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是明 閆俊
作者簡介
萬是明(1969- ),男,開封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開封,475004);閆俊(1978- ),女,開封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生態創新驅動下河南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結構及其功能研究”(23A880024),主持人:萬是明;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職業教育賦能河南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路徑研究”(24B630016),主持人:閆俊
摘 要 依據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創新創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內部的一個基層組織結構,兼具二級學院和行政管理部門的雙重結構身份,兼具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管理的雙重基本功能。創新創業教育功能主要表現為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創新創業培訓、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創新創業管理功能主要表現為整體規劃和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統籌管理和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組織創新創業競賽和孵化管理創新創業項目。為實現雙重基本功能,應積極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和管理的結構架構,全面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鏈。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學院;結構;功能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4)09-0047-06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是分析教育組織結構、功能和行為的重要理論,有助于深入研究教育組織的結構現象、問題和本質。依據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創新創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組織結構中的一員,具有結構賦予的特定功能,是承擔特定功能的基層組織結構。高職院校為什么賦予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管理雙重基本功能?如何厘清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管理雙重基本功能?采取哪些策略能更好地實現創新創業學院的雙重基本功能?對這些關鍵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有益于明晰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結構定位和功能定位,發揮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教育和管理功能,促進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高質量建設。
一、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及其對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影響
結構功能主義是指側重對社會系統的制度性結構進行功能分析的社會學理論,主張用功能分析方法認識和說明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其主要代表人物為美國的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羅伯特·金·默頓(Robert King Merton)等。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社會是由在功能上滿足整體需要從而維持社會穩定的各部分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社會生活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社會找到了一種手段(結構)去滿足人類的需要(功能)[1]。
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視角,創新創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內部的一個組織結構,需要具備“適應”“目標”“整合”“潛在模式維持”四個功能性條件。其中,“適應”即要求創新創業學院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系統、經濟系統和產業結構發展,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目標”要求創新創業學院具有一定的價值指向,即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整合”要求創新創業學院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時進行校內外創新創業資源重組和優化,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和創新創業管理資源體系;“潛在模式維持”是指將外部應然指向內化為創新創業學院建設中,相關參與主體保持一致的價值和規范心理狀態。
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為高職創新創業學院高質量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分析框架,對于研究高職創新創業學院建設、發展和運行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有助于分析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功能定位、功能體系和結構化實現策略。高職創新創業學院得到當前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職院校管理層的高度重視,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加快了組建、重組創新創業學院的步伐。作為高職院校的一個基層組織結構,國家、社會和高職院校賦予創新創業學院重要的功能。高職創新創業學院應以實現基本功能為使命,實現相關參與主體“共同在場”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創新創業學院基本功能的實現。
二、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結構定位
高職院校是依法成立的事業單位,其內部結構可以分為行政性組織和非行政性組織兩部分,行政性組織具有行政功能,非行政性組織具有學術功能。行政性組織如校長辦公室、教導處、總務處、科研處、教代會等,主要具有對外聯系、對內協調等行政功能,負責某一行政業務的規劃、組織、實施、督導等管理工作,如教務處負責教學管理工作。非行政性組織如教學學院、科研院所、實驗室等,主要具有承擔思想教育、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實驗教學等學術功能。行政功能和學術功能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高職院校的治理。
功能作為結構的體現,其釋放取決于相應結構的支撐[2]。學校對某一結構的定位不一,往往意味著賦予該結構的功能不一。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學院的建設工作,賦予創新創業學院重要的功能。那么,創新創業學院是屬于行政性組織結構,或是非行政性組織結構,或是兼有行政功能和學術功能的綜合性組織結構?筆者隨機查閱了5所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組織官網,進行整理和分析。
一是吉林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學院分類為學校行政部門,基本功能定位于創新創業統籌管理、教育與服務。其功能主要包括:負責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創新創業大賽組織與管理、創新創業基地建設與管理、創新創業項目培育與孵化等工作,構建創業實踐教育體系,開展新型項目化教學,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是湖北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學院分類為學校教學單位,基本功能定位于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和管理。其功能主要包括:負責統籌全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具體負責完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機制,擬定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規劃;負責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組織課程開發、教材編寫、課程安排和教學活動管理;負責校內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和校外創新創業導師團隊建設與管理;負責校內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運營和管理工作;負責組織和開展國家、省、市及學校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負責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遴選、培育、孵化和管理工作。
三是河南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學院分類為學校行政部門,基本功能定位于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其功能主要包括: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規劃與設計;學校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整體規劃與設計;校企創新創業資源整合與對接;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實習基地的拓展、建設;校外創新創業專家聘任、聯絡與管理等;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的落實;大學生創業文化活動的開展、交流與宣傳的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組織實施;校內部門、學院協調等。
四是江蘇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學院分類為學校教學單位,基本功能定位于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和管理。其功能主要包括:負責統籌協調全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負責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開發與教學;負責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管理;負責國家級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負責該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建設;負責國務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建設。
五是湖南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學院分類為學校教學實踐單位,基本功能定位于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實踐和管理。其功能主要為:深入推進“文化引領、精英帶動、平臺支撐”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雙創課程教育體系為主線,以文化園和創業園平臺承擔創業文化與創業實踐功能為支撐,以校企合作共建的創新創業基地為輔助,全面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根據以上5所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學院結構定位的分析,雖然創新創業學院在高職院校相對分類為不同部門,承擔不同功能,但整體而言,創新創業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都是創新創業學院的基本功能,創新創業學院在學校組織結構中的優勢在于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學院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代表學校統籌管理學校創新創業資源。因此,基于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視角分析,創新創業學院是一種兼具二級學院和行政管理部門雙重結構身份的基層組織結構,是一種兼具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管理雙重基本功能的基層組織結構。
三、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的雙重基本功能
創新創業學院是集創新創業管理與服務功能、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與研究功能于一體的組織結構,具有固定的組織團隊、專業的工作人員和獨特的運行機制,是高職院校統籌校內外創新創業資源、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綜合性結構平臺。
(一)高職創新創業學院具有創新創業教育功能
高職創新創業學院是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學院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臺,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全面系統地開展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創新創業培訓、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等活動。
一是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學院實施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創新創業課程是傳授創新創業基本理論和知識的課程,對全體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和創新創業素質養成具有基礎性作用。系統、規范、本土化、體系化的創新創業課程是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依托,創新創業課程內容應包括理念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等創新理論及創業實踐流程、創業商機尋找、創業模式創建、創業資源獲取和創業計劃書撰寫等創業理論。高職院校應分年級、分專業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必修課或選修課,教學實施應保障一定課時數。如,一年級可開設創新創業素質和意識等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二年級可開設商業計劃書、企業財務分析、團隊管理、商務談判、企業盈利模式、校企合作共建創業小班等創新創業方法與能力菜單式選修課程,學生可以選修一定的課時和學分;三年級可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與孵化、就業指導等必修課程,學生根據創業需求或就業需求分別學習相應課程。
二是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學院實施創新創業培訓。創新創業培訓具有短期性、針對性和項目型等特征,能夠滿足學生即學即用、問題解決的創業需求。高職院校應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沙龍交流、“企業坐診”、一對一指導等創新創業培訓活動。每一次培訓活動應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培訓主題,在調研學生創新創業現實需求的基礎上確定比較明晰的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培訓也應分層次、分類型、分時段進行,充分照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創業階段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是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學院實施創新創業實踐。高職院校在引導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理論的基礎上應加強創新創業實踐的力度,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高職院校組織的企業見習實習、頂崗實習、學生創業孵化園與創業科技園現場實踐教學等活動,有助于學生將創新創業理論和鮮活實踐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對市場規律和市場運行的認識,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創業技能。
四是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教學學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創新創業學院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人力、智力信息等資源,以跨學科、全方位思維,系統研究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問題。通過建立學校創新創業資料庫,收集國內外創新創業政策、制度、信息和經驗,組織編寫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手冊和創新創業教育教材,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提供前沿、經典的教學案例和豐富、系統的教學資源[3];還可以立足學校和區域發展,組織或參加相關學術活動,把握學術前沿動態,收集分析第一手信息資料,為學校決策提供戰略咨詢和信息支持。
(二)高職創新創業學院具有創新創業管理功能
創新創業學院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二級教學學院,它不僅是具有創新創業教育功能的學院,而且是具有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功能的行政管理部門。創新創業學院受學校委托,擁有全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功能,負責整體規劃和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統籌管理和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組織創新創業競賽,負責孵化管理創新創業項目。
一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規劃和設計。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需要高職院校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科學的規劃和設計是改進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上水平的重要基礎。創新創業學院只有制定出符合學校發展實際、學生發展愿望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制度、規劃和方案,才能保障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方向,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健康發展。創新創業學院受學校委托,具有承擔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委員會辦公室職責,組織師生學習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精神,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科學研究,制訂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制訂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設計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方案,組織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和管理工作,組織開展校內外創新創業活動的功能。
二是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統籌管理和整合。豐富的課程、教學、實踐和教師資源是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對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開發、建設、分配和使用進行統籌管理,有利于發揮創新創業資源的教育效能,避免資源浪費、重復投入和無效投入。創新創業學院教育資源有限,因而工作的重心應放在校內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實踐和教師資源的協調、統籌和整合等方面,放在協調政府管理部門、二級教學學院、學校職能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的關系等方面,發揮各類創新創業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創新創業學院具有整合全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完善全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導師隊伍建設,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協調二級教學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加強校內外創新創業資源的溝通和聯系的功能。
三是創業競賽組織。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是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競賽是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的重要形式,具有宣傳教育功能、選優功能、示范功能和文化營造功能,能夠發揮“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積極作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中,各級政府、婦聯、團委、科技管理部門、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等單位開展包括創新創業計劃大賽、互聯網創業大賽、創新創業模擬大賽、專業技能比賽、綜合業務技能比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比賽等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創新創業學院具有動員、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創業大賽、省級和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和創業大賽,進行創新訓練和創業實踐的功能。
四是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管理。加強孵化管理是引導創新創業項目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創新創業項目成功率。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引導更多學生擁有創業經歷,是創新創業項目醞釀、發起、組織和實施的基本動機。經過篩選的創新創業項目進入孵化中心,孵化中心為之提供包括辦公場地、生產運作、融資貸款、開業指導、技術開發、資源對接、品牌拓展、效果評估、跟蹤指導等系統的孵化管理與服務。導師團隊結構應科學合理,創業導師團隊、創業家團隊、技術導師團隊、天使投資人團隊和第三方服務團隊應各占一定比例,分別承擔創業指導、創業示范、創業技術顧問、創業資金投資以及創業政策、法律、財務、物流、市場推廣等第三方服務。
四、高職創新創業學院基本功能的有效實現策略
(一)積極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和管理結構架構
科學的結構架構是創新創業教育和管理機構運行的前提,界定創新創業學院的工作職責、發揮創新創業學院的組織協調作用和加強創新創業學院基本條件建設是高職創新創業學院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是明確創新創業學院的工作職責范圍。創新創業學院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功能定位決定其在學校結構體系中的位置,創新創業學院是學校結構體系中重要的、相對獨立的一個組織結構,其在全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主體責任、主導責任、組織責任、協調責任和評估責任不能缺失,統籌協調職能、資源整合職能、平臺服務職能、項目孵化職能和績效評價職能也不能缺失。盡管創新創業學院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采取二級學院型、合作辦學型、獨立學院型和管理機構型等不同的結構形式[4],但都需要明確創新創業學院在學校結構體系和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定位,實行歸口管理體制機制,避免因結構架構設計缺失而出現被架空、被擱置、名存實亡等現象。
二是發揮創新創業學院的結構協調作用。創新創業學院應理順創新創業學院內部管理關系,并動員、組織和協調教學單位、教輔單位、科研單位、管理單位以及合作行業企業等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各類創新創業教育主體的協同作用。同時,高職院校應界定好創新創業學院與其他管理部門、教學院系、教輔單位、直屬單位和學生團體等部門的職能分工,避免出現扯皮、推諉、爭權爭利等現象。創新創業學院和二級教學學院和職能管理部門應建立協同溝通工作機制,定期或不定期專題研究全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協同做好創新創業教育規劃設計、課程開發、教學改革、學生咨詢和評估評價等工作。
三是加強創新創業學院基礎條件建設。高職院校應加大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采取新建、改建、擴建等措施,提供數量充足、設施齊備的教育空間和活動場地。創新創業學院應設置教育教學區、交流推介區、體驗孵化區、教學實訓區、創客廣場、研究區等功能相對獨立的活動場域,為學生提供理論學習、成果宣傳、項目展示與路演、項目孵化、創業實訓、創業研究與咨詢、創客經驗交流等服務[5]。高職院校應完善創新創業學院結構建設,配備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教育和管理人員。
(二)全面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
資源是創新創業學院的基本要素,豐富的課程資源、實踐資源和導師資源是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統籌開發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資源。創新創業知識具有交叉性和復雜性,跨學科、跨專業融合是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發的基本要求,課程內容應與多學科內容、企業技術研發等進行融合,形成從低階到高階的課程系列組合。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組織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發既要關注市場經濟、工商管理、金融與融資、會計、市場營銷等學科理論在創新創業中的應用,又要關注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學科優勢,引導學生在發揮專業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創造具有市場潛力的創新創業項目。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組織校內外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形式應多元多樣,包括校本課程、共建課程、社會開放課程和網絡共享課程。
二是加強創新創業實踐資源共建共享。高職創新創業學院應積極開發眾創空間、科技園、實訓基地和校企共建實踐基地等創新創業“練兵沙場”,保障學生充足的觀摩、見習實習、頂崗實踐、創業實踐與訓練等機會。創業實踐資源建設應避免低端創業活動建設思路,堅持專業型高端創業活動建設原則,發揮學校專業、人才和管理優勢,提供場地、資金、智力等創業支持,增強創業項目的市場競爭力。校內專業實訓室應向符合條件的學生創客和創業團隊開放,并與學校創業園區、社區創業平臺等對接,共同打造創業教育區、創業孵化區、成長型企業區和綜合服務平臺。
三是加強導師資源建設和統籌使用。高職創新創業學院應組建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滿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創新創業教育導師團隊。充分利用、整合和優化校內現有的人才資源,聘請具有創新創業經歷的“雙師型”教師作為學生的創業導師。鼓勵年輕教師利用自身的專長進行兼職創業或停薪創業,鼓勵具有創業夢想的師生一起創業。從校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風險投資行業等領域聘請具有創新創業經驗的人才作為學生的校外創業導師,給學生分享經驗與提供指導。為提升導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可采取創業專項培訓計劃、教師企業鍛煉計劃、創新項目培育工程、師徒傳承工程等教師培養培訓形式。創業導師的職責在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理想、提供咨詢輔導和指導創業實踐活動,創新創業學院應為學生配置一定數量的創業導師,實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符合學生創新創業需要的導師制。
(三)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創新
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專業教育,教育模式更加強調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因此要注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一是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新型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應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育學生正確的創新創業價值觀,引導學生將自身價值實現融入社會貢獻中。首先,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應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利用專業優勢進行創新創業,發掘具有學生特色的創新創業項目。其次,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應采用討論、交流、啟發等方法帶動學生參與,靈活使用案例教學法,將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再次,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應積極推進游戲、項目、案例、微課和團隊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打造游戲融合、項目融合、案例融合、微課融合和團隊融合的新教學方式方法[6],推動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7]。最后,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應改進教學評價機制,以實際應用能力為考核標準,注重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考核,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多元化展示成果的獎勵機制。
二是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目前,一些學生的社會敏感度不高,面對嚴峻的就業創業形勢卻缺乏“未雨綢繆”的創新創業準備。高職創新創業學院組織創新創業教育應加強創新意識、創業精神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危機和面臨的挑戰,為了更好的發展及早進行創新創業心理準備、技能準備和能力準備。高職院校應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創業性別印象,加大對女性創業的宣傳,鼓勵女生改變創業觀念,給予女生足夠的創業支持和輔導。
三是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行為的指導和后續管理。全方位、全過程的科學指導是促進創業項目走向市場、創業意向轉化為創業行動的重要措施。在校學生創業成功率較低是高職院校存在的共性問題,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資金、技術和管理而可能導致創業失敗,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創新創業項目孵化指導和跟蹤管理。創新創業學院應引導學生將創業項目選擇與自身專業優勢相結合,增加創業項目的技術含量,從而減少創業項目的可復制性,在激烈的創業市場中增強競爭力。創新創業學院應為每個創新創業項目配備責任導師或導師團隊,對項目的醞釀、發起、組織、實施和評價等進行全程指導,負責對項目和學生在創業活動中遇到的場地、資金、技術、工商、稅務、市場營銷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負責對畢業生及其就業創業情況進行跟蹤指導。基于創業動機類型理論,學生創客的創業動機,有生存型創客、主動型創客和創意型創客等不同類型,導師應采取幫扶型教育、指導型教育和鼓勵型教育等不同指導模式[8]。
(四)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鏈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主體多、內容廣、環節多、影響因素多,高職院校應逐步建立健全滿足創新創業需要的教育生態鏈條。
一是引導學生樹立市場意識,建立教育與市場之間的鏈接。市場是創新創業的風向標,基于對市場的調研準確把握市場需求是創新創業成功的關鍵。創業成功不僅需要有契合市場的創業項目,而且需要具有市場經驗的創業個人和創業團隊。高職院校應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增強自主創業理念的認識,增強市場經濟、財務管理、資本運作、市場營銷、商務談判、質量控制、品牌建設等創業管理意識,增強創業情感、創業進取心、挫折承受力、團隊合作等創業心理品質。
二是注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價值的發揮,建立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鏈接。不同于二級教學學院,創新創業學院是介于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新型教育組織。只有打破高職院校和企業的隔閡、學生創業者和社會創業者的隔閡、創業教育課程和創業實戰平臺的隔閡,才能實現創新創業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充分整合。應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全過程,共建多元支持、同軸驅動、互利共贏的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合作平臺和協同育人機制。為彌補校內創新創業資源不足,高職院校應采取校企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學院、共建創新創業資源、共同管理創新創業項目、協同合作育人等方式,充分利用企業的教育、師資、項目、技術、管理、信息、資金等優勢。合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或“學校主導,企業配合”或“企業主導,學校支持”或“創新創業管理董事會/理事會”的方式。
三是改革運營機制,建立特色化運行鏈條。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固定的發展模式,創新創業學院不能復制照搬二級教學學院或職能管理機構的運營機制,應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出“相對最優運行鏈條”。如,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實施分層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面向一年級全體學生開展創業通識教育,面向具有創業意愿和創業項目的二年級學生開展創業技能教育,面向符合YBC(中國青年創業計劃)標準的三年級學生開展創業實戰訓練,使學生“帶著項目入學,帶著企業畢業”[9]。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建立健全創新創業“三進三結合”教育體系,即“就業知識進課堂,創業方案進大賽,創業實踐進社會”,“創業教育與專業相結合、創業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創業教育與規劃相結合”[10]。
參 考 文 獻
[1]鄧偉志.社會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69.
[2]呂童.網格化治理結構優化路徑探討——以結構功能主義為視角[J].北京社會科學,2021(4):106-115.
[3]林丹萍,董海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機構功能定位和發展路徑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5):24-27.
[4]李從國.高校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問題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20(5):52-55.
[5]王濤,嚴光玉.共生型創業生態交互式創業孵化——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探索[J].四川勞動保障,2013(7):20-21.
[6]張煒平.地方農業院校創新創業學院發展的思考——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23-126.
[7]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EB/OL].(2021-09-21)[2024-01-20].htm.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8]尹揚揚.眾創空間單元的構建研究——以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大廈為例[D].合肥:安徽工業大學,2020.
[9]王濤.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創業學院為例[J].教育與職業,2015(2):53-56.
[10]于佳樂.三進三結合模式助推雙創教育發展——訪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干甜[J].經濟,2016(31):78-79.
Structure Location and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 Shiming, Yan Ju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functionalism, as a grass-roo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s the dual structural identity of the secondary colleg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s well as the dual basic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fun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mainly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and other activities in conjunction with releva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secondary colleges. The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verall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ources,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s, incub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ual basic functions, we should actively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ully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chool; structure; function
Author? Wan Shiming, professor of Kaifeng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Yan Ju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Kaife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