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五甲
【摘要】長期以來,“題海書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為了讓教育回歸本真,讓學生獲得真知,教育部提出了“雙減”的政策。這就需要教師對課程教學活動進行優化改革,來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將根據實踐經驗,對小學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的可行措施展開分析論述。
【關鍵詞】“雙減”? 小學數學? 課堂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3-0106-03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話題討論此起彼伏。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明確科學的教學理念,把握學生的具體情況,以靈活組織課堂活動。
一、落實學生主體,全面參與知識探究
“學生是主體”的觀點,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撐思想。動手動腦全面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學生才能生成深刻而豐富的認知經驗,并獲得品質和能力的無形滲透。如此,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全面參與知識探究,是教師的重要教學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參與興趣
主觀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程度,也影響學生主體探究的最終成效。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真正理解學習的價值,也尚未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具體的生活實踐經歷是學生情感和認知的根本來源,同時,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如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吸引學生的參與其中。比如,在“認識人民幣”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日常生活中人們用人民幣進行商品交換的各種生活場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生活現象進行補充和完善,并對人民幣的價值和使用情況展開經驗分享。如此,學生的生活認知經驗被充分調動,對人民幣的探究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進而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知識探究活動中。又如,在“長方體的表面積”的知識學習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長方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現象,并讓學生以制作者的身份來進行面積的計算。如此,學生對知識點的探究興趣也就可以得到提升。
(二)堅持先學后教,豐富學生認知經驗
先學后教,就是讓學生有目標、有方向地展開自主探究活動,以此來獲得豐富的認知經驗。這樣,學生才不會生成“人云亦云”的應試思維,而是能夠有理有據地去發散和質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能探索出恰當的學習方法,真正提升學習能力。如此,教師需要堅持先學后教來豐富學生的認知經驗。比如,在“小數乘小數”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份導學案,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活動。這樣,學生有目的、有方向的自主學習活動才能得到落實。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學反饋,展開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獲得全面的知識理解。其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完成具體的運算活動,而無法用專業的術語來說明。如此,教師的教學重點也就明確起來,進而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又如,在“實際問題與方程”的知識學習中,教師也可以提前布置一些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嘗試用方程知識進行解答。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有所側重的教學活動。自學結果顯示,學生們具有良好的審題能力,而在解方程的過程中出現多種失誤。如此,教師的教學重點就是進行前面知識的復習鞏固。
(三)給予問題引導,促進學生思維創新
由于知識基礎、認知視野以及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存在表面化和淺層化的問題。而“雙減”政策直接指向學生的深度學習,也指向綜合的運用能力。實現深度學習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提問可以讓學生從個體的認知局限中解放出來,進而完成從淺層認知到深度認知的轉變。教師可以給予問題引導,以此促進學生的思維創新。比如,在“三角形的面積”的知識學習中,部分學生對面積公式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問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析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異同之處,并延伸到面積公式的異同之處。這樣,學生就會發現三角形和四邊形之間的轉換關系,避免對面積公式死記硬背的情況。又如,在“小數乘整數”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比較小數乘整數和整數乘整數之間的異同之處。如此,學生就會逐步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思考數學。
二、注重階段總結,全面鞏固學習成果
數學學習是逐步深入的過程。數學基礎影響學生在新知識學習活動中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溫故而知新”強調系統回顧的重要性,如此,教師要注重階段總結來全面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一)繪制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
數學知識之間存在縱向或者橫向的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小學生分析觀察知識具有單一性、孤立性的特點,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整合,具有眾多的價值。一方面,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程度會加深,提升綜合運用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對數學規律的理解程度也會提升,實現創新發展。同時,思維導圖是比較高效的學習工具,有助于學生把握知識脈絡,厘清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來構建知識體系。比如,在完成“簡易方程”的單元學習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將單元內的知識點按照從淺到深的順序呈現出來。再之后,教師讓學生展示思維導圖,并就知識點的具體內容和相互關系進行介紹說明。如此,學生對方程的整體把握能力就會得到深化和提升。又如,在完成“分數除法”的單元學習之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就整數乘除法、小數乘除法、分數乘除法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活動,從而進一步明確其中的關系,提升整體的數學理解能力。
(二)進行錯題回顧,完善知識結構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題情況。錯題反映出學生在知識理解和運用方面的能力欠缺。長期以來,由于應試化評價的影響,學生對錯題都產生回避的心態,并不會主動展開反思總結活動。實際上,錯題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因材施教的切入點。學生在錯題中才能實現有效的查漏補缺,提升整體的學習效果。如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錯題回顧來完善知識結構。比如,在完成“百分數”的單元學習后,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平時的反饋情況,組織易錯題的專門練習活動。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回顧相關的基礎知識,再進行具體的練習活動,以提高解答的正確率,并深化正確的知識運用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這些易錯題進行變形,以防止學生出現“不加思考”的下筆行為。又如,在完成“分數乘法”的單元學習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完成相關錯題的回顧活動,借助錯題本對知識點的誤用情況進行反思,并自主展開舉一反三的練習活動,全面提升學習能力。除此之外,當學生出現錯題的時候,教師也需要指導學生完成初次的整理總結活動。如此,重復性的錯題回顧,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
(三)歸納數學思想,把握數學規律
數學學習的關鍵在于掌握數學規律,擁有良好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者是新知識的探究中,很多學生會出現茫然無措的情況。這主要是學生難以透過繁瑣的表征來明確具體的發展方向,也就難以在眾多的認知經驗中明確解決思路。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的本質認識,掌握數學思想,才能真正掌握數學的精髓。如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歸納數學思想來把握數學規律。比如,在完成“植樹問題”的單元學習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樹木的棵樹會因為首尾不同情況而出現不同的結果,就需要對各種情況展開分類討論。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學習經驗,分析哪些情況下應該進行分類討論。如此,學生就會對分類討論思想形成深刻的印象,進而在面對具有變量情況的數學問題時,能夠明確對應的解決路徑。又如,在完成“多邊形的面積”的單元學習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認識歸納推理的數學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歸納推理思想的概念(從個別到一般),并結合具體的知識點來進行解說。如此,學生對數學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獲得個性化的經驗,進而提升整體的運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新知識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和滲透。比如,在“圓錐的面積”的知識學習中,教師讓學生意識到數形結合思想在這里面的運用情況。
三、創新作業形式,全面回歸生活本質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傳統作業模式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完全脫離生活。在重復性的紙面刷題過程中,學生的固定記憶被深化,并沒有實現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的持續性增長。這就導致付出多、收效少的結果。同時,長期參與這種毫無創造性的作業會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和厭倦感,進而影響整體的學習活動。生活是數學知識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同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學生感性經驗發展到理性經驗的根本路徑。如此,教師要創新作業形式,讓數學作業全面回歸生活本質。
(一)布置生活觀察作業,發展數學思維
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知識的應用現象,在生活觀察中認識數學知識的應用情況,用數學思考的方式去認識生活現象。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實現感性經驗和理性經驗的統一,真正理解和把握數學知識點。如此,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生活觀察作業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在“測量”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關于測量的具體現象。在長度的測量方面有人體的身高測量,也有路程的距離測量;在質量的測量方面有日用品的重量測量,也有卡車貨物的重量測量。如此,學生對不同的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的具體情況就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避免出現噸級別的單瓶裝礦泉水以及千米級別的人體身高的失誤。同時,學生們也能夠意識到為了解決長度更長、重量更重的物品測量問題,需要更多的測量單位來滿足實際需求。又如,在“位置與方向”的知識學習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路標。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學會觀看平面圖,還能夠認識不同方位的具體指向。又如,在“時、分、秒”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觀察生活,并總結其中的原理。其中,有的學生就發現學校門口超市的開門時間比正常上課時間提前半小時,進而意識到學校超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時間安排。這樣的作業任務遠比單純的書面作業,更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和創新。
(二)布置生活實踐作業,深化數學能力
用數學指導生活,是數學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解決綜合問題的活動中,很多學生無法實現知識點的靈活運用。這主要是學生缺乏生活實踐經驗導致的,無法理解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異性和復雜性。通過生活實踐的參與,學生的感性經驗得以豐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也才能得以提升,進而實現數學能力的持續發展。如此,教師可以布置生活實踐作業,以此深化學生的數學能力。比如,在“長方體的表面積”的知識學習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制作一個長方體的簡易禮品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自主決定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具體長度;自主選擇制作材料;自主決定運用方向。如此,學生的參與興趣就會得到極大挖掘,并在實踐操作中獲得更多的認知經驗。其中,有的學生就發現留下心形窗口的長方體,它的表面積要減掉心形窗口的面積。也有的學生發現,長、寬、高的長度不和諧,也會影響禮品盒的美觀程度。又如,在“復式統計表”的知識學習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數據情況,并借助復式統計表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有的學生就從家庭水電燃氣每個月的開銷情況進行統計整理,進而明確其中的數據關系。也有的學生就班級同學上學路程的耗用時間進行統計整理,從而發現復式統計表的優勢和不足。又如,在“小數乘整數”的知識學習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觀察生活,并自主創編相關的數學問題,以及完成對應的解答活動。其中,有的學生就對超市商品價格進行實踐調查,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數學練習題的創編和解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固定包裝的商品價格在小數位上基本都是數字5,而在散裝稱重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多樣化的數字情況。如此,這個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方面才算真正地回歸生活。
總而言之,在“雙減”的政策背景下,教師要重視提質增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探討,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并認真分析具體的學情,以促進新課改活動的順利落地。
參考文獻:
[1]黃麗.“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關系分析[J].教師博覽,2022(30):72-73.
[2]孔懷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課堂效率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2(37):28-29.
[3]宋芳茂.優化課堂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J].華夏教師,2022(34):41-43.
[4]朱倩.深度學習下的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2(17):88-90.
[5]張學俊.精致源于細致 細節決定品位——解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細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