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俊成 高磊 婁丁元 李寧 寧珍麗 薛偉偉 李向紅 陳傳榜 劉紅艷 李滿意 婁玉鈐
【摘 要】 作為我國中醫風濕病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婁多峰教授在臨床實踐和教育教學工作中,重視精誠醫德和精湛醫術,注重臨床實踐、理論突破、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學科普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完整的以“虛邪瘀”為核心的中醫風濕病理論體系,有效維護了風濕病患者的健康,整體構建了風濕病學科理論體系,高位推進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其把德術并進當作為醫的金標準,把努力貢獻當作為醫的總目標,把傳承發展當作為醫的總方向,為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繁榮中醫藥事業,提供了重要啟示和積極借鑒意義。
【關鍵詞】 婁多峰;風濕病;虛邪瘀;臨床實踐;教育教學;啟示
婁多峰(1929—2021)是我國著名中醫風濕病學大師,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原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始人、名譽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風濕病分會顧問,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顧問,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顧問,《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原主編,從事中醫風濕病學教學、臨床、科研70余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完整的以“虛邪瘀”為核心的中醫風濕病理論體系等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在我國中醫風濕病科學術界享有盛譽。婁多峰在具體的風濕病臨床實踐和教育教學中,注重修德、博學、精術、爭時、創新、育才和公益等,在臨床實踐、理論突破、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學科普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為加強高水平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創新發展,本文系統梳理了婁多峰在臨床實踐和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呈現的特點與特色,總結了其歷史意義,歸納了其現實啟示。
1 臨床實踐
1.1 首重立德,仁心濟世 縱觀婁多峰為醫的整個
職業生涯,在長達75年的臨床實踐中,其始終把立德作為醫者的首要必備素養,把“醫乃仁術,藥是良心”當作為醫的根本價值遵循。婁多峰認為,醫者應該把救濟蒼生、仁心濟世作為自己從醫的價值取向標準,并畢生躬身力行;始終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爭取用最廉價有效的藥物治療疾病。
2005年10月,在婁多峰行醫60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專場上,時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房書亭向中醫界發出號召:“我們要學習婁老的大醫精神,為人民服務的這種精神……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的醫術來解除患者的痛苦……要向婁老那樣
60年如一日,對人民的健康極端地負責……。”[1]
婁多峰的這種仁愛胸懷,是在儒家“德成而上”“仁者愛人”等思想影響下,主動將“仁愛”精神踐行于行醫活動中的具體體現。婁多峰的醫德精神主要源自兩個方面,首先得益于其祖父,即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創立者婁宗海的精心培養和悉心教誨。據《原陽縣橋北鄉志》[2]記載,婁宗海曾在當地瘟疫中屢起沉疴而聞名鄉里,對醫德尤其重視,曾立下家訓明確要求,只有“德行好,悟性高”的后裔方可習醫。其次,還得益于婁氏自身的家族文化,據《河南省原陽縣祝樓村婁氏族譜》[3]記載,婁多峰為唐代著名丞相婁師德的第四十代裔孫,婁師德以德為重,是狄仁杰的舉薦者,是成語“唾面自干”的來源者。在嚴厲家學教育和厚重家族文化熏陶下,婁多峰始終牢記“行醫濟世,救死扶傷是醫者天職。淡利祿,精醫術,視患者如親人,不論貴賤貧富,一視同仁”的家訓,以立德為重,懸壺濟世。
1.2 崇尚經典,精勤治學 國學經典和中醫經典著作是眾多先哲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璀璨瑰寶。婁多峰12歲跟隨婁宗海習醫時,先是學習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國學經典,又研習了《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學》等中醫入門讀本和《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還全面繼承了家學中內、外、婦、兒等科疾病診療的學術思想和具體治療方法。在1952年因目睹風濕病患者慘狀而立志把攻克頑痹作為人生奮斗方向后,婁多峰遂即遍訪縣域內名老中醫和中醫臨床工作者,博采百家之長,豐富醫療經驗,精進醫術。隨后,婁多峰還曾游學焦作,系統學習西醫理論知識。1958年
9月至1961年7月,婁多峰到河南平樂正骨學院學習中醫骨傷專業,系統掌握了平樂郭氏正骨的“氣血辨證理論”和“整體辨證、筋骨并重、內外兼治、動靜互補”“治傷手法、固定方法、藥物療法、功能療法”等學術思想,尤其是對應用活血化瘀法消除外傷、風濕病腫痛效果體會深刻[4]。1961年7月,到河南中醫學院從事骨傷科臨床診療和教育教學后,婁多峰以研究風濕病診療為核心,更是加強對古代醫家治療風濕病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的研究,其在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金匱要略》關于風濕病治療相關論述的基礎上,系統研習《諸病源候論》《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類證治裁》《醫林改錯》等歷代醫家診治風濕病的經驗,多頗有心得。婁多峰在治學中,始終根于中醫藥經典著作,精研醫理,兼容并蓄,深思篤行,求新求破,精勤不怠,最終在中醫風濕病診療、理論創新、學科建設等方面夯實了理論基礎,積累了專業學識,提高了醫術水平,取得了豐碩業績。
1.3 臨證為要,創立新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提高醫術水平的不二法則。2005年10月,在婁多峰行醫60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專場答謝環節,回望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從醫經歷,談及為醫心得,婁多峰滿懷深情地說:“從前有句話‘久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所以我們當醫生既要有理論,還要多臨證……希望大家多學習、多臨床、多實踐、多總結。”如其在擔任原陽縣人民醫院院長期間,婁多峰“每日早上不到8時,就趕到門診,帶領實習生診治患者……在5年多的時間里,他累計治療全身性痹病、頸項痹病、上肢痹病、腰脊痹病、下肢痹病等痹病患者數千例。”正是在如此勤奮刻苦專研下,婁多峰成功治愈了一位“時年18歲,身高不足150 cm,體重27 kg,四肢關節腫大、腰部僵直,雙側骶髂關節已破壞,雙髖關節間隙明顯變窄”的重度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否定了西方醫學界關于骨質破壞不可恢復的定論,開創了中醫藥治愈強直性脊柱炎的先河。在總結前人經驗和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常年深入而系統的思考和歸納,婁多峰創立了獨具特色的完整的中醫風濕病“虛邪瘀”理論體系,結束了2000多年來中醫風濕病學“有學科、無體系”的局面,奠定了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的基礎,成為現代中醫風濕病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5]。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對于婁多峰創立的“虛邪瘀”治療風濕病理論體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婁多峰等人關于風濕病‘虛邪瘀學科體系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中醫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綜合性進展,臨床實用性強,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中醫風濕病學科的發展,是2000多年以來中醫治痹(風濕病)史上的一個創舉,屬國際領先水平。”由于臨床業績顯著,1991年4月,婁多峰被確定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1.4 注重科研,建樹頗豐 在突出厚修醫德、研習醫理、注重臨證的同時,婁多峰還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如其在原陽縣人民醫院工作期間,將當時已經積累30多年的治療風濕病經驗方藥進行反復篩選,總結研制出痹癥丸、接骨膏、通痹湯、清痹湯、化瘀通痹湯、黃芪桂枝青藤湯、強脊寧一號湯、強脊寧二號湯等14種有效中成藥[6]。1982年7月,重新回到河南中醫學院任教后,婁多峰在教學之余,開始了風濕病特效藥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糖衣片劑的研制,這兩種片劑中都含有劇毒中藥馬錢子,為了精準掌握馬錢子的炮制方法和用法用量,婁多峰以身試毒,不僅掌握了馬錢子的炮制方法、毒副作用和用藥規律,而且還準確地找到了首次用藥的最佳量、遞增量、最高限制量和正常維持量。在此后數年臨床實踐中,他年均使用馬錢子兩噸多,患者均未出現過中毒現象。正是秉持忘我獻身的醫學科研精神,婁多峰在風濕病科研方面取得了驕人業績。如1985年12月,其課題《中醫中藥治療痹(頑)證的研究》獲河南省科學進步獎三等獎;1986年12月,其課題《消傷痛搽劑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獲河南省醫藥衛生科技成果獎四等獎;1986年
12月,其課題《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治療頑痹》獲當年全國(部級)中醫藥重大科技成果獎乙級獎,這是當時中醫藥在治療風濕病領域取得的最高研究成果;1992年12月,其課題《痹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報告》獲河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獎,填補了我國風濕病史上的空白;1993年12月,其課題《舒督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榮獲國家著名重點高校暨河南省高校科技博覽會金獎;
2012年,其課題《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榮獲2011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是目前中醫風濕病學科獲得的最高獎之一。同時,婁多峰在風濕病學術著作出版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如其于1983年
撰寫出版了中國治療風濕病歷史上第一部風濕病專著《痹證治驗》,首次將痹證病因、病機概括為“虛邪瘀”,此成果被收錄到國家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規劃教材等權威著作中[7];1993年主審出版的《中國痹病大全》,是我國第一部關于痹病診療的大型綜合文獻,全書160余萬字,被河南省教育委員會評為專著一等獎[8];2001年主審出版的600余萬字的《中國風濕病學》,濃縮和薈萃了2000多年中國治療風濕病的精華,是目前國內最系統、最全面、最權威的風濕病學專著等[9]。
1.5 搭建平臺,壯大學科 在做好風濕病診療和科研的同時,婁多峰還致力于全國及河南省風濕病學術組織平臺的建設,積極推動風濕病學術和學科建設的繁榮與發展,如其全程參與了全國中醫風濕病學術組織從1983年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痹證學組成立,到1989年全國痹病專業委員會成立,到1995年中國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成立,到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第二屆委員會成立全過程,先后被聘為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寒病協作組領導小組成員、全國中醫痹病專業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防治風濕病類疾病協作組領導小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并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成就獎,是名至實歸的全國中醫風濕病學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85年,婁多峰被選為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骨傷痹病學組組長,是河南中醫風濕病學術組織的開創者、引領者和推動者,是河南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奠基人。
1995年,婁多峰還領銜創辦了全國首家專門研究和治療風濕病的省級民辦中醫專科醫院——河南風濕病醫院,填補了當時我國省級中醫風濕病專科醫院的空白,為中醫風濕病學術發展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也為廣大風濕病患者臨床治療和康復提供了便利。1998年,在婁多峰的帶領下,河南風濕病醫院承辦了內部刊物《中國中醫風濕病學雜志》,為中醫風濕病學術交流搭建了平臺,營造了濃厚氛圍。2012年7月,在婁多峰和國內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呼吁下,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風濕病與關節炎》正式創刊[10]。該雜志是國內第一本國家級中醫風濕病專業學術雜志,填補了國內無中醫風濕病專業科技期刊的空白。此外,婁多峰還于20世紀90年代初積極借助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主動開展風濕病診治科普知識宣傳,提高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率,促進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深受廣大患者好評。
2 教育教學
2.1 身兼數職,竭力育人 婁多峰在河南中醫學院從事骨傷科(尤其是風濕病方向)教育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近30年,培養了大批中醫骨傷科專業實用型人才,為河南乃至全國中醫骨傷科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如20世紀60年代初,婁多峰剛到河南中醫學院工作時,不僅承擔外科學和骨傷學兩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還要參與病房治療工作和黨務工作,常常忙到通宵達旦。而在1987年以前,河南中醫學院骨傷專業的教育教學等工作歸屬于中醫系管理,骨傷方面的疾病種類多,獨立的中醫骨傷專業不存在。在此背景下,時任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系副主任的婁多峰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借助翔實的數據,懷揣對學科工作極度負責的遠瞻性,積極向學校和教育部門等建言獻策,系統闡述成立中醫骨傷系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后在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等大力支持下,1987年,婁多峰帶領17位教師正式成立河南中醫學院骨傷專業,并于當年通過高考招滿3個班的骨傷專業學生,實現了力爭培養更多高層次中醫骨傷專業臨床人才的目標,也為之后河南中醫骨傷專業叫響全國奠定了堅實基礎[11]。
2.2 勇挑重任,開創先河 婁多峰領銜成立河南中醫學院骨傷系后,大膽創新,根據當時骨傷專業教育教學需要,立即聯合多省知名專家編撰了全國第一套骨傷專業教材。2023年4月22日,在緬懷婁多峰逝世2周年追思會上,當時參與骨傷專業教材編寫工作的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王衍全說:“河南中醫學院骨傷系成立后,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譽滿全國中醫藥高校系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婁多峰教授擔任骨傷系主任后,組織省內外專家編撰了包括《骨傷基礎學》《骨傷學》《筋傷學》《骨傷手術學》《骨病學》《內傷學》《骨傷簡史及醫籍選》《骨科生物力學基礎》8個分冊在內的全國首套骨傷專業系列教材。”當時全國各中醫院校骨傷專業建立后,一直沒有較系統、較完整的中醫骨傷科系列教材,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迫切需要這樣一套教材以滿足并適應當時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為此,“河南、湖北、廣西三所中醫學院,根據國家教委、衛生部的有關指示精神,協編了這套骨傷專業的系列教材[12]。”在相關教材的編寫過程中,中南地區三院校骨科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汲取各省教材的長處,綜合部分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之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系;在教材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從各課程的性質、任務出發,注意符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同時,盡量減少了各門教材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13]時任國家中醫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胡熙明對于此系列教材高度評價該教材:“它吸收了全國其他中醫院校比較成熟的經驗及近年來國內外治療骨傷病的先進方法和科學成果。遵循中醫理論體系,突出了辨證論治的特點,并根據各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編寫這么一套骨傷科教材,是一項新的工作,其精神難能可貴……”[14]由此可見,婁多峰為中醫骨傷專業教材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2.3 傾心公益,獎掖后進 婁多峰在臨床實踐中,尤其是面對貧困的患者時,從來不開具價格昂貴的處方,而是用單方中藥醫治,再免費贈送部分中成藥。而針對需要長期治療又無經濟能力的風濕病患者,他常開具既能治病又能節省大量開支的處方,極大地減輕了貧困患者的經濟負擔。在教育教學和其他公益事業中,婁多峰多慷慨解囊,獎掖后進,還積極助力社會事業發展,深受多方好評。如在1994年,為激勵骨傷專業的學生發奮學習,婁多峰捐資2萬元設立了“婁多峰獎勵基金”。在2018年河南中醫藥大學建校60周年之際,當時已經年近90歲高齡的婁多峰還記掛學校中醫藥教育教學和發展,捐贈了價值30萬元的2000冊圖書。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及之后,全國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修訂會議在鄭州召開,其捐資1萬元;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為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高云峰敬立銅像,其捐資1萬元;原陽縣興辦文化事業,其捐資3.9萬元;助力原陽縣祝樓小學教育事業發展,其捐資5萬元等。曾經有人詢問婁多峰致力公益事業的原委,其回答說:“錢財身外物,仁義值千金;行事存德,不問前程!”他還說:“做人要有人格,行醫要有醫德。”在他看來,濟困扶危、知仁重義比泰山還重,比黃金還貴。婁多峰在臨床實踐和教育教學方面取得的非凡業績,受到了國家及省級相關部門的肯定,
如1989年9月,其被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人事部、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并授予優秀教師獎章;1991年7月,其被評為河南省高等學校科技活動先進工作者;1991年12月,其被評為河南省中醫藥優秀科研工作者;1991年12月,其被評為1991年度河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2003年11月,經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民政廳、河南省慈善總會評審,其創辦的河南風濕病醫院被評為“河南省百家慈善功勛單位”等[15]。
3 歷史意義
3.1 德術雙馨,榮膺國師,有效維護了風濕病患者的健康 回望婁多峰的習醫之路和為醫職業生涯,其始終將精修醫德、精湛醫術作為自己畢生懸壺濟世的初心和使命,勤耕不輟,精業篤行。
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在傳承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家學精要,開始獨立應診后,其都“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把療效作為價值取舍的第一標準,全力幫助患者療病祛疾,解除病痛。1952年初,在目睹風濕病患者深受病痛折磨的慘狀后,婁多峰從此以“攻克頑痹”為畢生志向,在深思家傳經驗的基礎之上,廣拜名醫,外出研學,吸收平樂正骨之精義,研讀歷代醫家經驗,通過“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厚重醫德,提高醫術,總計診療風濕病患者數十萬例,最終成為名譽國內外的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和“國醫楷模”“風濕泰斗”,有效維護了廣大風濕病患者的健康[16]。
3.2 創新突破,勇攀高峰,整體構建了風濕病學科理論體系 在做好風濕病臨床診療工作的同時,婁多峰積極投身到風濕病的科學研究中,最終歷經30余年的艱辛探索,在總結先前醫家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中醫風濕病“虛邪瘀”理論體系,整體構建了風濕病學科理論體系,結束了中醫風濕病學“有學科、無體系”的局面。同時,婁多峰還勤奮鉆研,勇攀高峰,撰寫或主審出版了《痹證治驗》《中國痹病大全》《中醫風濕病學》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醫風濕病學專著,研發了多種有顯著療效的風濕病新藥,取得了多項風濕病診療方面的重要科研成果,組織編撰了首套中醫骨傷科專業教材等,填補了多項行業領域空白,成為現代中醫風濕病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3.3 站位全局,搭建平臺,高位推進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 在中醫風濕病學領域取得出類拔萃的業績的同時,婁多峰從站位推進整個學科建設發展的方向,積極參與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結合學會風濕病分會和河南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等風濕病學術組織的創立工作,積極組織承辦數十次國家級和省級中醫風濕病專業學術交流活動,為繁榮中醫風濕病專業的學術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也由此被聘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河南中醫藥事業特別貢獻獎。婁多峰還創辦了河南風濕病醫院,推動了風濕病的專科醫院建設,也為發展和壯大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搭建了臨床研究平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婁多峰了還從推進中醫風濕病學術交流,傳承中醫風濕病臨床經驗,培養高質量中醫風濕病專業人才角度出發,創辦了國家級學術期刊《風濕病與關節炎》雜志,極大地助推了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4 時代啟示
4.1 博學深思,躬身實踐,把德術并進當作為醫的金標準 對于醫者而言,醫德是靈魂,醫術是基礎。中醫臨床工作者應該積極向婁多峰等醫家代表學習,學習其精誠大醫的精神,始終把淬煉醫德作為人生的必修課,把患者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始終把提高醫術水平作為畢生的奮斗目標,緊緊圍繞所從事的專科工作,緊扣患者所需,廣泛汲取歷代醫家經驗,積極投身于臨床實踐中,把德術并進當作為醫的價值標準,精誠不殆,爭做全方位、全周期人民群眾健康的參與者、推動者和維護者。
4.2 勤于總結,爭時創新,把努力貢獻當作為醫的總目標 婁多峰之所以能夠取得非凡的醫學成就,與其勤奮求學,深入思考,強化總結,爭時創新關系密切。中醫藥臨床工作者要向婁多峰那樣,立足于臨床需要,立下矢志攻克某種疾病的堅定志向,不懼艱辛,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深入到汗牛充棟的中醫藥著作中,潛心研習,博學慎思,從而謀求在專業領域的理論研究或診療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還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在取得一定成績后,仍然把永攀醫學高峰作為努力奮進的方向,把全力為本學科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當作為醫的總目標。
4.3 務實篤行,凝聚合力,把傳承發展當作為醫的總方向 婁多峰在做好臨床實踐和教育教學等工作的基礎之上,還積極參與本專業學術平臺搭建、學術載體創辦、專科醫院創建、醫學科普宣傳等,積極推動中醫風濕病學科的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醫臨床工作者要學習婁多峰務實篤行,凝聚合力的精神,立足本學科的發展需要,主動參與學術交流活動,積極為本學科的發展獻智獻策;從推進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醫學術流派發展等角度入手,積極挖掘、整理、出版相關專業涵蓋名醫名家診療經驗、歷史脈絡、學科文化等方面的專業著作,為所在區域本專業的發展積淀經驗、留存文本、積累資源等,從而高質量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
5 小 結
作為我國著名中醫風濕病學專家,婁多峰畢生致力于推動中醫風濕病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臨床實踐、理論突破、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學科普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如其博采眾長,勤于探索和臨床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完整的以“虛邪瘀”為核心的中醫風濕病理論體系,有效維護了風濕病患者的健康,整體構建了風濕病學科理論
體系,高位推進了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其把德術并進當作為醫的金標準,把努力貢獻當作為醫的總目標,把傳承發展當作為醫的總方向,為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的培養,繁榮中醫藥事業,提供了重要
啟示。總之,加強婁多峰等名醫名家學術思想和特色技術的研究與傳承,對于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能夠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中醫藥人才,高質量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河南風濕病醫院.國醫大師,風濕泰斗:婁多峰教授行醫60周年紀念專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5-26.
[2] 橋北鄉志編纂室.原陽縣橋北鄉志(內部資料)[M].原陽縣橋北鄉印制,1985:237-238.
[3] 婁氏族譜編審小組.河南省原陽縣祝樓村婁氏族譜(內部資料)[M].婁氏族譜編審小組印刷,2014:44.
[4] 張學忠.走向成功:中國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風濕病專家婁多峰[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182-183.
[5] 卜俊成,高磊,婁丁元,等.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對中醫風濕病學科建設的貢獻與思考[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4,13(2):72-80.
[6] 原陽縣人民醫院志編委會.原陽縣人民醫院志(1928—2009)[M].原陽:原陽縣人民醫院印刷,2009:211.
[7] 婁多峰.痹證治驗[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6.
[8] 卜俊成,徐楠,高磊,等.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代表性著作特點研究與啟示[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12(11):71-80.
[9] 婁玉鈐.中國風濕病學(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
[10] 卜俊成,李寧,孟子佳,等.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源流與學術思想探析[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3,12(4):75-80.
[11] 卜俊成,薛偉偉.最是醫者赤城心:寫在婁多峰學術思想研討會圓滿召開之際[N].醫藥衛生報,2023-4-25(07).
[12] 婁多峰,孫鋒,丁松亭.骨傷學基礎[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
[13] 張建福.骨傷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
[14] 劉克忠.骨病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
[15] 卜俊成,薛偉偉.家國情深濟世長:河南婁氏風濕病學術流派的百年傳承[N].醫藥衛生報,2022-4-23(03).
[16] 婁高峰,婁玉鈐,婁萬峰.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6.
收稿日期:2024-01-15;修回日期: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