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萍 祁英香
摘? 要:親和力是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心理效應是心理活動一般規律的體現。思政課教學中會涉及各種各樣的心理效應,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離不開教師對心理效應的熟悉掌握和適當運用。思政課教師要善于觀察把握師生交往、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和教育評價等諸環節中常見的心理效應,做到熟諳機理、把握情境、揚長避短,因事而謀、應時而動及順勢而為,準確、靈活、巧妙地運用心理效應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把思政課打造成入心入腦的金課。
關鍵詞:心理效應;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3-0076-05
Abstract: Affinity is the attraction, infectiousness, and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r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general laws of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various psychological effects are involved, s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eacher's familiarity, mastery, an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ffect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be good at observing and grasping common psychological effect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teaching desig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mechanism, grasp the situation, promote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pla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c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use psychological effects accurately, flexibly, and cleverly to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 turned into a golden lesson that enters the heart and mind.
Keywords: psychological effects;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ffinity; practical path
思政課的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其是開啟學生心靈的一把鑰匙,是決定思政課教學能否入心入腦的關鍵所在,更會直接影響思政課能否發揮其在學校立德樹人中的主渠道功能。由于親和力在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影響力,且正如“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所言“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心理學說明了“教育的途徑、手段和障礙”[1],心理學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依據、原則和方法,因此要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必須從掌握教學過程所涉及的心理學原理出發,辯證運用各種心理效應去設計、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才能達到感召學生、吸引學生的效果。
一? 心理效應與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提升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受到各種規律所支配,而心理效應便是心理活動一般規律的體現。“效應”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一種事物作用于另一種事物所導致的變化,側重于影響的結果;二是某一事件或某種行為通過一定的方式去改變某人或某事,側重于影響的方式[2]。把兩方面結合起來理解,心理效應就是指某人某事以某種方式引起他人在心理或行為上的某種變化。作為規律,心理效應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廣泛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客觀性是指心理效應的出現是基于一定客觀條件的結果,并不以個人意志作為轉移;普遍性是指心理效應是大多數人在相同情境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3];廣泛性是指心理效應涉及范圍寬廣,在人類生活生產的各場域都有存在;多樣性則是指心理效應類型多樣,比如有學者收集到了200多條心理效應,還有學者僅就傳播學領域就歸納了130多條心理效應[4],也就是說心理效應的數量是難以準確估計的。數之不盡的心理效應究其來源也不盡相同,其中有些曾得到過心理實驗的證實,有些則來自于人們對日常生活經驗的總結;在命名原則上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的是根據人名來加以命名的,如羅斯塔爾效應(也稱皮格拉里翁效應)、蔡加尼克效應、馬太效應和莫扎特效應等,有的是根據水果來命名的,如酸檸檬效應、甜葡萄效應等,還有的是根據活動動作、自然現象、動物、社會問題及歷史典故等來命名的。
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也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效應。它們實際上相當于預先存在著的某種心理程序,是人們不自覺、無意識的心理慣性,當教學活動中的某些要素、特征恰好符合某一心理效應的發生條件時,便會觸發其發揮作用。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提前預知這些心理效應的存在,并做出周密的運用與應對計劃。否則,如不能把握其中規律,將無法有效組織引導學生,導致課堂秩序雜亂無章,并勢必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疏離和對思政課學習的厭倦。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提出教師力求使教學引人入勝,教學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鼓舞[5],思政課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同樣在于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并進而感召和影響他們。但這不意味著簡單地去迎合學生的一切需求,而是建立在教師對于教育心理規律的熟練掌握、對心理效應的熟稔運用的基礎上。
二? 有助提升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心理效應
思政課教學過程由若干環節所構成,如課堂設計環節、教學實施環節、課程評價環節;其中涉及諸多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媒介、教育手段和教育環境等。不同心理效應對應不同教學要素的作用,尤其緊密聯系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往,因為正如《學記》所言“親其師,信其道”,教學親和力首先是教師本人對學生的親和力。以下為便于分析,將把師生關系要素單獨提列,再結合各教學環節來考查對思政課的親和力而言具有深刻影響的主要心理效應,它們正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著力運用的心理效應。
(一)? 師生交往環節——人際關系效應
思政課親和力的核心是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用當下流行術語來表述就是教師偶像與學生粉絲關聯的“黏性”。師生關系的質量會決定學生是否愿意接受教師對他們的諄諄教誨。為此教師必須把握相關的心理規律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增進人際吸引可從空間距離、類似性、需要的互補、能力與特長以及儀表等方面入手,其中常見的心理效應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自己人效應”和“南風效應”等。
“首因效應”也稱“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極其重要,會成為今后很長時間里別人評判你的依據,且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接下來人際關系的狀況。其告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采用印象管理策略,通過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來博得學生的初步好感。具體來說,可通過在與學生首次見面時對自己的著裝、儀態、談吐和風度等方面的管理來增進吸引力,贏得學生對你的興趣和期待。然而“首因效應”并不會持久起效,隨著交往程度的加深,基于外在因素的吸引力將會逐漸減弱,而學生對于教師的內在品質、學識能力的關注度則會逐漸增加,這時“近因效應”將發揮作用。因此即便不善管理形象,教師也無需氣餒,同樣可在日后與學生深度接觸時,通過所展示出的真誠態度、淵博學識和各種優良品格來獲得學生的認可和欣賞。
思政課教學以思想引導、情感熏陶、價值引領作為根本目標,因此教師必須設法打開學生的心扉,走進其心靈世界。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南風效應”,出自于拉封丹的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結果寒冷凜冽的北風輸給了溫暖的南風。“南風效應”的本質就是“溫暖人心”“以人為本”的理念。其告誡我們,老師要贏得學生的喜歡,首先要尊重和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對于思政課教學的需求和期待,幫助他們解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實際困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課教師給予他們的溫暖。雖然不同的成長環境和年齡差距會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可避免的“代溝”和心理距離,但思政課教師可利用同理心去縮小差距避免隔閡,這就需運用“自己人效應”:學會換位思考,善用傾聽的技巧,以同情的方式去回應學生的需求和想法,讓學生感知到教師的誠意和對他們無條件的接納,以此打開學生的心扉。這也是契合了我們倡導要做“有溫度”、“有情懷”、亦師亦友的思政課教師的理念。
(二)? 教學設計環節——心理需求效應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指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6]”皮連生認為:“教學設計是指在實施教學之前,依據學習論和教學論的原理,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對教學的各個環節統籌規劃與安排,為學生和學習創設最優環境和準備過程。[7]”合理的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由于教學設計旨在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根據課程要求與教學對象的特點,將各種教學要素有序地加以安排,形成可操作化的執行程序的活動,因此教學設計的范疇通常包括分析教學對象、分析和安排教學內容、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及選擇相應的教學手段等。
基于心理效應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實需求、心理期待來進行教學安排,以達到激起學生興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可參照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和現實案例,這是運用“近體效應”或“熟悉效應”,以達到縮小教與學之間在時空和心理距離的效果。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為例,幾乎每一主題都可用學生熟悉的現實案例來作教學導入。比如,在講授擇業觀和就業觀時,不妨從“六成大學生想當網紅”“張桂梅的華坪女中”“唐尚珺的16高考次”等學生熟悉的網絡熱點事件來導入,以吸引其進一步探討的興趣。當然,還可運用“新奇效應”來設計課程導入,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異性的刺激比一般刺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在講解新知識時還可以利用“比較效應”,即根據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去引入新知識,幫助他們在新舊知識之間尋找聯系點,利用同化或順應的原理,令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體系中,或者改變已有認知體系,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由此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的獲得感。在學習難度的安排上,可運用“登門檻效應”層層遞進式地加深,即我們可以把某一個較大的教學目標分成若干個子目標,首先從完成最簡單的目標開始,一步步地誘導學生去逐步完成最終的目標。在引導學生的態度轉變時,也可以用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方法,以逐步誘導的方式促使學生提高認識發生轉變,而不是一開始就向他們強烈地灌輸某種正確但他們未必能一下子接受的理念和認識,以避免激起學生的心理抵觸。另外在教學設計上,還可利用愛屋及烏的“移情效應”,通過對教學內容的適當安排,使學生通過對不感興趣的內容產生移情,從而擴大其興趣范圍。
(三)? 課堂教學環節——渲染控場效應
“紙上得來終覺淺”,精妙的教學設計最終需落實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落實在課堂的組織和管理上。即便已做好了充分的教學設計和準備,但課堂環境常常是復雜而多變的,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具有根據課堂形勢敏銳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因勢利導學生,使之有能有效地參與課堂學習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增加課堂互動、傳遞正向情感、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心理學效應。具體來說,在教學語言風格方面,可借助于風趣、詼諧的表達及教師所展現出來機智和豁達的態度,增進課堂的生機活力,使所呈現的信息更加親切有趣,便于學生接受和銘記,這就是利用了妙語連珠的“幽默效應”。比如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主講嘉賓、江南大學的唐忠寶教授把思政課上成了幽默風趣的脫口秀,深得學生的喜愛。除了聽得見的聲音,教師還要合理利用看得見的身勢語言,這就是“身體說話的溫馨效應”。由心理學研究發現,在人際溝通中身勢語言傳遞了與口頭語言同等重要的信息,因此思政課教師注重身體表達的藝術,利用適當的目光接觸、自如控制的面部表情、自然不做作的身體運動和姿勢以及適宜的空間距離來賦予語言表達,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8]。
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在于激發情感、引領價值、規范行為和塑造人格,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與情緒感染、態度轉變相關的心理效應,如“心理暗示效應”“保齡球效應”“肥皂水效應”等,以期達到融情于教、同頻共振的效果。“心理暗示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暗含期待效應”,通常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影響,其可實現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方式去行動,或者更容易接受某種觀點和信念的效果。但心理暗示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產生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因而教師應注意多對學生進行正面和肯定暗示,以增加其積極情緒體驗,形成“正念”,而不可進行否定性的心理暗示。另外,在課堂組織中還可利用一些能營造群體氣氛的心理效應來激發學生的適當情感體驗。例如,可利用情緒具有傳染性的特點,即“情緒感染效應”,在群體中傳達具有正能量的情緒感受,以形成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可利用“角色效應”,通過設置教學活動情景,給學生分配一定的角色進行扮演,使其體會因角色的不同而引起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從而起到增進社會認知、提高共情能力和觀點采擇能力的效果。
(四)? 教育評價環節——激勵督促效應
思政課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教育評價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思政課教學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根據評價的時間分為配置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根據評價手段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根據評價對象可分為個別評價和集體評價等。然而無論采用哪種評價方式都應注重評價的及時性、客觀性和公正性,使教學評價既能準確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狀況,又能對學生產生督促激勵的效果。在此環節中可借助三種類型的心理效應來提升親和力:與及時反饋相關的心理效應、與正面激勵相關的心理效應、與客觀公正相關的心理效應。
“及時反饋效應”顧名思義是指對活動結果做出及時評價可以起到強化動機、促進工作的效果,這一原理曾得到美國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所做的心理實驗的證實。其提示我們對學生思政課學習的評價不應僅限于最終的結果性評價,還應注重對其參與學習的過程做出及時總結和反饋,由此能起到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教學評價不僅應及時,還要注重方式方法。行為科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保齡球效應”,說的是不同性質的評價反饋對行為者接下來表現會帶來截然相反的影響:在取得同樣成績的情況下,如給予行為者以積極反饋將比給予其消極反饋更能增激發他們的干勁。因為肯定和鼓勵能增強行為者的自信心,而否定與懲罰容易觸發其心理防御機制,引發逆反心理。這告誡思政課教師在對學生做出評價和反饋時應著眼于他們所取得的進步而非存在的不足,才能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與之類似的還有“肥皂水效應”,指的是如果必須要對學生做出否定性評價,那么就要采用“先揚后抑”或者“以揚為主、半揚半抑”的模式,把批評夾在贊美的前后和肯定之中,以此減少批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使學生能更愉快地接受批評。另外,思政課教師在做出評價時還應注意給予學生以具體、詳細和有針對性的反饋,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評價的客觀公正性,并竭力避免如“成見效應”“刻板效應”這一類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負面效應。
三? 運用心理效應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實踐策略
(一)? 熟諳機理,準確運用
思政課教學中涉及到的心理效應種類繁多,思政課教師要準確地對它們加以運用,需建立在對這些心理效應的發生條件、作用機制和影響結果的熟悉把握和準確認識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不僅要全面地了解教學過程中會存在哪些心理效應,而且要更進一步掌握這些心理效應內在規律的深層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不了解內在心理依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使用,可能不僅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甚至產生適得其反的影響。比如,網上有爆料某校一位思政課老師為了追求教學創新,牽強附會地套用心理原理,結果不僅沒有成功引起學生的興趣,反而弄巧成拙地把一堂思政課上成了讓人啼笑皆非的“雷人課”。
(二)? 把握情境,靈活運用
要想準確運用心理效應組織教學,思政課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和組織環節也要多下功夫。在教學設計時要預先考慮到教學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變化,預先做好規劃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及時洞悉教學形勢的走向,了解學生即時的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措施施加積極地引導,促使那些能提升親和力的心理效應發揮作用。即善于根據現實的教學情境做出及時準確判斷,靈活選擇運用適宜的心理效應。比如,在一節思政課的后半段當教師發現所剩下時間可能不足以完成預定教學任務時,應如何去安排呢?有些教師在此情況下會選擇加快授課進度、壓縮互動時間或者縮略案例分析的方式去處理,但這極易激起學生心理上的厭倦和煩躁情緒,導致“超限效應”出現;而熟悉心理學原理的教師則可能想到不妨利用“蔡格尼克效應”來保持教學的效果。該效應認為人天生有一種做事有始有終的內在驅力,如果一項工作沒有完成,那么這個任務會給他帶來一定的心理緊張感,并留下深刻印象,反而能激起他去完成這項任務的動機。據此,他們可能更愿意把未完待續的教學任務留給學生課下探索,并在下一次課時留出短暫時間做總結分析。思政課教師還應基于對各種心理效應的靈活運用來進行教學創新,拓展教學媒介,拓寬教學情境,創新教學手段,實現理論課堂、實踐課堂、社會課堂和網絡課堂等不同學習場景的巧妙切換,提升教學內容的可感知、可觸碰、可探索程度,以滿足Z世代的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其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9]。
(三)? 揚長避短,巧妙運用
思政課教師在利用積極心理效應組織教學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并非所有的心理效應都能起到提升親和力的作用,有些心理效應會對教學效果造成消極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竭力避免這類心理效應的出現,比如,在師生交往中要避免對學生一味遷就討好的“馬屁精效應”,與學生打交道時的“標簽效應”“成見效應”,以及難以控制好情緒的“踢貓效應”(即壞情緒產生的連鎖惡性反應);在講課過程中既要避免源源不斷輸出的“超限效應”,也要避免因講授不足、深度不夠而導致的“感覺剝奪效應”,還要避免拖堂所導致的“飛鏢效應”(一種好心辦壞事的情緒逆反現象),更要注重自己表述的準確性,避免“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瀑布效應”。
還有一些心理效應在不同情況下、針對不同對象使用也會帶來性質截然相反的效果,比如前述的“心理暗示效應”若以不同方式加以使用產生效果將截然不同;對正值青春期的學生而言對他們提出禁止性的要求很可能引發其逆反心理,這是“禁果效應”,有經驗的教師卻可以利用此效應進行“激將”,以達到正面效果。“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運用心理效應組織教學要靈活巧妙,“因事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方能真正起到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效果[10]。
概言之,青少年正處在人生成長中的“拔節孕穗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別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上好思政課必須著力增強思政課對于學生的心理吸引力和心理影響力,亦即提升親和力。由此,思政課教師必須熟諳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學原理,善于觀察把握師生互動、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和教育評價等諸教學環節中常見的心理效應,對其靈活、準確、巧妙地加以操控和運用,方能達到提高學生對于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和認同感,繼而主動將所接受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德]赫爾巴特.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3.
[2] 陳德華.教學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32.
[3] 楊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38.
[4] 劉京林.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3.
[5] 高覺敷,葉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6.
[6] [美]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皮連生,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
[7] 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8] 唐忠寶.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微小”與“宏大”的辯證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2):113-118.
[9] 關春華,王科.適應Z世代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思政教學理念與載體創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0):13-16.
[10] 王智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提升的體驗路徑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7):45-47.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一般項目“基于教育心理規律的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提升研究”(21JDSZK072);江蘇省高校哲社科一般項目“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研究”(2021SJB0074)
第一作者簡介:徐萍萍(1980-),女,漢族,山東威海人,哲學博士,副教授,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信大基地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德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