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和魂,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提煉其中的優秀元素,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從而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在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如同根基,只有堅守根基,才可以開創未來。優秀傳統文化是培養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抓手,能給人民以根本價值導向,同時也能提高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形成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責任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凝聚了億萬民眾的思想和智慧。它所蘊涵的思想道德教育價值,在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方面有著十分重大的實踐意義。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策略,并提出了具體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093—03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的文化自信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事業,黨中央明確指出了一系列,深入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確立了具體的評估標準和實行要求。2017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從而標志著我國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的全面提升;202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進一步發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針對“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提出了系統性規劃和指導性部署。伴隨著近些年我國文化傳承工作的有序向前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掀起了一陣非遺熱、文物熱和博物館熱,文化傳承的社會氛圍變得越來越濃厚。為此,在未來我國文化事業的傳承過程中,需要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文化自信,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及發展,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全面傳承,進而鑄就社會主義現
代強國[1]。
一、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價值
(一)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認同是體現民族最本質特征的根本認同,它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核心所在,也是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進程中,其深厚的思想底蘊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為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和智力支持。這種從古代傳承至今的文化認同,實現了中華民族廣大人民群眾的緊緊團聚,共同打造了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輝煌歷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可以讓各族人民獲得情感歸屬,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中華文明發展的長河中,優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價值理念,對中華民族的精神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吾輩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作是強大的精神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相當豐富的內涵,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包括了振興中華、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社會價值觀,還有禮義廉恥、忠悌孝信的榮辱觀,還包括見義勇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過程中,可以依托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并發揚光大,結合新時代特征和未來發展需求,實現創造性轉化,可以讓優秀傳統文化獲得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邏輯上高度一致,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可以培養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讓廣大人民群眾自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2]。
二、用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要求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供方法論指導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中華文明歷史的深度理解和梳理,面對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點和不足,需要有選擇的進行繼承,有方向的加以改造。針對在21世紀仍然有借鑒和學習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實現內容的拓展,內涵的完善,進一步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和時代標識,為其賦予新世紀的現代表達方式,展現出華夏文明的特性和特征,以建設新時代現代文明體系。
(二)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
作為新一代青年群體,需要肩負起文化傳播的新歷史發展使命和文化傳播重任,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引領,為優秀傳統文化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和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適應以及和社會發展步調的協調一致,加速構建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特征、開放、多元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格局。
(三)堅持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需求
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發展過程中,需要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重點,始終堅持著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主要理念,通過對文化的傳播,激發民族文化的創新活力。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的深度挖掘,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有機結合,在繼承中進行發展,在發展中實現繼承,提高其影響力和感召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3]。
三、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策略
(一)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
基于文化自信背景之下,我國要加強對華夏民族五千年文明精華的深度挖掘,實現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進一步發揚光大,將其中的精華內容實現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的有機結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體來說,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一是要摸清楚歷史底蘊,以重大工程為先導。江西蘆溪縣紅軍學校、長豐王麓水故居等革命遺址進行了修復,并對其進行了文化資源的深入發掘、整理與開發,組織開展革命遺址、革命文物普查登記等活動,使民眾能夠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到近百年來的黨組織輝煌發展過程,使文化在民眾中能夠看到、摸得著、讀得明,這也是推動國家革命文物保護與開發工作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廣泛進行了文化資源的大范圍調查和整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十四五”計劃還針對我國的傳統村落保護工程、非遺傳承工程、戲曲傳承工程等,提出了23個重要的工程,這些項目工程的中心聚焦在以實物為依托,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不僅有利于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性理解和操作性實施,也有助于確保文化傳承活動的效果,進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提高文化傳承水平。2022年,四川峨眉市舉行了吳家東坡蘇軾題材文物特展,這也是在三蘇祠市文物庫房項目正式竣工之后舉辦的第一個展覽,在該展廳的建設過程中,花費了三年時間,其占地面積高達3500平方米,過去由于該地區陳設條件有所不足,三蘇祠近萬件文物基本上是屬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狀態,鎖在深閨無人識。而伴隨著這些年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的有序建設,三蘇祠通過現代化技術的運用,建設現代場館,一些原本藏在“巷子”里的精美文物真正地有了新家。而未來,文物也會逐步開放給廣大人民群眾。為此,在未來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非遺資產的有效利用,始終恪守“以保護為根本、合理利用與加強管理并舉”的基本方針,在文物保護領域持續增強資金支持力度,積極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有效提升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專業化、系統化水平。通過這種方式,既保障了文物本身的安全和完整性,也為其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進而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雙重目標[4]。
(二)實踐結合養成、形式結合內容
一是培育文學藝術的創造力,不斷涌現出精品文學。在這個層面上,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包含實物的維護,還涉及與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者、周邊居民、見證者以及體驗者的廣泛交流與連結。通過這種交流和互動體驗,可以更好地捕捉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故事與精神。例如,人文類綜藝節目像《萬里走單騎》通過攝影機的視角,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故宮、北京中軸線和周口店等地的文化遺產,探討其歷史淵源,從而突顯出中華文明的深厚歷史和獨特魅力。未來,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仍然需要在這一方面積極地做出努力,通過拍攝更多的文藝作品,以促進文化的傳承及傳播。
二是創新表達方式,注意轉化利用。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了以文化創意為主題的四羊方尊形象考古復原巧克力。其主要是采納考古現場常見的作業工具,例如鏟子與刷子,結合粘土材料,巧妙制成巧克力質地的四羊方尊仿品。自推向市場以來,該文創巧克力由于其獨特的創意與寓教于樂的特性,贏得了廣泛市場的青睞。近幾年,國家博物館推出了一批文創產品,并舉辦了一系列的博物館科普活動,使更多的年輕一輩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將來,在我們國家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變革的進程中,尤其是對于文物、戲曲、詩詞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想要真正地吸引年輕人感知其魅力,則需要以更為廣泛、直接、深入的方式進入到大眾視野,以爭取吸引新青年一代的關注,讓新青年一代可以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興趣。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這一方面作出的有益探索,可以反映出當代青年群體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切的渴望,只是過去在我國文化傳播事業上,其方式不夠科學合理,傳播不夠深入。作為文藝工作者,需要以提高藝術創造力作為重點,實現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依托以多種方式及方法,注意成果的轉化及利用,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三是融通多媒體資源,加大宣傳力度。河南衛視的節目《唐宮夜宴》展現了一場創新且充滿教育意義的視覺盛宴,表演者通過樂伎的身份重新詮釋了多項國寶級文物的歷史魅力。在這一節目推出之后,很多群眾都了解到了優秀傳統文化到底有多美。未來,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進程中,應當著力利用多元化的文化傳播渠道。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與教育效果,應當通過現代科技的支持與媒介環境的整合,發展先進的傳播模式,從而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和推廣創造更廣泛的空間、開拓更多樣的路徑。這樣的措施有望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帶來更加生動、深遠的影響力[5]。
(三)豐富歷史文化滋養、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促進中國對外交往與學習,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在此背景下,以多元文化并置、古今文明相通為基本思想,采用媒體與線下策展方式相融合的方式,將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質呈現出來,折射出地緣相近、人心相通、和睦共處的亞洲文化。譬如,亞洲文明對話會議上舉行的亞洲文明展覽,約有400余種文物珍品,由40余個不同的國度匯集于此,展示了歷史與時空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正因為溝通,文明才變得多姿多彩,也因借鑒而多元互通。為此,在未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推廣確實需要利用多種渠道和平臺,這樣可以有效實現文化的交流與互鑒,加深國內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欣賞[6]。
二是融入生產生活,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與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端午、元宵、春節等相融合,舉辦諸如“我們的節日”等大型活動,以及“老字號嘉年華”等群體性活動,使中華的優秀傳統問你話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唯有讓文化活了過來,深入地發掘價值觀念,才能讓其為我所用,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實現文化的隨處可見。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人民的心靈寄托,具有深遠的意義。堅守文化自信,不僅關乎國家的命運興衰,更與文化的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緊密相連。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需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基礎在于華夏民族五千年以來的文明傳承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文明的智慧結晶,更是其中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的標志,也是對新時代青年進行精神涵養的重要土壤和養分。為此,在未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過程中,需以文化自信為基本導向,通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進一步傳承,并在新青年一代的繼承及發揚光大,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有序向前推進,進而為民族勝利前行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濤,宋艷麗.文化自信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J].遼寧教育,2024(2).
[2]盧冰.文化自信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路徑研究[J].時代報告,2023(12).
[3]李歡,孟國正.文化自信背景下北京冬奧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報告(體育新聞傳播分會).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C].2023.
[4]孫開,李效東.文化自信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習近平用典》為例[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2).
[5]曹卉.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J].文化產業,2023(12).
[6]余瑞霞.文化自信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策略[J].中國報業,2023(8).
基金項目:本文系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建設”項目立項《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項目編號:畢職院通【2022】13號)建設項目成果。
作者簡介:楊艷(1991—),女,漢族,貴州畢節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