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家庭社會學作為家政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探究高校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教學困境及改進方法,對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專任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不足、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完善以及思政資源無法滿足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需求等教學困境,高校要想進一步推動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需提升專任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勝任能力、構建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以及運用互聯網挖掘優質資源,拓寬課程思政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關鍵詞: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改進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9-0109-04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基本社會單位,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與教育職能,也是構成國家力量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思想政治課發表多次講話,其中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主要就人才培育的重要原則與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對當下的思政教育進行充分的闡述和指導,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課程的改革創新明確了發展方向,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找準辦學方向的必要性。因此,構建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教育理念,落實以德樹人的根本原則,將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家庭的生存發展緊密聯系,結合具象化的談話內容將其轉換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仍需進行更多本土化的探索和研究。
一、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全國本科院校幾乎都設立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學生很大比例。這些學生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后備軍,如果在學生階段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沒有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將來就難以擔當重任。”首先,大學時代是人生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一階段深入挖掘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元素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其次,高校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引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課程思政在建設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中將知識傳授和正確思想素養的建設相結合,旨在培育健全的學生人格。
最后,當下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學生容易沉溺于互聯網,獲取的信息較為碎片化,學生的意識形態受到形形色色負面信息的干擾,對于知識的認識、情感態度的把控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因此,社會環境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綜上,研究家庭社會學課程的思政建設,通過課堂環境,積極探索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性,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對實現專業課程中蘊含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
家庭社會學課程與家庭息息相關,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將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相融合,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在傳授知識、教授技能的同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 家庭社會學課程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與核心價值理念統一的集中凝聚。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使其融入人們的行為習慣,增強情感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了國家、社會、公民三方面的價值要求,充分體現了時代精神。家庭社會學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中,強調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在講述關于家庭暴力的相關內容時,運用婚姻家庭繼承法的相關內容作為法律支撐,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政法律意識。提到家庭關系的相關部分,選取社會熱點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理性看待家庭矛盾,學習用最有效的方式解決家庭問題,增強法治觀念。
(二) 家庭社會學課程蘊含著家教家風建設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提到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推動全社會家風、家教建設,有利于增強全民的家國情懷,激勵子孫后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貢獻。
在家庭社會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的理念和思想,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統一于家庭社會學課程;將優良家風理念貫穿于課程教學的育人目標、育人路徑和效果評價中,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成為涵養和塑造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和策略,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家庭社會學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教育性,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一體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 家庭社會學課程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深入挖掘根植于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優秀文化特質,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同中國當代文化融通,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1]
當前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價值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勢,在道德領域呈現混亂迷茫態勢,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倫理型文化,文化觀念與價值觀念、社會規范緊密相連,汲取其中優秀文化基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在傳統文化中,孝悌為本、勤儉持家的治家之道,有利于構建和諧持續的幸福家庭建設;尚品崇德、修身養性的立身之法,有利于培養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
(一)專任教師課程思政勝任力不足
專任教師應當具備的課程勝任力包括:對教材內容的全局把控、對學生學情的深入了解、對價值塑造和思想引領等綜合能力。但是,由于目前的專任教師較為年輕化,在家庭社會學課程的建設方面,只注重依托教材內容進行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關注專業課程內容的前沿與發展,而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領。此外,教師未經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訓練,缺少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和意識,對學生學習動態和思想認知等方面關注明顯不足,使得家庭社會學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理解程度不高、學習積極性不強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成效。[2]
家庭社會學中蘊含著較多的思政元素,但是教師在家庭社會學課程建設過程中,對思政教育的認識缺乏深入的探究,在挖掘思政元素與育人價值方面存在不足,始終存在著銜接不夠緊密、融合過于生硬等問題,甚至生搬硬套“課程+思政”,這種有著明顯差異的教學過程,制約了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建設,對師生共同分析和討論家庭社會學的參與度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此外,促進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需要構建出具有一定邏輯性和客觀性的知識框架,且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學生準備實踐調查所需的數據和研究途徑。[3]多種困難因素讓教師難以真正重視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難以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二)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完善
關于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和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影響思政教學效果的關鍵。現階段高校對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標準缺乏,評價內容單一,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激勵機制。以家庭社會學課程為例,課程考核方式主要是將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主要借助學習通,從學生簽到、課堂互動、分組任務等考核學生平時表現的積極性;結果評價主要側重于閉卷考核的方式,進行知識的考核,對于課程思政方面的評價內容體現較少,因此,對學生的德育方面的考核難以落實。
目前,高校通過撰寫思政類論文、參加思政類項目、思政比賽等作為評價指標,因此,對于課程的思政建設主要趨于形式化,教師在思政素養提升和對思政建設的認識更加深刻,但是,將時間和精力投入課堂對學生思政培養上的時間會相對減少,難以實現提升學生思政素養的目的。
(三)思政資源無法滿足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需求
作為一門研究家庭和家庭演化中客觀規律的社會學學科,家庭社會學兼顧了社會學專業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其中蘊含的供教育工作者開發的思政教育資源極為豐富。[4]雖然目前網絡課程資源比較豐富,但是針對家庭社會學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料較為匱乏,在課程思政建設研究方面的內容更是貧乏。
此外,一些優秀的家庭社會學課程沒有納入高校精品課程的建設范圍,教師也沒有辦法充分吸收和借鑒互聯網上豐富的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優秀資源,無法提升自身對家庭社會學的認知,難以豐富當前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建設。
四、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改進方法
(一)提升專任教師課程思政教學勝任能力
首先,加強專任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意識。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引領者,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思政道德素養,培養政治敏銳性,積極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方針政策形成堅定的思政建設自覺意識。
其次,課程專任教師需要積極與思政課教師互相學習和探討,結合專業課程內容的特殊性,找準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課程中能夠提升學生思政素養的具體契合點。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多積累一些思政案例,以便在教學的過程中做到活學活用,信手拈來,從而推動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的建設。
最后,教師還可以構建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教育相關的知識框架,帶領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厘清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邏輯思路,練就舉一反三的能力,能清楚做到與現實生活中家庭關系相關聯,從而采取換位思考的方式深入領會思政教育下相關案例所具備的思想價值,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構建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專業課課程的目標構建:首先,應當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和思想品德培養;其次,應當加大學生在課程過程性考核中將課程思政評價有機融合。注重評價內容全面化,從知識、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評價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的表現。[5]
其次,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納入評教指標,加大立德樹人、政治素養在教師考評中的權重,創新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評價體系,建立常態化評價模式。需要引入有效的跟蹤評價機制,細化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體系。
最后,在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方面,采用雙向反饋機制。將學生評價、管理者評價、同行評價、專家評價、教師自評相結合,合理利用“課程設計—實施—評價”教學質量閉環式評價機制,及時反饋課程思政教學“智育”和“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將課程思政納入家庭社會學的考核評價中,也有利于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發展情況,找到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從而更好地加強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6]
(三)運用互聯網挖掘優質資源,拓寬課程思政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優質的課程思政教育資源能夠讓家庭社會學教學實現持續化、長久化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知識獲取速率和學習質量。積極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運用超星平臺建好課程思政案例教學資源庫,在線下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不同主題中的思政融入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提升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認識和感悟,做到線上和線下教育內容的融通。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將信息平臺中的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建立價值引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挖掘思政元素和學科專業知識之間有效融合的契合點。
大數據時代下,課程思政建設應當學習從不同的側面展開分析,以家庭社會學為例,要想挖掘家庭社會學課程的思政元素,可以先找到以家庭為單位發展的核心領域,如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呈現出的社會現象,以及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出現的經典情況,通過互聯網信息遷移到家庭社會學的相關內容,從而構建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也可以通過多角度分析現存的社會現象,總結出個人全面成長需要的條件與社會機制,建立正確的三觀和責任意識,激發學生探索家庭社會學的興趣及積極性,從而挖掘出家庭社會學課程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資源。[7]
五、討論
綜上所述,家庭社會學的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需要學校及相關部門對此高校重視,構建思政評價體系,需要多方合力。此外,根據高校思政改革的現實需求以及時代發展的必須,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可以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促進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8]另一方面,教師應注意以身作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識,時刻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與學生一起深入挖掘國內外優秀的思政教育資源,推動家庭社會學課程思政建設,從而取得思想水平的進步與提升。同時,全國各大高校要不斷豐富相關的網絡思政資源,為高校家庭社會學教師提供可借鑒的思政教學資源,積累更多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劉蕾,韓譯心. 課程思政與高校專業課程融合的雙向嵌入機制研究[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2,26(05):11-18.
[2] 出燕鵬. 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開展路徑[J]. 哈爾濱學院學報,2022,43(09):127-129.
[3] 龐嵐.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困境與路徑優化[J]. 高教學刊,2022,8(26):182-185.
[4] 劉清芝. 高校社會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J]. 科教導刊,2022(05):64-66.
[5] 杜勝臣. 社會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索——以“家庭社會學”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2(03):177-180.
[6] 洪文,許建.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融入體育社會學課程的路徑研究[J]. 青少年體育,2021(07):30-31.
[7] 邱鳳蓮. 探討新形勢下高校社會學課程改革[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2):81-83.
[8] 林娟. 新形勢下高校社會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10):166-167.
(薦稿人:劉華琳,山西工商學院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