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樣跳繩是體育項目之一,其對改善學生身體素質、發展體育素養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花樣跳繩具有較高的生活實踐性、娛樂性與觀賞性,故被很多中學納入到體育課程之中。但是,一些初中體育教師在花樣跳繩教學與實踐中因缺乏科學的教學與訓練方法而導致學生花樣跳繩學、踐、練的興趣不高,進而也直接影響到了學生花樣跳繩運動的質量。因此,本文就基于感覺統合訓練視域下初中體育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的策略進行闡述,以期為提高初中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效能、促進花樣跳繩在學校體育課程中應用效果提供更多的參考。
關鍵詞:花樣跳繩;感覺統合訓練;初中體育;教學;訓練
一、引言
跳繩是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其唐朝時就已興起,被稱之為“透索”,清末之后方被稱之為“跳繩”。花樣跳繩較傳統跳繩而言,其更具娛樂性、趣味性以及挑戰性。因此,近年來我國也開展舉辦花樣跳繩運動比賽,進而也推動了花樣跳繩的發展。目前,很多中小學已經將花樣跳繩運動引入到體育課程之中,在豐富學校體育運動項目、優化體育課程結構的同時,也為提高學生身體素養、發展學生體育素養提供了保障。但是,個別體育教師因缺乏科學的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方法,進而也影響到了學生花樣跳繩學習、實踐與訓練的熱情,進而影響到了花樣跳繩的教學與訓練質量。感覺統合訓練則是基于個體發展過程中神經系統的可塑性來強化個體的平衡能力、各感官感覺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進而達到提高其體育運動能力的目的。由于,花樣跳繩對學生的平衡能力、各感官感覺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因此,初中可將感覺統合訓練模式引入到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之中,以提高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的效能,為提高學生身體素養、發展體育素養提供保障[1]。
二、感覺統合訓練的內涵及其在花樣跳繩中的應用價值
(一)感覺統合訓練的內涵
感覺是人體對某一刺激物作用在不同的感覺器官后,通過自身的神經系統的信息分析與加工對刺激物所做出的相應反映。統合則是指個體將接受到的各種感覺信息進行接收、分析、分類的過程,也是個體將接受到的各種感覺信息作用于身體并形成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因此,感覺統合訓練就是通過強化個體對接受到的各種感覺信息進行接收能力、分析能力、反應能力的訓練,以達到發展個體大腦反應能力、身體反應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的目的。
(二)感覺統合訓練在初中花樣跳繩中的應用價值
感覺統合訓練在初中花樣跳繩教學中的應用,既可以提高學生大小肌肉運動的協調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四肢、眼、耳、腦的協調運動能力,在改善學生統合功能的過程中,也能夠達到改善、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的目的。由于,花樣跳繩對學生的平衡能力、運動能力、視覺及聽覺能力均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感覺統合訓練在初中花樣跳繩中的應用,可以切實提高增強學生的平衡能力、四肢運動的協調能力以及視(看繩子的運動、看搖繩者的手部運動)、聽(聽起止命令)能力,最終為提高學生花樣跳繩的學習能力、實踐運動能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2]。
三、感覺統合視域下初中花樣跳繩教學的策略
(一)基于花樣跳繩易難繁簡,突出教學活動的漸進性
教師在開展花樣跳繩時,必須要基于花樣跳繩的易難程度采用由簡至繁、由技而藝教學策略來開展花樣跳繩的教學活動,在突出教學活動漸進性原則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花樣跳繩的學習效能,避免出現教學起點過高,學生無法接受的問題。
首先,由易至難。教師在開展課堂花樣跳繩教學時,必須要最簡單的、最基礎的動作及相關理論知識開始教學。這樣既可以不斷豐富學生花樣跳繩的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熱身運動重要性的認識。同時,教師在基礎性動作的教學時,還要有機地融入感覺統合訓練內容,如在熱身活動中,通過兩人搖繩訓練來增強學生的“繩感”,或是通過相關的起止命令來增強學生的聽覺與身體的協調能力與反應能力等。
其次,由簡至繁。花樣跳繩較傳統跳繩而言,其具有顯著的技巧性。因此,教師必須要在基礎性跳繩動作教學與訓練后,方可逐步引入一些復雜的花樣跳繩動作,使學生能夠逐步掌握更多的花樣跳繩技巧。另外,教師還要做好相關動作的演示與示范工作,在學生完全掌握了相關動作之后,方可以進行相應的訓練活動,且要側重對學生具體動作的指導與糾正,避免將錯誤動作固化而無法糾正[3]。
第三,由技而藝。當學生能夠熟練完成相對復雜的花樣跳繩動作之后,教師可基于花樣跳繩的技巧性基礎上,指導學生基于審美素養嘗試著探索花樣跳繩的藝術性以及花樣跳繩的運動美,以此來發展學生運動美學素養。久之,學生在花樣跳繩的學、踐活動中則會自主地將花樣跳繩從體育運動逐步上升了體育藝術,這對進一步激發學生花樣跳繩學、踐、訓的熱情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同增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二)豐富花樣跳繩教學形式,突出教學活動的趣味性
教師在開展花樣跳繩教學時,必須要結合初中學生體育運動學習與實踐的規律與情感,不斷豐富花樣跳繩教學形式與策略,進而才能在激發學生學、踐情感的同時,提高花樣跳繩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式教學法、競賽式教學法、實踐式教學法等來增強花樣跳繩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并在相應的花樣跳繩競賽中激發學生超越自我的激情,最終為提高花樣跳繩的“教”、“學”效能奠定基礎。
首先,游戲式教學法。游戲式教學法是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開發更多的游戲化教學內容,如邊跑邊跳,將跳繩與跑步予以有機的整合,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下肢力量、平衡能力以及手腳的協調能力等。再如,教師還可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開展負重花樣跳繩游戲,看誰的負重最多等。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音樂游戲法,即為學生播放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讓學生隨著音樂節奏進行花樣跳繩,以增強學生花樣跳繩的節奏感。此類游戲式教學法既可以激發學生花樣跳繩的學、踐熱情,還可以達到理想的體能訓練目的,為提高學生花樣跳繩的水準提供保障[4]。
其次,競賽式教學法。競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實踐與訓練激情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掌握了花樣跳繩技巧之后,既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花樣跳繩競賽,如“男子(或女子)個人賽”、“男子(或女子)雙人賽”、“男子(或女子)小組賽”、“男女混合賽”等等。此類競賽式教學法,既可以有效調動學生花樣跳繩學、踐、訓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在成功或失敗的過程中不斷開展自省、自糾活動,這對增強學生花樣跳繩的自主學習與訓練效能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第三,實踐式教學法。體育運動項目本身就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因此,教師在開展花樣跳繩教學時,也要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踐情境,即讓學生在學習各種花樣跳繩基礎動作、花樣動作時,還要積極加以實踐,促使學生在實踐與體驗中不斷發現自身花樣跳繩動作中的問題,且有利于學生在具體的花樣跳繩實踐與體驗中不斷發現、挖掘花樣跳繩的藝術美,在保障教學效能的同時,還對提高學生花樣跳繩的美感與藝術性也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感覺統合視域下初中花樣跳繩訓練的策略
(一)感覺統合訓練視域下的“繩感”訓練
如前文所述,感覺統合訓練在初中花樣跳繩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各感官的協調能力,進而滿足花樣跳繩對學生的平衡能力、運動能力、視覺及聽覺能力等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花樣教學過程中還要有機地融入相應的感覺統合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花樣跳繩學習中也能夠掌握更多的感覺統合知識與自我訓練的技巧[4]。
“繩感”在花樣跳繩動作訓練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繩感”也是影響學生花樣跳繩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開展花樣跳繩訓練時必須要將“繩感”訓練放在首位。但是,教師若是采用傳統的花樣跳繩搖繩訓練,學生既會感到枯燥,還不利于提高學生“繩感”與“腳感”的協調性。此時,教師可基于感覺統合訓練來開展“繩感”訓練活動。教師在完成花樣跳繩基礎動作教學后,即可以指導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搖繩訓練,并在搖繩訓練中融入各種花樣技巧,如交叉、纏繞、旋轉等,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繩感”。學生具備了良好的“繩感”之后,教師還要及時將“繩感”訓練與“腳感”的訓練相融合,以此來增強學生手、腳的協調能力。當學生“繩感”與“腳感”的協調性得到了有效改善與提升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增設一定的訓練難度,如變速跳、高速跳等,以達到強化學生“繩感”與“腳感”的協調性。
(二)感覺統合訓練視域下的“腳感”訓練
花樣跳繩中的“腳感”即是學生基于“繩感”的跳躍技巧,如跳躍時的頻率、離地高度等。但在花樣跳繩訓練活動中,很多學生出現了手腳不協調、不統一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學生缺乏手腳協調能力的訓練;二是學生的“腳感”較“繩感”要差。教師在開展“繩感”訓練的同時,還要著手開展“腳感”的訓練工作。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感覺綜合訓練來進行,以提高“腳感”訓練的效果。
首先,自主“搖”、“跳”。教師在訓練學生花樣跳繩的“腳感”時,應先讓學生自主開展“搖”、“跳”動作的協調訓練。學生在反復的自己“搖”、“跳”過程中,其手腳協調能力會逐步得到有效的改善與提升,并為掌握最佳的跳過繩子的時間點以及腳底離地高度;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身體平衡能力、肢體協調能力。
其次,他人“搖”,自己“跳”。當學生自主“搖”、“跳”的協調能力得到有效改善與提升后,教師可以采用他人“搖”,自己“跳”的訓練方式來進行“腳感”訓練,即其他學生搖繩,該學生進行跳繩訓練。此類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搖繩學生手部運動的判斷與分析能力,并通過反復的實踐訓練來增強跳繩學生的反應能力,使之能夠準確分析、掌握繩子在空中的位置變化,并做出最佳跳過繩子時間點的判斷。久這,學生的“腳感”、多感官判斷能力、肢體協調能力等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其花樣跳繩的水平也自身會得到提升。
第三,速度訓練。速度訓練涵蓋了搖繩速度與跳繩速度。教師還可以采用計時法開展速度訓練,如要求學生在5s、10s、15s、20s內進行持繩跳和不持繩跳,并記錄其每次搖、跳次數。同樣,教師也可以利用競賽法,組織學生在5s、10s、15s、20s內進行持繩跳和不持繩跳,在規定時間內搖、跳次數最多者為贏家。此類游戲式或是競賽式的速度訓練,可以讓學生能夠在神經上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且能夠達到對學生多感官協調能力的訓練目的。
(三)感覺統合訓練視域下的“核心力量”訓練
花樣跳繩對核心力量要求較高,如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耐力等。因此,教師要基于感覺統合訓練來開展相關的核心力量訓練工作,為保障學生花樣跳繩水平的穩定提升奠定基礎。
首先,上下肢力量訓練。搖繩是花樣跳繩動作的核心部分,且對學生的上肢力量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上肢力量的訓練。訓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單手握繩進行空搖繩訓練(前后搖訓練)以及配合下肢動作進行空搖繩訓練(前后搖訓練),在達到上肢力量訓練過程中還可以增強學生上下肢的協調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兩腋夾物的搖繩訓練方法(前后搖訓練),這樣既可以達到上肢訓練的目的,還可以糾正學生兩臂外張較大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融入啞鈴前平舉、啞鈴推舉等訓練內容。下肢力量是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一套花樣跳繩動作或是比賽的基礎。教師可以采用負重跳、登山跑、弓箭步走、弓箭步提腿等方法進行訓練,以達到增強學生下肢力量的目的。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游戲化訓練等形式將上肢與下肢訓練內容相結合,并結合學情適當增加訓練強度,以此來增強學生耐力。
另外,教師還可以在各種游戲式、競賽式的訓練活動中融入視覺訓練內容,如觀察其他同學生搖繩動作,自己跟著跳等;如在游戲訓練或競賽訓練中,教師可以利用起止口令來訓練學生的反應速度等。此類感覺綜合訓練視域下的花樣跳繩訓練活動,既可以達到訓練、提升學生各感官的協調能力,還可以為提高花樣跳繩訓練效能提供保障。
五、結語
感覺統合訓練視域下初中體育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活動,可以切實改善學生各感官的協調能力,還有利于調動學生花樣跳繩學、踐、訓練的熱情,為提高花樣跳繩的教學效能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學生在感覺綜合訓練過程中,其身體素質也會得到極大的改善,為促進學生體育精神與體育素養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冀隴. 初中體育花樣跳繩教學的有效性探索[J].教育界,2022(33):53-55.
[2]趙建慧. 論花樣跳繩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巧妙融入及有效教學[J]. 新智慧,2021(18):13-14.
[3]王菊. 初中體育花樣跳繩教學訓練的新實踐[J].田徑,2021(10):9-11.
[4]陳海波. 探討初中體育花樣跳繩教學方法[J].天津教育,2021(15):20-21.
[5]陳應元,張鑫,何欣琳,等. 花樣跳繩教學與訓練方法[J].當代體育科技,2023(11):186-189.