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 趙志純
摘要: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蘊含了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顯著特征、本質要求、目標要求、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這些基本內涵構成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在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實踐層面,職業教育還面臨著理念困境、制度困境、組織困境、人才困境和資源困境等現實性的挑戰。要應對這些困境與挑戰,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特色化、內涵式發展和實現教育強國,就需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總體理念和路徑方法的指導下,緊緊圍繞職業教育內涵化、類型化、體系化、數字化和國際化做好工作。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教育強國;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4)04-0005-07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內涵、指導理念、路徑方法和發展目的。其中,“中國式”涵括了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內涵、指導理念和路徑方法,“職業教育現代化”則表征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目的。此外,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概念體系、敘事邏輯和話語體系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架構中構建的,因此,對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這一議題進行專門探討,剖析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厘清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面臨的現實困境和探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是職業教育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要求。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映射,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特定的歷史和實踐條件下的理論與實踐自覺。
(一)顯著特征: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價值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是從“教育”的邏輯基點出發,把人確立為邁向現代化發展的價值源點,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因此,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以“人”為價值旨趣和發展中心的“立己達人”的現代化。2022年5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這進一步表明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方向和目的的不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對人的現代化培養集中表現為兩個方面:
首先,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培養現代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愿景。有學者指出,技能型社會是超越教育領域改革[1]的一種新型社會形態。技能型社會的提出也標志著對技能型人才的關注、重視。作為面向2035的未來社會形態,技能型社會是現代化社會的具體發展階段,其本質內涵除了構建實實在在的技能型社會形態之外,還在于回歸“人”的主體價值取向,培育全面發展、掌握技術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育人目標之一就在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提升人的現代化社會適應性,也即“立己”。其次,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培養現代化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對工匠的培養我國早已有之,如墨子的“百工教育理論”和管仲的“四民分業定居理論”。不同于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工匠培養,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的培養,既關注技能人才對現代化技術的精湛掌握,又注重其對現代化社會的理解、溝通和互動,強調在“立己”的基礎上實現“達人”。
(二)本質要求: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共同富裕為本質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2],對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而言也是如此。共同富裕首先是指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職業教育的“職業”二字,決定了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此外,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3]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和邏輯耦合性。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已經得到了有效、根本的解決,但是相對貧困的問題卻一直存在。因此,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助力實現的共同富裕是改善和解決相對貧困的共同富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對共同富裕的推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以高質量發展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現實性生成,筑牢共同富裕之基。新質生產力在現代化社會最大的特征是指明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業態為標志的生產力發展具有了全新的性質[4]。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為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加注入新的發展動能。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強調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凸顯職業教育在產教融合、生產要素轉移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有益于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孕育,從而在整體上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物質財富生產量能,為共同富裕筑牢堅實的物質基礎。其二,增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實現高水平的共同富裕。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職業教育也進入了迅速發展和加速轉型的時期。這對職業教育現代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強調要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在國家發展政策、經濟發展態勢、行業企業轉型、人才培養結構等方面的適應性,有效增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程度,提高服務生產發展的質量和水準,以實現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三)目標要求: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為崇高追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敝袊浆F代化實現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因此,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也成為中國式職業教育所要達至的目標。職業教育除了具有提高生產發展、改善物質生活、服務經濟發展需求等物質文明方面的作用,還具有培養人的優良品質、彰顯人的生命價值、涵養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精神修養等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功用。物質文明或精神文明單方面的發展,都是不完善、不協調、不徹底的片面化發展,唯有實現兩者相協調才是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價值目標。
首先,在個體層面,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既講“安身”,又講“立命”。從廣義的范圍來講,“安身”是指滿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立命”則是滿足人發展的精神需求。在“安身”方面,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注重對人的技能的培養,強調人人都掌握一技之長,能夠在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獲得生存、生活的能力。在“立命”方面,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弘揚技能成才和人的多元化發展,對人的社會情感技能[5]、人的天賦潛能和人的個性特征等進行培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軟實力”的支撐。其次,在社會總體層面,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既強調產品、技術和專門人才等方面的供給,又注重對社會總體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育。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既包括對知識、技能的傳授,也包括對道德、精神的涵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在重視職業教育社會供給功能的同時,還強調職業教育在社會道德和精神育養上的作用,如當下注重對全社會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養,就是職業教育注重“物質”和“精神”相協調的具體表征。
(四)內在要求: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鮮明立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直接關聯的教育類型,堅持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影響巨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優化專業設置。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以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為核心進行產業升級,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應積極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開設一批綠色型、創新型、智能型等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專業,升級、優化一批不完全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專業[6]。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通過對專業設置的綠色化動態調整,可以有效增強職業教育現代化與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配適度,從而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提供助力。第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面向綠色發展提供高水平綠色技能人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需要靠人去實踐才能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強調在職業教育教材編寫、課程設計、課程教學等方面滲入綠色生態理念,同時又注重在專業實習、實訓、實踐中培養職教學生的綠色知識、綠色態度和綠色技能等素養。通過這兩項舉措,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可以有效提高所培養的未來從業者的綠色、清潔和生態生產能力,從而形成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損耗、促進產業綠色升級的“綠色人才合力”。
(五)必然選擇: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和平發展為戰略機遇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7]。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若要取得更深程度的發展,離不開走和平發展的國際化道路。
首先,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引進來”為“軟件”,充分借鑒國際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經驗。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現代化發展系統,借鑒其他國家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可以為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引入先進的國際理念、開闊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視野、建立職業教育國際質量標準等提供有力的“軟件”支撐。其次,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走出去”為“硬件”,充分展現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優質成果。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既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組成要素。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不僅謀求中國的職業教育現代化取得成效,還注重為世界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在中國式現代化理念的引領下,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取得了一系列對標國際先進水準的高品質成果,如魯班工坊、中國特色學徒制、墨子工坊等國際知名的中國職教品牌。這些高品質的成果為國際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鑒,也為講好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中國故事提供了有效的呈現載體和“硬件”支持,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走好和平發展的國際道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現實困境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在現階段,仍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理念困境、制度困境、組織困境、人才困境、資源困境等方面。
(一)理念困境: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理念落實不徹底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引領下的職業教育現代化。雖然圍繞促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主題提出了諸多先進的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理念,但這些理念在實踐中仍存在落實不到位、踐行不徹底的問題。
一是類型教育理念落實不徹底。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重要地位早在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就已明確。然而事實上,盡管這一理念在頂層設計上詳細完備,但在實踐上卻面臨著“選擇性漠視”的窘境。如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和數量[8]仍然不斷下滑,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仍然不高,社會對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重視度仍然不夠。二是就業教育理念施行不精準。按照國際教育的分類標準來看,職業教育又是一種專業教育,其特點之一在于面向學生就業,其使命之一在于為產業發展供給專門人才。但在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對接產業發展不到位、經濟發展適應性不強的問題,導致企業“無人可用”、學生“無處可去”的矛盾現象出現。三是實踐教育理念不凸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在于職業教育的技能性、實踐性和職業性。但在職業院校的實際辦學中,存在遵循“知識本位”的教學理念和仿效普通教育的教學范式的情況,導致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被遮蔽,專業知識、技能的獲取從實踐探索轉為邏輯演繹,造成學生技能學習與實踐脫節。
(二)制度困境: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制度執行不到位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完善的制度建構和有效的制度執行。我國圍繞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如1+X證書制度、職教高考制度、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現代學徒制等。這些制度雖然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平穩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著執行方面的困境。
一是制度執行力不強。作為這些制度的主要執行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職業教育院校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師在執行過程中普遍存在執行力不強的問題。如在1+X證書制度的執行過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重文件傳達、輕統籌[9],職業院校管理者和教師將制度執行視為上級指派的任務,出現理解偏誤,致使制度執行力不強、制度落實效果不佳的情況出現。二是制度執行不全面。全面、準確地執行是制度得以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以職教高考為例,職教高考本是一種采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以暢通學生升學通道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改革,但有的職業院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只注重“文化素質”教育,而忽視技能培養,使得學生的技能提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制度執行態度不堅決和執行不全面,使得促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制度無法在實踐中有效實施,成為影響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又一障礙。
(三)組織困境: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不完備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聯動、共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全面展開。這就要求有組織地開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具體表征為形成完備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F代化治理體系是對傳統管理體系的超越和突破,形成有效的治理體系是衡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展成效的標準之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已經開始了對構建完備的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探索,但在實踐中現有的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還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治理制度不健全。治理制度是治理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決定了治理體系的質量。當前,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治理制度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適合職業教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相關機制和法律法規都有待健全。治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第二,治理方式不靈活。在現代化職業教育治理過程中仍然偏重于以管控為特征的傳統管理方式,致使治理體系的韌性和張力不足。第三,治理主體不協同。治理不同于管理的一大特點在于,治理強調多主體的協同參與。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高效發展依賴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等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協調互商。然而,在現實中,各共治主體未能實現有效整合,直接導致了治理主體間的步伐錯位,無法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影響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治理深度和廣度。
(四)人才困境: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
人才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得以全面建成的戰略支撐,持續穩定的現代化技能人才供給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質量的重要保障。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質量決定了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在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師資隊伍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存在著不可忽略的問題。
首先,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中面向“高、精、尖”產業的人才匱乏。面對數字化、智能化、高科技的快速發展,要求職業院校加快調整專業結構以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的步伐。職業院校在此過程中雖然調整了專業結構,但卻沒有相應配套的師資供給,使得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調整流于表面。其次,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人才結構不均衡。具體表現在青年教師總體占比較少,緊缺專業教師總體占比較少,“雙師型”教師總體占比較少,高學歷教師總體占比較少和高級職稱教師總體占比較少等方面。師資隊伍結構的不均衡阻礙著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深入推進。
(五)資源困境: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資源供給不充足
資金支持和經費保障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當今時代,數字化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已經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并成為教育領域深刻變革的重要推動器。數字化資源供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現代化的潛能發揮,也深刻影響著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效率。在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推進過程中,資金投入數量和數字化程度雖有顯著增長,但也存在著一些現實挑戰。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數據表明,“十三五”期間,普通教育的經費投入明顯高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資金供給總量不足。此外,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供給不充分。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現代化仍面臨著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不齊全、數字化資源開發程度較低、數字化人才分布不均衡的現實困境,嚴重影響到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同時也影響到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潛在價值的發掘程度。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路徑指引
面對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現實困境,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需要立足于自身類型化教育地位和職業性的特質,從內涵化、類型化、體系化、數字化和國際化等維度入手,探索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推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高效能、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一)內涵化:增強職業教育發展的適應性,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促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內涵式發展,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職業教育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對標教育強國建設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式發展,提高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適應能力,需要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改革等方面入手,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新突破,賦能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首先,增強專業建設的適應性。專業是有效銜接職業與教育的重要載體,增強職業教育專業的適應性表現為建設高水平的專業群。這要求職業教育要圍繞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制造升級的發展趨勢,及時開設面向數字技術、先進材料、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符合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其次,增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適應性。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技術改進程度和教育教學創新水平的重要保障。這要求職業教育應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素養,建設一支適應數字化、智能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科技型”“雙師型”“良匠型”“創新型”教師隊伍。最后,提高人才培養改革的適應性。職業教育的適應性需要以人才培養的質量來檢驗。因此,職業教育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改革的適應性。一是根據產業轉型的需要,探索適合產業、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人才培養的外部適應性;二是面向人的未來發展需要,注重發掘人的多元智力潛能,拓寬人的多途徑成才通道,增強人才培養的內部適應性。
(二)類型化: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實現職業教育縱向貫通、橫向融通
自確立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地位后,職業教育的類型化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提質培優成為重要特征。這要求職業教育要在“貫通”和“融通”上繼續做足功夫,以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穩步推進。
首先,要進一步暢通縱向貫通的上升通道。職業教育縱向貫通體現了職教學生培養的內部連續性,其目的在于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因此,職業教育要進一步完善“中—高”“高—本”人才“貫通”培養制度,并嘗試探索“中—高—本—研”四位一體[10]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以進一步打破技能人才培養的“天花板”,形成體系完備的人才培養“立交橋”,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支撐。其次,要進一步打通橫向融通的交流渠道。職業教育橫向融通體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非是兩種體系并立的教育類型,而是彼此相互滲透的。“融通”的目的在于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搭建合作交流的“橋梁”,實現公平對話,讓職教學生既能掌握精湛技術,又能提升文化水平。因此,職業教育要圍繞“橫向融通”這一主題,在課程資源共享、教師互派、學生交流等方面與普通教育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索,變職業教育的“單向奔赴”為二者的“雙向奔赴”,進一步提高職普融通的質量。
(三)體系化: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發展體系,支撐職業教育現代化穩步發展
體系化是指有條理、有結構、有組織地將各要素合成一個整體,是否成體系決定了整體能否發揮其相應的功能。因此,要加快構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體系,筑牢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體系基礎,充分發揮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整體功能,支撐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穩步發展。
首先,構建高效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高效的治理體系對于整合發展資源、提高管理水平、調動多方參與主體的積極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理體系是否高效決定了系統內部各要素間能否實現持續互動和協作配合,同時也間接決定了事物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要加快構建高效、規范、共洽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在體制機制協調性上的阻礙。其次,構建完善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制度體系。制度是連接理念和實踐的中介環節和關鍵紐帶。制度建構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理念落實的效果。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先進理念依賴制度來保障落實,因此,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這要求職業教育要進一步完善包括職教高考制度、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制度、產教融合制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制度、“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制度等在內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制度體系。
(四)數字化:加速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也是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需要。數字技術已嵌入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予以推進。
首先,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涉及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校園建設、管理服務、教學工具、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數字基礎設施,為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硬件支持。職業教育可以以區塊鏈、AR、VR、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抓手,加大在智能化教學設備、智慧化校園管理、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數字教學資源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提高師資隊伍的數字素養。教師是數字教學資源的直接使用者和數字技術傳授者。教師的數字素養決定了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效能。因此,要健全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數字素養培養體系,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數字化卓越教師培養,將數字化水平納入職業教育教師招聘和考核標準體系當中,逐步提高師資隊伍的數字素養,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師資支持。最后,完善數字發展保障政策。政策保障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證,要圍繞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構建完善的決策實施保障體系、財政保障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管理保障體系等,為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
(五)國際化:融入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世界潮流,提高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對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過程中“主體性”和“本土化”的堅守,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由“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世界方案”向“世界職業教育現代化中國方案”的關鍵轉折。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同時也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體系,在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同時,也具有很強的世界共通性。因此,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要對標國際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第一,要積極“引進來”,提高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水平。在未來,要進一步對標國際標準,積極引進國際優質、高端的職教資源,如先進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學方法、完備的課程體系和完善的辦學模式等,為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辦學水平。第二,要積極“走出去”,講好中國職教故事,貢獻中國職教智慧和職教方案。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職業教育國際化是一個時代趨勢。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不僅要“引進來”,借鑒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驗,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講好中國職教故事,增強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國際話語權。因此,職業教育要積極以魯班工坊、大禹學院、絲路學院、鄭和學院、桂港中心等為載體,向國際社會貢獻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智慧和發展方案,開創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新局面。
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但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相對穩定的形態和樣式。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是我國職業教現代化進程中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和表現形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作為對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全新理解,代表著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階段性進程中的最新樣態,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形態將止步于此。隨著未來在理念和實踐上對現代化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形態必將發生既符合時代化的“典型時空”視域下的轉變,又符合自身現代化發展獨特性和規律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弛,柳國強,趙良偉,等.文化、社會與個性的共進:基于生活世界理論的技能型社會建設[J].職教論壇,2023(6):5-12.
[2]曲青山.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中國特色[EB/OL].(2023-08-16)[2024-01-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3-08/16/c_1129801544.htm.
[3]張安強,宮麗麗.職業教育與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歷史邏輯、價值耦合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8):13-20.
[4]李森,劉振天,陳時見,等.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中國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4(1):1-23.
[5]米靖.現代職業教育支撐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8):18-28.
[6]趙小青.面向中國式現代化:職業教育的發展邏輯與路向[J].教育與職業,2023(15):20-27.
[7]吳曉丹.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EB/OL].(2023-02-14)[2024-01-16].https://theory.gmw.cn/2023-02/14/content_36364699.htm.
[8]王凱強,馮旭芳.技能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現代職業教育:應為、難為與可為[J].教育與職業,2023(19):21-29.
[9]宋迎春,段向云,呂秋慧.1+X證書制度實施的現實困境與突破策略[J].職教論壇,2021(12):32-39.
[10]馮丹,朱德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理性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23(4):119-127.
(責任編輯:張宇平)
Basic Connotation, Realistic Dilemma and Approach
Guidanc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Chang, ZHAO Zhi-chu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ain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bjective requirements, internal requirements and inevitable choice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ese basic connotations constitut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overall practical level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till faces realistic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concept dilemma, system dilemma, organization dilemma, talent dilemma and resource dilemma.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alize education power, we need to be guided in the overall concept and approach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lose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typology, systematization, digit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陳昌(1999—),男,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教育基本理論;趙志純(1981—),男,博士,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學術評價與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教育學術影響力的大數據實證研究”(編號:BGA18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