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 要 群文閱讀可以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文化素養的提升,促使學生積累文化底蘊,拓展閱讀量。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杜甫的六首詩歌,分布在不同年級教材的不同單元中,采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杜甫的人生經歷、詩歌特點及表達的情感等。
關鍵詞 杜甫詩歌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杜甫是我國古代詩壇少有的巨擘。現行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杜甫的六首詩歌,包括七年級上冊《江南逢李龜年》、七年級下冊《望岳》、八年級上冊《春望》、八年級下冊《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九年級上冊《月夜憶舍弟》。在群文閱讀中學習杜甫詩歌,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感受到杜甫詩歌境界的高遠、格律的嚴謹且富于變化。
一、合理設計杜甫詩歌群文閱讀議題
要依據課程標準設計議題。新課標明確指出,單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都要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貫徹課程育人理念。在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議題選擇中要聚焦于語文核心素養,比如議題的設計要凸顯出杜甫詩歌在語言、情感或者是文化任何一個方面的成就,能夠通過議題的討論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形成。
議題的選擇要考慮到學生的發展需求,符合學生現階段的閱讀基礎。教師可通過略高于學生現階段閱讀基礎的議題設計,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增長點,促進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突破最近發展區。比如,在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中,學生通過課本中幾首杜甫詩歌的內容分析,對杜甫憂國憂民的形象有了一定了解,但對杜甫本身的認識仍有些模糊。為此,可以設計“為什么說杜甫是‘民族脊梁”的議題,促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中系統地梳理杜甫詩歌創作的時間、地點、情感,多種途徑搜集相關資料,深入探索并了解杜甫的人生軌跡、偉大人格,這樣的問題設計貼合學情,能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杜甫。
此外,還可以從語言素養的視角設計議題。比如,從品味字詞的角度選擇議題。杜甫是一個煉字大師,在詩歌創作中通過用字、押韻等對感性的話語作出理性的安排,通過簡短的語言準確表達事物的特點及自己的思想、情感與態度。為此,教師可以設計以“少陵煉字之神”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議題,引領學生細讀品味杜甫在詩歌創作中的語言運用妙處。
二、科學選擇與組合杜甫群文閱讀內容
雖然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杜甫的多首詩歌,但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詩歌材料,還應開發并運用圖片資料、視頻與音頻材料等,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整合課內外詩歌資源,豐富群文閱讀內容。
首先要重組教材內的選文。要想保障杜甫詩歌群文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要從議題出發,從教材中尋找與議題相契合的詩歌內容,并進行重組。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的教學中,預習內容要求“體會古體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教師可設計“你不知道的古體詩”的議題,引領學生對議題進行討論與挖掘,可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與《賣炭翁》《觀滄海》組合起來開展群文閱讀,帶領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感受到古體詩文質兼美的特點。
其次要挖掘課外資源。杜甫一生寫了1500余首詩歌,教材中能容納的詩歌數量是有限的,且種類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群文閱讀需求。教師要打開選文思路,從教材之外選擇詩歌內容,豐富群文閱讀的素材。比如,以“杜甫憂國不憂貧的情懷”為議題的教學中,教師可將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納入群文閱讀中,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料。在以“感悟杜甫詩歌中的孤月情懷”為議題的教學中,教師可將《月夜》《月夜憶舍弟》《宿府》《宿江邊閣》等作品整合為閱讀群文,通過課外資源的挖掘,促進學生群文閱讀學習的有效開展。
三、在杜甫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
巧妙地提出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群文閱讀熱情,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驅動力,能起到提升學生群文閱讀效率、深化學生閱讀體驗與感悟等作用。
首先要設計探究類問題。群文閱讀活動的開展需要學生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之中,從問題探究中挖掘出文本的深層次含義。比如,在杜甫詩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設計“感悟杜甫詩歌中的孤月情懷”議題,選取《月夜》《月夜憶舍弟》《宿府》《宿江邊閣》幾首詩歌組合文本,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月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月亮的陰晴圓缺,在不同的心情下觀察月亮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那么,杜甫在不同的境遇或情緒下觀賞月亮,借景抒情,抒發的情感有何相同或不同之處呢?”在問題的引領下,促使學生思考杜甫在詩歌創作中運用哪些意象表達情感,這些意象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杜甫在詩歌創作期間經歷了什么,讓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進一步了解杜甫的情感變化及形象特征。
其次要設計比較類問題。群文閱讀中的詩歌組合并不是隨意的,能夠被組合在一起的詩歌一定有相關性或可比性。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可以設計比較類的問題,使學生在對杜甫詩歌的比較中深入分析,獲得深刻的共性認識。比如,在“杜甫詩歌中的情景結合手法”議題的教學中,選擇《登高》《春望》《月夜憶舍弟》三首詩歌,這三首詩歌的關聯點是“情景結合手法”,經過對三首詩歌情感表達手法的對比分析,發現它們在情景結合手法上存在一些不同之處,比如《登高》是以哀景托悲情,《春望》是觸景生情,《月夜憶舍弟》是移情于物,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學會“同”中求“異”,掌握杜甫多樣化的詩歌創作手法。
四、創新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發展
要提升群文閱讀教學質量,教師要使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趣味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中獲得閱讀能力的鍛煉,加深理解與感悟。
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學習可視化思維工具,符合人腦的思維規律。在群文閱讀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促進學生有條理、有邏輯地梳理信息,建立各個零散知識信息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群文閱讀議題的理解與感悟。比如,在以“探索杜甫的人格魅力”為議題的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在思維導圖中分別補充詩歌的創作時間、創作背景、詩句意境、主題情感等內容,借助思維導圖凸顯出關鍵的信息,引領學生從中感悟杜甫熱愛生活、熱愛祖國、不畏艱險、反對戰爭、對祖國統一以及人們幸福生活的追求等,引領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網絡,學習愛國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可以開展辯論活動。在辯論賽中,參與者要通過鋒銳的語言及嚴謹的思維,表達個人的觀點。在杜甫詩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辯論賽,促進學生的分析與個性化表達。如從杜甫形象的分析視角出發,組織學生圍繞“‘裘馬頗清狂還是‘乾坤一腐儒”展開辯論,要求學生在辯論中觀點明確,表達邏輯清晰,做到有理有據,其他學生可以作為觀眾,對“辯手”表達的觀點提出質疑,在激烈的辯論中豐富學生對杜甫形象的認識,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
總之,群文閱讀教學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能豐富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及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索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群文閱讀的優勢與教學價值,為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與核心素養發展提供切實助力。
[作者通聯:江蘇張家港市南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