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 李亞鵬 王濤濤 廖仲尼 馮小明 張偉 唐玲 劉應軍
摘? 要:為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地方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樹立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的價值觀。該文根據地方高校現狀進行學情分析,從目前的專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存在的問題分析入手,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的思路、途徑及內容進行系統的分析和闡述,為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專業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3-018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cultivating people, college teachers must establish the values of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must be integrated and inseparabl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ideas, approaches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of "Injection Molding Technology and Mold Design" for the major of material mold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study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and mold design course; specialized course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曾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是對“課程思政”的精辟闡述和科學概括,同時也對高校各門專業課程建設提出的新的要求。“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內涵是“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課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也不能牽強附會,不是簡單、直接地把思政課的部分內容搬到專業課教學中,強硬灌輸給學生,而應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地自然融入,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作為高校專業教師,應將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教學工作的根本標準,更應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在授課過程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然而,在材料成型及控制過程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們已經明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還未能達到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講授的有機結合,分析現狀認為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 現狀分析
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相對淡薄。一方面,專業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與專業能力的培養,部分專業課教師仍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育才重器,少有考慮育人育德,忽略了課程思政在育人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龐雜,根據培養方案的教學計劃安排,學時緊張,老師們普遍反映課堂上要講的內容繁多,課時根本不夠,使得專業教師課堂教學知識點安排緊密,普遍認為沒有多余時間及時有效地提取思政元素,這種滿堂灌現象也導致了目前高校為什么出現學生創新意識弱,創新能力差的問題,老師始終處于把知識喂給學生,而未反思學生的接受能力、消化知識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是否提高。根據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把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與教學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機結合,不斷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因此,育人先修己,教書必育人,轉變專業教師思想觀念和提升育人能力對實施課程思政至關重要。
專業課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融合度較淺。通過對陜西理工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專業課進行聽課及教案檢查發現,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對思政元素的穿插不夠靈活,仍然是機械性地、被動式地、生搬硬套式地灌輸,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情懷、批判性思維和科學精神得不到很好的提升;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專業課教師也應跟上時代的進步,眾所周知,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明顯發生了多樣性變化,獲取速度也是異常迅速及時,使得單一的思政元素體系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與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不能同步。因此容易出現所謂的“理工男”——“專”上到位,“紅”上不足,導致了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效果不佳。因此,亟需構建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
專業課程更重視課程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的培養,而認為思政目標無法定量達成。因此存在思政教學中挖掘思路、方法、途徑還不夠清晰等問題。作為專業教育類課程,大家還未能根據學科專業的特點,深入研究課程內容所蘊含的不同育人目標,更未能做到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導致課程思政存在同質化、表面化、幼稚化的缺點。
二? 研究思路
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創新,從課程思政教育的定位、目的、實現途徑三方面建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應用型課程思政體系。在專業認證的背景下構建以專業知識和思政知識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深入挖掘專業核心課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精心做好愛國情懷、社會責任、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等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設計,采用“隱性思政育人”的思路,在點滴之間影響學生,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思政育人目標,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專業核心課程,注重“榜樣示范法”教學手段的應用,以案例分析為主,做到以事感人、以榜樣育人,實現“隱性思政育人”的目的。在價值傳播中凝聚專業知識底蘊,在專業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實現思政德育與專業核心課程授課的有機結合,夯實專業教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具體而言,陜西理工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按照“3+1”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3”是指前兩三年按照寬口徑的模式進行培養,“1”是指在大三學期末的時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家庭資源等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具體設置為模具設計和焊接成型兩個模塊方向。因此在構建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時從兩個模塊方向同時入手,具體課程思政模式如圖1所示。
三? 研究方法
在進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思政建設中,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時代任務,通過建設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思政元素庫,不斷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從行業專業、優秀校友、革命先烈、專家教授的優秀事跡等入手進行分析提煉,將立體的人物、生動的故事、樸實的語言凝聚成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課程思政素材庫,思政素材庫建立如圖2所示。
結合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理論課程教學、課程設計、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等企業實踐環節,通過學生在生產一線看到的技術工人的愛崗敬業精神,追求卓越的品質培養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通過對勞動模范、杰出校友事跡的學習及對我國模具領域的“卡脖子”問題的了解,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通過對塑料工業帶來的污染問題的分析,讓學生具有保護生態文明的主動性。通過不斷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品質,提升學生愛國熱情,達到知行合一,育人目標內化于心的目的。通過特色實際生產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手段,采取畫龍點睛、專題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及隱性滲透式等方法手段,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提升學生的互動性,將課堂的專業育人和思政育人渾然一體,真正發揮思政功能。
專業課主講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修練能力,踐行育人先修己,教書必育人的理念。作為專業教師應在不斷完善自己專業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的同時,強化對專業課育人職責的認識,增強內在價值的認同感,將學生的價值引領與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知識傳授有機結合,將學生的德育培養任務貫穿于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教學的全過程;時刻明確思政教育與專業課之間的緊密關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素養。
繼續完善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做實學情分析。專業教師應能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三個維度,不斷完善提煉所授課程及每節內容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從學生所來、學生所能、學生所期角度,深入進行學情分析,以期達到授課內容與學生接受能力同頻共振,授課中關注學生的眼神交流,讓學生說出來、動起來、樂起來,融入課程學習中。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授課對象為大四學生,他們對新時代模具工作者攻堅克難、敬業創新,展現大國工匠精神知之甚少。學生雖然了解工程力學、機械設計、材料加工、材料科學基礎和材料成型原理等理論知識,但缺乏模具成型工藝及模具結構的感性認識,對工程實踐接觸較少,加之陜西理工大學8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普遍存在盡快提高家里的經濟條件的想法,因此畢業后直接選擇就業的學生較多,能夠吃得下苦,不怕困難險阻,具有較強的求知欲,更注重在有限的大學時間里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希望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以應對面臨的就業挑戰。
以學生為主體,以塑件成形工程問題為主線,以模具工程師能力培養為目標,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授課模式,強化育人成效。針對學生學情,加大課程聯系塑料成型工程實際,豐富企業實踐教學資源及素材,對教學內容不斷進行重構優化,滿足學生認知規律。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中推廣項目式教學模式,“以親身親歷為手段、以具體項目為依托,不斷融入新技術,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提升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可將材料成型模擬技術融入課程工程訓練中,改變以往實踐訓練只是針對具體產品,設計出成型工藝圖,工藝的優劣、成型的質量、模具的運動均難以定性評價的問題。如在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訓練中,要求學生針對給定塑件采用moldflow虛擬模擬技術進行結構分析,預判產生缺陷的部位,預測產品成形過程、缺陷,進行澆口、冷卻系統的功能預測,進行產品性能全程仿真,模擬結果可為學生掌握模具設計提供校驗,幫助學生提升終身學習的能力,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教師與企業導師協同育人的工作機制。陜西理工大學的辦學定位為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但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導致我們培養的高校畢業生仍然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問題,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表現不足,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缺乏正確價值觀、政治素養不高等問題。因此,探索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重構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高水平高素質創新型技術人才的關鍵。探索校企產教融合、進行協同育人的創新機制,可以通過整合高校、企業的優勢資源,聚焦人才培養全過程,做到“對接行業,改造專業,引導就業”的培養理念,不斷健全并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專業教師+企業導師”在理論及實踐教學環節中全課程、全方位、全流程的參與,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圖4)。
如在畢業設計、生產實習等環節,通過校企雙導師指導,學生融入企業項目進行實踐鍛煉,校內教師與企業專家合作交流研討,不斷優化、調整、完善課程內容,提煉課程思政案例,編寫具有校企特色、行業特色的數字教材,搭建校企實踐平臺,強化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將提高學生知識、素質能力落實到實處。
多維度挖掘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育人要素,達到課程思政潤物無聲、隱形融入的效果。從人的維度、時間維度、專業維度、空間維度,通過塑料之父的細致嚴謹、杰出校友劉濤創新創業史進行引領,行業“卡脖子”問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校情校史、漢中本地特色、突發社會事件及自然災害等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角度,提煉課程思政元素,引起學生共鳴。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行課程素質教育理念創新,深入挖掘專業課的思政理論教育資源,精心做好愛國情懷、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在價值傳播中凝聚專業知識底蘊,在專業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育有機結合。采用“隱性思政育人”的教學理念,通過“榜樣示范法”的教學手段,構建“思政教育”和“專業知識”“融合貫通”教學模式,達到鑄魂育人水滴石穿、潤物無聲的效果。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中加入思政“鹽料”,看不到卻可以嘗到“鹽味”,在點滴間影響學生,使其在學習中不知不覺地實現思政課程育人目的,做到以事感人、以事育人,實現隱性思政育人之目的。
以學生為主體,以工程能力培養為目標,采取“課前、中、后三階段教學法”,實現“先學后導、內化延展”,達到有效教學之目的。將課前預習、課中重難點講解、課后反饋,對教學活動進行整體策劃。通過課前預習“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課中“師生互動解決問題”,課后“反思升華,拓展問題”。同時依據OBE理念,構建基于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強化學生工程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根據多維度課程教學評價反饋模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評價方式上進行持續改進,將OBE理念內化于心,將持續改進強化于行,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評價方式上遵循“反饋-分析評價-實施”閉環,進行持續改進,讓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
四? 結束語
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專業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的不足,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專業課程為例,通過研究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相融的途徑、方法,引導學生愛專業、愛學習,培養學生具有模具工程師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具有模具強國、科技興國意識,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在課程教學中依據OBE理念構建了基于問題導向的學習模式,通過強化學生工程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根據多維度課程教學評價反饋模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上不斷優化改進課程的教學目標,達到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統一,從近些年的教學效果來看,起到了較好的思政育人目的,學生在學科競賽、科研創新等方面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9.
[2] 彭愛輝,李建敏.立德樹人視域下課程思政教學問題透視與路徑優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3,27(1):111-118.
[3] 吳佩育,張艷青.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理工類專業課程思政探析[J].衡水學院學報,2023,25(1):61-64.
[4] 呂小亮,時曉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隊伍建設路徑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9,23(1):76-81.
[5] 陳玲,王汐牟.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情”與“理”[J].思想理論教育,2019(5):68-71.
[6] 馬廉潔,張瑋,周立斌.理工類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的認識與反思[J].高教學刊,2020(20):189-192.
[7] 王瑋,魏宏波.課程思政背景下機械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體系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4):7-9.
[8] 秦升學,劉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改革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116-117.
[9] 錢煒,丁曉紅,沈偉,等.應用研究型地方大學產教融合培養機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30-134.
[10] 丁曉紅,李郝林,錢煒.基于成果導向的機械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9-122,144.
[11] 代德偉,蔡云龍.新時代高校工科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與路徑[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24(5):57-61.
[12]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基金項目:陜西省2023年教育廳教學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材控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路徑探索與實踐”(23BY127);2023年陜西理工大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注塑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思政融入研究”(KCSZ2302)
第一作者簡介:張會(1976-),女,漢族,陜西漢中人,工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教學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