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討高校專業課教育如何與創新要素融合。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兩項基本任務,然而全國各高校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的融合卻面臨諸多困境,對創新型人才培養造成嚴重阻礙,亟須探索高校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有效融合的優化路徑。方法:以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為例,深入分析創新要素融入專業課程的必要性,并基于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現實痛點,提出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的優化路徑。結果:研究發現,當前存在三大現實痛點:專業課程體系與創新能力培育體系割裂化,創新要素融入意識不強;教師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短板化,專業技能嚴重不足;創新要素融入專業課教育方式教條化,創新能力教育成效難顯現。基于此,文章提出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的優化路徑:深入挖掘課程創新要素,尋求精準切入點;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O2O)教學方式,增強創新要素融入的多樣性;開展創新能力教學技能方法培訓,推動創新要素融入的專業化;依托VR、AR、MR等計算機仿真技術,探索沉浸式創新要素融入模式。希望文章的研究能為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等專業課程的創新要素融入提供實踐參考。結論:面向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建議各高校緊緊圍繞創新要素挖掘、創新教學技能培訓、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維度,調整專業課教育方案與管理模式,助力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深度有效融合。
關鍵詞:創新人才培育;創新要素;高校;專業課教育;現實痛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8-00-04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陸續取得新成就、新突破,當前國家實施的人才強國戰略、文化強國戰略、教育強國戰略等均已步入高質量推進階段[1-3],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是國家的建設者和希望[4],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目標、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先鋒力量,其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各項戰略目標的實施成效。例如,在人才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如果培養出的人才缺乏創新思維或創新能力,未來可能無法在相應崗位作出應有的貢獻,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研發、生物醫藥等高精尖領域。因此,對這類高素質、高智商、高技能的群體進行創新能力培育尤為關鍵,在本科專業教育階段廣泛開展創新教育成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創新教育不僅需要獨立開設顯性創新創業課程,還要將創新要素融入其他常規課程,開展隱性創新教育。在專業課程的隱性創新教育中,當前普遍存在專業師資力量薄弱、教師創新教育能力有限、創新要素融入專業課教育的方式方法死板等問題,導致專業課教育難以有效融合相關創新要素,亟須探索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的有效路徑。文章立足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雙語課程——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探討專業課程與創新要素融合的必要性和現實痛點,提出優化路徑,以為專業課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參考。
1 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的必要性
創新能力培養與專業課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首先,兩者的區別在于,創新教育側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與創新潛能的激發,主張采取自然而然的啟發方式與潛在能力的激發,專業課教育則側重專業知識的傳遞,主張采取直截了當的方式與傳承延續的效果;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及創新思維,有效鍛煉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判斷、理解、表達能力,以及知識運用、創新能力。專業課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專業課程內容與技術,未來能夠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服務于相關產業或領域的發展與建設,為各行各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助力社會經濟長足發展。因此,前者更加關注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后者更加關注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兩者均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成長與整體素質的提升。創新教育在內容上通常依托課程體系的設計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呈現,而非局限于某個或某些專業課內容本身,以引導學生思維轉變為準則,注重內在思維的轉變。專業課教育的內容則根據不同專業類別設定,不同專業的專業課門類及其內容設定有一定差別,但均以知識傳遞、技術講解為主,注重外在成長。
其次,在內在聯系上,良好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是專業課教育科研成果產出與創新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以及拓寬專業課社會價值體現的堅實保障,而專業課的課堂能為創新教育搭建傳遞平臺。創新教育強調培養個性化、綜合素質、實踐能力[5],注重前瞻性、獨創性和靈活性的思維模式與專業技能,這些思維模式與能力對大學生專業素養的培育、拓展及其未來在專業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在開展專業課教育的同時進行創新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傳統固化思維,強化其突破教條的能力,為專業課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提升專業課學習的成效;另一方面,創新要素融入專業課教育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創新素材與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益于學生未來堅守專業領域,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等。因此,將創新要素融入專業課教育能夠提供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教育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拓寬專業教育維度,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創新教育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可見,高校有必要將專業課教育與創新教育進行深度交叉與有效融合。
2 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的現實痛點
2.1 專業課程體系與創新能力培育體系割裂化,創新要素融入意識不強
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作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獲得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課程,是該專業的一門基礎課[6]。創新教育起步較早,且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全國各地陸續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并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實行產學研合作、校企聯合培養、雙師型培養等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優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強化實施決心。專業課教育與創新教育在高校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均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并且專業課教育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媒介,創新教育是專業課教育的重要驅動,兩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然而,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專業課教育仍運用傳統模式,包括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課程,過多地關注專業教育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與內容體系架構,創新要素欠缺甚至被忽略,且部分教師因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本身的備課難度,對創新教育存在排斥心理或逃避心理,導致創新要素與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內容與體系嚴重割裂。
2.2 教師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短板化,專業技能嚴重不足
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的授課教師是城鄉規劃學、人文地理學等專業博士,在專業知識面、科學研究能力、專業授課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因此專業內容講解實力突出。但是,這些專業課教師并不熟悉創新教育的培養體系、授課方式、經驗和一般范式等,甚至存在嚴重短板。同時,專業課教師面臨教學和科研兩大任務,尤其是當前高校對科研成果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投入科研論文和項目的時間和精力也越來越多。部分教師還身兼班主任和專業導師之職,管理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承擔本科生專業課程教學、就業指導、研究生科研論文寫作指導等工作,因此真正用于備課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在有限的備課時間里,教師只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專業課程本身的內容上,無暇顧及創新要素的挖掘與提煉、創新要素融入方式方法的摸索等,導致創新要素在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中的融入嚴重受阻。
2.3 創新要素融入方式教條化,創新能力教育成效難顯現
部分高校嘗試開展專業課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創新融合工作,但存在融入方式過于死板的問題,嚴重違背了創新要素融入的發散性與啟發潛能性原則,難以取得創新教育的應有成效。區別于以創新實踐為專門課程內容的顯性創新創業課程,創新教育是隱性滲透在相關課程中的一種創新教育方式,側重潛移默化地將創新要素融入、自然而然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存在一定難度。當前絕大部分高校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由于融入內容不恰當、授課環境不支持、融入方式教條化等,對創新要素的理解相對片面,側重生搬硬套式地出創新思維題、講解創新思維要點,不講求創新思維的啟發,導致創新教育方式固化、教條化,嚴重影響了創新要素與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內容的有效結合,既達不到預想的創新教育成效,同時影響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本身的專業教育。
3 專業課教育與創新要素融合的優化路徑
3.1 深入挖掘課程創新要素,尋求精準切入點
首先,充分提煉與挖掘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涉及的創新要素,豐富與拓展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體系中能夠實現創新思維啟發的案例與素材。建議結合國內外學術熱點議題以及國家戰略決策,將城鄉規劃學科知識體系劃分為國土空間規劃、城市群規劃、小城鎮發展、鄉村振興、長江經濟帶等模塊,同時選取經典高質量文獻,設計更加系統、全面的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教學內容、結構。其次,結合各部分內容體系與特點,深入挖掘相關顯性及隱性創新要素。如在國土空間規劃模塊,可以從空間規劃方案設計方面挖掘宏觀創新思維類創新要點;在小城鎮發展模塊,啟發學生為小城鎮突破發展困境出謀劃策,這屬于思維引領類創新要素點;在長江經濟帶戰略模塊,讓學生分析當前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總體問題,以及環境污染、產業同質化等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提出治理策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最后,廣泛采集創新要素點相對應的輔助案例與素材,尋求精準切入點,拓展創新要素融入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的廣度與深度。
3.2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O2O)教學方式,增強創新要素融入的多樣性
隨著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傳統線下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下各高校的授課需求,線上教學日漸成為主流,主要原因在于此授課模式能夠較好地破除傳統教學模式受制于教學地點、教學形式等因素的現實困境。當然,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包括無法實時監督學生、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線下授課形式仍然必不可少。而線上教學模式與線下教學模式有效結合則能夠有效規避兩者的弊端,整合兩者的優勢,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當下高校教學的必然選擇。借此契機,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的教學方式建議由傳統線下教學改革為“線上線下混合式”(O2O)教學,應在完善現有線下授課PPT中創新素材與案例的基礎上,更多地引入隱含創新思維啟發點的線上教學資源,包括線上講座、視頻、地圖、文檔資料等,如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的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專家學者線上講座資源、國家部委官網文件等各類教學資源。同時授課教師還可以制作相關教學視頻,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為挖掘數量更多、種類更豐富的創新素材與案例奠定基礎,從而增強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創新要素融入的多樣性。
3.3 開展創新能力教學技能方法培訓,保障創新要素融入的專業化
提升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授課教師的創新教育專業化水平,是促進創新要素有效融入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的重要保障。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等專業課授課教師均為對口本專業的博士,在創新要素挖掘、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和經驗豐富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定期開展教學培訓十分重要。一方面,注重培訓教師搭建課程內容體系架構,挖掘對應創新要素的能力。傳統的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多依賴上屆傳承的教學素材,或者授課教師根據自身研究或熟識內容擬定授課計劃,對新熱點及新問題、新現象等的安排、設計較少,很少結合創新素材、創新案例更新課程內容體系。因此教學培訓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幫助授課教師摒棄傳統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與PPT等,深入革新教學內容,尤其要結合創新要素更新授課計劃,從根源上保障專業課程與創新教育的結合。另一方面,培訓創新要素融入的方法和手段,將專業的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傳遞給授課教師,從方式方法上保障創新要素融入的專業化。教師通常擅長講授課程內容本身,而對于如何有效融合相關創新思維時常感到困惑,特別是以比較專業的方式滲透創新要素。因此,教學培訓的第二項任務就是進行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訓,讓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課程教師能夠掌握正確的技巧,從而提升創新要素融入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的成效。
3.4 依托VR、AR、MR等計算機仿真技術,探索沉浸式創新要素融入模式
采用教條化方式將創新要素融入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不但達不到創新教育的目的,還有可能導致學生排斥創新教育甚至專業課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自然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極其強調轉變思維與激發潛能。針對當前創新要素融入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的教條化痛點,有必要探索沉浸式創新教學模式,尋求身臨其境—體驗式的創新思維訓練方法。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為學生提供一種沉浸式的創新教育體驗,如案例貫穿式教學方法,通過將創新案例與素材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深入體驗案例發展的全過程,討論、分析案例對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求其他更優解決方案或規劃策略,讓學生更深切地感悟、理解問題解決方案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從而激發其創新潛能。隨著VR、AR、MR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沉浸式體驗教學方式擁有更豐富的實現方式,因此建議有條件的高校聘請專業技術團隊,打造實景拍攝創新基地或其他案例地,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制作提供視覺、聽覺等感官模擬體驗的教育素材,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潛能,取得專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雙重效果。
4 結語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高校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的同時,有必要在各類專業課中積極融入創新素材與案例,著力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技能,以全方位地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專業課融入創新要素的策略與技巧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建議圍繞創新要素挖掘、創新教學技能培訓、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等進行,以為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史澤源.習近平關于人才強國的重要論述及其理論特質[J].北京教育(德育),2023(6):18-24.
[2] 范文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思想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創新性發展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0(11):112-115.
[3] 坎迪葉·阿爾肯.文化強國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領導科學論壇,2023(1):153-156.
[4] 馬陸亭.建設教育強國是未來教育工作主旋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3(11):18.
[5] 陳三六.創新教育理念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策略研究[J]. 科教文匯,2024(6):160-163.
[6] 周蕾,劉宏燕,翟青.《城鄉規劃前沿與展望》雙語教學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47):121-122.
作者簡介:王雪芹(1990—),女,安徽淮南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城鄉規劃與人口城鎮化。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項目“線上線下(O2O)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城鄉規劃前沿和展望雙語課程教學改革探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03221JX102;2022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縣城為載體的人口城鎮化動力機制與優化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SHC003;2023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優化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SJSZ0144;2023年度南京審計大學高教研究重點項目“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的影響機制與實踐進路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JG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