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協同育人視角出發,論述了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學位課程《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為例,探討了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通過思政教育與課程資源、實踐教學、師資培訓、評價反饋等環節的協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與思政教育的專業引領作用,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素養的全面發展。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注重學生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提升會計碩士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培養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
關鍵詞: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 會計專業碩士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4-190-02
一、引言
協同育人視角下的課程思政是指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協同努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目標。課程思政是指在學科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要求,通過深入挖掘學科內涵,把握學科與社會現實的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專業課程作為塑造學生的政治理念、公共道德、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有效方式。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教育引導大學生牢牢把握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民族復興的使命任務、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既是黨和國家永續發展的政治要求,亦是時代新人成長成才的時代要求,更是課程思政教學提質增效的實踐要求[1]。強化學校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總體設計。目前,仍存在會計專業碩士課程的教師和管理者對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認識不足、相關教材和資源的不足、對其融入課程的方式和方法缺乏清晰的思路、缺乏與思政教育相匹配的互動性和探究性的教學方法、評價思政教育在會計專業碩士課程中的融合效果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基于此,從協同育人視角入手,對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二、基于協同育人的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協同育人視角下,為使思政教育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當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對會計專業碩士課程思政的實施現狀進行了現狀調查,目的在于通過課程思政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行,并進行必要性分析,進而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
一是培養學生政治理念與公共道德的要求。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們最認同的目標是樹立全面踐行的社會責任觀和塑造誠信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學生們也認為應該將思政教育與職業倫理道德教育融合,以更好地完成思政課程的目標。大部分人對將思政課程引入專業課堂持肯定態度,認為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善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滿足會計從業需要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和倫理意識。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使其具備廉潔自律、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能夠在財務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中遵守規范,準確把握重要的決策,服務于社會和公眾利益。
二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要求。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思政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在會計實踐中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2]。課程思政應更加注重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的融合,同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愛國情懷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在前途和定位方向的內容可以適度增加。
三是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需求。融合思政的教學內容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全程、全方位、全員育人需要充足的教學資源支持,包括教材、案例庫、教師團隊等。但目前存在著相關教材和案例資源的不足,教師團隊中思政教育背景和經驗不足的情況。調查結果認為專業教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嚴于律己,誠信等方面表現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影響程度較大。
四是教學方法不夠多樣化。融合思政教育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參與。然而,一些會計專業碩士課程仍傾向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與思政教育相匹配的互動性和探究性的教學方法。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更傾向于通過實踐來引入思政元素。因此,在教學中引入思政元素時,可以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和微視頻等新媒體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師與學生的正面對話與互動技巧,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互動體驗。
五是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融合思政教育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評估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全面體現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學生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融合效果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挑戰。
三、協同育人視角下《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在研究過程中,結合問卷調查、訪談、教學實驗等方法,收集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綜合評估數據,為會計碩士課程《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思政實踐的改進和優化提供依據。
(一)基于目標協同的課程案例資源建設
通過挖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體現基本內涵與教學目標。利用教學案例庫、視頻資源、共享平臺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識和理念,以正面榜樣教育激勵為主線,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根據教學內容具體可分為以下方面。
1.會計倫理與道德。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職業道德、公正性、誠信和誠實等價值觀,并培養學生在會計實踐中的道德自覺和責任感。選取一個涉及利益沖突的案例,如管理層在財務報告中夸大業績以獲得獎金或提升股價的情況,讓學生討論倫理沖突的產生原因、影響和解決辦法,引導他們思考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企業的道德責任。
2.財務信息披露與社會責任。探討財務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及其對企業和社會的影響。通過分析企業財務報表、年度報告等實際材料,引導學生了解財務信息披露的規范要求,以及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和作用。可選擇一家企業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其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案例,如環境保護、員工福利等,讓學生探討企業應如何平衡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引導他們思考財務決策與社會影響之間的關系。
3.財務報表分析與決策。將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決策過程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對財務信息進行分析和評估。培養學生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判斷能力,促進其對財務決策的理性思考和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選擇一個涉及投資決策的案例,如某公司是否應該投資于新的生產線或市場擴張,讓學生分析與財務會計相關的財務指標、風險評估和決策影響,引導他們思考在投資決策中如何權衡利益、評估風險并作出合理決策。
4.財務報告與企業社會責任。研究財務報告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探討企業在財務報告中如何體現其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努力。引導學生思考企業在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平衡,培養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和關注。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促進思政教育的實施。運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參與,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
1.案例教學。這些案例可以結合具體的企業、行業或個人經歷,通過討論、分析和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中的倫理、道德和責任問題。注重案例的真實性和復雜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批判思維能力。
2.小組討論和辯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辯論,讓他們就財務會計領域的重要問題展開互動和思想碰撞,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3.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體驗不同角色的職業道德沖突和抉擇,培養他們正確處理職業倫理和責任的能力。
4.設計實踐性任務。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關注與思政教育相關的議題。
5.創設課程論壇和講座。定期組織專題論壇和講座,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和社會知名人士等,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思考職業發展和社會責任問題。
6.豐富在線互動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參與度。鼓勵師生之間的互動和討論,創設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和表達觀點,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三)完善課程評價與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核學生在思政實踐中的表現和成果。綜合考察學生的學術表現、思政思維和實踐能力,并給予相應的獎勵和激勵措施,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和積極參與思政實踐活動。
1.綜合評價體系。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將課程思政的評價與其他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包括學術成績、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評價,形成全面、多維度的評價結果。可以通過課堂參與度、個人作業的思辨性和創新性等來評估學生的思政表現。增加對學生思想品德、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詳見表1。
2.獎勵優秀表現。設立思政獎勵制度,對在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課程中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獎勵,如思政優秀學生獎、思政先進個人獎等。這些獎勵可以是榮譽證書、獎學金、學術機會等,以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思政教育并取得優秀成績。
3.建立警示機制。對于違反學術道德、倫理規范或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學生,應設立相應的警示機制和懲處措施。例如,對于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可以采取扣分、重修等方式進行懲罰,并進行相應的學術道德教育。
4.學生參與評價的機制。建立學生參與評價的機制,鼓勵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反饋和評價。可以通過課程評估問卷、小組討論、反饋會議等形式,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看法和建議,以進一步改進和優化課程設計。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與思政教育的專業引領
發揮高校全員育人的合力作用。增強課程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引導教師自覺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身的職業追求,既當好“經師”,更當好“人師”[3]。教師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具備思政教育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可以通過培訓、研討會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思政教育水平,并鼓勵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政思維和實踐活動,培養具備思政教育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
四、結語
在協同育人的視角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會計專業碩士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種融合能夠幫助培養具有高度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會計專業人才,使他們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在職業實踐中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此外,融合思政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能力,使他們具備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適應日益復雜和多變的社會環境。通過這樣的教育模式,會計專業碩士課程能夠為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個人成長提供全面支持,同時也為會計行業的發展注入了積極向上的力量。
[基金項目:2022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協同育人視角下會計專業碩士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GJX2022D346)。]
參考文獻:
[1] 蒲清平,黃媛媛.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06):286-298.
[2] 許祥云,王佳佳.高校課程思政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理論框架[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1):47-60.
[3] 藍波濤,覃楊楊.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價值、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研究,2022(02):92-94.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會計學院 吉林長春 130507)
[作者簡介:呂程遠(1976—),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會計教育。]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