有參與到思政教育全過程中,主體之間缺少互動渠道、造成縱向育人的格局沒有形成。在思政課堂中,教師習慣在傳統課堂中開展理論教學,不了解如何應用其他育人載體。而專業課教師,不能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造成思政課和專業的融入深度不夠。在育人主體的參與層面,很多高校以學院為單位,討論并制訂相應的育人方案。[2]教務處針對教學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課程目標、教案設計。而在此過程中,其他部門工作人員沒有融入課程建設、目標設計的活動中,無法展開課程思政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多主體參與的齊抓共管、各部門協同配合的育人格局尚未建立。只根據相應的教學方案,按部就班地落實育人活動,造成其深層次的育人功能難以發揮,而多主體協同不足,影響課程思政全新格局的建設。
(二)實踐育人深度不夠,教學親和力有待提升
落實差異化的實踐育人活動,增加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引導多主體參與協同育人工作,是提升課程思政實施質量的重要之舉。但是現實情況是,在協同實踐育人層面仍然存在諸多的不足。首先,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別是專業課教師認為自身不需要承擔思政育人的職責,對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而思政課教師主要負責學生的價值塑造,在多學科協同方面,思政教師的主動性不足,思政教育未延伸至其他場域中,難以形成同向而行、同頻共振的育人格局。其次,協同育人實踐缺位。在思政實踐育人層面,思政教育主要承擔傳授思政理論的主體責任,而思政理論內容繁雜,理解難度過大,使教師更多地進行教材內容的講解,忽視實踐活動的創新設計。高校開展思政實踐育人活動,依托校園文化、校園廣播、校園報紙等載體,其目的還是傳遞正確的理論和思想。實踐育人渠道單一,實踐活動類型和方式缺少感染力,造成育人結果達不到預期。[3]最后,在理論課教學層面,思政理論沒有與科學技術、社會文化、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融合。教師不能收集富有專業特色、貼近生活的教學素材,使課程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學習停留在淺嘗輒止的情況。而思政課親和力不夠,容易導致學生人格、政治態度、文明素養方面的不足,最終導致課程思政在引領學生思想價值方面的能力不夠強,協同育人工作實施的成效低。
三、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施路徑
(一)發揮專業課程協同育人優勢,推進專業課與思政教學融合
專業課教學作為高校落實人才培養目標,強化人才培養效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載體,肩負著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重任。應重視發揮專業課程協同育人優勢,深挖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專業課與思政教學緊密融合,共同培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進一步強化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與效果。其一,應重視將高校課程系統分類,緊密結合每門學科教學特色、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以黨的奮斗歷程、黨的基本方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多方面為切入點,明確設置每門課程的主要思政目標。然后,按照“傳授課程—確定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學思路,深入挖掘符合學科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構建類別齊全、內容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體系。組建一支由思政教師、專業課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共同探討研究,尋找各類課程的思政教育切入點,為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有機融合提供多方支持。[4]其二,打造各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生態系統,做好頂層設計工作,針對協同育人模式、育人師資隊伍、考評考核等方面制訂具體方案。明確要求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課堂思政、實踐活動思政、網絡思政三種渠道,采取研討會、辯論賽、社區實踐、學術競賽、社團活動、慕課等教學形式,落實O2O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其三,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聯動機制,打造以思政課成為引領到大思政體系,強調二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職,融合各自優勢,共同實現立德樹人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
(二)發揮課堂育人主陣地優勢,多課堂融合實現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通過發揮不同類型課堂優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來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落到實處,更好地發揮各類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一方面,打造傳統課堂思政育人機制。傳統課堂雖然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陣地,但因受傳統教學模式限制,導致課程思政建設效果不佳,教師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遵循高校學生個性特點、認知水平、心理與思想特點、思維模式等發展現狀,堅持以落實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目標為導向,在課堂教學中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與社會熱點,采取項目合作、師生互問互答、專題報告、情景創設、實踐操作等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與情感。使其在積極情感體驗中內化認知結構,形成良好思想品質。
另一方面,打造在線課堂思政育人機制。以網絡為媒介,借助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基于網絡平臺的雙向互動教學活動,能夠有效打破傳統課堂局限,由教師通過課堂直播形式,實時與學生互動交流。或是采用錄播方式匯集諸多名師授課視頻,供學生線上線下、課上課下、隨時隨地自主觀看視頻,完成自主學習活動,為實現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帶來新的契機。[5]在具體實踐中,為更好地發揮在線課堂思政育人優勢,應堅持以網絡為核心樞紐,借助網絡技術手段,實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與困難,敏銳觀察學生思想情感態度、網絡社交行為、網絡發言,及時做好心理建設工作,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網絡學習習慣;合理化使用信息產品,加大網絡信息監管力度,關愛學生健康問題,引導學生規范使用電子產品,增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用眼用網習慣;建立輿情分析監測系統,收集、監測學生疑問、感受、學習進度、輿情與預警信息,做好學情分析工作;利用手機投屏、彈幕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思想表達的機會,增強課堂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通過在線課堂,將學習資源或優質學習平臺推薦給學生,學生根據個人需求自行下載、整合、使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學習系統會根據學生學習軌跡、興趣偏好與情感需求,為其推送個性化、定制化學習資源與信息,使學習資源更好滿足不同需求學生,實現對學生思想價值的準確引領。
(三)構建課程思政協同管理機制,實現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目標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管理機制,能夠進一步保證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開展規范性、科學性與有效性,實現全課程、全過程、全員協同育人目標,進一步增強協同育人效率。第一,針對教學計劃管理,應貫徹落實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將社會實踐、生產勞動、人文素養提升列入教學計劃中,重視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教學力度,讓學生在實踐中長才干、做貢獻、受教育。[6]第二,構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可通過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各部門協調配合、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度參與”的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組織體系,強化對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的組織領導與全面統籌,積極制訂課程思政協同規劃與實施方案,修訂完善已有制度文件,加強引領力度。第三,搭建資源管理機制。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發展需求,聚焦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建立教育共同體,發揮資源優勢,打破思政課校際和學段壁壘,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搭建課程思政共享資源平臺,打造多學科育人共同體,服務課程思政建設。
(四)打造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隊伍,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
新時代下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落到實處,必須要重視組建一支專業化、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堅持多措并舉,不斷增強高校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與協同育人工作能力,使之能夠更好地擔負起高校育人重任。首先,相關高校應積極構建教師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培養機制,加強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將思想政治意識、知識和能力培養滲透到教師教學、科研工作中,增強教師對思政育人的重視程度。使之明確認識到育人是執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的關鍵手段,從而促使其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工作,夯實師資力量基礎。其次,積極出臺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相關制度文件,加強對教師行為的規范、約束和管理力度。同時要發揮學院黨委、教師黨支部職能與資源優勢,不斷完善師德、師風教育方式和內容,不斷提升教師育人能力。此外,完善常態化培訓機制,定期組織開展關于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培訓活動,教授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理論知識、實踐經驗、技能方法,提升教師協同育人能力。或是借助學術座談會、研討會、學術交流與比拼大賽,不斷加強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深入溝通、交流,共享彼此教學經驗、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為實現協同育人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語
在大思政背景下,構建各學科協同育人的格局,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目標。目前,課程思政建設提出課程體系、育人價值、育人主體、育人場域四個維度的任務,為高校落實這項工作指明方向。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格局尚未形成,思政教育親和力和感染力不足,造成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難以達成。對此,需要高校發揮專業課協同育人的優勢,促進課程與課程體系設計的協同。在目標導向下,需要構建教育管理機制,推進多個維度上的深入協作,從而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構建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陳仕榜.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路徑探究:以外貿類專業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7):205-208.
[2] 范帥邦,劉蕊,王曉彤,等. 大數據、“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型課程思政建設問題與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 大學,2023(21):133-136.
[3] 劉天森,王佳遇,邢新朋. 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驅動下高校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與自適應研究[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05):50-53.
[4] 吳琳,林東紅,潘燕霞. 醫學院校專業課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研究:基于“課程思政”背景下的育人模式探索[J].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2):48-51.
[5] 蔣乙豪,高建杰,楊露.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耦合效應分析:以交通管理工程專業育人工作為例[J]. 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23,35(02):119-125.
[6] 梁柳青. 地方高校工科類專業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為例[J]. 大學,2023(09):54-57.
(責任編輯:牛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